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是爱生活、爱旅行、爱摄影、爱美食,那跟珊珊三丫头一起出发吧!
清朝末年,中国内忧外患,在日本侵略中国的甲午战争后,中国出现了严重的民族危机,外国势力加强侵略和瓜分中国,不断扩充势力范围。在这样的背景后,1905年,中国同盟会在东京成立,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化,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宗旨,开始了反清活动。1910年11月,孙中山等人在马来半岛的槟榔屿召开会议,决定在广州发动武装起义,由黄兴、赵声分别担任正副总指挥。起义之前,革命党尚未准备充分,款项不足、人员不齐,枪支弹药不够,但清廷因温生才私自行动刺杀广州将军孚琦事件,而对革命行动产生警觉,严加戒备,满城搜查革命党人。当箭在弦上,为了避免损失加大,1911年4月黄兴冒险率领坚决不肯离开的革命党精英,发动了广州起义,即黄花岗起义,却因寡不敌众,很多人壮烈牺牲。
黄花岗起义是孙中山发动的的第十次武装起义,规模并不大,只有数百人参加,但是这次起义的意义却十分深远,直接动摇了清朝的统治。这次起义中,同盟会损失惨重,我们国家同样损失惨重,是一场最为悲壮惨痛、震撼人心的革命行动,起义结束后,广仁善堂在革命者潘达微多次冒死哭求之下,收集72名起义者尸体,埋葬于红黄岗,潘达微又以“红花”不雅为由,改名“黄花”,取“黄花晚节”之意,所以这次广州起义又被称为“黄花岗起义”,牺牲者也有了专有名词“黄花岗烈士”。黄花岗起义的72烈士中,有海外留学生、国内学生、记者、商界经理、新军军人、武术家等,平均年龄不到三十,有很多是安邦定国的栋梁之材,就这样一战而殒,他们的牺牲令人悲伤至极、痛惜至极!
珊珊三丫头在最近一次寻访广州古村落的行程中,来到广州花都的三华村,意外知道,黄花岗72烈士中有16人是花都三华村徐姓村民,这里因此被称为“烈士之乡”。三华村,是岭南地区最大的徐氏家族聚居地,徐氏先祖徐宗远在北宋元丰元年(公元1078年)任南海县主簿,公元1085年选择在三华村这里开村,并且因为他在村中开了一间三华茶店,所以,后人为了纪念他,把村子命名为三华村。现在的三华村由中华、西华、东华、元华组成,因为京广铁路、武广铁路穿村而过,同时,走路约30分左右到达地铁,交通十分方便,因此成为了许多外来人口的聚居地,现在村子中的本村人口与外地人口数量基本持平,成为了实实在在的“城中村”。
这天,珊珊三丫头来到广州花都,办完事后,就临时决定到三华村参观一下,看看这个在北宋就开村的村落,是否有古建筑存在。在进村的途中,我经过一个池塘,看到一座古色古香的祠堂,忍不住上前看看。在大门前,看到拉起一条红色的横幅,上面写着“纪念孙中山先生为三华村中国同盟会番花分会题词一百周年活动”,再看大门,正中写着“集之徐公祠”,再往内走,看到的是孙中生先生的题写的八个大字的木刻:“毁家纾难、功在党国”。这时,我就开始好奇:孙中山先生为什么在这个乡村的祠堂中题字呢?100年前,这里发生了什么故事呢?
珊珊三丫头带着疑问,继续走进了三华村的“集之徐公祠”内部参观,只见祠堂内摆放了许多图片与文字的展示。原来,1905年,孙中山成立中国同盟会成立后,三华村人徐维扬参加了同盟会,1909年9月,他随莫纪彭回到花县,在村中成立同盟会番花分会,发展番禺和花县会员至千人,成为武昌起义前中国同盟会在广东九大分会点之一,会址就在我现在所处的集之徐公祠后楼,黄兴也多次亲临中国同盟会番花分会。1911年广州黄花岗起义前夕,徐维扬奉命赶回到花县(即花都),组织了敢死队参加起义,由黄兴所率队伍,合力进攻两广总督署,但最终是起义失败。起义者死者众多,革命党人潘达微冒死收敛的72人中,有18位花县敢死队的成员,其中有16位是三华村的徐姓村民。
珊珊三丫头参观时,看到在集之徐公祠的一边走廊上,挂着十个个牌子,上面有黄花岗起义中牺牲的16个三华村人的名字和人生经历,而当中,有的保留有照片,有的连照片也没有。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大家都熟知,但很少人知道,有16位是来自徐维扬领导的花县“敢死队”的宗亲成员,三华村被后人称为“英雄村”。在珊珊三丫头参观的过程中,看到展出中书写的一个个故事,内心不禁对此处肃然起敬。
黄花岗起义后,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爆发,腐朽的满清王朝土崩瓦解。而在黄花岗起义中牺牲的16位三华村村民,为推翻腐朽的满清皇朝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在民国时期,当时国民政府主席林森每次乘坐火车经过三华村时,总是要求车辆减速慢行,以表达对这16位三华村民的敬意,表彰三华村民所作贡献,1920年,孙中山为三华村题写“毁家纾难、功在党国”八个大字,并派同盟会元老张继送来挂在集之徐公祠,只可惜,原题字已不在了,现在在集之徐公祠见到的是一个复制版本。在2002年8月,中国同盟会番花分会旧址,被定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从三华村建村到现在,这里差不多有近一千年的历史,源远流长,如果,这里随着时代的步代成为一座城中村,往来的外地人,为生活奔波忙碌着,也因为有了这些外地人居住,让这里不至于成为空心村,有人的村子,就有生活气息。而这里的宗祠,被修缮保护起来,除了维系一姓族人的血脉传承,更述说着这里曾发生的故事,等待着后人来发现,来探究,来寻找先祖的荣耀与辉煌。当有一天,我们从高楼大厦转身时,我们依然保有宝贵的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