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河内,高朗街27号,一幢三层楼的别墅小楼。
一阵类似鞭炮的声音忽然从别墅里传来,打破深夜的寂静——这并非农历春节,也不是其他节日,为何会有人在此时放鞭炮?
但随后,从27号别墅小楼里传出的惊呼以及呼啸而来的警车证明:
响起的不是鞭炮声,而是枪声。
事后人们才知道,那是一起有组织有预谋的暗杀。
而暗杀的对象,就是当时国民党第二号人物:汪精卫。
2
事情,还是要从1938年的12月18说起。
那一天的重庆国民党空军珊瑚坝机场,往昆明方向起飞了一架飞机。
飞机上坐了七个人,领头的,是汪精卫,同行的,是他的妻子陈璧君和一些随从。
汪精卫当时是最高国防会议副主席、国民参政会议议长,是国民党的第二号人物。但这次出行,他既没有带随行警卫,也没有其他政府要人相送相陪,异常低调。
1935年照片,后排左一为陈璧君,后排左二为汪精卫
因为这家飞机的最终目的地,不是昆明,而是越南。
汪精卫要离开中国了。
在中国抗战进入最艰苦阶段的时候,他为什么要走?
因为,当年那位愿意“引刀成一快”的汪先生,已经和日本人谈得差不多了。
站在日本人的角度来看,虽然自1937年7月7日全面侵华以来,战线推进异常迅速,但打到1938年底,面对就是不肯投降的蒋介石政府,他们其实已经有点力不从心了。
在逼降和诱降蒋介石屡次失败之后,他们决定另外找一个人选——这个人,一方面要愿意“和谈”,另一方面,要在国民党内同样有崇高的威望。
看来看去,最合适的人选,无疑就是汪精卫。
而汪精卫也正好符合各方面的条件。
对内来说,以“孙中山继承人”自居的汪精卫,苦于手中没有军队,在国民党党内斗争中一直被蒋介石按下一头,长期郁郁不得志。
对外来说,汪精卫一直对中日战争持悲观态度,他一直是主张对日妥协的“低调俱乐部”的背后灵魂人物(但从不出席活动)。
就在1938年11月,汪精卫的亲信梅思平、高宗武和日本人影佐祯昭、今井武夫已经在上海秘密签订了《日华协议记录》及《谅解备忘录》。这份被称为“重光堂密约”的协议约定,汪精卫一旦掌握政权,将允许日军在中国驻军“防共”,在华北为日本经济开发提供优先权,补偿中日战争中日本侨民的损失,以及——中国承认“伪满洲国”,共同建立“东亚新秩序”。
而从重庆经昆明再去越南河内,正是日本人给出的计划。
汪精卫和蒋介石。这张照片摄于1930年,两人的神态颇值得玩味。
12月18日,一直在苦等的汪精卫终于等到了一个机会——蒋介石在这天召集中央政府部长以下、科长以上干部训话。
趁这个机会,汪精卫带人匆匆赶往机场,飞往昆明。
汪精卫还和当时的行政院院长孔祥熙打了个招呼,说是要去成都做一个演讲。
汪先生口才一向很好,演讲不少,孔祥熙也没当回事,甚至也没向蒋介石报告。
12月19日,云南省主席龙云发来电报,说汪精卫到了昆明,蒋介石这才知道。
不过,汪精卫这两年心情不佳,经常出走,蒋介石倒也没太在意。他当天在自己的日记中这样写道:
“闻汪先生潜飞到滇,殊所不料!当此国难空前未有之危局,藉口不愿与共党合作一语,拂袖私行,置党国于不顾,岂是吾革命党员之行动乎?痛苦之至。惟吾犹望其能自觉回头耳!”
蒋介石哪里知道,汪先生这一去,就不会再回来了。
3
12月21日,蒋介石接到了龙云发来的又一封电报,感觉事情似乎不对了。
电报是这么报告汪精卫的行动的:
“临行时,始道出真语,谓与日有约,须到港商洽中日和平事件,若能成功,国家之福,万一不成,则暂不返渝。”
“云南王”龙云在这件事的处理上也值得玩味:在明知汪精卫要去越南的情况下放走了他,然后在放走他之后向蒋介石报告
事态其实远比蒋介石想象得还要严重。
“和中国同感忧虑、具有卓识的人士合作,为建设东亚新秩序而迈进。”
日本人认为的这个“同感忧虑、具有卓识”的人士是谁呢?
当然就是汪精卫。
汪精卫于南京国民政府前,匾额刻有“忠孝仁爱信义和平”
而在中国这一边,汪精卫的秘密出走,已经引起了轩然大波——抗日关键时刻,党和国家的第二号人物忽然神秘失踪,怎能不引起人们的议论和猜测?
一方面,蒋介石通过驻美大使胡适等和汪精卫平时关系比较近的人,开始不断做汪精卫的思想工作:不要公开主张和谈,不要与中央断绝关系,可以去欧洲考察。
另一方面,12月26日,蒋介石专门发表讲话,称汪精卫这次去越南河内是疗养,和政治无关,所有的传言都是谣言。
作为当时的国民党领袖,蒋介石还是要维护一党尊严的——你自己的二把手都跑了要去和谈,这不是丑闻吗?
当时的蒋介石内心已隐隐感到,事情越来越不妙了,所以他在日记中写下:
“党国不幸,乃出此无廉耻之徒,无论如何诚以义胆,终不能当其狡诈奸伪之一顾。此诚奸伪之尤也。”
汪精卫很快证实了蒋介石的担忧。
1938年12月29日,汪精卫发表题为《致中央党部蒋总裁暨中央执监委员会诸同志电》的通电:
“……
中国抗战之目的,在求国家之生存独立,抗战年余,创巨痛深,倘犹能以合于正义之和平而结束战事,则国家之生存独立可保,即抗战之目的已达。”
因为那一天韵目代日为“艳”,所以这份明确表明要和日本妥协的通电,就是后世闻名的“艳电”。
汪精卫发表“艳电”后,日本媒体的报道
毫无疑问,蒋介石等于当众被汪精卫打了一记响亮的耳光。
在蒋介石的日记里,出现了这样四个字:
“派员赴越”。
蒋介石动杀心了。
4
蒋介石写的这个“员”字,指的就是军统人员。
交给谁办呢?当然是交给蒋介石当时最信任的人——军统头子戴笠。
戴笠带着两个人,随即由香港直飞河内。
这两个人中,一个人叫陈恭澍。陈恭澍时任军统天津站站长,号称军统的“四大金刚”,因为参与的暗杀次数最多,也被称为“军统第一杀手”——张敬尧、石友三、殷汝耕、王克敏等被刺的案子背后,都有陈恭澍。
陈恭澍
另一个人,叫王鲁翘。他是戴笠的贴身保镖,当年军统暗杀有“民国第一杀手”之称的王亚樵,他也参与其中。
戴笠亲自带队,随行是两个军统的中坚力量,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到了河内之后,各种布置就慢慢展开了:军统租了一幢两层的小楼作为驻地,买了一辆福特两门小汽车作为代步工具,开始监视汪精卫等人的行踪。
没几天之后,戴笠先回去了,指定陈恭澍作为这次行动的负责人。
戴笠走后,陆陆续续又来了十七八个人,所以后来有了“十八罗汉追杀汪精卫”的说法。但戴笠却始终没有下过其他的命令,只是让“严密监视”。
这样的“监视”持续到1939年的3月初,几个国内派来的军统人员给陈恭澍带来了两把左轮枪和三把驳壳枪,包括一些子弹和工具,陈恭澍知道,要对汪精卫动手了。
但在怎么“动手”这个问题上,陈恭澍和当时也是行动组成员的一个叫余乐醒的人产生了矛盾。
余乐醒
余乐醒实际上是一个工程师。他早年曾是共产党员,后来加入了军统,在军统中地位其实比陈恭澍还要高。余乐醒最擅长的是爆破技术和制造毒药,所以他主张毒死汪精卫。
但陈恭澍却不喜欢用下毒解决,他喜欢用枪直接暗杀。但碍于余乐醒的情面,只能先尝试下毒。
余乐醒探知汪精卫每天早上会派人去一家面包房买面包做早餐,所以在那家面包房的面包里尝试下毒,但因为毒药会改变面包的黏合状态,很容易被发现,所以只能放弃。
他后来又尝试把一种挥发性致命气体装在盒子里送进汪精卫家浴室,但因为送进去的环节无法解决,也没有成功(陈恭澍后来被汪伪特务捕获,陈璧君曾亲自审问,问他派人装到浴室里的盒子是干嘛用的,陈恭澍说他才知道原来这个计划居然被实施了,但他自己根本不知道)。
最终,行动小组只能放弃毒药,决定还是用传统的手枪暗杀。
1939年3月19日凌晨,陈恭澍接到了来自戴笠的电报:
“着即对汪逆精卫予以严厉制裁。”
3月21日,筹备了三个月的暗杀行动终于开始了。
5
“河内刺汪”,其实有多个版本。
行动小组是翻墙进入高朗街27号,也就是汪宅的。但原本应该是一次安静的“暗杀”,却因为汪宅的门被紧锁而变了味——行动小组拿出斧子劈开门锁,一次暗杀变成了破门而入的强行枪杀。
按照事先的侦测,行动小组的王鲁翘冲入别墅就直奔三楼右首的北房——那是汪精卫和陈璧君的卧室。
王鲁翘。1949年后去了台湾,曾担任台北市警察局局长
发现门被反锁后,王鲁翘还是用斧子劈开门板去拧门把手,但把手拧不开。这时,透过窟窿,王鲁翘等人看到房间内的床下趴着一个人,上半身被床遮住,下半身露在外面。
王鲁翘随即透过门窟窿对那个人连开三枪,枪枪命中。看到那个人挺了几下就倒在血泊中不动之后,王鲁翘招呼众人撤退。
按陈恭澍的回忆,王鲁翘出来后兴奋地报告:
“事情办完了!汪精卫腰部中了三枪,两条腿动弹了几下就伸直了。”
“你们搞错了!那个人好好的一点事情没有,受伤的是曾仲鸣!”
他们杀错人了。
6
曾仲鸣是谁?
曾仲鸣生于1896年,是法国国立高等美术学校的文学博士,1925年回国后,历任国民政府秘书、国民党中央候补执行委员、中央政治会议副秘书长、铁道部次长兼交通部次长等职。
但他还有一个重要身份:汪精卫的秘书。
他不是一般的秘书。
1911年,曾仲鸣去法国留学,同行八人,其中有后来成为他妻子的方君璧,还有汪精卫和陈璧君夫妇。在法国,曾仲鸣跟随汪精卫学习国学和诗词,建立了亦师亦友的关系。回国后,曾仲鸣一直跟随汪精卫,忠心耿耿,而汪精卫也非常信任曾仲鸣,把家务和财务全都信任地交给曾处理。
曾仲鸣
所以,曾仲鸣绝不简单的是汪精卫的部下,也不仅仅是他的徒弟或朋友,汪家已经把曾家当做家人一样来看待。曾仲鸣称汪精卫为“四哥”,汪精卫的女儿汪文惺称呼曾仲鸣为“十一姑丈”,称方君璧为“十一姑”。
而就在那一夜,曾仲鸣替汪精卫而死。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会杀错人?
按陈恭澍和其他一些人的说法,是曾仲鸣夫人从香港到河内来看望汪精卫,汪精卫坚持把自己的卧室让出来给他们睡,所以导致军统杀错了人。
但按照汪精卫女儿汪文惺和女婿何孟恒的叙述,汪精卫从来就没住过高朗街27号三楼那间卧室,汪精卫读书写字、处理公务和睡觉,都是在高朗街25号别墅的三楼。
原来,除了27号,还有一幢25号——两幢建筑像连体别墅,互相对称。
汪精卫女婿何孟恒画的高朗街27号示意图
如果按照汪文惺的说法,那就是陈恭澍他们事先侦查工作根本就没做细致,导致最后摆了一个大乌龙。
但无论如何,汪精卫逃过一劫,而曾仲鸣重伤后被送到医院,不治身亡。
在曾仲鸣被送到医院后,汪精卫曾不顾所有人劝阻,坚持赶到医院去见曾仲鸣最后一面,两人的感情可见一斑。
曾仲鸣的死,对汪精卫打击很大,但更让汪精卫产生巨大震撼和惶恐的是:
蒋介石居然真的会对自己下手。
第二天,汪精卫的宅邸周围出现了大量警察保卫。
3月25日,汪精卫在日本人的重重护卫之下,乘船前往上海,开始与日本密谈。
那个曾经刺杀摄政王的刺客,就此下定决心,踏上一条不归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