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指“非法行医”的于峥嵘看到短信后落泪。他说,不是委屈,而是因为感动,因为那么多人支持自己。本报记者孙纯霞摄
■“北大第一医院学生行医致人死亡”追踪
本报讯(记者王殿学王贵彬)昨日下午,北京高院二审开庭审理“北大第一医院学生行医致人死亡”案。控辩双方展开争论,死者家属要求法院确认无证学生治死老师,院方对此否认并申请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本案未当庭宣判。
患方
赔偿标准不应按北京标准
开庭定于昨日下午1时30分。1时许,北京高院南门外聚集数十家媒体记者。原被告进入法院前,均接受了采访,被指无证行医的于峥嵘作为北大第一医院的代理人出庭。
北大女教授的丈夫王建国上诉称,一审遗漏重要事实,北大第一医院为熊卓为实施诊疗服务的“医师”包括于峥嵘、段鸿洲、肖建涛,这三名“医师”中于峥嵘仅取得了执业医师资格,但没有经过医师执业注册,未取得《医师执业证书》。上述事实已经北京市卫生监督所认定为非法行医,同时又是经一审查明的事实,没有在一审判决中认定。
院方代理律师认为,于峥嵘等几名学生行为符合规定,熊卓为一直生活在北京,应该按北京标准赔偿。
院方
本案属医疗事故调整范围
对此,患方代理人卓小勤说,一审时,法院就鉴定问题征求双方当事人的意见,北大第一医院明确表示不再坚持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并同意进行司法鉴定。
“是一审法院‘逼’我们同意的,我们只能同意。”医院代理律师说。
此案未当庭宣判。
■庭审焦点
1实习医生单独签字是否违法
院方称此为签名记录瑕疵,实习医生工作均有医生指导
患方家属拿出病历、入院记录和术前讨论,称多处医嘱和病程记录都只有于峥嵘、段鸿洲签字,没有上级医生签字确认,而术前讨论只有段鸿洲签名,领导签名的地方空白。
患方代理人说,在于峥嵘签字的前面,应该有正规医生签字。所以,于峥嵘属于非法行医。至于段鸿洲,连医师资格也没有,属彻头彻尾的非法行医。
院方表示,这是签名记录瑕疵,于峥嵘等人都是在医生指导下行医的。至于术前讨论,根据北大第一医院骨科规定只有截肢时,主任才需要签字,现在只是记录上的瑕疵。
2医院是否拿病人做风险研究
患方称有论文显示病人成试验品;院方称不存在此课题
医院代理人郑雪倩说,这只是一篇论文,并不是有专门的课题把病人分成两类来研究。
卓小勤请求法院调取北大第一医院的课题材料,称论文中专门提到是课题研究。
郑雪倩不同意调取,称根本不存在课题。
3行政单位是否确认非法行医
患方称北京市卫生监督所已作认定;院方称该所适用法律错误,应收回函件
患方家属王建国说,北京市卫生监督所的举报回函,已经确认北大第一医院违反规定,可以说行政单位已确认医院非法行医,而且北京市卫生监督所还给北大第一医院下达了卫生监督意见书。
院方律师郑雪倩说,北京市卫生监督所适用的法律错误,医院的行为符合卫生部的规定,卫生监督所应该收回这份文件。郑雪倩说,医院没有收到卫生监督所意见书。她建议法院和卫生监督所沟通。
4患者是否有必要做手术
患方称手术没必要做且术后抢救不当;院方称手术有必要且成功,但出现紧急情况
患方认为,根据司法鉴定,死者生前没有必要做手术,手术中医院未及时采取综合预防或治疗措施,术后未使用抗凝药,促发深静脉血栓形成。而医院在抢救时出现肝脏、尤其是心脏破裂,对于患者死亡起到了促进作用。抢救过程中出现心脏破裂,可能是抢救时用力过猛地按压胸部所致,不然不可能破裂。[page]
本报记者王殿学
■各方说法
此次抢救规模最大
昨日下午,北大第一医院召开发布会表示,当时整个抢救历时7个小时,由院长坐镇指挥,另有阜外医院两名院长参与,“是医院规模最大的一次抢救阵容”。
当时,骨科主任、心内科主任、麻醉科主任、心外科主任,以及刘宪义和于峥嵘等,都参与了当时抢救。
抢救从晚上10时到次日凌晨5时,需要医生们轮流给熊卓为做心肺复苏心外按压,心外按压是一个体力活,一般一个人只能坚持十几分钟,于峥嵘在上级医师指导下,是第三个给熊卓为做心肺复苏的人。于峥嵘、段鸿州、肖建涛的所有行为,都是在上级医师指导下做的。
本报记者林阿珍王卡拉
尽力抢救不等于未延迟
患方代理人卓小勤昨晚说,他们也认为北大医院尽力抢救了,但是延迟了抢救,丧失了抢救成功的机会。
■对话医生
“问心无愧没非法行医”
于峥嵘称很多人发来短信表示支持
昨日,当着媒体记者们的面,于峥嵘泪流不止。
新京报:流泪是因为委屈是压力的释放吗
于峥嵘:不是因为委屈,我没有非法行医,所以我问心无愧,央视报道前的这两年,我一直都在参与处理这件事。我这人容易动感情,很多人给我发支持的短信,看到这些我才感动的。
新京报:短信收到多少
于峥嵘:几十条吧,有亲朋好友,还有病友。这条是同行今天发的,“你不是一个人,背后站着无数同行,还有亲朋好友,你一定能赢,坦然面对,加油啊。”
新京报:最近心情咋样
于峥嵘:面对这件事,我很平静。我工作是很认真负责的,希望每一个病人都得到最好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