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0年4月,27岁的汪精卫在北京银锭桥行刺清朝摄政王载沣未成后入狱。
此时的汪精卫心怀救国理想,在狱中赋诗: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
年轻时的汪精卫
1938年,汪精卫完全违背了年轻时的理想,公然投靠日本侵略者,建立汪伪政权。
1943年,日本法西斯节节败退,日暮西山,其扶持的汪伪政权朝不保夕。
1943年6月,侵华日军总司令岗村宁次要求汪精卫调集大米100万石,壮丁20万人支持日本法西斯所谓的“大东亚圣战”。
汪精卫根本拿不出那么多物资,正在一筹莫展时,岗村宁次再次派人来催要。
汪精卫慌忙迎接,一脚踩空从楼上摔了下来,撞到台阶上,当场昏死过去。
经过医生会诊,认为汪精卫背部枪伤(1927年孙凤鸣刺杀时留下的子弹没有取出)复发。
因为汪伪政府的医生没有能力治疗,1943年12月19日,汪精卫住进南京日本陆军医院。
日本医生认为子弹压迫背部神经,必须将子弹取出,但手术难度比较大。
为此,岗村宁次请来在华著名的外科军医后藤主刀,经手术,取出一枚锈迹斑斑的子弹。
术后,汪精卫病情好转。
1940年3月南京举行汪伪政府成立典礼
一个月后,汪精卫情况急转直下,且较之前更严重,手脚无法移动,高烧,意识模糊,大小便失禁。
日本人认为,汪精卫虽没有什么能力,但是重要的傀儡。
1944年2月,日本最著名的神经外科医生,名古屋大学斋藤正奉日本军部命令率医疗团队到南京为汪精卫治疗。
1943年3月,汪精卫乘机抵达日本名古屋,住进名古屋大学附属医院的一间特设病房。
经会诊,日本医生认为必须立即手术。
斋藤正主刀,在手术中发现,由于骨骼破损已严重变形,骨膜发炎溃烂,已显现出骨癌的症状。
此时的汪精卫身体和头部全部用石膏固定,全身枯瘦,面无血色,连说话都困难。
另一方面,汪精卫久病卧床,胃口差,患糖尿病,日本又已经被封锁,食物匮乏,更提不上什么营养补品。
一周后,X光检查显示手术失败,汪精卫手术的位置不但没有愈合,反而开始萎缩了。
1942年汪精卫拜会东条英机
为维持汪精卫的生命,医院只能每天两次为汪精卫输血。
后来,日本本土每天遭受盟军飞机轰炸,交通中断,无法运来血液,医院血库告急,只好由同血型的儿子汪孟晋,女儿汪文彬、汪文娣轮流输血,但只能满足一时之需,汪精卫还因输血屡发风疹,病情日益严重。
1944年11月9日上午,盟军150多架重型轰炸机空袭名古屋。
陈璧君和子女们将昏迷状态的汪精卫送入防空洞。
此时已是冬天,日本由于封锁,燃料极其匮乏,防空洞内无取暖设备,本来已经危在旦夕的汪精卫受了风寒,病上加病。
次日清晨,汪精卫体温41度,心跳每分钟128次,呼吸困难,日本医生竭尽全力抢救。
1944年11月10日下午16点20分,病床上的汪精卫突然睁开眼睛,对身边的儿子说了一句话,然后抽搐几下,成为了异乡之鬼。
汪精卫陈璧君合影
汪精卫说的最后一句话是:“我要回中国去。”
1944年11月12日,日本将汪精卫灵柩送回南京,手下汉奸将其葬于南京梅花山。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将汪精卫坟墓炸毁,其尸体火化后投入长江。
作为中国现代史上最大的汉奸,汪精卫落了个可耻的下场。
上海《大美晚报》主编朱惺公将汪精卫当年的绝句诗每句添了两个字,改为一首唾弃汪精卫的新诗:当时慷慨歌燕市,曾慕从容作楚囚。恨未引刀成一快,终惭不负少年头。
1939年6月15日朱惺公收到恐吓信,要求改变态度,如若不然,将缺席判处其死刑。
朱惺公不为所动,于6月20日发表《将被国法宣判死刑者之自供》,表示死而无憾,又写挽联:懦夫畏死终须死,志士求仁几得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