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研究的对象是徽州汪氏宗族千年人才群体。
关于徽州汪氏宗族的起源,据有关史书及家族谱牒记载,是出自春秋时期鲁成公黑肱支子姬汪之后。
三十一世祖汪文和于汉建安二年以龙骧将军出任会稽令,迁居江南,卒后葬在新都郡邵石山(在今浙江淳安县境内),为汪氏江南始祖。
传至三十六世汪道献,为黟县令,乃迁居歙州,成为汪氏徽州始祖,其曾孙汪勋明即为越国公汪华、开国公汪铁佛二人之祖父。而据《汪氏通宗世谱》记载,全国各地汪氏均以汪华或汪铁佛为祖,至宋代时黟歙之人,十姓九汪,皆汪华后,这就是说唐宋以来的徽州汪氏大抵皆为汪道献家族后裔。其后子孙蕃衍迁徙,遍布皖、鄂、赣、浙、苏、豫、闽、湘、鲁、粤、川、陕、冀等地。
汪氏宗族在宋代时“宦路相遇、多讲宗盟”,明代时相与通宗、修祠辑谱,他们多以徽州汪氏后裔自许,有“天下汪姓出徽州”之说。因而本文研究的范围,为徽州汪道献家族全部后裔以及部分与汪道献家族有直接关系的汪氏人物。因此,所涉及到的汪氏历代名人,其地域有可能超出徽州范围,甚至扩大到全国有关省、市、自治区和港、澳、台及海外。
徽州汪氏宗族千年人才群体的总体状况
1.唐代以前
据现有史料记载,唐代以前汪氏宗族人物有姓名可考的共有10人,而与徽州汪氏宗族有直接关系的分别是:春秋时期鲁国汪踦,东汉时期龙骧将军汪文和,南朝宋护军司马汪叔举,陈稷州别驾汪纲,隋大将汪宝权,隋初义军首领汪文进等。
而从元·汪松寿《汪氏渊源录》来看,东汉汪文和以前的徽州汪氏宗族中史料可稽者惟有汪踦一人,汪文和以后的皆有所葬丘墓为证,比如汪文和,卒后葬在新都郡邵石山(在今浙江淳安县境内),历代子孙祭扫,唐代越国公汪华、宋代丞相汪伯彦、明代兵部侍郎汪道昆等都曾专程拜谒,因而汪文和以后的家谱中关于汪氏宗族人物名字的记载还是比较可信的。其所载事迹虽难查考,但也可以反映出一些问题,比如能够说明唐代以前徽州汪氏宗族较多从事的是武职或郡县官职,如汪轸为弭冦将军,汪澈为湘东郡太守,汪万春为庐江郡丞,汪授为陈留太守,汪统为宁远将军,汪勋明为会稽令,汪僧莹为海宁令,汪僧湛为鄱阳令等等。这一时期的汪氏人才多以世袭或军功起家,比如汪旭在晋朝先任普通军职,因为破刘曜有功得以晋升护军司马,后又拜丹阳太守,封淮安侯,可以说是期间的一个典型。正是因为他们的努力,才使得徽州汪氏宗族一跃而崛起为新安世家大族和名门望族,也使得隋初汪文进能够有资本与江南大族沈玄懀、高智慧等在反隋起义中的势力相与匹敌。
2.唐、五代
在隋末唐初群雄并起的时代,汪华等人起兵占据了歙州、宣州、杭州等江南六州,建吴称王,保障了一方安定,使黎民百姓得到了休养生息。唐武德四年汪华归唐称臣,诏封方牧、上柱国、越国公、食邑三千户,任歙州刺史、总管六州诸军事。
由于汪华在徽州的特殊地位和巨大影响,徽州汪氏宗族人口这一时期得到了迅速增长,如汪华就生有9子并28孙,其堂弟8人中单汪铁佛一人也生有8子,仅汪华、汪铁佛兄弟、子侄及孙辈就达百人之多。这一时期的人才发展也因社会发展需要及时做了调整,由唐代以前的“尚武”即以世袭或军功起家,逐步转为以“尚文”即以科举、武功入仕并重,如翰林知制诰汪美、礼部郎中汪琦、河东掌书记汪凝绩祖孙三代都是由中进士而入仕的;歙人汪文秀也因中进士任绩溪令。
至唐宪宗以后,藩镇割据,战乱不断,徽州汪氏宗族大多都避乱迁居险地而不仕,但汪行璿这一支则仍坚持“尚武”精神,成为徽州著名的军功世家,到汪道安、汪武兄弟子侄等人时,更是长期镇守婺源,为婺源汪氏在北宋时期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唐、五代这一时期内,徽州汪氏宗族涌现出的优秀杰出人物有:越国公汪华,开国公汪铁佛,会州刺史汪达,扬州别驾汪处修,同州节度使汪处俌,御史大夫汪鼎,翰林知制诰汪美,歙县令汪凤思,泾县令汪伦,河东掌书记汪凝绩,绩溪令汪文秀,左卫大将军汪行节,河中节度副使汪滢,国子监祭酒汪师全,驻婺源兵马使汪道安,检校司空汪武,歙州团练使汪濆,诗人汪遵、汪极、汪少微、汪台符等等。
3.北宋
正如两宋间文学家汪藻所说:“当唐末五季,干戈纷扰之时,衣冠散处诸邑之大川长谷间,率皆即深而潜,依险而居。迨宋兴百年,无不安土乐生,于是豪杰始相与出耕而各长雄其地,以力田课僮仆,以诗书训子弟,以孝谨保坟墓,以信义服乡闾,室庐相望为闻家,子孙取高科,登显仕者,无世无之。”[3]入宋后,社会的稳定促进了人才的发展,徽州汪氏宗族也由唐末的隐居无闻又逐渐在各方面崭露出头角来,有以高科而入仕者,有以乡绅而受旌表者,婺源汪氏便是其中的翘楚。
这一时期汪氏优秀杰出人物有:集贤殿学士汪韶,黎州知州汪随,池州通判汪齐,大理寺评事汪文兴,广东转运副使汪辅之,太平军推官汪榖,慈溪令汪汲,御史汪杞,东流令汪奕、汪覃、汪洵侯;聚族闻名一方的乡绅有汪廷美、汪文谅、汪文政、汪湜等等。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大司成汪澥,其家族在宋真宗时被朝廷赐为“义门”;其本人受业于王安石,元丰八年考中进士,历官国子司业、祭酒、中书舍人、大司成,后出知婺州,徙应天府,提举崇福宫,生平事迹由官方正史立传记载,在徽州汪氏宗族中享有较高的地位。
4.南宋
靖康之变后,宋朝的政治、经济和军事中心转移到了江南,徽州因其地理位置靠近都城,故而这一时期地域内的人口和人才数量都得到了迅速增长,其中汪姓人口约近47万人,排在全国第32位。在朝廷南迁后的一段时期内,徽州汪氏宗族优秀杰出人才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并且从此成为宋朝著姓。
其中最具代表性且对后世颇有影响的人物有:右仆射赠少师汪伯彦,兵部侍郎拜翰林学士汪藻,参知政事、枢密使汪澈,签书枢密院事兼权参知政事汪勃,吏部尚书兼翰林学士汪应辰等等。终南宋一朝,徽州汪氏宗族及其分迁赣东北、浙北的后裔或隐、或仕、或商、或潜心理学、或兴办教育,其中知名人士达80人之多,比较有代表性的有:江东提刑汪舜举,舒州知州汪希旦,司农少卿汪叔詹,两浙转运副使汪思温,洪州通判汪若海,韶州知州汪杞,观察使汪介然,左司谏汪涓,江西转运使汪恺,江西安抚使汪大猷,诗人汪革,吏部尚书汪逵,司农少卿汪文振,鄂州知州汪义端,权户部侍郎汪纲,方壶居士汪莘,康范先生汪晫,硕儒汪楚材,大理寺卿汪自强,兵部尚书汪立信,诗人汪元量等等。
5.元
入元以后由于外族统治,受传统儒家思想影响,徽州汪氏宗族总体上在科举仕途方面放缓了步伐,不少有真才实学者隐居不仕,在政坛上颇有声名的仅有昭文馆大学士汪斌,邵武路总管汪从善,礼部尚书汪泽民,翰林院编修汪文璟,翰林院待制汪汝懋等人。
但是,在学术研究领域却涌现出一大批杰出人才来,如经学研究名家、环谷先生汪克宽、查山先生汪时中兄弟,理学研究者汪荣夫、汪相兄弟,易学名家汪有训,硕儒汪炎昶,博学工诗的南山先生汪珍,杜门著书的汪灏、汪瀚兄弟,宋末元初两中进士而不入朝做官、隐居山林著书立说的汪宗臣,以及航海家汪大渊,散曲名家汪元亨等人。徽州本地的汪氏宗族在政坛上名人虽然不多,但是远居巩昌的越国公汪华第三子汪达的后裔却在这一时期人才辈出,第六十六世汪世显崛起于金、夏在西北的拉锯战中,凭借其实力,归顺元朝后被授为巩昌二十四处便宜总帅府都总帅,其子孙在巩昌世袭统治近400年,成为陇右罕见的军功世家,终元一朝封王者3人,分别是陇右王汪世显、陇右王汪德臣、南安王汪惟正;封国公者10人,分别是陇右公汪忠臣、梁国公汪良臣、陇西公汪翰臣、陇西公汪清臣、陇西公汪惟易、南安国公汪惟贤、陇西公汪惟和、平阳公汪惟庆、梁国公汪惟勤、安国公汪隆昌等;官至三品以上者有110多人,出任翰林学士者20余人。
6.明
徽州汪氏宗族在元代隐居不仕,潜心学术研究,却为入明以后的科举仕途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一时期内徽州汪氏宗族人才发展又呈现出迅速上升的趋势:或以科举入仕,或以儒术经商,或潜心医学研究,或喜好文艺创作,官至丞相、尚书者10余人,见诸史料的著名汪氏人物有120余人,
其中较具代表性的有:右丞相、忠勤伯汪广洋,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东胜侯汪兴祖,苏州知府汪浒,右佥都御史汪霖,副都御史汪浩,礼部尚书、理学家汪俊,吏部尚书兼兵部尚书汪鋐,礼部尚书、翰林学士汪镗,大理少卿汪宗器,吏部右侍郎汪伟,右佥都御史汪文盛,临安知府汪金,佥都御史汪玉,浙江布政使汪柏,兵部侍郎、文学家汪道昆,广东左布政使汪起凤,医学家汪机,书画家汪之瑞,篆刻家汪徽、汪关,著名海商汪直,礼部侍郎汪煇,内阁中书汪文言等人。婺源汪氏中的汪庭桂、汪叡支系后裔在这一时期人才辈出,为官七品以上者有60余人,如左春坊左司直汪叡,枢密院判汪同,左布政使汪进,广西左布政使汪奎,河南右布政使汪舜民,户部右侍郎汪玄锡,兵部右侍郎汪道亨等等。由他们所构筑的徽州汪氏宗族官宦群体在整个朝廷中颇具影响力,以致日后迁居它地的汪氏后裔在搞不清自己族源时皆认为是婺源汪氏。这一时期的徽州汪氏渐以皖南为中心辐射状地向邻省迁居,使得徽州汪氏后裔人口再一次增长,数量约有62万,约占全国人口的0.67%,为明朝第28位姓氏。
7.清
清朝时期徽州汪氏宗族人才发展呈现出科举从政、儒术经商、创作文艺三足鼎立的发展态势:经商时不废经史,兼善诗书绘画;待经济雄厚以后则培养子弟科举入仕,从政后又为经商提供条件;创作文艺时又兼以儒术经商,三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发展。
因此,这一时期的徽州汪氏一甲进士数量远远超过了汪氏在唐、宋、元、明时期的总和。著名汪氏人物有120余人,其中著名的有:医学家汪昂,翰林编修、文学家汪琬,画家汪士慎,文学家汪懋麟,名儒、理学家汪绂,藏书家汪启淑,工部尚书、吏部尚书、军机大臣、太子太师汪由敦,工部尚书、湖广总督汪志伊,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宣宗皇帝侍读汪廷珍,广西巡抚汪日章,吏部侍郎汪鸣銮,经学大家、《四库全书》校勘官、杭州文澜阁总管汪中,数学家汪莱,女诗人汪端,地理学家汪士铎,史学家、音韵学家汪曰桢,刻书家汪立名,画家汪乔年、汪灏,篆刻家汪际会,书画家汪鸣珂,制墨名家汪近圣、汪维高、汪节庵,太平天国名将汪海洋,京剧名家汪桂芬,政论家汪康年等等。
8.民国
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开启了民主共和的新纪元。这一时期徽州汪氏宗族人才呈现出多元化发展态势,在各个领域都涌现出一批优秀杰出的人才来,如民国教育总长、代国务总理汪大燮,驻日公使汪荣宝,中医名家汪逢春,农学家、作物育种学家、中国生物统计学创始人汪厥明,生理心理学家、神经生物学家汪敬熙,中共著名地下党员汪锦元,东北抗日联军第十军军长汪雅臣等等,其中的一些科学艺术家更是在新中国成立后又在各个领域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这一时期活跃在国民政府党政军界的徽州汪氏后裔有数百人,比较知名的就有百余人。同时,在人民革命斗争、保卫祖国战斗中壮烈牺牲的知名革命烈士也达数百人之多,如抗日英雄汪雅臣,中共山西省委书记汪铭,著名学者汪国镇,满门英烈汪永熙,红三十军八十八师师长汪烈山等等。但是,在民国时期徽州汪氏宗族后裔中也出了一位民族败类,即先后担任国民党政治委员会主席、国民党副总裁,南京伪“国民政府主席”兼“行政院长”,大汉奸汪精卫。他的倒行逆施不仅给国家和民族带来了严重灾难,而且也给徽州汪氏宗族带来了巨大伤害。据说,当时汪氏宗族专门召开族长会议开除了他的族籍,其兄汪兆镛为此与他断绝了关系,至今仍为汪氏宗族所不齿。
9.中华人民共和国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社会稳定和经济社会迅速发展,为汪氏宗族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徽州汪氏宗族后裔人口数量也随之迅速增长,目前国内外汪氏人口约近500万,主要集中于安徽省,其次分布于湖北、河南、江苏、湖南、浙江、江西、山东、福建、广东、四川、河北等地,形成了以安徽为中心向四周辐射的分布特征。
徽州汪氏宗族人才也再一次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党政军界、科教界、工商界、农林渔业界、文艺界知名人士千余人,如原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央办公厅主任汪东兴,现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原上海市市长、海协会会长汪道涵,原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汪家鏐,原交通部副部长兼政治部主任、少将汪少川,原七机部部长、北京军区副司令员、少将汪洋,原中共黑龙江省委第一书记、少将汪家道,原海南省委书记汪啸风,原建设部长汪光焘,原水利部长汪恕诚,现国务院副秘书长汪永清,原总装备部科技委副主任、中将汪致远,原空军副司令员、中将汪超群,原国防大学军队指挥教研室主任、少将汪江淮,现湖北省军区司令员、少将汪金玉,现福建省军区司令员、少将汪庆广,原四川省军区副政委、少将汪学鑫,现中央军委办公厅副主任、少将汪振凯,现武警西藏总队司令员、少将汪象华等等;中科院院士汪猷、汪德昭、汪菊潜,原厦门大学校长汪德耀,电子科技大学校长汪劲松,香港太平协和集团董事局主席兼董事总经理汪世忠,全国首届优秀企业家汪海,中铁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博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英国皇家特许建造师汪文忠,著名文学名家汪曾祺,全国十佳制片人汪文华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