瞻淇村挹清溪于东南,揽山秀于西北,距北岸镇镇政府4公里,古徽州府歙县县城10公里,徽杭高速公路歙县进出口设在瞻淇,杭徽公路穿村而过,交通十分便利。
瞻淇村景一、瞻淇村的村落环境
1、村名的起源及演变:
瞻淇村已有一千三百年的历史,唐长安二年(公元702年)章东和章元镇两丞相退隐于此,劳作生息。章元镇生有二女取名素娥和翠娥,其妻一日和二女山上采桑,母为虎攫,二女呼号奋勇捕虎,母因而得救。刺史奏报朝廷,为表其义,受皇旨在村中兴建“孝女庙”(宋朝范仲淹手迹)和“孝节桥”各一座,“孝女庙”大门门楼的砖雕上也有北宋名相范仲淹题下的“章氏朝遗御节孝名家”的手迹仍清晰可见。这也是瞻淇村原始名章祁村(祁通即地界之意)的由来,也有“先有孝女、后有瞻淇”的说法。
公元1201年,汪楫(字作舟,号济川,宋嘉定至淳祐年间进士)与父汪俊(字仲深,号岐山,瞻淇又名岐山)迁入章祁后,人丁兴旺,历代有官。村风水地理颇为精通的71世祖俊七公,想方设法破功章氏家族,在祠后连挖二塘,斩断山脉,章氏支丁从而大减,汪姓日益发达连出祖孙进士,单老虎卷内就出了十八个进士,据县志记载就有42位。康熙二年(1642年)其后裔汪作霖任江西九江府德化县令,借《诗经·卫风》“瞻彼淇奥,绿竹猗猗”诗句,将章祁改为“瞻淇”,并用黟县青雕刻了“瞻淇”二字,立于村西进口拱形大门上,大门两边有对联:“玉竹三元夜,银花万树春”。
2、村落面积及堪舆,历史区划归属:
古代瞻淇是一曲天人合和的田园牧歌,为了能够在这块土地上生存繁衍、兴旺发达,选择了一条人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的道路。主要体现在营造、理水、防风固土三个方面。
营造村落,首先要选址。相传宋时,汪姓家族由西迁入现今瞻淇村所在地。其68世祖俊公通晓风水,看到瞻淇的河流由东向西流,认为大异,日后汪姓可“代代不离百里侯(知县)”,于是在大坑北岸择地而居。历史上瞻淇村多旱少涝,而大坑附近丘陵环保,山溪汇集于此,生产、生活用水得到保证。村落远离后山,以避山洪和塌方。村中两条长溪垂直于大坑向后山延伸,使村落有了发展的余地。如此择地建村,风水术上解释为“藏风聚气”,日后必会繁荣昌盛。在单体民宅的建筑上,宅口都朝向东南,以求“东晒日关夏皆荫”。而风水术得以朝向赋予人文意义—“癸山丁向”,取富贵和人丁兴旺之意。
水是村民生产和生活的命脉,理水关系到全村的存亡大计。
瞻淇水系是以大坑和与其基本垂直相交的上坑、下坑之水为骨架。这两条“长源”发自村后的丘陵,流经村落,汇于大坑,既负责生活给水,又有排污的功用。两溪之间是民宅最早集聚的地域。大坑水源充足,道宽流大,主要负担农业灌溉和抗旱排涝的任务。村内有八口百年以上的老井,其中五口老井位于靠近后山的水眼,这里正处地下水道上游,远离居民区,污染少,水质好。井壁和底部都用细砂、瓦片、木炭做成几道滤水层,铺入土壤2—3米,以确保水质优良。农业灌溉用水、饮用水和生活排水基本分开,水源卫生,同时满足了建筑的防火要求。
古代瞻淇人对防风固沙,水土保持特别重视。漫山遍野的紫荆曾被称作古瞻淇的十景之一,防止村民上山砍树而种植的。在瞻淇宗祠中的《祖训十条》(现保存完好)中明文规定了对进山盗伐者的严惩措施。在沿水河岸多植樟树,如今都已成为合抱的参天大树,目的都是防风、蓄水和固沙。
瞻淇村历史区划上跟着各个时代而变迁。解放初期至1958年,乡公所设在瞻淇,除原呈村降乡所辖七个村外(槐棠、佛川、呈东、呈西、高山、蔡坞、瞻淇),还辖原南源口的旺村、金山,58年以后成立人民公社,社址迁往呈村降至78年成立乡镇府,81年实行土地联产承包制,2005年底区划调整,拼入北岸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