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花岗七十二烈士是指1911年4月27日在中国广州起义(即黄花岗起义)中牺牲后葬于广州市东北郊(现广州市越秀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园的革命党人。1911年4月27日,孙中山先生领导的中国同盟会为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在广州举行起义。起义失败之后,中国同盟会会员潘达微先生冒着生命危险将七十二具烈士遗骸收殓,购买现黄花岗一地安葬。后来这里便成为了纪念三·二九辛亥革命的黄花岗公园。
死和被俘后慷慨就义的72名革命党人(实有100多名革命党人壮烈牺牲)的遗体葬于广州东北郊,并改红花岗为黄花岗。因此,史称此役革命党人安息之地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通称最初安葬的革命党人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黄花岗最初只是黄土一抔的墓地,甚为荒凉。1918年,滇军师长方声涛(方声洞之兄)募款修墓。1921年,纪功坊、墓亭相继落成。后查七十二烈士之外,尚有十四名烈士牺牲于此役,共86人,姓名全部刻于《广州辛亥三月二十九日革命记》石碑的背面。
起义失败后,广州城内的大街小巷留下同志们的遗体。广州清吏对革命党恨之入骨,有意“示众”,把杀害了的烈士头颅挂在城门上。直到第五天,督署在市民的要求下发函请善堂收拾遗骸。南海、番禺两知县准备将烈士葬在东门外埋犯人的臭岗。没有暴露身份的党人潘达微知道这个消息后,以《平民报》记者的身份找到善堂董事说:“义士为国捐躯,葬于臭岗,心何能安”潘达微,字心微,1880年出生于广东番禺县。父亲是善堂的创始人之一,他1906年加入中国同盟会。广州起义时,潘达微与陈树人等人创办《平民报》、《平民画报》进行革命宣传。为了为烈士选择墓地,潘达微四处奔波、四处求助,善堂被他的义举所感动,愿把青草白地的红花岗献出作为烈士墓地。1910年5月2日潘达微率领义工为烈士打开镣铐,身首异处的整合复原,用较
看过“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历史事件介绍”的人还看了:
洪秀全早期思想指称他1843年-1847年所著的著作和实践活动为中心而展开的思想。他把基督教的某些要素与以儒教思想为代表的传统思想文化揉合在一起,今
红军长征是20世纪世界历史上、世界军事史上的壮举和奇迹,是中华儿女一部不朽的英雄史诗。红军长征所留下的遗产是我国重要的红色文化遗产,今天学习啦
抗美援朝战争(1950年10月25日-1953年7月27日)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因朝鲜战争国际化引起,由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在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支
康熙二十七年,蒙古喀尔喀部遭到准噶尔噶尔丹博硕克图汗的袭击,遂举部南下投奔清朝,并得到康熙的救助和安置。今天学习啦小编给大家带来了康熙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