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争的拖延与日本的战略部署不符
中日战争全面爆发前,日本就制定了北进(针对苏俄)或南进(针对英美)的战略部署。“本来(日本)陆军假想的主要敌人是苏俄,海军是美国,历来是这样进行全面准备的。”对中国则“并没有作多的考虑,即使万一事态发生时,以陆海军的一部分即足可应付。”【8】
日本始终把苏俄当成其最大威胁,至明治维新以来,“一贯把防卫俄国当作自己的使命”【9】,其陆军的战略战备也主要是针对苏俄展开的。为了称霸东亚并进而称霸世界,九.一八事变前夕,关东军司令本庄繁曾致书陆相建议“乘此世界金融凋落,露国(苏俄)五年计划未成,支那统一未达到以前之机,确实占领我三十年经营之满蒙,并达大正八年(注:此处指1920年,日本出兵干涉俄国革命,但未得逞)出兵西伯利亚各地之目的。”【10】为此,在1932年8月,日军参谋本部制定了1933年度对苏作战年度计划,只是由于中国抗日军民的打击,其占领区统治很不稳固,才没敢对苏轻举妄动。“关东军迫于讨伐,致使本来的目的----整体对苏战略体制根本忘了。”【11】1936年6月,日本《帝国国策大纲》把苏联列为第一敌对国,拟定国防方针“首先应倾注全力使苏联屈服”【12】,并悄悄着手战争准备。
之所以先从中国下手,原因有二:一是迫使中国屈服,解除侵犯苏俄时的后方威胁;再是利用中国的资源集中对付苏俄。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一文中曾指出日本的战略野心:“为了南攻南洋群岛,北攻西伯利亚起见,采取中间突破的方针,先打中国。”【13】
但是,侵华战争并非如日军方想像的“一击”即行解决,而是变成不断消耗日本国力的持久战,这严重影响了其对苏战备。到1939年底,中日开战两年多来,日本几乎倾其国力,亦未结束原定“三个月结束”的“中国事变”。对日本而言,情况还在恶化,日本若想“以派遣军的有限兵力迅速结束事变,几乎被认为是不可能的了”【14】,而军费的窘况又让陆军省计划缩减在华原本就不够用的“有限兵力”。
让日本感到紧张不安,促使其尽早结束侵华战争的,还有1939年发生的两件事:
1,诺门坎事件。1939年5-9月发生的诺门坎事件,无疑使日本对来自苏俄的威胁倍感现实。事件发生后,日军从华北等地抽调部分兵力增强关东军,以加强对苏防备。
(三)对汪精卫集团不抱太大希望
汪精卫投降,并未达到日本希望的结束战争、实行“全面和平”目的。先是因龙云等反对,使汪打算“在云南、四川等日本军队尚未占领的地区成立新政府,建立军队”【17】的愿望落空;后是“日本方面所预先拟定的汪的和平运动的参加者何应钦、陈济堂等不敢赞同汪的主张”【18】。汪派方面缺乏武力和财力,这使日本疑虑:如汪再建新政府是否还“能使日华和平前进一步”【19】?并进而认识到建立汪政权“远远不能解决事变”【20】。要解决陷入泥潭的侵华战争,“不管你愿不愿意,非得和重庆直接谈判不可”【21】,于是日本便转而以“同重庆政府达成全面和平为最终目标”【22】。
鉴于以上,可以看出:国内外形势的恶化、国力的衰退,才是日本迫切希望停战谈判的主因。因为,形势的恶化,“给战争指导当局增加了难以形容的沉重压力”【23】;国力的衰退,“使(日本)陆军统帅部的首脑打赢战争的信念发生了动摇”【24】。这种情况下,“桐工作”掀开了序幕。
注释:
【8】同上,卷一第一分册P90。
【9】《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卷三第一分册P107,中华书局1981年版。
【10】陈觉:《国难痛史资料》第1卷,东北问题研究会1932年9月版P35。转引自时广东、冀伯祥:《中国远征军史》,重庆出版社1994年版,P27。
【11】(日)信夫清三郎:《日本外交史》下册,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P601。
【12】《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卷一第一分册P72。
【13】《毛选》合订本P476。
【14】(日)今井武夫:《今井武夫回忆录》,上海译文出版社1978年版,P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