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寒”字,表示天气由凉爽向寒冷过渡,这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节气,前有白露和立秋,后面有霜降和立冬,昭示着冬天的脚步近了。
寒冷会使许多事物发生改变,它会使枫叶变红,会使地里的红薯和树上的柿子变甜。寒露的夜晚,仰望星空,你会发现星空也已换季。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寒露之后,有些地区会出现霜冻,北方已呈深秋景象,白云红叶,偶见早霜,南方也袅袅凉风动,寒露秋更浓。
二十四节气中,有两个节气是描述露水的,一个是白露,莹莹白露;一个是寒露,凄凄寒露。它们的差别在哪儿呢
白露和寒露的区别
寒露,意味着寒气袭人,深秋将至。古语有云:“白露不露身,寒露不露脚。”
白露时节,白天的气温高,夏天的氛围感依然还在。寒露时节,白天的最高气温降到22℃以下,早晚的最低气温降到10℃以下,已经有了冬天的感觉。
所以寒露与白露的差别在于:白露时,白天是夏热,早晚是秋凉。寒露时,白天是秋凉,早晚是冬寒。虽然只相差一个月,但感觉却相差了一个季节。
秋季节气之中,"变天"节奏最快的,其实是寒露。气温下降幅度最大的,是寒露。降水减少幅度最大的,是寒露。所以,"转眼到寒露,翻箱找衣裤",务必注意保暖。
南方秋意渐浓,气爽风清,少雨干燥;北方深秋已至,露重夜凉,冬寒初露。那么,江苏的寒露节气,有哪些习俗呢?
江苏寒露习俗,你知道多少
秋钓边
寒露节气,炎热已退,阳光和煦,正是出游的好时节,人们纷纷外出赏花、吃螃蟹或钓鱼。寒露时节,气温下降迅速,深水处太阳已晒不透,鱼儿游向水温较高的浅水区,此时钓鱼易上钩、易收获,所以有“秋钓边”之说。
观红叶
寒露,是登高赏红叶的好时节。“霜叶红于二月花”,登高而望,极目远眺,层林尽染,秋风飒飒,黄护叶红。金秋满山层林尽染,漫山红叶如霞似锦。
寒露过后的连续降温催红了满城的枫叶,秋风多情,将相思寄于一片秋叶,相思便红了满树。将相思寄于一棵枫树,相思便红了满山。
吃花糕
由于天气渐冷,树木花草凋零在即,故人们谓此为“辞青”。
九九登高,还要吃花糕,因“高”与“糕”谐音,故应节糕点谓之“重阳花糕”,寓意“步步高升”。
趁秋意正浓,寒冬未至,携一二好友,赏美景,吃花糕,也别有一番风味。
饮菊花酒
这一习俗与登高一起,渐渐移至重阳节。菊花酒是由菊花加糯米、酒曲酿制而成,古称“长寿酒”,其味清凉甜美,有养肝、明目、健脑、延缓衰老等功效。
喝寒露汤
秋季干燥,根据中医“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四时养生理论。这时人们应养阴防燥、润肺益胃。
俗话说“一碗寒露汤,不用医生帮”。寒露前后,在饮食上需要“减苦增甘”,一些清甜滋润的汤品最适宜在此时饮用。
寒露时节,不仅天气凉了,雨水少了,日照也少了。温差比较大,加上换季,儿童似乎在这个时候更容易生病。
我苏网记者为此特别采访了南京市妇幼保健院儿童中医保健门诊的副主任医师苏恺,他强调“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寒露时节,阳气进一步的收潜,会有寒气袭人之感,因此家长们要在孩子日常的饮食起居中注意以下三方面:
1.寒露不露脚,防感冒从脚开始
脚自古就有人体的第二心脏之说。脚部距离心脏最远,脂肪层薄弱,保温性差。一旦受凉,很容易引起毛细血管收缩,进而导致人体抵抗力下降,引起感冒。因此,足部保暖格外重要。
2."秋冻"有讲究,适时增减衣物
寒露过后,天气寒冷,早晚温差逐渐加大,应该是根据温度变化适当增减衣物,不要加得太快,也不要脱得太急,有汗的时候及时抹汗换衣。体质较弱的孩子尤其要注意防寒保暖,逐渐增添衣服。"春捂秋冻"有一定道理,不过,秋冻有一定的讲究,比如脚、肩部、肚脐以及腰都是不能被冻的。
3.把孩子的"重口味"降下来
“寒露”前后,空气较为干燥,“秋燥”很容易伤人,可适当多食甘、淡、滋润的食物,如秋梨膏、柑橘、香蕉等,既润肺清心,又利肠解毒。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从今天起,我们正式踏入深秋。虽然秋风瑟瑟,但在天高云淡中,能感受到秋日的宁静致远。杜牧诗云:"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一滴寒露,点点叶黄,将人间染成清秋。今年第一个带“寒”的日子,请大家多多保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