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凯与张之洞如何互相鄙视总督载沣岑春煊

中法战争后,清流的鼎盛时代一去不复返,张之洞从清流派中跳出,转而学习洋务,成为继李鸿章等人之后的“洋务殿军”。李鸿章曾经讥诮说:“天下事为之而后难,行之而后知。从前有许多言官,遇事弹纠,放言高论,盛名鼎鼎,后来放了外任,负到实在事责,从前芒角,立时收敛,一言不敢妄发,迨至升任封疆,则痛恨言官更甚于人。尝有极力攻讦我之人,而俯首下心,向我求教者。”李言下所指即张之洞。到庚子事变,李鸿章与张之洞因政见不合,以致相互谩骂起来。李主张联俄,张主张联日,李力持签订辛丑条约,张反对签约。李上奏曰:“毋听张之洞书生见解。”有人将此语传入张之洞耳中,张大怒道:“我是书生,他是老奸巨猾。”为此,慈禧不得不下诏为二人调和。

袁世凯是李鸿章淮军集团的后起之秀,受李影响甚深。袁做事干练明达,但不免权诈,用人重视实际才干,而不喜文人书生,曾谓:“宁用不通之学生,不用虚名之文士。”甲午之战后,李鸿章失势,袁世凯另觅门路,多方钻营,希望能得到编练新军的机会。张之洞这时也帮了他一把,保荐袁世凯为练兵人才,称他“于兵事最为相宜”,可以使他“专意练习兵事”。袁世凯得到小站练兵的机会,奠定了他日后发迹的基础。

李鸿章死后,袁世凯承继了他的衣钵,成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袁世凯对张之洞是既敬重又鄙夷,敬重张是政坛前辈,位高望重,鄙夷的则是张时露书生见解,迂阔不当。但从增强己方政治势力考量,袁世凯此时对张之洞仍竭力结纳。袁世凯初任直隶总督,曾南下汉口,拜会张之洞。袁与张的属下谈论时,就极力赞誉张之洞在湖北规画宏大,称:“当今唯吾与南皮两人,差能担当大事。”在宴会上,袁、张交谈甚为融洽,宴后,屏退仆从,两人密谈二小时之久,后张之洞因精力不支,昏昏沉沉,倚着桌子竟要睡着了。袁世凯悄然退出,吩咐下人勿惊动张大帅。袁以直隶总督身份,按制度出入辕门必须鸣炮,张为炮声惊醒,急忙追袁,追至下关,两人各致歉意,约定后会有期。

庚子以后中国政局进入一个新的时代,史称“清末新政”。袁、张在政府官员中属于思想较为开明,努力学习西方的一派,在各自辖区对新政的纵深发展和推广着力最多,北洋新政与湖广新政也都声名卓著,领先于其他各省。两人政治改革趋向相近,时常函电往返,交换意见,取得共识后奏报朝廷。两人又因禀性、经历不同而各有所长,在协商过程中,取长补短,彼此尊重,形成了一种既合作又竞争的良性互动。

譬如练兵一项,袁世凯因小站练兵起家,最富经验,而张之洞自称“弟儒家者流,岂知兵事”,对袁十分推崇,称“当世武学,敬当推袁”,所以编练新军之事张十分注重向袁请教。后来同入军机,张之洞又问起练兵的秘诀,袁谓:“练兵的事情,看起来似乎很复杂,其实也很简单,主要的是要练成‘绝对服从命令’。我们一手拿着官和钱,一手拿着刀,服从就有官和钱,不服从就吃刀。”而有关文教方面,因张之洞中过探花,翰林出身,而袁世凯则举人都未中,故袁世凯多向张谦逊求教。如废科举,袁世凯以张之洞为“当代文学之宗”,希望由张主稿,张未同意。袁起草后,立即电张,两人会衔上奏,但未能取得中枢赞同。后年袁世凯又起草一份请停科举的奏稿,由张之洞斟酌增减,最终定稿,上奏后得到朝廷批准,在中国历史上推行了一千多年的科举制遂告结束。

上述诸事尚是小过节,关键是袁、张品性不同,清、浊难以合流。张之洞自命“儒臣”,而袁世凯实为“枭雄”,两人在许多方面都扞格不入。袁世凯善施权术,为操纵朝政,向执掌军机处的奕劻及慈禧太后的亲信太监大量行贿,为清流所不耻,而张之洞清高自许,朝中缺乏奥援,更不屑钻营。

袁世凯重视人才,一旦发现即引为己用,并不遗余力向朝廷举荐,故形成一个庞大的势力集团,而张之洞仅只罗致文学名士,褒奖有加,门下政事人才凋零,多碌碌之辈,张亦甚少荐举。袁世凯酷爱揽权,除直隶总督和北洋大臣的职务外,还身兼督办政务、练兵、电政、铁路等职务,权倾朝野,尤其是他编练北洋六镇新军,几乎操纵清廷大半兵权。张之洞曾称袁“借俄事而练兵,借练兵而揽权”,表达了自己对袁权力膨胀的担忧。在清流与袁世凯的权力斗争中,张之洞虽未直接出面,但隐约之中仍可见到他的身影。湖北按察使梁鼎芬曾两次参劾袁世凯,谓袁权力过于膨胀,“为我朝二百余年满汉疆臣所未有”,而且党羽众多。梁把袁比拟为有篡权野心的曹操、刘裕。梁鼎芬为张之洞的亲信,善于迎合张之意旨,为张所倚重。梁两参袁世凯,恐怕其中正有张之洞的影响因素,或者至少也反映了张本人对袁的观感。不过当时时局险恶,袁世凯自有其不可或缺的作用,所以慈禧对梁折批复道:“当此时局日棘,乃不察时势之危迫,不谅解任事者之艰苦,总是有意沽名,摭拾空言,肆意弹劾,尤属非是,著传旨申饬。”

1907年军机处空缺,慈禧以张之洞、袁世凯补入军机处。在袁世凯幕僚张一麐眼中,此时袁、张二人关系相当融洽。袁、张两人初入京,即深相结纳,张之洞与同僚作诗钟,得“蛟断”二字,遂作“射虎斩蛟三害去,房谋杜断两心同”两句,以唐时名相房玄龄与杜如晦比拟自己与袁世凯,期望两人能同心协力,共保清室。在政治主张上,张主张缓进,袁主张急进,只是略微有所不同。但据张氏后人讲,“蛟断”一联是张之洞在入军机以前所作,与朝政全无关系。而另有种种迹象表明,袁、张二人仍品性歧异,心存嫌隙。

袁世凯除了勤于政事外,别无嗜好,而退朝以后,张之洞每每邀请袁同游海王村。袁虽不喜好闲游,但碍于情面无法推辞。闲游之时,张之洞还时不时地要袁世凯购买一两件古物以为玩赏,袁对于此道素无研究,深以为苦。另据辜鸿铭记载,袁世凯见驻京德国公使说:“张中堂是讲学问的,我是不讲学问,我是讲办事的。”语露鄙夷之意。张之洞的幕僚辜鸿铭反唇相讥道:“诚然。然要看所办是何等事。如老妈子倒马桶,固用不着学问。除倒马桶外,我不知天下有何事是无学问的人可以办得好。”张之洞对此什么态度呢?据胡思敬言,也是深为嫉恨。

但有精明如慈禧的当政者,尚能笼罩得住局面,袁、张两人还不至于彼此倾轧。1908年光绪与慈禧先后病故,政局为之大变。摄政王载沣与皇太后隆裕,要为光绪皇帝报当年戊戌政变时袁世凯告密的一箭之仇,所以在办理完光绪、慈禧的丧事后,就以足疾为由罢黜了袁世凯。

在罢黜袁世凯的问题上,张之洞扮演什么角色,有不同说法。一、兔死狐悲,打马驴惊。张、袁皆为前朝重臣,面对新兴政治势力两人休戚与共,故张之洞积极维护袁世凯。载沣主张严惩袁世凯,而张之洞力言:“主幼时危,未可遽戮重臣,动摇社稷,可否罢斥驱逐出京?”得到隆裕认可,张出来对袁谓“回去休息良佳”,袁谢张“世叔成全”。袁离京前,张来送行,叹息道:“行将及我。”袁去,张亦自感其势孤危。

二、参与罢黜袁世凯。张之洞与袁世凯品流不同,彼此扞格。载沣罢黜袁世凯,亦与张商议,张以为去袁可大力擢用清流,一展抱负,乐得参与。其子张权泄密于御史赵炳麟,赵复邀陈田共同上疏,参劾袁世凯,对罢黜袁世凯也起到了重要作用。两说皆有所见,至于实际真伪,尚待史学家进一步考证。

袁世凯被罢黜后,张之洞在朝中孤立无援,在载沣等亲贵势力面前败下阵来。载沣专用满洲亲贵,以载洵掌管陆军,载涛掌管海军,朝局大坏,张之洞力争以为不可,结果为载沣所申斥。归寓,张之洞顿足槌胸,以致呕血,叹曰:“今始知军机大臣之不可为也。”不久张之洞含恨而终。

袁世凯退隐林下,声望反而越发高涨,终于会逢辛亥革命之变,东山再起,成为中华民国的大总统。1912年,一代文豪章太炎路过武昌,听闻武昌人甚为礼敬张之洞,认为武昌义军所资仗的人材、军械都是张之洞当年所留。到北京后,章太炎把此事说与袁世凯,袁愤愤不平,道:“南皮竖儒,今犹为人引重耶。”并举数例以证明张之过失,又称练陆军及遣学生出洋,皆是自己所倡议,与张之洞无关。章太炎不赞同袁之诋毁张之洞,认为:“死者尚忌之,况于生人。褊浅若是,盖无足观矣。”章遂对袁改观。实则,袁世凯之诋毁张之洞,除了袁之气度偏狭外,袁、张两人的历史过节也是其中重要因素。

THE END
1.张之洞简介张之洞,是清末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洋务派代表人物。清道光十七年八月初三生于贵州。咸丰二年(1852年)顺天府解元,十八岁中举人,廿六岁中进士。同治二年(1863年)探花,庶吉士,历任翰林院编修、教习、侍读、侍讲学士及内阁学士等职,一度是清流派健将,后期转化为洋务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大力倡导“中学为体,西学为用...http://www.miaoyuyibai.com/Celebrity/2295
2.张之洞简介介绍张之洞张之洞简介 介绍张之洞百善孝当先 精选回答 1、张之洞(1837~1909)中国清末重臣,洋务派首领。字孝达,号香涛,又号香严,晚年自号抱冰老人。直隶南皮(今属河北)人,1863年(同治二年)进士。清流派重要成员。1881年(光绪七年),授山西巡抚,政治态度为之一变,大力从事洋务活动,成为后期洋务派的主要代表人物。2、...https://edu.iask.sina.com.cn/jy/2oCoeHCt61t.html
3.张之洞简介张之洞的拼音怎么读人名张之洞,拼音:zhāng zhī dòng,张之洞简介:人名。(西元1837~1909)字香涛,又字孝达,清朝河北南皮人。外任督抚垂三十年,以在湖广总督任内最久;又提倡实业教育,为时人称道。光绪末,以大学士内召为军机大臣,兼管学部。卒諡文襄。着有《广雅堂集》。https://m.zcdian.com/ci/6xmar9.html
4.张之洞简介张之洞详细信息张之洞,简介张之洞张之洞(1837年9月4日—1909年10月5日),字孝达,号香https://www.chazidian.com/cidian/811572/
5.舒耀瑄个人资料简介(身高/生日/年龄)电影电视剧作品舒耀瑄(舒耀宣、舒耀煊)个人资料记录舒耀瑄的个人详细信息,身高,血型,微博账号,个人写真图片生活照,以及演过的电影和电视剧作品,参加过的综艺节目等重要信息,是认识了解舒耀瑄最好的地方。http://www.manmankan.com/dy2013/mingxing/201403/3997.shtml
6.2024华中农业大学校园概况之张之洞半身像张之洞半身像介绍:华农办校创始人张之洞的半身像。 学校介绍 怎么去 服务 天气 学校简介: 华中农业大学是一所以农科为优势,以生命科学为特色,农、理、工、文、法、经、管相结合的教育部直属“211工程”和“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的国家综合性重点大学,学校位于武汉市南湖狮子山,其前身是清朝光绪年间湖广总督张之洞...https://www.meet99.com/jingdian-huazhongnongyedaxue-30763.html
1.一次读懂王安石变法,中国历史上最具争议的变法125分钟了解张之洞的一生。 5.8万播放王小窗 46:10 年度巅峰战!虎牢关外!!天策封神!!! #一口气看完中国通史 11万播放渤海小吏 42:42 一口气看懂 秦国 的崛起与陨落 1.4万播放清新星辰q挽 40:57 张居正之死:破家沉族的血腥清算,暮日耀光的熄灭时刻【全集】 9650播放朕要做太子 43:28 十分钟看懂五代十国史...https://www.toutiao.com/video/7436965955819569701/
2.张之洞《劝学篇》至此,张之洞的生命遗言终于画上句号。 选自《特别关注》 篇5:张之洞简介 中文名称: 张之洞 又名: 号壹公 号抱冰 号无竞居士 号香涛 字孝达 性别: 男 所属年代: 清代 生卒年: 1837—1909 相关事件: 中日甲午战争 八国联军 相关人物: 刘永福 李秉衡 李鸿章 ...https://www.360wenmi.com/f/fileortei8zl.html
3.张之洞简介哪里人晚清重臣张之洞简介|张之洞简介2020-05-12 高中阅读书计划十三篇2023-11-06 高中阅读心得400字【六篇】2023-09-27 高中阅读心得1000字(锦集5篇)2023-09-27 高中阅读教学心得汇编3篇2023-09-27 高中阅读心得300字【6篇】2023-09-27 高中阅读心得100字精选6篇2023-09-26 高中阅读心得200字(合集三篇)2023-09...https://www.scfaying.com/k/zhangzhidongjianjienaliren/
4.张之洞简介清代张之洞(1837—1909),字孝达,号香涛,又是总督,称“帅”,故时人皆呼之为“张香帅”。晚清名臣、清代洋务派代表人物,“直隶南皮(今河北南皮人),生于贵州兴义”。咸丰二年(1852年)十六岁中顺天府解元,同治二年(1863年)二十七岁中进士第三名探花,授翰林院编修,历任教习、侍读、侍讲、内阁学士、山西巡抚、两广总...https://www.wuduge.com/auth/13892.html
5.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人的简介!扩展资料 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都是清朝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的代表,洋务派以“师夷长技以自强”为主要宗旨,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原则,在中央的主要代表是以恭亲王奕欣、瓜尔佳·文祥为代表的满族宗亲贵族官员。 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洋务运动也随之破产。洋务运动发生在中国近代社会新旧交替...https://www.da-quan.net/wa/dddyntny7.html
6.张之洞简介人物生平主题班会PPT课件红船视觉网党课讲稿主题党课ppt:张之洞简介人物生平主题班会PPT课件,无讲稿,党课ppt页数:15页。 张之洞(1837-1909),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字孝达,号香涛、香岩,又号壹公、无竞居士,晚自号抱冰。排行居四,人称四太爷,直隶南皮(今河北南皮)人。1880年授翰林院侍读。次年擢内阁学士。又任山西巡抚。1884年至1889年任两广总督,1889年8...https://redpptx.com/69238.html
7.萤石洋技术简介资料.ppt萤石浮选技术简介 一、萤石 图片 简介 性质 用途 我国萤石情况 简介 萤石(Fluorite),又称氟石,是一种矿物,其主要成分是氟化钙(CaF2) ,含杂质较多,Ca常被Y和Ce等稀土元素替代,此外还含有少量的Fe2O3 ,SiO2和微量的Cl,O3,He等。自然界中的萤石常显鲜艳的颜色,硬度比小刀低。它可以用于制备氟化氢:CaF2 + H2...https://mip.book118.com/html/2016/0614/45595786.shtm
8.武汉大学2023年在广东历史类本科批招生计划一、武汉大学简介 江城多山,珞珈独秀;山上有黉,武汉大学。武汉大学是国家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是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是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武汉大学溯源于1893年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奏请清政府创办的自强学堂,历经传承演变,1928年定名为国立武汉大学,是近代中国第一批国立大学。1946年...https://www.027art.com/daxue/jianjie/cR38AT8763jY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