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外国人和机械严禁入内(三)只能旱季挖玛瑙
(四)必不可少的石商
(五)马料的旅程
(六)精品马籽料之旅
(七)未来马料流通趋势
第三部分
六、马料的结构与特点
(一)马料的结构
(二)马料的特点(三)马料的水头
(三)马料的荧光
(四)马料的色
(五)马料的底子
(六)马料的种
(七)马料的伤
(八)马料的裂绺
(九)指甲纹
(十)马料的纹
七、马料的玉器加工及优化
(一)马料的玉器加工
(二)马料的优化
第四部分
八、美丽的海洋玉髓
(一)几种称谓与叫法
(二)海洋玉髓的生成及结构特点
(三)影响海洋玉髓品质的主要因素
(四)海洋玉髓的色
(五)海洋玉髓类型及特点
(六)海洋玉髓的玩法
九、马料原石的玩法
(一)山料原石的玩法
(二)籽料原石的玩法
第五部分
十、马料知识、信息的传播途径
(一)线下传播
(二)线上传播
十一、马料未来的趋势
(一)山料
(二)籽料
作者后记
1.山料的结构。先说山料,马山料是从山或地下采挖出来的,保留着它形成时的形态。马山料主要有几种结构形态,下面一一说来:
﹙1﹚板平料。也称板料,就是如一块平整的木板般的料子。这种料子是取手镯的最理想的用料,是做手镯人的最爱。它的平板有的很平整一块,也有的四周翘起来,反正大部分并不是完全平整的。形状上,有的呈长方形,有的呈不规则的四边形,而有的则是不规则的多边形。厚度不一,但大部分1至4厘米间,有的更薄,有的则超出4厘米。
它有正反两面,行内往往称为阴阳两面,阳的一面往往布满细小的坑洼麻点及小冰裂,这面我们叫它麻坑皮。哈密瓜形状的山料外表大部分都是这种麻坑皮。另一面为阴面,大部分是裸露在外的玛瑙玉髓玉肉,并且这面玉肉往往光洁如婴儿之肌肤,如凝脂(也有部分不光滑,而为粗凸麻点)。打个形象点的比喻:蜡烛加热成液体后,泼倒在沙滩上凝固,与沙子面接触那层蜡烛面就如阳面般,而朝上的那面则就是阴面。
取料时,尤其是取手镯料,最为理想的就是取好肉层部位。当然,板料有品质好的,也有差的。对于品质好的板料,其夹心层结构并不明显,甚至干脆就没有夹心层,再或着虽有夹心层但品质与好肉层差不多,做出来的手镯品质整体如一,是非常完美的。
﹙2﹚哈密瓜形的山料。
很大一部分山料形状都是这种空心的哈密瓜形结构,为什么要用哈密瓜来命名形容它呢?因为长的很形象,它最外表石皮如同哈密瓜瓜皮般,密密麻麻的布满冰裂和小坑洼结构,称之为麻坑皮。有的由皮过渡到玉肉间有一层两至五毫米厚的麻坑皮层。有的无麻坑皮层,由麻坑皮直接过渡到玉肉。再往里,数厘米甚至十多厘米是玉肉,相当于哈密瓜的瓜瓤,是马料最精华的部位,也是取手镯、挂件、雕刻摆件等玉器制品的主要利用部位。最中间部位则是中空的砂芯空间,它的四壁要么布满一层或厚或薄的水晶颗粒层,如同哈密瓜中间的瓜子部位;要么四壁完全无水晶,全是光滑的如婴儿之肌肤的玉肉裸露层。如下图:
麻坑皮层是一块马料中种最老的部位,结构也最为致密,大部分是透明的,部分会带点黄或其它土壤沁色。只可惜,因它大部分情况下都很薄,仅区区数毫米厚度,加上上面一般会布满冰裂和小坑洼,没办法利用,只能切掉舍弃。这层麻坑皮就如粘附在马料上般,有的与玉肉贴的很紧密,有的则稀稀松松,部分都已经自行脱落。大部分麻坑皮层都密布冰裂及坑洼结构,但也有部分冰裂不多,坑洼密布。如下图:
由这好肉层再往里深入至砂芯层之间,是层瓷肉层,这层玉肉往往种不够老,料子没那么透,料子泛瓷白或泛瓷蓝,肉质疏松,很多有明显的隐形纹线,杂质也多。这部位的原料制作出的玉器制品,容易失水变瓷泛白,料子也没好肉层的那么通透宝气足,不是理想取料部位。厚度有薄有厚,薄时仅数毫米厚,厚时能达到七八厘米甚至更厚。
就目前来说,马山料的封闭砂芯结构在玉器加工中利用率很低,用处不是很大,少部分加工者保留整个或部分砂芯,做为俏雕刻组成部分,效果也不错。发现内有水胆的,往往将水胆完全保留,并切磨掉外面部分玉肉,使水胆完全呈现在人们面前,能看到里面的水滚动。
还有种哈密瓜形的料子,其最中间仍是玛瑙玉髓质地,但被或薄或厚的砂芯﹙水晶﹚给包裹着,水晶之外是瓷肉层、好肉层等等。这样的原料形成的水冲籽料,由于其中间仍有玉肉结构,它比较容易出形状,形成奇石的概率相对高些。
﹙3﹚实心哈密瓜形的山料。
有部分马料中间并没有空洞的砂芯,或着说砂芯结构实在太小,完全被挤占,这样的原料,优点是没了中空的砂芯,玉料厚度就比较理想,便于取料。缺点则是,中间部位的玉肉往往种嫩,料子泛瓷白,品质不太理想。当然,也有原料中间部位的料子是通透种老的,只是比较少见。
﹙4﹚形状不规则的山料。
山料中带纹路和花纹的料子,并不多耀眼也并不出众,甚至被很多加工珠宝首饰品的人所舍弃。但在籽料中,由于纹线纹带部位密度高于周围玉肉,沁色不同,形成明显色差的沁色花纹带,尤为漂亮。
﹙5﹚玛瑙花。是近一年来才发现或着说开始进入人们眼界的新品种。它是长在石头上的,形态各异,但主要为三种:一种就如用蜡烛油捻成绳形一层层粘裹而成的花朵。一种就如聚宝盆形状,只是个头大都如小碗碟大小,也如用蜡烛油捻成绳形一层层粘裹而成的般。还有种就是形态各异了,有的形成如站立的人物,有的形成为小狗之类的小动物,也有的头顶蘑菇伞的小玛瑙蘑菇等等。
2.籽料的结构
籽料没有山料的麻坑皮层。山料的麻坑皮层,厚度薄,与母体分层界线明显并不牢固,在长年累月的河水冲刷中,容易从原料母体上脱落。加大部分有很多的裂和坑洼,脱落下来的麻坑皮层也不易单独形成籽料,即使偶尔有形成的,数量也很稀少。
4.山流水。则是介于山料和籽料之间的状态。它兼有两者的结构特点。它外石皮往往被沁色氧化成红或黄色,大部分外棱角已被大自然打磨掉,但打磨度还不够圆滑,还不够彻底。
(二)马料的特点
1.优点:
(1)硬度高。玛瑙玉髓本身硬度就很高,马料硬度一般在6.5至7之间,部分种老的料子,硬度超过了7,用马料可以轻易在玻璃上留下划痕。硬度高,说明耐磨性好,不易在日常把玩及佩戴过程中磨损,更易长久保存。
(7)形态各异,造型奇特。马料形状各异,无论是山料还是水冲籽料,都有很好的象形石、图纹石、花纹石等等,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
2.缺点:
玉肉厚度有限,不能像和田玉、翡翠那样可以几吨重的大块原料取料,加工制品受到了部分限制。
(2)存在失水现象。这个问题将在“马料的种”专题上详谈,在此简单说一下。失水是指马料里面的水份通过毛孔或缝隙,从玉料里跑出来,从而使得本来通透水润的马料,变得不通透、泛白、干涩了,没原来那么光亮,发死发白,如白瓷般。海洋玉髓中的草花则有时会消失。
大部分马料都多少存在失水这一问题,对加工出来的马料首饰制品品质的影响很大,严重影响了马料的口碑和消费市场。种老的品质好的马料,就不容易失水,但数量稀少。
(三)马料的水头
水头,是玉石行业的一种术语,简单讲主要就是指玉石的透明度,也就是指玉石允许的可见光透过程度,反映出玉石对光线的吸收强度。透明度好的,称水头好,反之则为水头差。
细究起来,水其实并不等同于透明度,它是种、底、透各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举个例子来说,玻璃和水晶透明度够高吧?但它们没有水,无翡翠、品质好的马料的那种水莹莹之感。但,现实中,若你太细究,完全没办法向普通的消费者说得清楚是怎么回事,所以一般都简单将水头视为透明度。
马料中的水暂时没有如翡翠般研究的那么深入,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水不是翡翠独有的,马料也是有水存在的,品质好的马料,也是水莹莹的,并不单单只有玻璃光泽。
马料的水头相对来说是比较好的,一般来说可分为玻璃种、冰种、糯米种和干石种,冰种中又分高冰和普冰。最好的当属透如玻璃般的玻璃种,糯米种也透,但透度很有限,干石种则不透。就数量来说,马料大部分的水头都是冰种或以上,不透的相对少。而其中能达到玻璃种质地的,也比较少,价值也比较高。
水头与颜色之间有必然的联系,一般来说,同块料子,颜色越深水头就越差,反之则越好。水头好的,种往往不会太差。种好的,水头不一定就好。
玉的起荧可以简单理解为光线穿过玉石料子时,光折射散射现象。起荧光的玉料,珠光宝气感就比较强,适合制作首饰类制品,比如手镯、挂件、戒面等。
颗粒细腻,结构致密,底子纯净的原料起荧光的较多,价值也相对较高。
玛瑙玉髓的色是非常丰富的,而马料,尤其是其中的籽料的色尤为丰富,几乎各种色都有。
就山料而言,颜色所占比例从大到小,依次为:白、灰、褐青、黄、红、绿、蓝、紫等。除了上述色外,还有介于上述色间的过渡色。马料绝大部分以白色为底,兼有黄、红、灰等俏色。灰色在马料中也是比较常见。黄色料大部分以色带或一片、一团的形式分布,红色则大部分在外石皮表层分布,偶尔也会见到整块全红的原料。蓝色的大部分种底不佳,很多料子泛白,并且色不阳正,算是灰白蓝,色不是很讨喜,远没有土耳其蓝色玉髓的那种蓝漂亮。绿色的马料品质不佳,实际利用比较少。紫色的料子非常少见,大部分情况下一整块原料都是紫的,并且一批原料中往往找不到几块,其中紫色度好的,不比巴西灰紫原料差。
马籽料色包括石皮色和里面玉肉色两个方面。
马籽料石皮厚度少则不足一毫米,多则几毫米。
花纹籽料,因纹带部位与周围玉肉密度不同(纹带密度要大很多),沁色则不同,从而表面出来花纹部位的色往往与周围玉肉皮色有明显或微明显的差异。
籽料皮色,是自身玉肉与外界环境的铁元素等物质,在阳光、水流及氧化等综合作用的结果。因玛瑙玉髓原料,在外界加温环境下(比如日晒),容易由二价铁变成三价铁,从而表皮变成红色或暗红色,所以马料地表料、山流水及籽料皮色以红色为主,只不过这红色也分为正红、褐红等,大部分为比较暗色调的红皮色。
将马籽料切开,就其玉肉整体来说,仍是以白色为主,兼有黄、红、灰等沁色。但这玉肉中的黄红灰沁色,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远远多于山料和地表料。从其外石皮往玉肉内深入的沁色层厚度,少则一毫米多则能超过十多厘米。沁色有的呈条带状分布,有的呈片或团状分布。玉肉里的沁色,大多为黄色、灰褐色和红色。切开后,整体给人感觉籽料玉肉发暗,但做出成品后,色就显得阳正许多。
玉石底子的概念在业界并无统一说法,可以简单理解为玉料的基础或根基。
分情况来说就让人比较好理解。比如:
以种来分,可以说玻璃底,冰底,糯米底等。
以色来分,可以说灰底,白底,黄底,紫底,杂色底等。
马料的特点之一就是各种类型的料子多少都有些,所以它的底子也是很丰富的,以上提到的底子都有。其中,就山料而言,白冰料中白冰干净底的玉料较多,黑花料中灰冰脏底相对多些。
由于马料的玉肉是分层分布的,不同层面玉料质地有差异,所以同块马料它的底子有时候不能用同一底子的标准来描述的清,甚至要分层来划分。
马籽料的底子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原石籽料的石皮整体表现。不切开,就原石皮而言的底子。比如说原籽皮干净光滑没坑洼杂质伤裂,就是底子干净、底子好。二是将原籽切开,里面的玉肉的底子。相对而言,马籽料切开后玉肉的底子干净度要比山料要低得多,因为杂质和沁色会很多。
凡是玉石,都存在一个种老嫩的问题,而对于马料而言,这个问题是影响其品质、市场消费量及潜力的最重要的因素,没有之一。
种其实并没有那么神秘,主要是指原料的颗粒细腻度及结构的致密度。简单的一个比喻,你用力揉两个小时的面团,绝对要比你不用力揉半个小时的面团要结实得多,韧性也好的多。
同为玛瑙玉髓,不同产地原料的颗粒细腻度不同,生成时挤压力等外环境不同,以及原料成份和结构的细微差异,导致的其种的品质也不同。比如:北红玛瑙它的硬度和密度总体上要高于马料,所以它的种总体上老过马料,表现在不容易失水变瓷变种。而巴西料的种和马料就相差不大。
马料的种总体上来说,只能算一般,没有北红、戈壁和印尼玛瑙的种老,和巴西、乌拉圭等料子差不多。但这只是总体来说的,因为马料中既有种嫩、种一般的,也有种很老的。由于马料存量及产量都很大,其中种很老的原料总量也不少,只是在马料中占的比例少而已。正因为稀少,品质又好,才显得珍贵。
马料种老嫩的区别,主要外表现在加工出的首饰类制品容不容易失水及褪色上,比如手镯、挂件等。种嫩的马料手镯,即使是在气候湿润的南方,在空气中暴露些时日,也会失水变瓷变种,也就是原来通透的手镯变得不通透了,泛白,由冰块变成白而不透的瓷器般,由水灵灵的变得干涩不透了。甚至有的色也褪掉了。
这对于首饰制品来说,是很致命的,对马料制品的声誉及潜力影响巨大。而其中的海洋玉髓,除了上面的情况外,里面的草花有时候会因失水而消失,这消失是永远的消失,补水也无济于事。
而种一般的手镯,在湿润的南方存放,一般情况下没什么问题,但若存放在干燥环境下或到了北方,就容易失水。种老的手镯,无论到哪,影响都不大,都不容易失水,仍光亮如新。
所以说,马料的品质好与否与其种老嫩有很大的关系。一般来说,无论山料还是籽料,无论是加工制品还是原籽,其中种老的马料的品质及价值都高。
怎么判断马料的种老嫩呢?
籽料来说,表现在石皮及玉肉两个方面。
切开籽料,里面的玉肉种老嫩可参考山料的判断方法,不过,由于籽料玉肉沁色比较明显,也有其不同的特点。比如:沁色不阳正的籽料,种往往不会好到哪里去。大面积大范围黄沁色的部位,种也往往不如人意。
由于籽料是由山料形成的,有的籽料仍保留着山料时的完整形状,这样的和山料相比,结构差别不大,只是最外那层山料石皮早已经被河水冲掉了而已。而部分籽料,是由山料崩裂脱落而形成的,它仅仅保留了山料的部分结构,所以在它身上看种老嫩就要看分层结构了。
马料很多也有伤,这伤表现为崩口断口。这伤有老伤和新伤之分。
1.马料的老伤。老伤就是说,很久之前造成的﹙大部分都是大自然力量造成的﹚,之后,经岁月侵蚀、风化或水流冲刷,伤口部位被打磨了﹙此处主要指籽料﹚,虽不如没伤前那么磨圆度好,但伤崩口要比刚受伤时要圆滑的多。有的伤口处,被包浆了,被沁色了,也有的干脆被钙化而生出钙化层来。
籽料的伤,对于观赏原籽而言,无当然比有好,老肯定比新要好。完全没有伤,是最好不过的了。若有老伤,只要伤的不是很厉害,也没多大关系。但若是有明显新伤,基本上该原籽就废了,除非把它再进行雕刻加工,掩盖掉那伤。
2.人为造成的新伤
(1)山料(可简单地将山料、地表料和山流水料列于山料,不再单独细讲)被马国当地黑人挖的过程中,可能会被工具所损伤。挖出来后,一般都是用锤子或硬物,将山料一角砸破,目的是看看里面的玉肉品质如何,以便判断值不值钱。很多蒙头玉料采挖出来,都不约而同采用这种方式,比如南红玛瑙、巴西玛瑙等。
这样做,对于加工玉器制品用料来说,有影响但不致命,但对用于观赏原石的山料来说,是个很要命的行为,人为造成破损伤缺,价值就大打折扣了。不过,随着马山料观赏石价值的日益提升,现在很多新过来的观赏石山料也是完整无破损的,也是一个大的进步。
挖出山料来,因为料子重又硬,在分捡、搬运及堆料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造成部分玉料的人为损坏。大部分情况下,损坏程度有限,毕竟马料硬度很高。小部分情况下,会造成玉料的断裂、残缺和内伤,对加工玉器制品,尤其是手镯时,造成一些障碍和影响。
挑料时的破坏。按说这是不应该出现的,一块马料运了半个地球过来不容易,却在最后的环节被人为损坏了。现实中确实存在这一情况,在料场,一堆堆山料,一些加工玉器制品的经营者来买料挑料,他们中的大部分人还是很爱惜料子的,但也有极少数人在挑料过程中人为破坏了料子。比如:为判断里面玉肉品质,而用一块马料去砸另一块马料,砸出块破损缺口。也有的抱起一块料子,细看了下,感觉不合适,就随手丢下去,那么重的原料砸到下面的原料,几乎多少都会造成损伤。
也有的极少数挑料人,将个别自己看好但因嫌玉料贵不买的料子,人为偷偷砸烂,不留给别人。这是种不道德的做法,为爱玉人所唾弃。好在这种情况仅为少数个别情况。
笔者曾在料场亲耳听到有挑料人这么说过“要价那么高,不买了,把那几块好料砸烂它,不能便宜了别人。”一年后,笔者在某料场看到几块明显是同块板料被人为砸成数块的料子,那块料子真冰透,做出来手镯估计效果不错,可惜变成数块后,每块都做不了手镯,暴殄天物。
当然,每个料场在客人挑料时,都会有人在旁边看着。但有时候,料场人手有限,几拨客人同时挑,并且一挑有时就是几个小时,不可能一直守在那里看着。
(2)马籽的人为损伤
马国当地人在用铁锹、镢头等工具采挖过程中,部分料子不可避免地会被铲到刨到,而造成籽料的破损。这也是没办法的事,不能苛求人家像是考古一样小心翼翼的一点点地挖。
挖出来后,将料子堆放聚集在一起,在料子产量多时,一堆堆的料子,在清洗或装袋过程中,可能会用铁铲装,这一过程中多少会造成少数料子的损伤。因籽料硬,即便大部分铲不烂,也会在籽料表皮留下道明显的铁划痕迹,很不好清除,甚至用橡皮擦都擦不掉。
原料在多次分捡和买卖后,装上牛车运输,再装货柜船运到中国。之后,再经数次运输和买卖,多少都可能会给部分籽料造成损伤。比如:有次,笔者去料场挑料,料场工作人员将一袋子小籽料倒在地面上给我挑,他抱的袋子位置有点高,很多籽料从一米高处落地,其中一颗落到地面铺布之外的水泥地上,当场被摔成两半。
籽料的这些人为造成的破损,都是新伤,对赏玩类原籽的价值影响巨大。同一颗籽料,完美的和明显新破损的,价值相差天地。当然,对于雕刻加工用的籽料来说,破损的影响就没那么大了,可在加工雕刻过程中,让师傅人为避开伤损处。
玉石的裂,一般称为裂绺,可简单理解为:大的裂纹叫裂,小的裂纹叫绺。也就是长的,深的,明显的,为裂;短的,浅的,不怎么明显的,为绺。若再向下延伸的话,还要加上石纹。石纹在玛瑙玉髓这块,也可以简单的理解为一个介于玛瑙纹和裂绺界线之间的东西吧。
对于从事玉器加工的人员来说,裂绺是最为头痛的,让人伤透了心。一块原料若有裂,就会有很多的限制,甚至完全被废弃。
绝大部分马山料都有裂,深浅皆有。外石表处的裂最多,往里相对越少。阳皮阳裂多,阴面裂少。
1.裂的生成
生后裂。由于地震、山洪爆发、水流冲刷、在河水中与其它石头相碰撞,甚至被日晒雨淋、热胀冷缩等作用等自然情况而产生的裂绺痕,就是生后裂。
人为裂。就是原料被人们采挖、运输、分拣、加工等过程中碰撞而造成的裂。
2.裂的深浅
以玉肉厚度为标准,可简单分为浅中深3种裂。浅的仅仅覆于最表那层石皮,没有吃进玉肉中,或吃进玉肉不多,仅为玉肉层厚度的5分之1以下,对于取手镯等物件影响不大。中深度的裂则吃进玉肉中5分之1以上,2分之1以内,基本上取手镯无望,得避开。取吊牌的话,也要尽量避开,或让雕刻师傅将裂挖掉或巧雕来掩盖掉。深裂的话,裂吃进玉肉2分之1以上,甚至直接裂透穿了,这样的裂,只能避开。
但,总得来说,浅裂远远多于中和深裂,绝大多数裂都是仅仅局限于最外那薄薄一层外石皮上,没侵进玉肉层中,或仅仅侵入一点,对取玉器影响不大。
深裂除了避开就实在没办法了,但,深裂也相对好识别些,深裂往往裂的开口宽,裂长,裂缝中杂质或泌色比较明显。一般从裂的这些最表特征,大约能判断出它的裂深度,影响范围,然后再判断避开此裂后,剩下的玉料部位还够不够取所需的玉料?
怕的就是中度裂,介于浅裂和深裂之间,不太好判断,所以经常扮演坑爹的角色。一但判断失误,切开原石,发现是中裂,取不了物件,往往就废掉了,原料成本打水漂了。
海洋玉髓料的裂绺相对会更多更明显些,不难想象,至少部分草花料就是火山灰之类的物质沁入裂绺中形成的。
3.识别、判断裂绺
大部分裂绺,是可以通过原石的外石皮表现来发现识别的。方法主要有以下:
小籽料因为外形磨圆度好,皮光,经历了千千万万年河水的冲刷与沁色后,裂绺处,往往已经被沁色进去,所以和周围玉肉的色有明显色差。也可拿起小籽料,对光源处,透光一对,基本上裂绺都能看得到。大籽料石皮色深,裂绺难识别,赌性还是蛮大的。
打灯法。掏出手电筒,打灯光进入玉肉中,来判断料子的质地和有无裂绺,无往不利。打灯观察裂绺的原理其实很简单,就是玉肉出现断层,灯光照射到断面时,在断面发生光线折射,所以灯光的延续性突然被打扰了,也就是突然变弱了,界线明显。
有一点一定要注意,由于灯光与裂痕断面垂直角度时,光线被打断的效果最为明显,而与裂痕道方向一致时,这种光线被打断的效果就不明显了,会造成误判。所以,就要各个角度都打一遍灯,这样就让裂无可遁形。有些细小的裂绺或石纹,打灯都不容易看出来。
4.裂的应用
指甲纹的形成与玉料结构及受外界的碰撞、热胀冷缩等因素有关。
指甲纹并不是籽料特有的,马地表料及山料中也有出现,指甲纹的形成绝大多数是大自然的手笔,但人为也可以造就指甲纹。比如:用马料切出来的吊牌、手镯、珠子之类的成品,在加工、抛光过程中,师傅不小心,用硬物与料子发生碰撞,角度力度凑巧的话,也能形成指甲纹。只不过,人为造成的指甲纹没有自然沁色,纹是白色的,如用石头砸了下冰块而形成的白色裂斑般。
马料的指甲纹,有大有小,有粗有细,有的肉眼都能看得到明显的粗深裂,而有的打灯才能看到,有的指甲用指甲是扣不到有裂缝的,也有的则能扣到。
马料的纹分两种,一种是显性的,一种是隐性的。
1.显性纹
前者表现在其纹线或纹带处玉肉比较致密,密度相对高,纹与周围玉肉呈明显的视觉及物理结构特点差异,也就是说,纹比较明显,泾渭分明玛瑙纹。这纹在山料中,一部分表现为瓷白色。
在籽料表皮上表现的就比较丰富了,视其成份差异及沁色形成时周围环境影响,而成不同的色,有的瓷白色,有的是黄色等等。
显性纹其实也有好几种,以下两种最常见:
是同心纹带还是平行纹带,主要看原料的形状,若是哈密瓜形的,一般来说都是前者,若是板料,则后者居多。若是不规则形状的原料,则有可能纹带也随原料扭转而扭转,呈不规则形状。
值得一提的是,这种圈圈纹显性和隐性的皆有。
2.隐性纹
就是结构上是有纹线的,但肉眼一般的视觉是看不到的,要对光看或沁色后才能明显看到的纹。龟背纹的形成机理暂不清楚。
马料和巴西料的隐性纹结构上差不多,一般来说,行内统称隐性纹为龟背纹或水立方纹或龙鳞纹等。这些叫法都是象形叫法,因为它们很多长得很像是乌龟的龟背,或北京的水立方场馆,或鱼龙的鳞片。
一般来说,将隐性纹统称为龟背纹,其再细分为蜂窝纹、水立方纹、隐线纹、横断纹。
至于龟背纹对玛瑙玉髓的品质有无影响,现在没有统一的答案。一般来说,无比有好,尤其是对于加工马料玉器制品的人来说。但也有玉器经营者,专门去料场挑带显性和隐性纹的料子。完全没有龟背纹,料子通透又种老的,是玉器加者师傅的最爱,可惜,这样的料子是极少的,现实中的原料大部分都会有些龟背纹。
(1)蜂窝纹也是象形叫法,像蜂窝的结构。它比较细小,其实是缩小版的水立方纹。这种纹主要分布在麻坑皮层和靠近外石皮的好肉层,有的会蔓延至瓷肉层。它越靠近石皮,就越密集越明显,紧紧的挤在一起,方向一致对着一个方向。
蜂窝状纹结构部位料子的种往往比较老。
它一般位于蜂窝状纹之后﹙好肉层﹚,也就是石皮往里是蜂窝状纹,过了蜂窝状纹就是隐线纹了。有时候它位于水立方纹之后,砂芯之外,也就是在瓷肉层。
有的隐线纹结构处的料子,质地通透起荧光。但相对来说,隐线纹结构部位的料子种往往不够老,容易失水。
它主要分布在好肉与瓷肉层,有时候也会在其它部分出现,它在平时的光线下看,是看不到的,对光看时便能发现,仔细看,便能发现它不是裂,用手指甲扣也扣不到裂痕。
横断纹一般都直线型的,而且是隐形的(对光时才能看出来)。长短不一。取手镯时就不好避开横断纹,因为一是它长,二是它所在的位置往往是最好取料的位置,而且此部分玉肉往往还不错。
龟背纹在籽料上的表现要分类型而看。蜂窝纹和水立方纹在籽料的石皮一般没什么特别的表现,将籽料对光看或打灯看时,便能看到它们。横断纹一般对光或打灯才能看到,但由于断纹处沁色可能会略有点差异,在石皮上有时候那断纹处色会略深一点。隐线纹往往会有表现,它每条纹的密度及与纹纹间隔的玉肉密度有差异,沁色会略有不同,籽料外石皮会呈现一条条平行的直线,线条沁色深些,而线线间隔处则沁色浅些。
马料为原料加工成玉器制品,已经有十多年的历史了。
那个时候,市场上的马料加工制品主要有马料手镯、马籽料挂件、马籽料手把件、戒面及其它的一些如摆件、器皿之类的。
现马料挂件仍以籽料为主要原料,兼有山料。籽料挂件,大都是机器雕刻,后再用手工修整,抛光也大都是机器震桶抛光,原料大都用的便宜的,所以成本不高,也卖不上价,靠走量赚钱。题材皆千篇一律,没什么创新。也有人全手工雕刻马籽料挂件,主要利用籽料外那层红黄或白色的俏皮俏色雕,效果很好,题材也创新很多,价也能卖得上,大三小四的价都有。山料做挂件主要用高冰料和带红或黄俏色石皮的那种山料。
手把件大都粗制滥造,大部分都是用便宜的那种拳头大小的圆形籽料雕刻加工出来的,都带点红或黄俏色皮或玉肉,或着保留中间的砂芯结构巧雕。但,绝大部分雕刻的非常粗糙,给人感觉像是学徒工赶货急着做出来的般。好在价钱非常的便宜,差的几十元一个,好点的一百多点一个,好的才两三百元一个。有块头,有份量,价又低,比较受初玩着的青睐。
马料摆件以籽料带红色或黄色俏色皮的雕刻件为主,价位高低皆有。
手链珠有原色马料加工出来的,但比较少,因为马料虽整体是白色的,但不同块原料间或多或少都存在色差,批量加工出来的珠子相互间都有些色差,不好搭配。现市场上的玛瑙玉髓珠子,主要是用乌拉圭料加工后,再高温优化,使之全部变白,成本低,色又一致。带红俏色的珠子,则是用带点黄色的马料珠子高温优化的。
1.马料玉器加工制品的人工优化
玛瑙玉髓制品的人工优化主要有两种:
(1)加温,将原料放烤箱中加温到三百多度,使原料中的二价铁离子变成三价铁离子,这样就能将原料中的灰暗色底子去掉,变成纯白底子。黄色变为红色,颜色更讨喜,比较好卖。
但由于马料天生以白色为底子,色总得来说比较阳正,偏灰的料子比较少,所以很少有商家会将马料拿去加温优化。笔者在2012年时,曾看到过有个加工厂将马料手镯放烤箱里加温优化。仅此一家,之后再没有看到过哪个加工厂再这样做过。
简单来说,高温后的手镯,灰色变瓷白,不透的那种死白;黄色变粉红色或红色,色不自然,呆板,不透,没灵气,死气沉沉的那种感觉。
玛瑙玉髓制品的染色工艺,目前来说,已经登峰造极,很多商家都掌握着自己的染色技术,不外传,彼此的染色工艺也有差异。有的染色剂成分不同,有的只是浸泡不高温,而有的浸泡染完色后,还要再将料子加温来固定色。有地则只是局部染色,其它部位不染。
马料的染色制品,目前来说在市场上并不多见,即使有,也是那种染比较妖艳的红红绿绿的低档玉器制品。
不过,市场上也出现了局部染红色,用来冒充天然俏红色的马料手镯和挂件,只是这种的色比较的艳,色发死发闷。但对大部分人来说,识别难度很大。
2.马籽料的优化处理
籽料的优化处理主要有以下几种:
(1)将原本有伤裂的部位,人工打磨做旧处理,新伤变旧伤,甚至让人看不出有伤。
(2)人工局部打磨出形,再人工制作出石皮,冒充纯天然生成的形状。﹙这种情况用在山料原石的情况相对多些,因为籽料外石皮薄薄一层,打磨后露出的里面玉肉与石皮存在明显色差,容易被人看出来﹚
(3)人工局部打磨出形后,人工制作出石皮(比如毛孔),再局部染色,冒充天然生成的形状及色彩。
(4)人工将山料打磨出籽产的形状,人工制作出石皮(比如毛孔),再整体染色,再加温固色,冒充天然生成的籽料。这种优化处理的,比较喜欢用带花纹的山料制作,制作出来的料子花纹确实漂亮,可惜是人造出来的。
目前来说,以上优化方法制作出来的“籽料”来冒充纯天然的马籽料的情况,还比较少,不典型。而且由于其染色工艺尚不成熟,染出来的东西色不自然,要么发闷,死气沉沉,要么颜色过艳丽,甚至有点妖艳了,稍有经验的石友便能分辨出来。不过,也有少数制作出来的“籽料”,已经很接近天然的马籽料了,很有迷惑性。识别难度也大些。
笔者估计,未来,随着马籽料资源的日益稀缺和价位的上涨,假马籽料的大量出现是必然趋势。
(未完待续,共五部分,此篇为第三部分)
为马料而骄傲,身为马料人而自豪
本书的顺利完结,要感谢福建厦门玛瑙村叶福灵(网名老叶),他多次亲身去马国收料,对本书马料场口等章节提供了宝贵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