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华馆长在介绍1943年的“中美合作所”和歌乐山全景
原“中美合作所”气象台旧址
一提起重庆歌乐山下的“中美合作所”,就令人毛骨悚然,因为臭名昭著专门迫害政治犯的白公馆就是“中美合作所”指导的集中营。历史上的真实情况果真如此吗?
昨日上午,历时3年筹备,《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史实》展览馆正式在歌乐山烈士陵园文物保护区原“中美合作所”气象台旧址开馆,该馆以真实的历史资料,向人们展示出许多有关“中美合作所”的秘密。同时也更正了因电影和小说艺术加工而给人们造成的不合史实的某些印象。
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馆长历华告诉记者,由于历史、政治原因和中美合作所总部所在与国民党军统歌乐山集中营同处一个地理区域等原因,在建国后的几十年里,“中美合作所”与军统设在歌乐山下的集中营长期被相提并论,但历史的真实并非如此。歌乐山烈士陵园和国内史学界有关同仁近年来研究一再表明,“中美合作所”与军统歌乐山集中营没有直接的联系,“中美合作所”的美方人员也没有参与过军统特务迫害政治犯的活动。
◆与白公馆、渣滓洞看守所不是一回事白公馆,原为四川军阀杨森部下师长白驹的乡间别墅,1939年冬由军统局用作临时看守所。当“中美合作所”建立时,白公馆看守所奉命将人犯迁往渣滓洞,白公馆房屋则让给美方人员作为住所,名为中美合作所第三招待所。直到抗战胜利后“中美合作所”撤销,美方人员回国,白公馆才又恢复关押政治犯的职能(后称国防部保密局看守所),主要关押国民党当局认为是“要犯”的较高级别政治犯。渣滓洞看守所,原是因白公馆看守所人满为患而增设的,1946年底将人犯迁回白公馆后,曾一度关门,后于1947年底又重新开张(称重庆行辕第二看守所),主要关押在1947年“六一大逮捕”中抓捕的教育、新闻界人士,“小民革”地下武装案被捕人员,川东三次武装起义被俘、被捕人员,《挺进报》事件被捕人员,民革川东、川康分会成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