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照旧只谈风月,继续说那民国时期的儿女情长。
张学良与赵一荻
少帅年轻时,风流骀荡,略有些玩世不恭。我们大都知道他曾是个瘾君子,后来决心悔过;以及他一度是个风流成性的民国美男子。
张学良(1901—2001)
赵一荻虽然也是天津蔡公馆众多名媛中的一位,但与一般的脂粉香娃之流相比,显得才气更浓,而粉黛较轻。
赵一荻(1912—2000)
他俩的遇合,是各自生活中再再常不过的PARTY场所。于少帅而言,不过是若干社交活动中的一瞬;而于赵一荻,则意义非凡。平日里显得清新脱俗,甚至有些另类的她,决意倾心于眼前这位主动邀舞的绅士。
民国时期的名媛
有妇之夫与才女的遇合,似乎是民国风月故事常见的桥段。
张学良与于凤至
当然,赵四小姐也暗生情愫,并且痴痴地写进日记里。
而接下来一件突发事件的发生,则让赵一荻坚决走上了追随情人的“不归路”。
震惊中外的皇姑屯事件
听到噩耗的赵一荻,丢下了家里介绍的未婚妻,以和家人断绝关系的代价,只身赶赴沈阳,探望少帅。
与毅然决然离家出走、几乎放弃所有的赵一荻相比,张学良却陷入了所有多情男人都会遇到的情感困境。因为当初张作霖与于凤至父亲的约定,张学良不可以纳妾充房;但赵一荻如今一无所有,令他心生不忍。故此难以决断。
赵一荻
而令所有人想不到的是,于凤至表现出了极大的宽容,接受了赵一荻,同意她成为张学良永久的秘书。而且出乎所有人意料,或者说所有人期待出现的事情都没有发生的是,于凤至和赵一荻非但没有上演争风吃醋的戏码,反而相处得很融洽。后来,赵一荻还生下了与张学良唯一的儿子张闾琳。这固然是于凤至古道热肠的结果,但也与赵一荻小心谨慎、懂得感恩、不求名分的自我约束能力有关。
于凤至(1897—1990)
赵四风流朱五狂,翩翩蝴蝶最当行。温柔乡是英雄冢,哪管东师入沈阳。
马君武(1881—1940)
而赵一荻始终默默不名,承受着这些万夫指责。在她的心里,只要自己守护的人安好,便足矣。
但张学良始终被时局牵掣。1936年,他和杨虎城发动了“西安事变”,走到了他人生中最大的风波路口,也是他命运的转折点。此后的张学良,终生被困樊笼,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而在他遭遇人生挫折,步入另一段人生时期时,也是赵一荻们陪伴着他。
西安事变发生时的报讯
“西安事变”后,张学良就为自己当初的“义举”付出了“沉重代价”。而此时,于凤至和赵一荻始终陪伴左右。甚至为了避开公众视线,赵一荻带着孩子到香港避居。而后于凤至须出国治病,于是赵又忍心把孩子送到美国,自己留下来照顾张学良。此后一直到台湾的生活,都是赵与张相濡以沫。而赵一荻始终是个没有名分的人。
赵一荻与儿子张闾琳(1930—)
1963年7月,双鬓已白的张学良与赵一荻举行了婚礼。而在此前,张学良刚刚与身在美国的于凤至解除了婚姻。这时,于凤至已经在美国居住了二十多年,与张学良的分居无处,早已成为一种习惯。这么多年,对于她还有张学良来说,这似乎是一个必然的结局。对赵一荻来说,陪伴张学良数十载,也算是一种安慰吧。当然,在她矢志不渝追随汉卿的几十年中,这不过是一个插曲而已。
张学良与赵一荻的故事,或许并不值得我们学习,也许离我们也很远。但他们从热恋激情走向相互扶持,虽遭逢大难而至死不渝的感情,却值得我们称赞和反思。在那个身不由己的时代,一位曾经叱咤风云的少帅,能得一不离不弃的红颜知己,或许算是诸多不幸中的万幸了。
晚年的张学良与赵一荻
2000年6月,陪伴七十余年、年近九旬的赵一荻在檀香山去世。张学良哀痛欲绝,一年后也病逝了。在外人看来,他与赵一荻俱享高寿,可堪羡慕。但在张学良看来,不论是生平的功过是非,还是功绩罪罚,还是百年风云恩怨情仇,都抵不过与挚爱之人相伴共度的时光。俱往矣,一时多少豪杰,皆成过眼烟云。
注: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参考文献:
《张学良口述历史》,当代中国出版社2014年版;
《张学良将军》,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囚笼里的红玫瑰民国女子的爱情》,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