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汪姓溯源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2024.04.22山东

一、姓氏源流:

5、源于地名,出自古代汪水,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汪,古河流名称,亦称潢水。在史籍《水经注》中记载:“潢水一名汪水,与洈水合,至沛入泗。”汪水,不是今辽宁省境内的西拉木伦河,而是中原地区民间自古就俗称的“小黄河”,源出今湖北省的麻城五脑山,东流经河南境内,最后汇入淮河。西拉木伦河在古代亦被称为“潢水”,但没有“汪水”之名。在汪水流域的住民,很早就以河流名称命氏,称汪氏,世代相传至今。

6、源于汪野国,出自秦、汉时期西北地区汪野国,属于以国名为氏。在史籍《山海经·海外西经》中,记载有“汪野”地名。据学者汪松寿考证,古汪野国在今甘肃省河西走廊西部祁连山脉的玉门、阳关一带,“汉朝以前未通中国”,是古代西羌民族的世居之地,其境在秦、汉时期初成为大月氏、乌孙国和匈奴之地。汉武帝刘彻汉元狩二年(前121年),军大将霍去病率汉军西征,灭匈奴,始置玉门县,隶属于酒泉郡,西羌民族一时纷纷归附大汉帝国,有以古国名汉化为姓氏者,称汪氏,逐渐融合于汉族,世代相传至今。

7、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⑴.蒙古族旺扎布氏,亦称王扎普氏、旺扎布氏,世居科尔沁(今内蒙古兴安盟科尔沁草原)。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Wangjabu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汪氏。⑵.蒙古族旺扎尔氏,世居察哈尔(今河北张家口一带,包括河北、内蒙乌兰察布盟、锡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区)。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Wangjar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即为汪氏。⑶.蒙古族旺古尔沁氏,世居中卫(今辽宁沈阳)。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WanggurcinHala。清朝中叶以所冠汉姓为汪氏、王氏等。

9、汪华,唐初歙州歙县东乡登源人(今属安徽绩溪县汪村),少年时以勇侠闻名,隋末据有宣、杭、睦、婺饶五州,建号“吴王”。唐朝武德年间降唐,被授予歙州刺史,总管歙、宣、杭、睦、饶、婺六州军事,封越国公(从一品、食邑三千户),其族繁衍昌盛,人丁兴旺,子孙分布于皖浙赣许多地方。到了宋代,尤其称盛于黟(今安徽黟县)、歙(今安徽歙县)和江西婺源。宋朝的邓世名说:“今黟、歙之人,十姓九汪,皆华后也”。宋元之际,越国公汪华裔孙已播衍到福建和广东潮州府程乡县境内(今广东大埔)。到了明朝时期,汪华裔孙汪惟良从大埔迁徙到揭阳县九斗埔(今广东揭西京溪园美德村),成为汪氏开基祖。五百多年来裔孙秉承越国家风,艰辛创业,耕读兼顾,人才辈出。后来的美德村人全姓汪,占潮汕汪姓人口八成,同时又是潮汕汪氏发源地,裔孙分播河婆、普宁云落及陆丰、五华等地。

二、迁徙分布:

春秋时,鲁国有童子汪琦,哀公的时候和齐国军队战于郎而死,鲁人因为他死于国事,所以按照成人之礼来安葬。这是见于史籍最早的汪姓人物。东汉时有汪文和,建安中以龙骧将军为会稽令,为躲避祸患,迁至新安,子孙蕃盛,后发展为新安望族。据《古今姓氏书辨证》记载:"陈稷州别驾汪纲,陈亡,自歙州徒河间。"这说明南朝时汪氏已迁于今安徽歙县,隋初有一支迁至今河南河间。唐代以前中原已经有汪氏聚居点。唐初有汪华,封越国公,其族繁衍昌盛,人丁兴旺,子孙分布于今安徽、浙江、江西的许多地方。宋代以后,南方的广东、广西、贵州等省都已有汪姓居民。自清康熙年间开始,闽、粤汪氏陆续有人移居台湾,此后又有远播海外者。

三、郡望堂号

【郡望】

平阳郡:三国时魏分河东郡置治所在平阳,相当于今天的山西藿县以南的汾河流域及其以西地区。

新安郡:晋时由新都郡改置,相当于今天的浙江淳安以西,安徽新安江流域,祁门等地。隋代玫歙州置,后来移到了歙县。

六桂郡:就是“六桂联芳”的誉称,分布在古代的泉州。治所在地闽县,相当于今天的福建全省。后来改为闽州。唐代景云年间改武荣州置县。

吴兴郡:三国东吴乌程侯宝鼎元年(266年)分吴、丹阳两郡置吴兴郡。诏曰:“今吴郡:阳羡,永安,余杭,临水及丹阳,故鄣,安吉,原乡,于潜诸县地势水流之便,悉注乌程。既宜立郡,于镇山越,且以藩卫明陵,奉承大祭。不亦可乎。其亟分此九县为吴兴郡,治乌程。”“吴兴”名取“吴国兴盛”之义,为湖州立郡之始。南朝时,吴兴郡辖乌程、东迁、武康、长城、原乡、故鄣、安吉、余杭、临安、于潜十县,梁末改吴兴郡为震州,以太湖古名震泽而得名。陈太平元年(556年)复为吴兴郡,后废。隋开皇九年(589年)灭陈,废郡置州,废乌程、武康、长城(今长兴)等县合置湖州,为湖州建制之始。唐天宝元年(742年)改湖州为吴兴郡。乾元元年(758年)初复为湖州。

【堂号】

平阳堂、六桂堂、婺源堂、新安堂、吴兴堂:均以望立堂。

越国堂:唐朝汪华封越国公,以望立堂。

忠勤堂:明朝汪广泽封为忠勤伯,以望立堂。

四、历史名人:

汪踦(一作錡)(?~前484年):春秋时鲁国人。童子。哀公十一年,鲁与齐战时,以幼年参战,死于鄎(一作郎)。孔子赞其能执干戈以卫社稷。鲁遂以成人礼葬之。

汪藻(1079年~1154年):北宋末、南宋初文学家。字彦章,号浮溪,又号龙溪,饶州德兴(今属江西)人。汪谷之子。先世籍贯婺源,后移居饶州德兴(今属江西)。其著名代表作是《建炎三年十一月三日德音》。

汪应辰(1118年~1176年):初名洋,字圣锡,信州玉山(今江西省玉山县)人。南宋官吏、诗人、散文家。五岁知读书属对;十岁能诗。未冠,首贡乡举。试礼部居高选,宰相赵鼎奇之。绍兴五年,举进士第一,年甫十八,授镇东军签判。召为秘书省正字。时秦桧主和议,应辰上疏力言因循无备、上下相蒙之可畏,忤桧意,出通判建州。桧死,始还朝。累官吏部尚书,刚方正直,敢言不避,中贵多侧目。以端明殿学士出知平江府,连贬秩,遂致仕不起。少从吕居仁、胡安国游;精于义理,好贤乐善,学者称玉山先生。年五十九岁卒,谥文定。应辰著有文集五十卷,《宋史艺文志》传于世。

汪元量(1241年~1317年后):字大有,号水云,亦自号水云子、楚狂、江南倦客,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宋末元初诗人、词人、宫廷琴师。宋度宗时以晓音律、善鼓琴供奉内廷。宋恭宗德祐二年(1276年),临安陷落,汪元量随三宫迁往大都,出入宫中,侍奉元主,曾经在狱中探望过文天祥。元世祖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出家为道士,获准南归,次年抵钱塘。后往来江西、湖北、四川等地,终老湖山。汪元量诗多记录国亡前后事,当时的人将他比作杜甫,他的诗有“诗史”的称号。汪元量著有《水云集》《湖山类稿》,词集《水云词》。

汪元亨:元代文学家。字协贞,号云林,别号临川佚老,饶州(今江西鄱阳)人元至正间出仕浙江省掾,后迁居常熟,官至尚书。他生在元末乱世,厌世情绪极浓。所作杂剧有三种,今皆不传。《录鬼簿续篇》说他有《归田录》一百篇行世,见重于人。现存小令恰一百首,其中题名《警世》者二十首,题作《归田》者八十首。

汪大渊(1310年?~?):元朝时期的民间航海家。字焕章。南昌人(今南昌市青云谱区施尧村汪家垄)。至顺元年(1330年),年仅20岁的汪大渊首次从泉州搭乘商船出海远航,历经海南岛、占城、马六甲、爪哇、苏门答腊、缅甸、印度、波斯、阿拉伯、埃及,横渡地中海到摩洛哥,再回到埃及,出红海到索马里、莫桑比克,横渡印度洋回到斯里兰卡、苏门答腊、爪哇,经澳洲到加里曼丹、菲律宾返回泉州,前后历时5年。至元三年(1337年),汪大渊再次从泉州出航,历经南洋群岛、阿拉伯海、波斯湾、红海、地中海、非洲的莫桑比克海峡及澳大利亚各地,至元五年(1339年)返回泉州。他一共航海过2次。

汪广洋(~1379年):江苏高邮人,字朝宗,明朝初年宰相,重臣。元末进士出身,通经能文,尤工诗,善隶书。朱元璋称赞其“处理机要,屡献忠谋”,将他比作张良、诸葛亮。年少时跟随太祖朱元璋起义反元,被朱元璋聘为元帅府令史、江南行省提控,受命参与常遇春军务。明朝建立后,先后担任山东行省、陕西参政、中书省左丞、广东行省参政、右丞相职务。受封忠勤伯。洪武十二年(1379年),因受胡惟庸毒死刘基案牵连,被朱元璋赐死。著有《凤池吟稿》《淮南汪广洋朝宗先生凤池吟稿》。《明诗综》收其诗三十一首。

汪廷讷(1573年~1619年):字昌朝,一字无为,自号坐隐先生,又号全一真人,亦称无无居士,安徽休宁海阳镇人。早年以经营盐业致富,家中建有坐隐园居、环翠庭,他是吴派江首领沈璟的弟子,又和汤显祖、王雉堂、李贽交好。长居南京,尝集诸名士,宴饮于著隐园中。与汤显祖等相结交。由贡生官盐运使,后谪宁波府同知。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金秋,著名戏剧家、《牡丹亭》的作者汤显祖与程伯书一道,跋山涉水,从千里之外奔赴万山丛中的休宁大地,慕名拜访了坐隐先生汪廷讷。汪廷讷陪两位远方来客,在环翠堂花园把酒临风,谈古论今,吟诗赋词,抚琴对弈,一连数日,乐此不疲。随后,汪廷讷又随汤、程二友一起出游,经芜湖赴南京,一路吟诗联句,抒发感情,留下一段文坛佳话。事后,汤显祖在《坐乩笔记》中说:抵达海阳,果见环翠之堂、百鹤之楼、昌公之湖,芝房菌阁、露榭风亭,美不胜收。先生于灌花浇竹之暇,参禅味玄,雅好静坐。间为局战,黑白相对,每出奇着妙想,近来已订成棋谱风行于世。称先生为全一真人,确实是名不虚传。

汪昂(1615年~1694年):字讱庵,初名恒,安徽休宁县城西门人,曾中秀才,因家庭贫寒,遂弃举子业,立志学医。他苦攻古代医著,结合临床实践,经过30年的探索研究。编著有《素问灵枢类纂约注》《医方集解》《本草备要》《汤头歌决》等。

汪士慎(1686年~1759年):清代著名画家,书法家。字近人,号巢林、溪东外史等,汉族,安徽休宁人,寓居扬州。工分隶,善画梅,神腴气清,墨淡趣足。暮年一目失明,仍能为人作书画,自刻一印云:“尚留一目看梅花”,后来,双目俱瞽,但仍挥写,署款“心观”二字。有《巢林集》。与罗聘、李方膺、李鱓、金农、黄慎、高翔和郑燮并称“扬州八怪”。

汪由敦(1692年~1758年):初名汪良金,字师苕,号谨堂、松泉居士。安徽休宁人。雍正二年(1724年)进士,改庶吉士。乾隆间,累官至吏部尚书。老诚敏慎,在职勤劳。金川用兵,廷谕皆出其手。死后,加赠太子太师,谥文端。汪由敦学问渊深,文辞雅正,兼工书法。著有《松泉集》。

汪中(1744年~1794年):字容甫,江都(今属江苏扬州)人,祖籍安徽歙县。清朝时期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史学家,与阮元、焦循同为“扬州学派”的杰出代表。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为拔贡,后绝意仕进。遍读经史百家之书,卓然成家。能诗,工骈文,所作《哀盐船文》,为杭世骏所叹赏,因此文名大显。精于史学,曾博考先秦图书,研究古代学制兴废。著有《述学》6卷、《广陵通典》10卷、《容甫遗诗》6卷等。

汪士铎(1802年~1889年):江苏江宁(今南京市)人,清末的历史地理学家。汪士铎生于嘉庆七年,是破落的封建地主家庭出身,曾经过商,中过举人,一生以游幕和接徒为业,光绪十五年七月七日(己丑年,辛亥日)去世。他的主要著作有《汪梅村先生集》《悔翁笔记》《南北史补志》《水经注图》等。《汪悔翁乙丙日记》,是历来议论中国人口问题最多的一部著作。

汪大燮(1859年~1929年):原名尧俞,字伯唐,一字伯棠,浙江钱塘(今杭州)人。晚清至民国时期外交官,政治家,北洋政府国务总理。汪大燮自幼聪颖,光绪四年(1878年)应童子试,考中秀才。光绪十五年(1889年)考中举人。在清末和民国初年,曾担任外交官员和政府公职,并曾出任国务总理。他可能参与策划了中国现代史上著名的“五四运动”。晚年热衷于慈善事业。

汪精卫(1883年~1944年):又名汪兆铭,祖籍浙江山阴(原绍兴县),出生于广东三水,字季新。早年投身革命,曾谋刺清摄政王载沣未遂,袁世凯统治时期到法国留学。回国后于1919年在孙中山领导下,驻上海创办《建设》杂志。1921年孙文在广州就任大总统,汪精卫任广东省教育会长、广东政府顾问。1924年任中央宣传部长。后期思想明显蜕变,于抗日战争期间投靠日本,在南京成立伪国民政府,沦为汉奸。1944年在日本名古屋因“骨髓肿”病死。

汪德嘉(1900年~1984年):华阳新兴乡人,诗人,教师。热心教育事业,非常关怀学校师生。一生酷爱诗词,长于七律,有《盲翁诗草》一卷,存诗词523首。书法宗北魏,风格遒劲有力。

汪乃贵(1905年~1991年):安徽省金寨县人。曾任商城独立团连长,红25军73师副营长、营长,红4军10师团长、师长,参加了鄂豫皖、川陕苏区反“围剿”和长征。后担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曾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于1991年6月6日在武汉病逝。

汪克明(1906年~1994年):湖北省阳新县人,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解放军第19兵团政治部组织部副部长,中国人民志愿军兵团组织部部长、干部部副部长,区军北京军事检察院检察长。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汪洪清(1911年~1990年):湖北省汉阳县人。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1年参加宁都起义。同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第一方面军团政委、师政治部主任。参加了中央苏区反“围剿”和长征。1938年后,任八路军治部总政组织科科长、关中分区军团政委、冀南区军旅副政委、襄阳区军分区副政委。参加了安阳等战役。建国后,历任河南区军省分区副政委、分区军司令员,河南省编织工业管理局副局长。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曾获得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

汪祖美(1915年~1993年):江西省上高县人。一九三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一军团第三军七师十九团连长,江西第一补充师三团营长,补充八团副团长,甘肃独立二团团长,陕北红二十九军一团团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留守兵团三八五旅七团参谋长。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第二十四旅七0团团长,三师三十团团长,第四野战军铁道纵队三支队副支队长兼大队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兵团副师长、师长,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师长,铁道兵学校校长,铁道兵副参谋长、司令部顾问。一九六一年晋升为少将军衔。1993年2月17日7时20分,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78岁。

汪少川(1915年~2002年):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参加皖西北赤卫军。建国后,历任苏北区军、江苏区军省政治部主任,军政委,建筑工程部第一副部长兼政治部主任,四川三线指挥组副组长,效能部副部长兼政治部主任。是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曾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汪运祖(1915年~2015年):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人。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3年转入中国共产党。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曾任江苏区军省政治委员、区军南京后勤部政委。2015年02月23日,汪运祖在南京逝世,享年101岁。

汪家道(1916年~1992年):安徽省霍丘县人。红四方面军出身,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区军沈阳顾问。任冀鲁豫区军第七纵队十二旅副旅长,第十一纵队三十一旅旅长,第二野战军十七军四十九师师长。建国后,任第五兵团师长,副军长,黑龙江区军省副司令员兼生产建设兵团司令员,区军沈阳副司令员,中共黑龙江省委第一书记。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授予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任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第九、十届候补中央委员。

汪易(1916年~1995年):四川省阆中市人,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历任省委秘书长、中共中央书记处秘书、中央党校教员,旅副政治委员,师副政治委员等职。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师政治委员,军政治部副主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师政治委员,解放军军副政治委员,勤部总后司令部副参谋长、参谋长,区军北京后勤部部长、区军副司令员。1995年逝世,终年79岁。

汪东兴(1916年~2015年):出生于江西省弋阳县,1932年6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并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曾担任党的重要领导职务。2015年8月21日上午5时28分,汪东兴同志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100岁。

汪敬煦(1918年~2011年):浙江杭州人,三军联大将官班毕业、实践学社联战班毕业、美国参大正规班毕业、美国军陆工校毕业、“军陆”军官学校毕业。曾任“军陆”工兵学校校长、“军陆”工兵署署长,“国安局”专员、“国防部”后勤次长室次长、作战次长室次长、“军陆”供应司令部司令、宪兵司令部司令、“国防部”情报局局长、警备总司令部总司令、“国家安全局”局长、“总统府”参军长、中华航空事业发展基金会董事长、“总统府国策顾问”。

汪曾祺(1920年~1997年):江苏高邮人,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汪曾祺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对戏剧与民间文艺也有深入钻研。作品有《受戒》《晚饭花集》《逝水》《晚翠文谈》等。1935年秋,汪曾祺初中毕业考入江阴县南菁中学读高中。1939年夏,从上海经香港、越南到昆明,以第一志愿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1950年,任北京市文联主办的《北京文艺》编辑。1961年冬,用毛笔写出了《羊舍一夕》。1963年,发表的《羊舍的夜晚》正式出版。1981年1月,《异秉》在《雨花》发表。1996年12月,在中国作家协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推选为顾问。1997年5月16日上午10点30分,汪曾祺因病医治无效去世,享年77岁。

汪洋(1920年~2001年):陕西省横山县人,1937年奔赴延安,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随后被选送到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毕业后投身抗日战争,先后任副排长、干事、副连长、参谋、团长、支队参谋长等职,参加了晋东南根据地反扫荡和游击战,反击国民党顽固派,开辟冀鲁豫抗日根据地,以及连五庄、秦西圩、叶圩子、石塘、淮阴等数十次战斗。解放战争时期,他历任东北民主联军副团长、团长、师参谋长和东北区军警卫师师长等职,参加了靠山屯、昌图、彰武和辽沈、平津等战役战斗。新中国成立后,他历任师长、副军长兼参谋长、副军长、军长、区军沈阳副司令员兼参谋长、第七机械工业部部长、区军北京副司令员等职。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他率部首批入朝参战。和平建设时期,他为军队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为保卫中国的尊严与安全,为发展中国国防尖端科研事业做出了贡献。2001年4月17日,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81岁。汪洋同志是第四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共十一大代表。1964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曾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

五、字辈排行:

全国各地汪氏家谱中的字辈(字派),第1至44代依次为“姬挺诵越嵩建考欣永陈良猛胜理婴晃性进达雅勇言高澄珍云讬顗广平文(和)轸澈授演道(献)恭统元(爽)叔(举)泰勋(明)僧华”,第45至57代从“建”起依次为“建处泰仁凤文行言咸浚师道洤参邵延惟元绍敦隆和小”。第68代从“华”起,安徽、浙江、江西、湖北等省基本为“华(世)德思金仲,景大胜延昌,伯世(79代)宗文彦,国朝显祖光,恭忠全正义,学道永贤良,万代遵先哲,开元本自芳,孝友传家远,诗书引泽长,贻谋诚可式,为善庆其详,令绪承明训,宏勋纪太常,声名相继美,仁厚益周详(147代)”。其中从第79代“世”起,与贵州、云南、四川、重庆、广西、广东、湖南、新疆、台湾等省的字辈“连珩端福荣,应维正先文,池洋浩泽深,广汝兴安宁,源流积德远,江河运久长,忠孝家名胜,麒麟永繁昌,吉人作天相,建树照升平,克俭培秀毓,蔚瑞显茂清。尚传周尧宇,普及焕隆(147代)”一一依次对应。贵州、云南、四川、重庆、广西、广东、湖南、新疆、台湾等省从第148代“新”起,以后依次为“新,举才超俊伟,礼义仁冠君,书怀全章锡,学儒定思勋,崇高扬史册,耀武绍家声”。

六、宗祠通用联:

龙骧世泽;童子春风。——上联典指东汉朝时期的汪文和,字国辅,建安年间以龙骧将军为会稽令。后居新安,子孙成为当地望族。下联典指北宋朝时期的鄞县人汪洙,字德温,九岁时能赋诗,人称“神童”。有当地官员召见他时,他穿着短衫,官员问他:“神童的衣衫这么短?”他答道:“神童衫子短,袖大若春风。”宋元符年间进士,官至观文殿大学士。后在西山筑室讲学,乡人称为“崇儒馆”。

平阳世泽;越国家声。——全联典指唐朝时期的汪华,封越国公。

龙骧世泽;越国家声。——上联典指东汉朝时期的汪文和。下联典指唐朝时期的汪华。

状元甘雨;童子春风。——上联典指宋朝时期的汪应辰,十八岁状元及第,尝祷雨得霖,谓之“状元雨”。下联典指宋朝时期的汪洙,九岁善赋诗,称神童,上宫召见,问洙曰:“神童衫何短?”洙曰:“神童衫子短,袖大惹春风。”。

支分越国;家住蠙山。——此联为江苏省如皋市石庄镇汪氏门联。如皋旧有雉水蠙山之称。

好古探周礼;嗜奇穷汉碑。——此联为清朝时期的学者、骈文家汪中自题联。汪中,少孤家贪,从母学习。清乾隆四十二年拔贡,但不赴考,始钻研学问,对经学、方志学等均有著述。有《广陵通典》《容甫先生遗诗》等。

航海居先导;医方集大成。——上联典指元朝时期的航海家汪大渊,自幼好游。前后两下东西洋,越数十国。就清中叶以前有记载的中国航海家而论,其游踪之广泛,汪氏当居前列。有《岛夷志略》。下联典指清朝时期的医学家汪昂,好集医方,编著有《素灵类纂约注》《医方集解》《本草备要》《汤头歌诀》等,集当时医方之大成,对普及医学颇有贡献。

夕阳诸岭出;晴雪万山分。——此联为唐朝时期的诗人汪万于诗句联。

唐封越国三千户;宋赐江南第一家。——此联为安徽省宿松县汪家冲汪氏宗祠联。上联典指唐朝时期的歙州绩溪人汪华,少年时以勇侠闻名,隋朝末年据有宣、杭、睦、饶、婺五州,建号“吴王”,唐武德年间降唐,被授予总管歙、宣、睦、饶、婺六州军事,歙州刺史,封越国公。下联典指南宋朝时期的信州玉山人汪应辰,字圣锡,绍兴年间状元,官秘书省正字,因反对议和,主张加强战备而忤逆秦桧,出京通判建州。秦桧死后,回朝任吏部侍郎、吏部尚书兼翰林学士并侍读。为官刚直,遇事敢言,又因得罪权贵,以端明殿学士出知平江府。宋高宗曾赐他“江南第一家”匾额。河南东部,安徽北部的汪氏通用联为:唐封越国家声,宋赐司马门第。

清朝三友流芳远;吴门四汪享誉高。——上联典指清朝时期的天文历算家汪莱,与焦循、李锐合称“三友”。下联典指清朝时期的诗人、书法家汪士宏,康熙进士,与姜宸英齐名。与两兄一弟合称“吴门四汪”。

丹青不知老将至;宝贵何如诗所传。——此联为清朝时期的诗画家汪昉自题联。

竹宜著雨松宜雪;花可参禅酒可仙。——此联为清朝时期的书画家汪士慎自题联。

不因果报勤修德;岂为功名始读书。——此联为清朝时期的书画家汪竹坪自题联。

在璞草堂,尝留吟稿;雅安书屋,亦著诗篇。——上联典指清朝时期的仁和人汪新,字又新,号勺陂,乾隆年间进士,嘉庆初年官至湖北巡抚。其继室方芷斋,著有《在璞草堂集》。下联典指清朝时期的歙县才子汪荌,字雅安,能诗,著有《雅安书屋诗集》。

集著浮溪,大展词林学问;名魁金榜,遍洒状元甘霖。——上联典指宋朝时期的诗人汪藻,字彦章,饶州德兴人(今江西德兴)。幼颖异,入太学。宋徽宗崇宁五年(1106年)进士,调婺州观察推官。累迁著作佐郎。高宗朝,累官中书舍人,擢给事中,迁兵部待郎,拜翰林学士,诏令多出其手。宋高宗绍兴元年(1131年)知湖州,宋绍兴八年,以显谟阁学士知徽州,徙宣州。后以事夺职,居永州。工于诗,受苏轼影响,以描写自然景物见长,语言明快,格调清新。存词四首,风格近柳永。著有《浮溪集》六十卷。下联典指宋朝时期的吏部尚书汪应辰,十八岁中状元。出知平江府等职。好贤乐善,精于义理,学者称玉山先生。有《文定集》。

为政十年心,经纬百方除太甚;临岐一尊酒,绸缪万语望重来。——此联为范肯堂赠汪星剑联。

七、取名规则:

汪姓孩子取名应避免全用ang韵母或阴平调的字。最好不全用左右结构的字。

THE END
1.汪姓姓汪的名人汪姓起源汪姓家谱汪姓起名百家姓历史来源 「汪」源出 一﹕为汪芒氏所改.据《通志-氏族略-以名为氏》所载,防风氏在商朝为汪芒国,故址在今浙江省武康县东.其后简为汪氏。二﹕出自姬姓.以邑名为氏.春秋时鲁桓公庶子名满,食采于汪(在今山东省)其后以邑”汪”为氏.一云,鲁成公庶子受封于汪邑,其后亦有汪氏。 迁徙分布 先秦时期,...https://m.qulishi.com/baijiaxing/104.htm
2.汪姓的来源和历史汪姓在百家姓排名第几百家姓中每一个姓氏都是历千百年的血脉相传,那么,你想了解汪姓在百家姓排名第几吗?知道汪姓的来源和历史吗?下面就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百家姓汪姓的来源、历史以及排名情况,希望可以帮助大家加深对汪姓的了解。 百家姓汪姓的来源和历史 汪氏最早是源自商代汪芒氏之后。汪芒氏又称汪罔氏,是防风所改,防风是夏朝诸侯之...http://m.xuexili.com/guoxue/20555.html
3.汪姓的来源以及发展历史宝宝起名生辰八字起名一代又一代传到了第21位君主鲁成公,鲁成公将其次子封在名称为汪的小邑,其后代便以邑名为姓。此外,还有一种传说,即鲁成公的次子出生时,其左手的纹为水,右手的纹为王,左水右王合成了汪字,故其名为汪。从此,在中华民族的姓氏里,便有了汪姓。 关于汪姓的起源,历史上还有另一种说法,即汪氏源于商代的汪...http://www.suanming66.com/showtopic-14130.aspx
4.汪姓的来源姓汪的名人有哪些百家姓起名大全怀孕在百家姓中,汪姓排第57位,家长们对于百家姓起源知道多少呢?这次我们来了解一下汪姓的来源,姓汪的名人有哪些,姓汪的家长们不妨在给宝宝起名前来了解一下。 汪姓的来源 一、姓氏源流 汪氏最早是源自商代汪芒氏之后。汪芒氏又称汪罔氏,是防风所改,防风是夏朝诸侯之一。夏朝国君禹召集群神到会稽山,防风氏因为晚到...https://huaiyun.pcbaby.com.cn/quming/xingshi/1212/1166716.html
5.百家姓:汪姓的来源,姓汪的名人汪氏子孙即是商代汪罔氏后代,而其祖先又是夏朝诸侯,所以汪氏的渊源可谓悠久异常,距今大约有四千年的历史;同时汪氏也必是贵胄之后。商、周后的春秋时代,又有一支汪氏子孙出现。鲁国国君成公的支庶儿子被封到汪邑,其后世子孙有的就以邑为氏而姓了汪。这一支汪氏,出自姬姓,是黄帝的直系子孙。还有一支是翁氏分化出来...https://m.51test.net/show/7314713.html
6.汪氏家族来源汪姓来源:上古时有汪芒国,漆姓,国人后来迁居越国境内,改称汪芒氏。战国时楚国灭越,汪芒氏族人又逃往别处居住,并改为单姓,姓汪。《元和姓纂》、《通志·氏族略》等书都持此观点。另据《姓氏考略》等史书的记载,春秋时鲁成公之子曾食采于汪,他的后代子孙就以封地名为姓,亦称为汪氏。 http://www.cuncunle.com/article/content/9501439301259713
1.关于汪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小报告关于汪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小报告 汪小茜 贵州省遵义市文化小学六班 汪氏荣耀而古老,发展迅速,人口众多,分布广泛。关于汪氏的来源,众说纷纭,汪氏后人均认同为黄帝后裔华夏的子孙,天下汪氏一家亲。因为有了汪氏,有些人将自家家族姓名列为汪氏,也有https://m.renrendoc.com/paper/89435340.html
2.五年级下册研究报告2、历史上的汪姓人物 汪广洋、汪踦、汪华、汪伯彦、汪大燮、汪洋、汪易…… 3、汪姓人物的介绍 汪广洋:字朝宗,汉族,江苏高邮人,元末进士。明初著名诗人。官至左丞相(明朝开国时)、右丞相、谏官、参政,明朝洪武时期官员。 汪踦:哀公十一年齐国伐鲁,汪踦挺身保卫国家而战死。 https://www.wenshubang.com/baogao/4632180.html
3.汪姓汪氏的来源和起源,姓汪汪氏的名人,百家姓排名姓氏:【汪】 拼音:Wang 郡望:平阳郡 名人:汪藻,汪大渊,汪昂,汪道涵,汪士慎 胜迹:缺 文献:汪氏宗谱 历史:汪姓在当今中国姓氏中排名第五十七,在台湾排名第七十六。汪姓主要有两个起源。第一种,是出自漆姓,古代汪芒氏的后代。上古时期,有一个巨人国,称作汪芒国。大禹为天子的时候,禹在会稽大会天下诸侯,汪芒国国君...https://www.ceming.com/qm/bjx/%E6%B1%AA.html
4.关姓的由来由古里甲至瓜尔佳音移上的变化,是一种历史的巧合。历史上,辽东关姓宗族的姓氏演变应为:金、元时期,古里甲(汉译汪姓);明、清初,瓜尔佳;清代中后期至今,关。而关姓则属于改用汉字姓所用的一个姓氏。 关姓由来 历史来源 「关」源出: 关姓起源主要有三。一是源自颛顼帝的后裔关龙氏。颛顼帝是黄帝的孙子,有圣德...https://www.lishixinzhi.com/bb/321455.html
5.给男孩起名姓贾五、我们还为您提供了一些寓意深远、文化底蕴丰富的男孩名字。这些名字来源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历史,带有浓厚的文化氛围。汪文化、汪子墨、汪思悟等名字,都代表着孩子将来有着广阔的知识和学问,适合给有教育背景或希望孩子有卓越学术成就的家庭选择。 六、在起名的过程中,我们也应该考虑到音韵的美感和配合。可以选择与...http://www.qlmzp.com/wenzhang/35329.html
6.新百家姓前100位姓氏及历史杰出人物——看看有没有你的姓氏据《通志·氏族略》及《广韵》记载,王氏有许多来源,帝王的后裔称王子、王孙,遂有王氏,崇尚王室。有出自姒姓的夏禹之后,有出自子姓的商汤之后,有出自姬姓的文王之后等等。《百家姓》记载郡望为太原郡,为秦庄襄王四年(公元前246年)所设。 太原郡发祥地在今山西太原。 王氏杰出的历史人物有:战国末期秦国名将王翦、...https://www.som88.net/yuedu/yuedu446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