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鉴赏与创造:能运用书信与他人进行思想交流、情感沟通。
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唤醒对家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
学习革命前辈牺牲一己,“为天下谋永福”的光辉思想和高尚情操。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由对妻子的爱上升到对民族国家的大爱,两个爱如何统一。
1.查阅资料,了解《与妻书》的作者、写作背景及文体知识。
补充:
①作者:林觉民(1887年-1911年5月),字意洞,号抖飞,又号天外生,汉族,福建闽县(今福州市区)。中国民主的先驱,革命烈士。少年之时,即接受民主革命思想,推崇自由平等学说。留学日本期间,加入中国同盟会。1911年春回国,4月24日写下绝笔《与妻书》,后与族亲林尹民、林文随黄兴、方声洞等革命党人参加广州起义,转战途中受伤力尽被俘。后从容就义,史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
②写作背景:1911年4月27日,一群年龄平均20多岁的年轻人,为了心中的理想,他们踏上了寻找理想的征程。他们就是黄花岗起义七十二烈士,后来,牺牲的中国同盟会会员有名可考者八十六人。其中喻培伦、方声洞,林觉民等革命志士的遗体被潘达微寻获安葬于广州红花岗。后来广州红花岗也被改成了黄花岗,此次起义便称为黄花岗起义。
起义的三天前——即4月24日晚——写给其妻子陈意映的诀别信。当时,他从广州来到香港,迎接从日本归来参加起义的同志,住在临江边的一幢小楼上。夜阑人静时,想到即将到来的残酷而轰轰烈烈、生死难卜的起义以及自己的龙钟老父、弱妻稚子,他思绪翻涌,不能自已,彻夜疾书,分别写下了给父亲和妻子的诀别书,即《禀父书》及《与妻书》,天亮后交给一位朋友,说:“我死,幸为转达。”
③文体:书信在中国已有悠久的历史。刘勰《文心雕龙·书记》中说:“三代政暇,文翰颇疏。春秋聘繁,书介弥盛。”这就意味着早在春秋时期书信即已产生,而绵延两千多年之后,中国又形成了独特的书信文化传统。亲情、友情、爱情正是通过家书、情书等等得以传递和保存。司马迁的《报任安书》、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诸葛亮的《诫子书》、曾国藩的《曾国藩家书》、林觉民的《与妻书》、鲁迅的《两地书》、沈从文的《从文家书》、傅雷的《傅雷家书》等等,它们如今已成为一种文化经典,植入到国人的情感记忆之中。
写信时要特别注意书信的格式。既然书信属于应用文,就有它惯用和固定的格式:称呼(收信人);问候;正文;祝辞;署名(写信人)及日期。
3.阅读夏明翰烈士、赵一曼烈士绝笔信。
“你用慈母的心抚育了我的童年,你用优秀古典诗词开拓了我的心田……在我和弟弟妹妹投身革命的关键时刻,你给了我们精神上的关心、物质上的支持。”
“亲爱的妈妈,别难过,别呜咽,别让子规啼血蒙了眼,别用泪水送儿别人间。儿女不见妈妈两鬓白,但相信你会看到我们举过的红旗,飘扬在祖国的蓝天!”
--夏明翰烈士绝笔信
“宁儿!母亲对于你没能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
“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
“母亲和你在生前是永久没有再见的机会了。希望你,宁儿啊!赶快成人,来安慰你地下的母亲!我最亲爱的孩子啊!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
一九三六年八月二日
你的母亲赵一曼于车中
【教学过程】:
一、以境入文
自杜甫道出那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家书成为与家人表达情感、沟通交流的重要载体;家书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收录于《百年革命家书》的张太雷、赵一曼、黄继光、郭永怀、孔繁森、许杏虎等100位革命英烈的家书,不仅弘扬了优良家风,也传承了红色基因。这些书写家书的革命英烈,也代表了千千万万前赴后继、矢志不渝的中华儿女,他们跨越时空、历久弥新,串联起我们党走过的峥嵘岁月,折射出百年大党的梦想和追求、情怀和担当、牺牲和奉献。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作为新时期的中国青年,应当具有怎样的抱负,承担怎样的使命,让我们一起走进林觉民先生的《与妻书》,找寻答案吧。
二、主旨摄文
“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即“爱汝”之情和“就死”之理。
三、抓关键词理思路
①“三忆”(3、4段)
“汝忆否”——讨论夫妻谁先死的问题
“回忆”——回忆新婚的甜蜜生活情景
“又回忆”——回忆起自己两次回家的情景
三次回忆将二人的深情、甜蜜、幸福展现出来,让人羡之、感之、叹之。
②“三嘱”(5段)
一嘱好好抚养孩子
二嘱教子承父志
三嘱清静安稳度日
三个嘱托是对对妻子的期望,亦是责任的托付。
③“三愿”
一愿与汝相守以死(5段)
二愿吾灵伤依依旁(6段)
三愿尽吾意为幸(8段)
三个心愿传递对妻子的不舍,亦述尽赴死的决心。
2.“爱汝”之情至深,林觉民却有“就死”之理,两者是否矛盾?
提示:
(1)文中提到的国家局势:
①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彀?
②天灾可以死,盗贼可以死,瓜分之日可以死,奸官污吏虐民可以死,吾辈处今日之中国,国中无地无时不可以死。
③天下人之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不可数计。(第二段、第五段)
(2)文本对应时代背景: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野蛮入侵,封建统治腐败无能,曾是世界强国的中国陷入了历史上最黑暗最悲惨的境地。那时的中国,战乱频仍、生灵涂炭,山河破碎、满目疮痍,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苦难;那时的中国,国势衰微、租界林立,饱受欺侮、任人宰割,中国人民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凌辱。
中国人民进行了不懈的抵抗和救亡图存的探索,1911年4月24日,与战友在香港滨江楼同宿时,他想到自己的弱妻稚子,对于即将到来的生死未卜,林觉民在一块白方巾上给妻子陈意映写下这封最后的家书。
(3)作者个人:①“助天下人爱之所爱”②“为天下人谋永福”③“天下人之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一颗仁爱、博爱之心,无私、牺牲自己为天下人的心;一份以天下为己任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
“大凡真能爱国家、爱民族,真能为国家民族作出一点牺牲,而不是专门讲大话唱高调的人,于家庭骨肉之问,亦必有真感情、真爱心,我不相信刻薄寡恩的人,能够有民胞物与的胸怀,有对国家民族的真正责任感。”
——钟叔河序叶绍袁《甲行日注》
作者将小我的夫妻之情置于宏大的社会背景之下,强化越是深爱妻子便越是应该献身革命、为天下人谋永福的牺牲精神。
四、艺术上的审美
作者是怎样将儿女之情与英雄之气相结合在一起的?
①寓理于情,以情动人。《与妻书》议论的是国家兴亡、民族存危的大事,涉及的是救国救民、舍生取义的问题,然而接受教育和启示的是恩爱多年而对国事知之不多的妻子,因而作者不能直接地说教,而应将这些拯国救民的道理蕴蓄于夫妇之间的眷眷爱恋、脉脉温情之中,让“泪珠和笔墨齐下”,先动之以情,再晓之以理,喻之以义,只有这样,才能叩动她的心弦,启发她的觉悟。作者就运用这种叙述抒情和议论抒情的艺术手法,把革命的道理、斗争的哲学巧妙地溶化在夫妇之间的絮语倾诉之中,使作品汇成一种情波飞流、叩心夺魄之势,因而愈发显得娓娓动人,摇人魂魄。纵览全文,虽然没有洋洋洒洒的议论、慷慨激昂的说教,但没有革命就没有出路、没有国家的强盛就没有个人的幸福这样一个深刻的哲理早已和盘托出。
③《与妻书》的表现手法的运用也有其一定的特色。作者为了淋漓尽致地表现其以身许国的耿耿忠心,万死不辞的凛然正气,较多地运用了反诘句、感叹句、排比句和对偶句,从而使语言显得整齐而匀称,壮烈而有力。全文激情充沛,情感跌宕,汇成了一股汹涌奔腾的文势,直击人心,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达到了和谐完美的统一。
五、以写抒怀
用排比手法表达你心中的的林觉民。
范例:一颗愤慨揭露当时政府社会黑暗现实、深切同情人民疾苦之心宛然可见,这颗心纯洁到为天下人牺牲己之所有;这颗心高尚到为民族命运慨然赴死;这颗心令敌人也肃然起敬。
名人评价:
这位面貌如玉,心肠如铁,心地光明如雪的奇男子,在遍地腥云,满街狼犬之际,舍个人幸福,取全民幸福。儿女情虽长,却更显革命豪情英雄志坚。牺牲一己、为天下谋永福。烽火泪滴尽相思,方寸心只愿天下有情人成眷属。一曲爱的壮歌动天地。忠诚革命的大英雄!挚爱妻子的好丈夫!
沧桑不掩英雄气,犹记当年诛寇时。多情不必不丈夫,无情未必真豪杰。——鲁迅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裴多菲
六、拓展延伸——家书联读
夏明翰、赵一曼与林觉民的信(1)共同点:三封都是绝笔信,都是革命烈士与亲人的诀别;三封绝笔信体现了三位革命烈士的共同选择,即为了家国大义,抛弃了儿女私情。
(2)不同点:绝笔信的写作对象不同,因此表达的私情会有所不同,对妻子的爱与不舍、对母亲的感恩、对儿子的歉意与教育,这些情感是不同的。
2.是什么让革命者们忍心抛弃儿女情长,追随家国情怀?请从书信文本中寻找答案。
(1)林觉民《与妻书》:①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彀?②语云:仁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③今日吾与汝幸双健。天下人之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不可数计,钟情如我辈者,能忍之乎?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④吾今死无余憾,国事成不成自有同志者在。
分析:①天下动荡,国家危亡;②儒家“仁者爱人”的思想影响;③牺牲小我,能对国家未来产生影响。
(2)夏明翰绝笔信:儿女不见妈妈两鬓白,但相信你会看到我们举过的红旗,飘扬在祖国的蓝天!
分析:牺牲小我,能对国家未来产生影响。
(3)赵一曼绝笔信:①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②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
分析:①以实际行动培养儿子的爱国情怀;②牺牲小我,能对国家未来产生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