工艺美术

我国古代绘画常用朱红色、青色,故称画为“丹青”。《汉书·苏武传》:“竹帛所载,丹青所画。”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民间称画工为“丹青师傅”。也泛指绘画艺术,如《晋书·顾恺之传》:“尤善丹青。”◇画工

指以绘画为终身职业的艺术工人。民间称“丹青师傅”。按社会地位来分有:民间画工、宫廷画工(汉代称“尚方画工”、“黄门画者”等)。从工种来分有:壁画工、漆画工、瓷画工、年画工、灯扇画工、雕刻画工等。画工画是民族绘画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历代绘画从作者到作品,画工及其作品均占相当多数,但在封建社会中,一直受统治阶级歧视和抹煞。偶见于历代记载或传说中的画工,有:春秋战国鲁班,西汉毛延寿等,东汉卫改等,唐代宋法智(曾随王玄策到印度摹绘佛像)、宋文君(敦百九十六石窟壁画的创制者),北宋赵大亨,南宋箫照,元代马君祥与其长男马七等及朱好古门人、张遵礼(永乐宫壁画工)等,明代路洪、河忠等(酒泉文殊山石窟壁画工),清代张文辉、张太古、粱廷玉等。年画方面,有杨柳青的张聋子,戴立三、高桐轩、杨续、阎文华等,桃花坞的跷老钱等。近代我国画工,大致分“京式”(北京地区)和“苏式”(苏州地区)两大类,京式彩画以装怖图案见长:苏式彩画,以绘制花鸟画为特长。所取题材,除山水、花鸟外,人物画多用民间流行戏曲故事及小说。授徒多采口传手教,手头积有粉本旧稿。能自制颜料。部分高手具有自行创稿的能力。◇无声诗

亦称“有形诗”。绘画的一种别称。因画意和诗情相通,故有此称。北宋宋迪有《潇湘八景图》,人谓之“无声诗”,诗僧惠洪曾为《潇湘八景图》各赋以诗,自称“有声画”,以为对举。黄庭坚《次韵子瞻于由题憩寂图》:“李侯有句不肯吐,泼墨写作无声诗。”又张舜民《跋百之诗画》:“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帛画

中国画的一种。指古代绘在丝织品上的图画。传世帛画年代最早的有湖南长沙出土战国楚墓帛画三幅:一幅四周绘有奇异的动植物图像,中写文字,多不可识,称“缯书”;次幅绘一长袖细腰女子,侧身合掌而立,上有搏斗的凤、龙;第三幅绘一高冠长袖的男子,侧身驾驭一巨龙,龙身若舟。建国后陆续发掘出土的西汉帛画有:1972年1月湖南长沙马王堆1号汉墓;1973年11月同一地区的3号汉墓;均为覆盖在内棺上的彩绘帛画,作“T”形,名为“非衣”。画面基本分三部分:天上、人间、地下各种景象。1976年5月山东临沂金雀山9号汉墓出土的为长方形旌幡,内容和上二图相同,只是“人间”部分比重增大。三图均属西汉初期作品。当时厚葬之风很盛,这些帛画即为随葬品。内容为古代神话传说;人物造型带有风俗画性质;写实和装钸工巧相结合,线描规整劲利,色彩绚烂谐调,显示当时有相当高的艺术水平,是我国绘画现实主义传统的发轫。后来的北魏司马金尤墓中漆画与东晋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卷,与之一脉相承。◇漆画

◇帧画佛教画的一种。画在单幅娟上,贴于墙壁,以后揭下,镶装边框,后加衬布,上置挂带,成为可以移挂、折叠的画幅。为壁画发展到卷轴画的过渡形式。敦煌石窟中,发现帧画很多。内容大都为佛像画及密宗坛场曼荼罗等。当时称“功德画”,便于佛教徙供奉、祈福、瞻拜之用。中晚唐时,日僧带来弘法大师《胎藏大曼荼罗》帧画七幅,僧宗叡有《正金轮佛顶母》帧画二幅,智证大师有《胎藏曼荼罗》帧画五幅等。敦煌石窟所出最佳者为宋初建隆《地藏菩萨像》单幅绢本,背托衬布。韩愈诗中提到“流水盘回山百转,生绡数幅垂中堂”;五代刘鳌诗句“六幅冰绡挂宰庭”等,皆指帧画。

◇水墨画中国画的一种。指纯用水墨所作之画。基本要素有三:单纯性、象征性、自然性。相传始于唐代,成于五代,盛于宋元,明清及近代以来续有发展。以笔法为主导,充分发挥墨法的功能。“墨即是色”,指墨的浓淡变化就是色的层次变化,“墨分五彩”,指色彩缤纷可以用多层次的水墨色度代替之。北宋沈括《图画歌》云:“江南董源传巨然,淡墨轻岚为一体。”就是说的水墨画。唐宋人画山水多湿笔,出现“水晕墨章”之效,元人始用干笔,墨色更多变化,有“如兼五彩”的艺术效果。唐代王维对画体提出“水墨为上”,后人宗之。长期以来水墨画在中国绘画史上占着重要地位。

◇士夫画即“文人画”。

◇年画中国画的一种。大都用于新年时张帖,装饰环境,含有祝福新年吉祥喜庆之意,故名。传统民间年画多用木板水印制作。主要产地有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和山东潍坊等,上海有“月份牌”年画,其他还有四川、福建、山西、河北以至浙江等地。旧年画因画幅大小和加工多少而有不同称谓。整张大的叫“宫尖”,一纸三开的叫“三才”。加工多而细致的叫“画宫尖”、“画三才”。颜色上用金粉描画的叫“金宫尖”、“金三才”。六月以前的产品叫“青版”,七、八月以后的产品叫“秋版”。年画画面线条单纯、色彩鲜明、气氛热烈愉快,如春牛图、岁朝图、嘉穗图、戏婴图、合家欢、看花灯,胖娃娃等,并有以神仙、历史故事、戏剧人物作题材的。颇多作为门画张贴之用,夹杂着“神祗护宅”的观念,如“神荼郁垒”、““天官”、”秦琼敬德”等,体裁(或形式)有门画(独幅和对开)四屏条和横竖的单开独幅等。宋代已有关于年画的记载,目前见到最早的一幅木版年画是南宋刻印的《随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清代中期,尤见盛行。建国后,年画在传统的基绌上推陈出新,丰富多采,更为人民群众所喜爱。

◇宫尖见“年画”。

◇三才见“年画”。

中国画名词。中国画的分科,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分六门,即人物、屋宇、山水、鞍马、鬼神、花鸟等。北宋《宣和画谱》分十门,即道释门、人物门、宫室门、番族门、龙鱼门、山水门、畜兽门、花鸟门、墨竹门、蔬菜门等。南宋邓椿《画继》分八类(门),即仙佛鬼神、人物传写、山水林石、花竹翎毛、畜兽虫鱼、屋木舟车、蔬果药草、小景杂画等。参见“十三科”。◇十三科中国画术语。中国画的分科,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分为六门;北宋《宣和画谱》分为十门;南宋邓椿《画继》分为八类。元代汤垕《画鉴》说:“世俗立画家十三科,山水打头,界画打底。”明代陶宗仪《辍耕录》所载“画家十三科”是:“佛菩萨相、玉帝君王道相、金刚鬼神罗汉圣僧、风云龙虎、宿世人物、全境山林、花竹翎毛、野骡走兽、人间动用、界画楼台、一切傍生、耕种机织、雕青嵌绿。”

◇人物画

绘画的一种。以人物形象为主体的绘画之通称。中国的人物画,简称“人物”,是中国画中的一大画科,出现较山水画、花鸟画等为早;大体分为道释画、仕女画、肖像画、风俗画、历史故事画等。人物画力求人物个性刻画得逼真传神,气韵生动、形神兼备。其传神之法,常把对人物性格的表现,寓于环境、气氛、身段和动态的渲染之中。故中国画论上又称人物画为“传神”。历代著名人物画有东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卷,唐代韩滉的《文苑图》,五代南唐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北宋李公麟的《维摩诘像》,南宋李唐的《采薇图》、梁楷的《李白行吟图》,元代王绎的《杨竹西小像》,明代仇英的《列女图》卷、曾鲸的《侯峒嶒像》,清代任伯年的《高邕之像》,以及现代徐悲鸿的《泰戈尔像》等。在现代,更强调“师法化”,还吸取了西洋技法,在造型和布色上有所发展。

◇道释画

人物画的一种。以道教、佛教(释教是佛教在中国的“别称”)为内容的绘画。魏晋、南北朝以来,宗教画极盛,名家辈出,所作以壁画为多。佛教画如东晋顾恺之、戴逵在建业瓦官寺画《维摩诘像》;南朝宋陆探微、谢灵运画《菩萨像》,唐会昌五年(845)灭佛后堆置于甘露寺,南朝梁张僧繇在上都定水寺画《二神》、《三帝释》;隋代展子虔在洛阳天女寺等画《菩萨像》,杨契丹在长安宝刹寺画《佛涅盘变》;唐代尉迟乙僧在长安慈恩寺画《千钵文殊》,吴道子在兴唐寺画《金刚变相》;五代杜敬安在成都大圣慈寺画《无量寿佛》等。道教画如唐代张素卿画《天官像》;五代丘文播画《二十四化神仙》;北宋孙知微在成都寿宁院画《惠远送陆道士图》,武宗元在洛阳三圣宫画《太乙像》;还有元代《永乐宫壁画》等。寺院壁画或年久失修,或禁教破坏,所存无几。石窟壁画则保存尚,如敦煌壁画。也有卷轴画,如传为北宋李公麟的《维摩天女》、武宗元的《朝元仙仗图》,南宋梁楷的《高僧故实》,元初颜辉的《李仙像》等。

◇仕女画

一作“士女画”。人物画的一种。原指以封建社会中上层士大夫和妇女生活为题材的中国画;后为人物画科中专指描绘上层妇女生活为题材的一个分目。如唐代周昉的《挥扇仕女图》卷,张萱的《虢国夫人游春图》卷,成为仕女样式的典型。历代都有高手,如五代周文矩的《重屏会棋图》卷,北宋王居正的《纺车图》卷,明代仇英的《列女图》卷,清代费丹旭的《仕女册》等。民间木板年画中的“美女画”,亦称“仕女画”。

◇风俗画

人物画的一种。是以社会生活风习力题材的人物画。始于汉代,如辽阳、望都等地墓室壁画和画像石、画像砖等。唐代韩滉《田家风俗图》、五代李群《孟说举鼎》、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南宋左建《农家迎妇图》、朱光普《村田乐事图》、苏汉臣《货郎图》等,均为一代名作。南宋时在临安(今浙江杭州)流行一种“堂画”,亦称“风俗画”。清末吴友如《点石斋画报》中有很多作品,均属风俗画。年画中的《姑苏万年桥》、《大庆丰年》、《万家村》等图,也属之。建国后的风俗画,反映了新的题材、新的人物。

◇肖像画

人物画的一种。专指描绘人物形象之画。可分头像、半身像、全身像、群像等。中国肖像画传统称谓有传神或写真。

◇写真

中国肖像画的传统名称。绘写人像要求形神肖似,故名。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诗:“将军善画盖有神,偶逢佳士亦写真。”如清代丁皋著的肖像画法称《写真秘诀》。亦称“传神”、“写照”。

◇传神

中国肖像画的传统名称。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巧艺》:“顾长康(恺之)画人,或数年不点目睛。人问其故,顾曰:“四体妍蚩(美丑),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这个)中。”图绘人物,当求其能表达出神情意态,故称“传神”。清蒋骥著《传神秘要》,论述肖像画颇详。

◇绣像

原指绣成的佛像或人像。明清以来,若干通俗小说前面,附有书中人物的图像,以增读者兴味,因用线条钩描,绘制精细,也称“绣像”,如《绣像三国演义》;另有画出每回故事内容的,则称“全图”,如《全图儒林外史》。绣像和全图均属插图一类。

◇衣冠像

民间肖像画的一种。旧时指为死者所画的遗像,一般供子孙悬挂纪念之用。画工细察死者容貌,力求真实;并精工细描穿戴礼服,以示品级身份。俗称“买太公”或“记眼”。

◇顶相

佛教肖像画名词。佛弟子为祖师画的遗像。日本僧人空海(774一835)入唐求法,从长安(今陕西西安)青龙寺惠果(752一805)受秘法,回日本传密教,称“真言宗”。尊惠果、金刚智、善无畏、不空、一行为五祖。携归李真画《真言五祖像》(今藏京都教王护国寺),其中《不空像》保存良好,此即早期的顶相。日本僧人圆尔辨圆(1202一1280)入宋,回国后为临济宗开山,持有《无准师范像》(今藏京都东福寺)。宋元之际此风盛行。顶相上多祖师自题赞语,亦有禅林名师题赞的。

◇云身

中国肖像画名词。凡画半身肖像,民间画工习称“云身”,意谓下半身为云雾所遮。

◇整身

中国肖像画名词。凡绘制全身肖像,民间画工习称“整身”,意谓完整的身躯。坐着的全身肖像称“花整”,竚立或行动的全身肖像称“云整”。只画头像称“大首”。

◇花整中国肖像画名词。见“整身”。

◇云整中国肖像画名词。见“整身”。

◇大首中国肖像画名词。见“整身”。

◇山水画简称“山水”。中国画的一种。描写山川自然景色为主体的绘画。在魏晋、南北朝已逐渐发展,但仍附属于人物画,作为背景的居多;隋唐始独立,如展子虔的设色山水,李思训的金碧山水,王维的水墨山水,王洽的泼墨山水等;五代、北宋山水画大兴,作者纷起,如荆浩、关仝、李成、董源、巨然、范宽、许道宁、燕文贵、宋迪、王诜、米芾、米友仁的水墨山水,王希孟、赵伯驹、赵伯驌的青绿山水,南北竞辉,达到高峰。从此成为中国画中的一大画科;元代山水画趋向写意,以虚带实,侧重笔墨神韵,开创新风;明清及近代,续有发展,亦出新貌。表现上讲究经营位置和表达意境。传统分法有水墨、青绿、金碧、没骨、浅绛、淡彩等形式。◇青绿山水山水画的一种。用矿物质石青、石绿作为主色的山水画。有大青绿、小青绿之分。前者多钩廓,少皴笔,着色浓重,装饰性强;后者是在水墨淡彩的基础上薄罩青绿。清代张庚说:“画,绘事也,古来无不设色,且多青绿。”元代汤垕说:“李思训著色山水,用金碧辉映,自为一家法。”南宋有二赵(伯驹、伯骕),以擅作青绿山水著称。中国的山水画,先有设色,后有水墨。设色画中先有重色,后来才有淡彩。

◇花鸟画中国画的一种。北宋《宣和画谱.花鸟叙论》云:“诗人六义,多识于鸟兽草本之名,而律历四时,亦记其荣枯语默之候,所以绘事之妙,多寓兴于此,与诗人相表里焉。”历代花鸟画家辈出,如唐代薛稷的鹤、边鸾的孔雀、刁光胤的花竹;五代郭乾晖的鹰,黄筌、徐熙的花鸟;北宋赵昌的花、崔白的雀、吴元瑜的花鸟;南宋吴炳的折枝、林椿的花果、李迪的禽;元代李衎的竹、张守中的鸳鸯、王冕的梅;明代林良的禽,陈淳、徐渭的墨花;清代朱耷的鱼、恽寿平的荷、华喦的鸟;近代吴昌硕的花卉等,皆一代名手,绵延不绝。参见“四君子”。

◇铺殿花花鸟画的一种。装饰性较强,专供宫廷挂设之用。语出北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江南徐熙辈,有于双缣幅素上画丛艳叠石,傍出药苗,杂以禽鸟、蜂蝉之妙。乃是供李主宫中挂设之具,谓之‘铺殿花’。次曰‘装堂花’,意在位置端庄,骈罗整肃,多不取生意自然之态,故观者往往不甚采鉴。”

◇装堂花见“铺殿花”。

◇折枝花卉画的一种。画花卉不写全株,只画从树干上折下来的部分花枝,故名。唐代韩偓《已凉》诗:“碧栏干外锈帘垂,猩血屏风画折枝。”宋元虽在花鸟画中已有画折枝的构图,但盛行却在明清之际。扇页之类的小品花卉画,往往以简单折枝经营构图,弥觉隽雅。◇捉勒中国画术语。专指花鸟画中以猛禽猎食为题材。南唐郭乾晖有《苍鹰捕貍图》,北宋崔白有《俊禽逐兔图》,南宋李安忠、李猷、赵子厚等皆以“捉勒”著名于时。论者谓:“世所作多搏狐兔凫鹭之属,流血淋漓,颇乖好生之意。李猷尽反之,其画二鹰栖于枯枝之上,貌甚闲暇,略无鸷猛惨烈之状,而不失英姿劲气。”明代吕纪、林良也擅长之。

◇四君子中国画术语。指以梅、兰、竹、菊四种花卉为题材的总称。花鸟画之分支。宋元若干画家好写竹、梅,加上松树,称“岁寒三友”。元代吴镇在“三友”外加画兰花,名“四友图”。明神宗万历(1573一1619)间,黄凤池辑《梅竹兰菊四谱》,陈继儒称“四君”,后即名“四君子”。后人又加上松树(或水仙,或奇石)合称“五清”或“五友”。清代王概编《芥子园画传》第三集,即为梅、兰、竹、菊四谱。这类题材,能象征高洁的品格和正直、坚强、坚忍、乐观以及不畏强暴的精神,历代画家久画不衰。

◇岁寒三友见“四君子”。

◇五清见“四君子”。

◇界画即“界划”。“画”读入声。中国画技法名。指用界笔直尺划线的绘画方法。2中国画的一种。明代陶宗仪《辍耕录》所载“画家十三科”中有“界画楼台”一科。指以宫室、楼台、屋宇等建筑物为题材的绘画。也称“宫室”或”屋木”。历来崇扬文人画者鄙视界画楼台一科,《芥子园画传》却提出:“画中之有楼阁,犹字中之有九成宫、麻姑坛之精楷也。夫界画犹禅门之戒律也,界画洵画家之玉律,学者之入门。”

◇杂画中国画的一种。是十三科之外的绘画门类。其说初见南宋邓椿《画继》卷七,有“小景杂画”语。其后,泛指描绘“怪石”、“博古”、“彩蛋”、“床帷”、“花雕”或“彩灯”、“重阳糕旗”等,即既不属于人物画,也不属于花鸟画、山水画的杂画。

◇博古杂画的一种。北宋大观中,徽宗命王黼等编绘宣和殿所藏古彝器,成《宣和博古图》三十卷。后人因将图绘瓷、铜、玉、石等各种古器物的画,包括以古器物图形装饰的工艺品,泛称“博古”,如博古画、博古屏等。也有添加花卉、果品作为点缀而完成画幅的。

◇工笔亦称“细笔”。与”写意”对称。中国画技法名。属于工整细致一类密体的画法。如宋代的院体画,明代仇英的人物画,清代沈铨的花鸟走兽画等。北宋韩拙《山水纯全集》有“用笔有简易而意全者,有巧密而精细者”之说,工笔的要求乃属于后者。◇细笔即“工笔”。

◇写意俗称“粗笔”。与“工笔”对称。中国画技法名。属于简略一类的画法。要求通过简练概括的笔墨,着重描绘物象的意态神韵,故名。如南宋梁楷、法常,明代陈淳、徐渭,清初朱耷等,均擅长此法。清代恽寿平说:“宋人谓能到古人不用心处,又曰写意画。两语最微,而又最能误人,不知如何用心,方到古人不用心处;不知如何用意,乃为写意。”宋代韩拙说:“用笔有简易而意全者,有巧密而精细者。”前者乃指“写意”。

◇粗笔“写意”的俗称。

◇减笔与“细笔”对称。中国画技法名。细笔亦名“工笔”,属密体,力求缜密细微;减笔则属疎体,力求单纯简括,可舍的尽量舍去。这是“遗貌取神”技法,多一笔不成,少一笔也不成,难度大于细笔。如南宋梁楷既能细笔,尤善减笔;元代倪瓒的山水竹石,“逸笔草草”,也是减笔。现代黄宾虹说:“笔墨之妙,尤在疎密,密不容针,疎可行舟。然要密不相犯,疎而不离。”又说:“减笔当求法密,细笔宜求气足。”方薰说:“荆、关笔墨稠密,倪、米疎落为图,各极其致,不在多寡论也。”

◇五笔七墨中国画技法名。现代黄宾虹精于用笔,娴于施墨,晚年总结作画经验,提出“五笔七墨”之说。五笔:一曰平,二曰圆,三曰留,四曰重,五曰变。七墨:浓墨法,淡墨法,破墨法,泼墨法,积(有时用“渍”)墨法,焦墨法,宿墨法。

◇钩勒中国画技法名。用笔顺势称“钩”,逆势称“勒”;也有以单笔为“钩”,复笔为“勒”(使用于山水画中为“复”);以及称左为“钩”,右为”勒”的。通常指用线条钩描物象轮廓,不分顺、逆、单、复,称为“双钩”。钩勒后大都填着彩色,在技法上与“没骨”、“点簇”相对,一般使用于精密工细的花鸟画。钩勒要求有笔力,清代原济《大涤子题画诗跋》:“悟后运神草稿,钩勒篆隶相似。”◇双钩中国画技法名。用线条钩描物象的轮廓,通称“钩勒”,因基本上是用左右或上下两笔钩描合拢,故亦称“双钩”。大部用于工笔花鸟画。又旧时摹搨法书。沿字的笔迹两边用细劲的墨线钩出轮廓,也叫“双钩”;双钩后填墨的称为“双钩廓填”。

◇白描中国画技法名。源于古代的“白画”。用墨线钩描物象,不施色彩者,谓之白描,如唐代吴道子、北宋李公麟,元代赵孟睿魅宋铮ㄈ捶埙欤燎崮倬⒃沧痪祝莆酌韪呤帧R灿新允┑秩镜摹K卧浠也⒂胁捎冒酌枋址ɡ疵杌婊瘢绫彼沃偃剩纤窝镂蘧獭⒃悦霞帷⒄攀卣取

◇线画法简称“线法”,亦称“勾股法”。中国画技法名。清康熙、雍正、乾隆间供奉内廷的外国传教士郎世宁、王致诚、艾启蒙、安德义等以西法中用,采取焦点透视描绘建筑物,运用透视法强化建筑物的空间感和深远感。与中国传统的“界画”不同。当时受其影响而学之者有王幼学、冷枚等。邹一桂说:“西洋人善勾股法,故其绘画于阴阳远近,不差锱黍,布影由阔而狭,以三角量之,画宫屋于墙壁,令人几欲走进。”线法所画的作品多作装饰宫殿及回廊之用。因直接画于壁上,或画于纸绢再张贴墙上,日久风化,留存甚少。

◇湿笔与“干笔’对称。中国画技法名。指笔含较多水份。湿笔作画,兴于唐代张璪。古诗云:“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杜甫亦有“元气淋漓章犹湿”之句。言水墨山水进入“水晕墨章”之妙境。项容笔法枯硬而少温润,被讥为“顽涩”。五代荆浩自称:“笔尖寒树瘦,墨淡野云轻”。所谓“轻”,就是用水份充沛的湿笔。北宋郭熙说:“墨色不滋润,谓之枯,枯则无生意。”也主张画中须有湿笔。明代王行题画诗云:“北苑貌山水,见墨不见笔;继者唯巨然,笔从墨间出。”清代张庚晚年始悟其意。他说:“湿笔难工,干笔易好。”论及董源藏骨于肉,巨然肉透于骨。后者以“骨易见笔,肉难征墨”。一时争趋干笔,反以湿笔为俗工而弃之。秦祖永所论最为突出:“作画最忌湿笔,锋芒全为墨华淹渍,便不能著力矣!去湿之法,莫如用干。”但现代黄宾虹说:“有干才有湿,有湿才知有干。”干湿互用,方能谓之“水晕墨章”。

◇干笔亦称“渴笔”。与“湿笔”对称,中国画技法名。指笔含较少水份。干笔作画,兴于元代,行于明清,迄今不衰。清代秦祖永说:“作画最忌湿笔,锋芒全为墨华淹渍,便不能著力矣!去湿之法,莫如用干,取其易于著力,可以运用从心。大痴老人(黄公望)松字诀,惟能用干笔。”又云:“沈(周)、唐《寅)干笔皴擦,钩勒松秀。”亦可称“干皴”、“枯笔”、“焦笔”、“渴笔”,《谈艺录》指出:“李营丘(成)惜墨如金,董宗伯(其昌)常有言,作画不惟惜墨,亦当惜水,古人皆以渴笔取妍,今人乃以为云林(倪瓒)一家法,不然也。”

◇渴笔“干笔”的另一称谓,中国画技法名。作画时用“笔枯墨少”之法。明代李日华《渴笔颂》:“书中渴笔如渴驷,奋迅奔驰犷难制。”孔衍栻《石村画诀》:“凡点叶树俱用渴笔实染。”元人山水多用渴笔法,如黄公望、倪瓒、清人髡残、程邃,现代黄宾虹等,均擅干笔皴擦,长于使用渴笔。叁见“干笔”。

◇枯笔中国画技法名,见“干笔”。

◇焦笔中国画技法名。见“干笔”。

◇颤笔中国画技法名。作画时画出一种抖曲颤动的墨线。元代夏文彦《图绘宝鉴》谓:“孙尚子善为颤笔,见于衣服、手足、木叶、川流诸处,皆若颤动。”画水流、木叶、衣服用颤笔,线条须力求流畅自然、曲折有致,不可流于折若锯齿、曲如蚯蚓。颤笔出自*金错刀法,北宋《宣和画谱》谓:“后主(南唐李煜)金错书用一笔三过之法,晚年变而为画,故颤掣乃如书法。”

◇钩斫山水画技法名。画山石先钩出轮廓外形,谓之“钩”,又用头重尾轻、形如斧斫的皴笔(如斧劈皴、钉头皴等),画出山石的纹路以表现明暗凹凸,谓之“斫”。具体作画未必先钩后斫,也有钩斫掺杂而用,根据各人作画习惯和风格而定。

◇矾头山水画技法名。指山顶上的石块,因形如矾石顶部的结晶,故名。北宋米芾《画史)谓:“巨然少年时多作担ǚ┩贰!惫粜椤锻蓟胖尽芬菜担骸盎绞撸嘧鞯头,众为凌面,落笔便见坚重之性”。元代黄公望(写山水诀,则谓:“董源小山石,谓之低贰!

◇三远山水画技法名。北宋郭思纂集的《林泉高致》载其父郭熙之说:“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颠,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韩拙《山水纯全集》又增一说:“郭氏谓山有三远,愚又论三远者:有近岸广水,旷阔遥山者,谓之‘阔远’;有烟雾溟漠,野水隔而仿佛不见者,谓之‘迷远’;景物至绝,而微茫缥缈者,谓之‘幽远’。”后人合称为“六远”。元代黄公望《山水诀》参合两家之说,谓“山论三远,从下相连不断,谓之‘平远’;从近隔间相对,谓之‘阔远’;从山外远景,谓之‘高远’。”

◇六远山水画技法名。见“三远”。

◇七观法山水画技法名。分为:步步看;面面观;以大观小(推远看);以小观大(拉近看);专一看;取移视;合“六远”。“七观”之法相互联系,在表现时,可有所侧重。古代名画如北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元黄公望《富春山居图》、王蒙《青卞隐居图》等,均可运用此法分析之。参见“三远”。

◇攒聚中国画技法名。专指山水画构图中,石块安置的大小、聚散、多寡、疏密,须精心斟酌,得当相宜。清代龚贤说:石必一丛数块,大石间小石,然须联络,面宜一向;即不一向,亦宜大小顾盼。”唐岱说:“石须大小攒聚。有平大者、有尖峭者、横卧者、直竖者,体式不可雷同,或嵯峨而楞层,或朴实而苍润,或临岸而探水,或浸水而半露。沙中碎石,俱有滚滚流动之意。”

◇小景中国画术语。与小品不同,是山水画流派之一。始于北宋初惠崇,有所谓“惠崇小景”之称。沈括《图画歌》亦有“小景惠崇烟漠漠”之句,郭若虚解说:“寒汀远渚,慌洒虚旷之象”。黄庭坚亦说:“得意于荒率平远”。此即小景风格。惠崇生前诗名大于画名,死后半世纪,其“小景”方得王安石重视,谓为:“画史纷纷何足数,惠崇晚出吾最许。”熙宁、元祐(1068一1093)间以小景见胜者,如赵令穰、晁说之、马贲、周曾等,可说是惠崇的后继者。但不久为宋徽宗赵佶的御用画院所排斥,置小景于墨竹类下,贬赵令穰为“京城外坡坂汀渚之景,不足与重山峻岭可比”。然小景自有其独特之意趣。

◇山水林石山水画术语。古人谓千岩万壑,片石疏林,皆山水也。传统习惯,前者指为“山水”;后者称作“林石”。明代李日华说:“古人林木窠石,本与山水别行,大抵山水意境高深回环,备有一时气象,而林石则草草逸笔中,见偃仰亏蔽与聚散历落之致而已。李营丘(成)特妙山水,而林石更造精微,倪迂(瓒)源本营丘,故所作萧散闲逸,盖林木窠石之派也。”

◇没骨中国画技法名。不用墨笔为骨,直接用彩色描绘物象。相传为南朝梁张僧繇所创,唐代杨升擅此画法,用青、绿、朱、赭、白粉等色,堆染出丘壑树石的山水画,称“没骨山水”。明代董其昌、蓝瑛等仿之。五代黄荃画花钩勒较细,着色后几乎隐去笔迹,遂有“没骨花枝”之称。北宋徐崇嗣效学黄荃,所绘花卉,摒去墨线钩勒,只用彩色画成、名“没骨图”;后人称这种画法为“没骨法。”清代唐于光、恽寿平等仿之。◇落墨中国画技法名。始于南唐徐熙。即用墨笔把花卉的全部连钩带染地同时描绘出来,然后略加颜色,使枝、叶、蕊、萼,既有生态,又有立体感。熙自称:“落墨之际未尝以傅色晕淡细碎为工。”当时徐铉亦云:“落墨为格,杂彩副之,迹与色不相映隐。”北宋沈括解说:“徐熙以墨笔为之,殊草草,略施丹粉而已。”李廌云:“根、干、节、叶,皆用浓墨粗笔,其间栉比略以青绿点拂,而其梢萧然有拂云之气。”此乃唐末五代间水墨画确立后,由徐熙独创的以水墨为主,着色为辅,两相糅合的新形式。

◇破墨中国画技法名。始见南朝梁萧绎《山水松石格》:“或离合于破墨。”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谓曾见王维、张璪的破墨山水。现代黄宾虹说:“破墨之法,淡以浓破,湿以干破。皴染之法,虽有不同,因时制宜可耳。”又说:“齐白石作花卉草虫,深得破墨之法,其多以浓墨破淡墨,少见以淡墨破浓墨。”潘天寿认为用墨:“在干后重复者,谓之积,在湿时重复者,谓之破。”作面用破墨法,目的在于使墨色浓淡相互渗透掩映,达到滋润鲜活的效果。

◇泼墨中国画技法名,相传唐代王洽,以墨泼纸素,脚蹴手抹,随其形状为石、为云、为水,应手随意,图出云霞,染成风雨,宛若伸巧,俯观不见其墨污之迹(见《唐朝名画录》)。唐代张彦远认为:“泼”不能过甚,有“吹云泼墨”之说,明代李日华《竹懒画媵》:“泼墨者用墨微妙,不见笔迹,如泼出耳。”清代沈宗骞《芥舟学画编》:“墨曰泼墨,山色曰泼翠,草色曰泼绿,泼之为用,最足发画中气韵。”后世指笔酣墨饱,或点或刷,水墨淋漓,气势磅礴,皆谓之“泼墨”。现代亦有以彩色为主的纵笔豪放的画法称为“泼彩”。

◇积墨中国画技法名。指山水画用墨由淡而浓、逐渐渍染的方法。北宋郭熙《林泉高致》:“用淡墨六七加而成深,即墨色滋润而不枯。”元代黄公望《写山水诀》:“作画用墨最难,但先用淡墨积至可观处,然后用焦墨、浓墨分出畦径远近,故在生纸上有许多滋润处。”清代恽格《南田画跋》:“昔北苑尝写风溪谷雨,峰峦晦明,树石林泉,烟霏云绕。又画落照图,近视若无物,远视村落杳然深远,悉是晚景,远峰之顶,宛有返照之色。巨然宗之,每积墨数十层,空淡若无墨,峰峦云雾,无迹可寻。”现代黄宾虹《画法要旨》:“积墨法以米元章为最备。浑点丛树,自淡增浓,墨气爽朗,此天所不能胜人者。思陵(赵构)尝题其画端云:天降时雨,山川出云也。董思翁书,‘云起楼图’,谓元章多钩云,以积墨辅其云气;至虎儿(米友仁)全用积墨法画之。”潘天寿谓:“积墨须在杂乱中求清楚,清楚中求杂乱。”

◇宿墨中国画技法名。初见于北宋郭熙《林泉高致》,有“用墨七法”之说。宿墨是七法之一。指砚中隔宿之墨,当宿墨开抬脱胶之际,既粘而又浓黑,含水旁渖(漫漶),笔痕犹存,自有一种烟雨絪緼之气。山水画家用之以醒画面精神。现代黄宾虹也将用墨归纳为:“浓、淡、破、渍、泼、焦、宿”,晚年善用宿墨,在浓黑处,再积染一层墨,或点上极浓的宿墨,亦称“亮墨”。

◇点簇中国画技法名。用笔作点画而簇聚成物象的画法。唐代朱景玄《唐朝名画录》:“韦偃居闲尝以越笔点簇鞍马,其小者或头一点,或尾一抹。”后多指不用钩勒的点笔花卉画法,又称*点垛。在江南地区,对随意挥洒作画,俗称“点点簇簇”。

◇点垛亦称“点簇”。中国画技法名。指写意花卉画的技法。即不用钩勒,而以笔端蘸墨或颜色,笔亳落纸突糊铺开,一笔之中就分浓淡;或先蘸甲色,再蘸乙色,下笔点垛就出现具有甲色、乙色或甲乙混合色。主要用以表现花卉的叶和花瓣。有时也用于大写意的人物和山水画。“点垛”,乃江南一带口语,似从“点掷”一词变异而来。也有把点垛写成“点厾”。

◇点苔中国画技法名。用毛笔作出直、横、圆、尖或破笔(笔毛散开,无一定形式)或如“介”、“个”等字的点子,表现山石、地坡、枝干上和树根旁的苔藓杂草,以及峰峦上的远树等,在山水画构图经营中广为应用。历代画家重视点苔,明代唐志契《绘事微言》说:“画不点苔,山无生气。昔人谓:‘苔痕为美人簪花’,又谓:‘画山容易点苔难’。”清代方薰《山静居画论》曰:“古画有全不点苔者,有以苔为皴者,疏点密点。尖点圆点、横点竖点、及介叶水藻点之类,各有相当,斟酌用之,未可率意也。”原济(石涛)则提出:“点有雨雪风晴,四时得宜点,有反正阴阳衬贴点。有夹水夹墨一气混杂点,有含苞藻丝缨络连牵点,有空空洞洞干燥没味点,有有墨无墨飞白如烟点,有焦似漆邋遢透明点,更有两点,未肯向学人道破,有没天没地当头劈面点,有千岩万壑明净无一点,噫!法无定相,气概成章耳。”现代潘天寿补充:“点上积点之法”说:“一,醒目点;二,糊涂点;三,错杂纷乱点。此三种点法,工于积墨者,自能知之。”

◇渲染中国画技法名。用水墨或颜色烘染物象,分出阴阳向背,增添质感和立体感,加强艺术效果。亦可作“设色”解。清代恽寿平谓:“俗人论画,皆以设色为易,岂知渲染极难,画至著色,如入炉鉤,重加锻炼,火候稍差,前功尽弃。”

◇烘托中国画技法名。用水墨或淡彩在物象的外廓渲染衬托,使其明显突出。如烘云托月,以及画雪景、雨景、雾景、晨昏、流水、白色的花鸟和白描人物(现代画非白描人物也有使用此法者)等,一般采用外罩、围染的烘托方法。

◇拓墨法古称“墨池法”。中国画技法名。始见于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范阳山人于厅上掘地为池,方丈余,深尺余,泥以麻灰,日汲水满之,候水不耗,其丹青墨砚,先后笔叩齿良久,乃纵笔水上就视,但见水色浑浑耳。经二日搨以绢四幅,食顷,举出观之,古松怪石、人物花木无不备也。”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间,出现试用中国画水墨传统结合西方绘画的光色变化,以纸拓、布拓、水拓等技术,翻印出各种不同的线条或色块,视其形迹,循其自然,加以笔饰和彩墨渲染,使之呈现毛笔难能达到的某种艺术效果。尚有采用特制的纸筋粗棉纸,先上水墨。然后剔除纸上的粗纸筋,留下未渗的白痕,形成自然而奇妙的山石皴斮。此法过多侧重技术手段,有人认为有损中国画的传统笔墨,故画坛行家,褒贬不一。

◇水法中国画技法名。用水与用笔、用墨一样具有独特作用。有“水调墨”、“水带墨”、“水破墨”、“渍水”、“泼水”、“铺水”等法。使绘画表现达到“润含春雨”、和谐画面、虚实结合等艺术效果。古人作画在用笔、用墨、用色的同时就注意用水。北宋韩拙在《山水纯全集》中提到:水破墨、是先画墨。而后破之以水。即水法之一种。米芾父子、徐渭、董其昌、原济、朱耷等,都善于用水。现代黄宾虹深谙水法,一是用以留水渍,二是用以接气生韵,三是用以统一画面。

◇铺水中国画水法的一种。作画在全局笔墨将完成,大体已干之际,再在画面的需要处敷铺上一层清水,目的在于使整幅的笔墨趋向统一、和谐。

◇渍水中国画水法的一种。笔端含水,落笔纸上,全笔头稍作逗留,就留下水渍痕,有漶漫、渗透、用笔多变的韵味。为水法中的重要技法。

◇六彩中国画技法名。清代唐岱《绘事发微》谓:“墨色之中,分为六彩。何谓六彩?黑、白、干、湿、浓、淡是也。六者缺一,山之气韵不全矣!……墨有六彩!而使黑白不分,是无阴阳明暗;干湿不备,是无苍翠秀润;浓淡不辨,是无凹凸远近也。凡画山石树木,六字不可缺一。”叁见“墨分五色”。

◇单线平涂中国画技法名。即轮廓钩线,色彩平涂。若敷施花青色于衣服则全用花青,亦不分浓淡,敷施其他颜色亦然。其特点为单纯明快,富有装饰性,所画对象的立体感,主要依靠结构与用笔的变化。民间年画多采用之。现代丰子恺的毛笔漫画即采用单线平涂法。

◇浙江画派简称“浙派”。中国画流派之一。明代画家戴进,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山水、人物取法南宋画院体格,从学者甚多,著名的有吴伟、张路、夏芷等。曾和戴进同为待诏的李在,风格亦有相近处。遂有浙派之称。稍后,蒋嵩出,专弄焦墨枯笔,点染粗糙。其后蓝瑛的画风虽与戴进不同,但通常被列作“浙派”殿军。吴伟、张路等又称“江夏画派”,属“浙派”支流。◇浙派即“浙江画派”。◇新安画派中国画流派之一。以明末清初渐江(弘仁)为先路,与查士标、孙逸、汪之瑞合称“新安派四大家”。渐江为歙县人,查士标、孙逸、汪之瑞为休宁人,二县皆属徽州府治,晋唐时属新安郡治,故名。亦称“海阳四家”,“海阳”本名“休阳”,三国吴置,避讳改“海阳”,在今安徽休宁县东十三里。四家的特点宗法倪瓒、黄公望,多写生黄山云海松石之景,着墨无多,用笔坚洁简淡。属于此派者尚有程邃、戴本孝、郑旼,风格沈郁苍古,现代黄宾虹师之。师渐江者有江注、吴定、姚宋、祝昌,被称为渐江的“四大弟子”。

◇画谱中国画的图录或画法图解。北宋宣和中有《宜和画谱》,原为宋徽宗内廷所藏的历代名画著录,下载图画。但“画谱”之名都本此。南宋宋伯仁编的《梅花喜神谱》是从花的蓓蕾到凋落的梅花图录。元代李衎《竹谱详录》.有图有文,主要介绍竹的画法。明清以来木刻画谱大都不出以上两类。如图录有《历代名公画谱》、《晚笑堂画传》、《唐诗画谱》、《诗余堂谱》、《十竹斋画谱》等,画法图解有《图绘宗彝》、《高松竹谱》、《雪湖梅谱》《芥子园画传》等。尚有画学论著而名画谱者,如托名为明代唐寅所撰的《唐六如画谱》、清康熙间所编的《佩文斋书画谱》、原济(石涛)所著的《画谱》(即《苦爪和尚画语录》)等,亦往往冠以《画谱》之名。◇装潢即“装裱”。古代书画用潢纸(用黄蘖汁染的纸)装袜,故名。《唐六典》:“崇文馆有装潢匠五人,秘书省有装潢匠十人。”也有将“潢”作水池解,因为书画边缘镶饰绫锦,其本身如被圈围的水池,故名。《通雅·器用》:“潢,犹池也,外加缘则内为池,装成卷册,谓之‘装潢’,即‘表背’也。”参见“装裱”。

THE END
1.妙手丹青艺坛风流诸城市张择端书画研究院副院长兼秘书长 古代书画鉴定专业会员 北京宋庄.润雨轩美术馆馆长 《国艺鉴藏》执行主编 善长花鸟.山水.仙佛人物创作及美术评论.古字画鉴定。 通联电话:15264639080 在天津美术学院 和恩师在画展上 霍春阳先生题字:妙手丹青,艺坛风流! https://www.meipian.cn/24dqmz3p
2.张廷禄官方网站5月,在北京保利国际会展中心举办“时尚经典第18届当代中国画名家邀请展”展出《圣山喜马拉雅》、《黄河雄风》、《雪域佛国》等十余幅大幅新作; 10月,由北京逸品丹青美术院主办的“臻美大境——当代中国山水画名家学术邀请展”,《太行高秋》等四幅作品参展,展览在李可染画院美术馆展出; ...https://zhangtinglu.artron.net/about
3.中国美术简史绘画理论秦汉美术理论——竹帛丹青论 中国绘画在唐代之前是五颜六色的,所以丹青指的是唐代之前的绘画,唐代之后出现了水墨。竹帛丹青是汉代时汉字与绘画等同齐观的意思。绘画不是艺术,绘画不是为了欣赏,是为了记载、教化、劝诫,图画是文字功能的延续。 南北朝美术理论 ...https://www.jianshu.com/p/59360f950ab9
4.著名画家赵先闻绘画赏:丹青熔铸心中情著名画家赵先闻绘画赏:丹青熔铸心中情 著名画家赵先闻 色墨熔铸新意象 写出胸中一段奇 ——当代著名画家赵先闻意象绘画清赏 今年喜迎共和国70华诞,也是赵先闻先生这位中国著名画家的七十岁寿辰,与共和国同龄共庆生日,这份美好和殊荣令美术界动容!2019年,恰也是先闻先生从艺50年,半个世纪时间跨度中,这位艺术名家孜孜以...http://sd.sina.cn/binzhou/2019-06-26/detail-ihytcitk7726076.d.html
5.微博正文中央美院宗教绘画专业研究员,国家一级美术师,李可染画院青年画院画家,黄河文化书画院副院长。 多次在国内外美术馆及美术机构举办个展,其菩萨、少女,高士,山水,花鸟等作品深受藏家喜爱。 作品被中央电视台等各大电视媒体及报刊、杂志、网络广为传播,被评为最具收藏价值与升值潜力画家。https://m.weibo.cn/status/4645209893241308
1.北京国墨书画艺术中心传承中国古典美术的殿堂古典美术对于现代设计领域具有深远影响,如在服装设计、室内装饰等方面,可以看到明显的启发。在此基础上,国墨书画艺术中心也开始涉足创意产业,推动其整合应用于当代生活中。 未来的发展规划及社会责任担当 面对不断变化的时代背景,北京国墨书画艺术中心将继续致力于维护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积极响应国家关于保护和利...https://www.9grhivun.cn/xi-qu-jian-shang/185307.html
2.北京国墨书画艺术中心之美浅析中国绘画风格一、北京国墨书画艺术中心简介 北京国墨书画艺术中心是一家集文化传承与教育教学为一体的综合性机构,致力于推广和弘扬中国古代书法和绘画的精髓。它不仅是一个展览场所,更是一个学习交流的平台,汇聚了众多专业人士以及对中国传统美术有浓厚兴趣的人们。 二、探索中国绘画风格之美 ...https://www.bsiyebbqy.cn/shi-ci-jian-shang/434457.html
3.北京国墨书画艺术中心探索中国传统绘画的现代化演进在中国悠久的文化历史长河中,书画艺术不仅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瑰宝,也是中华文化交流与传承的重要载体。北京国墨书画艺术中心作为一个集研究、教育、展示于一体的综合性机构,它致力于推广和发展中国传统书法与绘画艺术,同时也在不断地探索如何将这些古老而精湛的手艺融入到现代社会中,为之增添新的生命力。 https://www.0f572mrl8.cn/xi-qu-jian-shang/310433.html
4.展讯山水清音——包洪波个展/书画中国众识网山东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所长 ——方辉 2024年11月 包洪波 BAO HONG BO 山东临沂人,毕业于山东艺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2013年毕业于广西艺术学院,获硕士学位。中央文史研究馆书画院研究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民革中央画院副院长,中央国家机关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艺术顾问。中国艺术研究院写意...https://m.cn-zsw.com/sys-nd/11154.html
5.飞花令2023中国花鸟画名家学术邀请展主办单位:北京逸品丹青美术院、鉴赏收藏杂志、臻美大境(北京)文化传媒 参展艺术家:群展 学术主持:李毅峰、阴澍雨 “三春花鸟犹堪赏,千古文章只自知。”春、花、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承载者特殊的生命意义和人文情怀,北宋《宣和画谱·花鸟叙论》云:“诗人六义,多识于鸟兽草本之名,而律历四时,亦记其荣枯语默之候...https://www.fpowzggax.cn/diao-su-ming-jia/197642.html
6.北大论坛聚焦《千里江山图》②:从徽宗的矛盾谈到蔡京的跋5月5日-6日,正值北京大学建校120周年之际,北京大学人文论坛“跨千年时空看《千里江山图》——何为历史与艺术史的真实”在北大举行。被认为是北宋王希孟所作的《千里江山图》前些年曾多次展出,但影响均远不及去年秋季的展出,学术界与大众对此空前关注。“澎湃新闻·古代艺术”(www.thepaper.cn)本期刊发的是论坛...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112699
7.画家郑华杰官网艺术评论专题书画家郑华杰艺术评论频道“古韵今风——老正涂画展”——关于画家郑华杰先生的作品赏析及点评 画家郑华杰,1969年出生,山东淄博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少数民族美术促进会会员、北京国画家协会理事、徐悲鸿画院书画院副秘书长、中国当代美术研究院油画院副院长、北京世界华人书画院副院长、珠海大正画院院长、北京逸品丹青美术院顾问、研究员。https://www.qianzhuwenhua.com/pllist/978.html
8.元代园林题材“逸品”山水画的审美取向及后世影响西安美术学院 | 冀萍萍 开通知网号 中国古代私家园林自魏晋南北朝肇兴,历经唐、宋、元、明、清数代,一脉相承,最终形成以苏州为代表的江南园林群。元代中国太湖流域周边是文人较为集中的地区,文人受元代统治阶级歧视和压迫,处于社会底层,同时由于科举制度的无常,文人对仕途的无望,“借君行道”的理念于元代毫无用武...https://wap.cnki.net/touch/web/Dissertation/Article/10729-1012354805.nh.html
9.画画从美术史的角度讲,民国前的都统称为古画。国画在古代无确定名称,一般称之为丹青,主要指的是画在绢、宣纸、帛上并加以装裱的卷轴画。近现代以来为区别于...简称“院体”、“院画”,中国画的一种。一般指宋代翰林图画院及其后宫廷画家比较工致一路的绘画。亦有专指南宋画院作品,或泛指非宫廷画家而效法南宋画院风格...https://baike.sogou.com/v1292388.htm
10.成都市政协常委姚叶红作品欣赏丨2023·当代中国山水画名家笔墨...据悉,本次展览将展出成都市政协常委、成都市政协书画院副院长姚叶红的作品,现将部分作品刊登如下,供大家欣赏。 画家简介 姚叶红,成都市政协常委,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四川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兼山水画艺委会委员,四川省巴蜀画派促进会副会长兼中国画艺委会委员,民革四川中山画院院长,四...https://www.cdcppcc.gov.cn/mobnews/1043/110065376.html
11.水墨丹青:当代青年画家张淼艺术创作2017年花鸟作品《丹江春晓》特邀入展当代中国逸品画家2017年度学术研究展;(北京) 2018年6月参加陕西省群文系统业务干部美术书法技能大赛,荣获全省美术类第一名; 2018年11月作品《苏东坡夜游赤壁图》特邀入展“2018当代中国画手卷作品展暨书画名家引首书法展作品集”。 https://3g.china.com/act/culture/11170805/20190313/354226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