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市侨联

吾乡先辈尹柏寒先生(1882-1957)早年留学日本,回国投身辛亥,抗战时期为中共“特别党员”,是近代以来淮安留学生中少有的将才。他跌宕人生七十五载,虽历经清末、民国和新中国三大时期,无论东渡扶桑还是回国服务,无论统兵征战还是退隐江湖,均能把握国家民族命运之脉搏,追随时代历史之前行方向。今值柏寒先生130华诞,撰文以志纪念,是晚辈之幸、之愿!

一、东渡扶桑国,为圆强国梦想孜孜以求

先生原名同愈,字伯寒,又字百涵、伯韩、柏寒,号西泠逋客,晚年归故里,自谓“淮滨老人”。以上诸多名号,而独以柏寒名且为世人知者,乃是夫子有云:“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先生祖籍淮安府桃源县(今泗阳县),世居山阳(今淮安市淮安区)。祖父尹耕云,清道光庚戌(1850)进士,官至湖广道监察御史,河陕汝道加布政使衔,著有《心白日斋诗文集》,从政之余颇爱绘画,收藏古玩。父亲尹彦钺,清光绪乙酉(1885)拔贡,廷试录取,调山东不用,刚过而立之年便病逝于济南。柏寒先生1882年出生于山阳县城西长街的祖宅尹公馆,幼年寄居无锡外祖母家,从舅舅秦穆卿读书。父亲去世后随母亲回淮,居祖宅。后因房屋归其叔,一家人栖身二帝祠。命运多舛,13岁的尹柏寒,方经历人世炎凉和流离之苦,又染重疾,卧床近一年,几乎丧命。幸有姑母指授“静坐”、“八段锦”功法,身体渐渐复原。后又拜山阳名师学剑术,习“齐眉棍”,如此,练就一身好武艺,为其日后主修军事、驰骋沙场打下根基,亦可谓“因祸得福”。而此时少年柏寒心中,亦暗生“丈夫行天下,自当横刀立马,建功立业”的夙愿。

也是否极泰来。清季有山阳人杨士骧(1862-1918年),以“勤勇”、“慎行”得李鸿章提携,先后任山东巡抚、清廷左丞、右丞。杨尹两家世交,时任山东巡抚的杨士骧,察知故人子柏寒习文练武,颇有造化,便亲召北上,保荐其入保定将弁学堂学习。柏寒心有期冀,凭借厚实功底,加之勤奋,翌年即以优等第三名成绩毕业,调往山东武备学堂马兵科任教官。以后数年,柏寒对晚清政治腐败、人民涂炭每每失望,对清廷外交耻辱、每战必败尤为激愤。身为青年军人,他渴望金戈铁马,效命疆场,一洗国耻。会当此时,杨士骧再次保荐他公费留学日本。1908年春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柏寒怀着强国梦想,隐忍满腔激愤,东渡扶桑,进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成为第七期骑科学员。在东京两年,他目睹明治维新30年,“弹丸之国”的日本,从屡受西方列强欺凌,到跻身列凌我中华,豁然警醒;回想甲午年黄海上北洋水师的覆灭,60年前乡人关天培的虎门殉国,不敢懈怠。他克勤克俭,如饥似渴,学习在这里能够涉猎军事知识和技能,默默实践魏源《海国图志》的构想——“师夷长技以制夷”!1910年5月,尹柏寒在士官学校毕业,立即回国,赴京复试,以优等第十六名,赐兵马科举人,赴山东带兵。

二、戎马二十载,为民国初创屡建功业

在日本两年,尹柏寒受新思想影响,萌生推翻帝制,建立民主国家的思想。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江南各省相继独立,柏寒时任清军管带,驻节漯口,他与一班青年军人异常兴奋,积极相约起事,响应武昌起义。因当时手握兵权的山东巡抚孙宝琦曾与柏寒父亲义结金兰,柏寒代表军界同仁,冒死求见孙宝琦,痛陈满清积弱式微,民主共和乃大势所趋,民心所向,力劝孙顺应潮流,响应革命。孙宝琦接受了柏寒的意见,当即通电全国“山东继武汉独立”,成立山东政府。此为尹柏寒投身辛亥革命的第一大功绩。

不久,山东军政上层因权力之争,致袁世凯乘隙而入,宣布取消“独立”。柏寒见形势逆转,难有作为,乃离鲁回淮。在家乡稍事停留,即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如火如荼的南方革命。在镇江他入江浙联军第九镇,参加了辛亥革命最为惨烈一战——克复南京“天堡城战役”。1912年初,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成立北伐联军司令部,任命尹柏寒为司令部参谋,兼江苏陆军第三师步兵第十二团团长,进驻徐州,肃清苏北匪患。是时,徐州悍匪李四考在丰沛、鲁西南盘踞数十年,为害地方深重,尹军临徐,即行侦查,待摸清匪情,制定方案,便迅疾行动,直捣匪穴,一举荡平徐州西北丰沛匪患。柏寒以此升任“四路军支队长”、“徐上六县(邳、沛、肖、丰、雎、铜)清乡司令”,并旋即转战微山湖。微山湖扼京杭运河之咽喉,原本樯帆往来,商旅不绝,多年来湖匪不断、活动猖獗,湖上舟楫渐次稀少。四路军开到,纪律严明,作战勇敢,不到百日即捣毁匪巢,肃清湖匪。微山湖百姓感激万分,在柏寒离任时,为他立“去思碑”。此为尹柏寒建立民国之再一功绩。

适当民国用人之际,尹柏寒坐镇一方,连战连捷,得到民国政府及陆军部重视,急调其回宁,任要塞第二旅旅长,旋再升任上海镇守使署少将参谋长。之后十多年,柏寒先后经历“直皖战争”(1920年)、“江浙战争”(1924年)、“入豫战争”(1926年),军职累升至陆军部中将参事、督编23军军长等。从戎马生涯看,柏寒这二十年颇为“得意”,然其内心,目睹官场人物、军队派系倾轧争斗,地方大员走马换将,深感富国强兵、建立民主国家的愿景渐行渐远。心灰意冷之中,便移情山水,吟诗作画,看淡了功名。只是军人耿直未改,1924年“江浙战争”落幕,柏寒应邀任江苏省军务厅副厅长兼江北清乡督办,驻节家乡淮安。此时土匪出身的马玉仁(江苏盐城人,率皖军第七军驻防苏北)部队,军纪废弛,在淮扬一带为非作歹,为害乡里,淮安城兵痞横行,白日抢劫。柏寒到任后执法如山,雷厉风行,果决惩处兵匪之害。他委派得力部属,缉拿罪大恶极者,一律处死,马玉仁麾下诨名“小青龙”的得意门生,被当众处斩。尹柏寒铁面无私、治军安民之举,赢得乡人口碑,当时淮安,提到“尹督办”,百姓心安,兵匪胆寒。

三、岁寒见高节,在抗日大旗下做共产党人的真诚朋友

抗战全面暴发后,尹柏寒不顾个人安危,为党工作,同时还言传身教,动员子侄辈肩负国家兴亡,投入我党领导的抗日救亡运动。侄儿尹楚生,从淮安到上海,原打算经上海绕道浙江、江西去重庆继续读书。但在沪期间,经尹柏寒介绍结识了王绍鏊、高原。后来尹楚生回忆:“我伯父和王经常对我进行抗战形势和党的统一战线政策教育,动员我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在他们的影响下,我决定放弃去大后方读书留下来参加抗日斗争。”建国初期,尹楚生任苏州地委宣传部长。

“8.13”日军攻占上海后,尹柏寒认为在上海已无大作为,便毅然回淮,遂与党组织秘密联系中断。此时,年近六旬的老人,虽不能“挽弓射日”,却仍壮心不已,继续勉励晚辈追随进步,融入抗日洪流。在他的影响下,尹莹升(后改名陈冰,曾任天津市委委副书记、市政协主席)、尹珍升(后改名尹定,曾任成都医学院党委书记)、尹珩升(1947年病故于北撤途中)等尹氏后辈相继参加抗日救亡工作,有的成为我党高级干部。

不仅如此,作为淮安有声望的人物,尹柏寒很快与在江北坚持抗日的新四军将领罗炳辉、黄克诚建立联系,不顾年事已高,用“上海公记”商行的名义,通过昔日同学、同僚、旧部关心,做起棉花生意,“行走”在苏北沿海一带(产棉区),收购棉花。当时曾有朋友说,柏老生意做得很大,殊不知那些棉花运至上海,换来药品和其他军需物资,再运到苏北、苏中根据地,为抗战做了多大贡献。

四、淮上真名士,朝吟山水夕弄丹青自有大家风范

建国后,共产党没有忘记老朋友。1954年,省文史馆聘尹柏寒为馆员。1956年3月,政协江苏省第一届委员会第六次常委会决定作为特邀人士增补尹为省政协委员。尹柏寒晚年在淮,常为友人作画。他虽不追求丹青扬名,但其水墨画很有个性,亦见风格。他的作画心得:“水未干时随画随补,不现笔法痕迹,随皲随然,方见水墨融洽。”可谓经验之谈,对后来淮安画家有深刻影响。当今中国画梅名家章农先生早年就曾拜尹柏寒为师,学习山水技法。

柏寒先生一生无多积蓄,惟历年收集典籍文物,视若生命。晚年病中,他一再嘱侄女尹佩珠,帮助整理所藏,全部献给省博物馆保存。1956年、1957年,尹柏寒先生曾先后两次献出珍本、善本典籍和珍贵文物,记有:《班马字典》宋本五卷两本,《墨拓五经》唐大历十一年刻本六册,《礼补》一卷五册),《史记》百衲本七十卷二十四册,《永丰乡人杂著》(罗振玉著)九册,《留真谱新编》(杨守敬从日本影印)十二册),《心白日斋诗文集》(尹耕云著)六册,汉未央宫瓦砚一方,红木匣,上有“未央宫东阁瓦,大汉十年甲午萧何建造”字样,受到省政府的表彰。尹柏老一生对国家、对民族、对后辈,其心拳拳,其情切切,可见一斑矣。

1957年10月,尹柏寒先生突发心血管病,溘然长逝,享年76岁。先生戎马大半生,既光明磊落、嫉恶如仇,又好学不惓、从善如流。他是军人,为国驰驱,又是名士,淡泊人生。难能可贵的是,他生处动荡年代而始终追随时代脚步,为人民为国家做了许多好事,在抗日战争中为民族解放尽了一份力量。今年是尹柏寒先生诞生130周年,逝世55周年,谨收集资料,整理此文,寄托乡人缅怀之情。

THE END
1.永远的尹雪艳白先勇.doc吴经理心中熨帖了,恢复了不少自信,眨着他那烂掉了睫毛的老花眼,在尹公馆里,当众票了一出“坐宫”以苍凉沙哑的嗓子唱出: 我好比浅水龙, 被困在沙滩。 尹雪艳有迷男人的工夫,也有迷女人的功夫。跟尹雪艳结交的那班太太们,打从上海起,就背地数落她。当尹雪艳HYPERLINK /search?word=平步青云fr=qb_search...https://max.book118.com/html/2017/0428/103029669.shtm
2.上海三部曲沪语话剧《永远的尹雪艳》恒源祥戏剧作品开票热卖...故事讲述了上世纪四十年代,尹雪艳是上海百乐门舞厅一位如花似玉的舞国皇后,迷倒众生。百乐门,尹雪艳,折射了时代和社会的变迁。到了台湾,尹公馆很快成为“旧雨新知”怀念上海的地方。尹雪艳娇声软玉的呼唤,纤纤素手的揉捏,众人似乎找到了归宿感。尹雪艳娇艳,尹雪艳冷艳。尹雪艳只属于尹雪艳。尹雪艳重回上海百乐...http://zsyyt.org/ShowNews.asp?id=2936
3.生命自有高贵——读白先勇的《永远的尹雪艳》这是白先勇先生的短篇小说《永远的尹雪艳》的开篇语。虽然用语直白平实,但其间蕴含的信息量很大:交待了小说的主人公——尹雪艳,及其外貌特点——总也不老;交待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解放前后,以及地域——上海的百乐门和台北的尹公馆;暗含时空的转换,解放前的上海到解放后的台北;暗含岁月无情,世事无常的感喟。当...https://www.jianshu.com/p/9a33cb7e7a41
4.《春痕不欲》盛怀初尹芝西班牙式的红屋顶使人眼前一亮,佟少俊拉下刹车,满心愤懑:这个尹芝,家里头明明颇不寻常,在学校却只字不提,防贼似的。 应门的是个上了年纪的妇人,细棉短衫,绣花滚边窄脚裤,还是晚清打扮。佟少俊当她是家里的娘姨,直接道明来意:“我是尹芝的同学,姓佟,这里可是尹公馆?” ...https://www.meipian.cn/4zunzzxu
5.全国各地阮姓字辈各位阮氏宗亲,我是重庆綦江阮唐光亮(寻亲专用QQ:1214797550),奎公派下十九世嗣孙,宏正公二十世嗣孙,昭公廿五世嗣孙,字辈为:纲纪守荣华(祥,与华同辈)开履鸿运。祖籍湖广省宝庆府邵阳县永城三都九甲(今湖南省邵阳市大祥区雨溪镇、面铺乡一带),奎公本姓阮,为明英宗时朝廷重臣,因族宦诖误,落业城南三里桥改姓唐...https://www.vipjiapu.com/zptanghao/1577.html
1.《台北人》中的麻将意象的举隅和分析(台北人)书评尹雪艳本人极少下场,逢到这些日期,她总预先替客人们安排好牌局;有时两桌,有时三桌。她对每位客人的牌品及癖性都摸得清清楚楚,因此牌搭子总配得十分理想,从来没有伤过和气。尹雪艳本人督导着两个头干脸净的苏州娘姨在旁边招呼着。午点是宁波年糕或者湖州粽子。晚饭是尹公馆上海名厨的京沪小菜:金银腿、贵妃鸡...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2449234
2.凯里市出文“宋太太洗衣仁爱路(宋太太语录)”3、《永远的尹雪艳》中尹雪艳的是繁华回忆的象征,她本是上海滩有名的交际花,后来跟随国民党旧部来到了台湾,开了尹公馆。那些从大陆去台湾的落魄的上流社会人物在尹公馆重新聚集,一起回忆着自己辉煌的过去。 洗衣店的故事宋太太是谁 杜婉玲。根据洗衣店的故事官网资料显示,洗衣店的故事宋太太是杜婉玲。獾先生是...http://www.yxqjly.net/product-show_205.html
3.公馆生活演进记:重写居住的黄金时代城势澎湃新闻许多座城市,都有公馆的不朽传奇。 《倾城之恋》中,张爱玲的白公馆是“朱红洒金的辉煌的背景”;《家》中,巴金的高公馆是“表面上很平静的绅士家庭”;《永远的尹雪艳》中,白先勇的尹公馆是“建立社交的好所在”。 当宫阙、府邸抽去居住功能,在历史的冲刷中凝固为一个个仅供瞻仰的古迹,公馆却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完...https://m.thepaper.cn/kuaibao_detail.jsp?contid=1947673&from=kuaibao
4.发光舞台创作实验兼谈《永远的尹雪艳》的舞美设计此时,尹公馆的灰墙在背光的照耀下显现出一个虚幻空间,暗藏在墙体背后的Art Deco装饰线条在这虚空中勾画出清晰的老上海情调(图3-6 3-7)。而尹雪艳和徐壮图的身影就在其间旋转着,完全沉浸在尹雪艳编织的梦幻之中。曾经,光艺术家欧文在其1971年的作品《无题》中采用把纺织物绷紧的方法,并在背后照明,创造出一...https://wm.sta.edu.cn/50/31/c1457a20529/page.htm
5.悲剧审美与生命意义的诠释——以尹雪艳和筱燕秋人物形象为例文章开篇,“尹雪艳总也不老”,白先勇似乎有意地说尹雪艳的不变,但在《永远的尹雪艳》中,从上海到台北,从百乐门到尹公馆,从王贵生到徐壮图,尽显今昔之变。尹雪艳仍然有着“不知缘故的迷人”的魅力,她想要保持考究的排场,一切都在尽力和上海的模样靠拢,追求高雅与浮华。她以曾经的交际人脉、最初的资本积累...https://www.fx361.com/page/2022/1126/11682024.shtml
6.作家张爱玲经典语录(精选6篇)人们爱到尹公馆去, 因为那个总也不老的尹雪艳, 那个繁华依旧的聚会所, 能使他们回想起昔日的荣光。正像文中说的那般:“老朋友来到时, 谈谈老话, 大家都有一腔怀古的幽情, 想一会儿当年, 在尹雪艳面前发发牢骚, 好像尹雪艳便是上海百乐门时代永恒的象征, 京沪繁华的佐证一般。”[2]在《永远的尹雪艳》中...https://www.360wenmi.com/f/filenyjv051o.html
7.老昆明(民国趣读·老城记)第八辑老城旧事·打开尘封的民国记忆...1941年5月,电台正式成立,并开始播音。当时重庆中央广播事业管理处,派刘振清为本台第一任台长,俞月尹为总工程师兼工务科科长,又委派张迪清为第一任传音科科长。 当年,日本人在北京、长春、台北建起三个短波台,都是100千瓦,而印度的德里电台,英国的BBC电台和美国的NBC电台,都在500千瓦以上……对比之下,我们的电台...https://fanqienovel.com/reader/7243744099373681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