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岁在庚子,一场新冠肺炎疫情突袭荆楚大地,蔓延波及全国。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涌现出许多最美“逆行者”,他们以国家和民族利益为重,舍小家顾大家,不怕牺牲,冲锋在抗疫一线,留下了可歌可泣的故事。
这种守望相助的家国情怀,让我们想起了誓把家国情怀传给子孙后代的晚清名臣——张之洞。
张之洞,祖籍直隶南皮(现河北南皮人),出生于贵州义府(现贵州安龙县),曾任山西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两江总督、军机大臣等职,官至体仁阁大学士,因是总督,称帅,时人称“张香帅”。
张之洞早年在北京当官时,家境贫寒,连过生日的钱都没有,妻子只有把衣服当了。他到四川当了三年学政,离任时竟然没有盘缠,最后在当铺抵押了书才算凑足路费。在湖北,因腊月三十家里没钱过年,他去当铺又抵押了自己的皮袍子。他从武汉调任北京入阁拜相,没钱买房子,只好向汉冶萍公司打了借条,才借到了银子。跟随张之洞多年的幕僚、名士辜鸿铭曾说:“张之洞本人的生活很俭朴。他在武昌任总督期间,全中国的总督衙门再也没有比他的衙门破旧不堪,或更不讲排场了。”
少年张之洞有夜读静思的习惯,“尝篝灯思索,每至夜分,必得其解乃已”。张之洞告诫儿子要严格要求自己,勤奋读书,学业上要“努力上进,尽得其奥。勿惮劳,勿恃贵,勇猛刚毅,务必养成一军人资格。”在为人处世方面张之洞要求孩子们不要以“官二代”自居,要谦虚谨慎,“自视为贫民,为溅卒,苦身戮力,以此事于所学。”在修身方面,要求孩子们做到“尽力求学,勿妄外骛。”
张之洞“生平好施予而不喜奢侈”,请客会,送礼赏赐,都是用自己的银两,所以常常手头拮据,年关拿东西去当铺以解燃眉之急已成为常事。平时无华美裘服,皆布衣,帷帽、坐具、里衣皆用布制成。1897年省亲祭祖,皇帝赐银五万两,他用此款和平日廉俸所余,为家乡修建了一所学堂。他创办了自强学堂(今武汉大学前身)、三江师范学堂(今南京大学前身)、湖北农务学堂(今华中农业大学前身)、湖北工艺学堂(今武汉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科技大学前身)、湖北武昌蒙养院、慈恩学堂(南皮县第一中学)、广雅书院等,心系教育,泽被后人,国为育才。
1909年10月4日,这位病入膏肓的老人,在弥留之际,还不忘在病棍上谆谆告诫几个儿子:“兄弟不可争产,志须在报国,勤学立品,君子小人,要看得清楚,不可自居下流。”他要求儿子们将自己的叮嘱反复朗诵,一直看到儿子们都已熟记在心,才溘然长逝。
作为洋务运动的领军人物,他兴办实业强国,创办汉阳铁厂、大冶铁矿、湖北枪炮厂等,对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毛主席曾评价他:“讲到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
张之洞把对孩子们的教育和爱都融进《续辈诗》《致儿子书》等平时的教诲中,这是张之洞留给后世子孙的最重要的精神财富。
在《续辈诗》中,张之洞写道:“仁厚遵家法,忠良报国恩。通今为世用,明道守如珍。”为传世家训。对于子女的家庭教育,还体现在他的家信和文稿里,写给在日本留学儿子的《致儿子书》,也堪称经典的教子家书,信中书道:“父母爱子,无微不至,其言恨不能一日不离汝,然必令汝出门者,盖欲汝用功上进,为后日国家干成之器、有用之才耳。”在《复儿子书》又写道:“当稍知稼穑之艰难,尽其求学之本分。非然者,即学成归国,亦必无一事能为,况汝军人也,军人应较常人吃苦尤甚。”等等。
张之洞从齐家、治国、立业、修身四个方面,教导张氏子孙不论在朝廷为官,还是在朝野为百姓,都要有博大的胸怀,要学以致用,要报效祖国,要用自己所学造福国家和人民;要遵守和传承清廉节俭、勤勉劳作、读书治学等中华民族美德。从张之洞的教子家规家训中,我们看到了一位身体力行、胸怀祖国的清廉好官;一位言传身教,胸怀远大的好父亲,他在孩子心中高举起的家国情怀,是对孩子最大的关爱,也是人世间最大的亲情,为我们今天的家庭教育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借鉴。
作者简介:
李拴伍,凤翔县关工委特聘理论研究室研究员,现任职于凤翔县教师进修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