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前瞻的理论就没有顺应趋势的实践。2016年6月27日逝世的托夫勒先生1980年发表轰动全球的《第三次浪潮》是指导酒店发展的基础理论,1994年4月问世的《体验经济》是适用于提升酒店功能的应用理论。
酒店发展趋势的五要点分别为:细分市场、多样化、体验经济、探索创新、知识产权。
本文有一段是笔者异想天开的设想,目的是让酒店变身为网红秀的最佳现场。
一、开发细分市场和细分产品
供给学派的理论渊源来自于19世纪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扩大生产能力、减少政府干预、发挥个人创造力的基本思想。
20世纪70年代,美国等西方国家遭遇高失业率和高通胀率并存的滞胀问题,导致凯恩斯经济学的主流地位受到质疑和挑战,以供给学派经济学为核心内容的经济理论和政策应运而生,供给学派主张采取各种手段提高总供给。
中国经济改革从一开始的着力点就是要扩大供给,然而中国目前并不缺供给,很多行业包括酒店业甚至面临着过剩的局面,但是问题在于还有不能满足消费者需求的情况同时存在。因此,中国要进行的供给侧改革,实质上是意味着更好把握消费端的需求,鼓励创新和转型升级。
酒店扬长避短,找到并且占领适合自己情况的细分市场,开发适应市场需求的细分产品,是适销对路的关键。
细分产品包括跨界合作,与优势产品互补互助,开发一价全包的系列产品,例如景区、土特产等,也是突围方案之一。
二、从标准化到多样化
我在2009年开始提出中国酒店业四大发展趋势如下:
1、酒店投资主体从政府、国企、房地产企业转向机构投资者;
2、酒店产品从标准化、后标准化转向多元化、多样化、特色化、个性化、细分化;
3、酒店评定从政府行为、少数人确定、商业行为转向市场化、公众化、公益化;
4、行业组织从官方化、半官方化转向由行业主自己组织的同业公会。
我2009年发出的稿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于2010年4月出版的中国旅游绿皮书《2010年中国旅游发展分析与预测》中和以后多次论坛上阐述了这些趋势。
我7年多前提出的时候,也许会视作不靠谱,但是现在已经实现过半。
三、上升到体验经济
美国著名未来学家托夫勒(逝世于2016年6月27日)在1980年发表的《第三次浪潮》中曾预言,工业化时代的规模经营将被信息化时代的多样化、多元化、个性化所取代。《第三次浪潮》一书中把社会经济的发展分成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信息经济和生物经济四个阶段,又在《未来的冲击》一书中将产业经济发展划分为制造业经济、服务业经济和体验业经济三个阶段,并把体验业作为服务业的未来发展方向。
1999年4月,由约瑟夫-派恩二世和詹姆斯-吉尔摩合著的《体验经济》初版时,受到了广泛注意,该书提出了“工作是剧场、生意是舞台”,体验经济从此走红。
体验经济是以客户需求和体验为导向开展经营的方式,其产品几乎完全隐藏到服务背后,服务与产品之间的关系发生了逆转,产品要依赖于服务所创造的条件。
在体验经济中,企业主要研究的不是提供产品,而是提供舞台,体验要素依附在产品和服务之中,消费的只是过程,消费者成为这一过程的产品,当过程结束后,体验记忆会长久地保存在消费者脑中。消费者心甘情愿地为体验付费,因为这种体验在人们生活水平到了一定程度时已成为迫切的需求,消费者自己进行或参与了这一过程,情感和心理得到了满足。
人的需求就是经济发展的动力,体验需求是人的需求之一。马克思预言,在共产主义社会里,劳动成为人们生活的第一需要,“劳动是一种快乐”。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中,“自我实现”是最高层次,体验经济就是满足人们情感需要、自我实现需要为主要目标的经济形态。
体验经济包含轻松、时尚的文化、以人为本的思想、崇尚创新的追求,强调满足人的心理需求,提供人性化的环境和服务,把物质享受和精神享受结合了起来,这些都体现了后现代主义的精髓。
为了在传统的酒店中加入体验的要素,我们要在考虑人们常规需求的同时考虑人们的精神需求;这种精神需求要从多样化、个性化、多媒体方式来研究;要重视把文化和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知识就是利润。
我们往往在各种地方看到的硬件、服务都是一个面孔,看不到引人入胜的个性色彩。当今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各个地方都有其独具个性的人文景观或历史遗产,这个文化宝库不加利用实在是非常可惜。
酒店现在应进入文化氛围的竞争,酒店高层职员除了具备一般酒店管理知识外,还应具有广泛的兴趣和爱好,了解和学习古今中外的文学、音乐、戏剧、绘画、电影等知识,以适应酒店实施文化主题策略的需要。文化主题不仅会给客人带来意外的欣喜,还能带动全民族文化修养的提高,国人所缺乏的角色化、主动性、幽默感将得益于此而有所培植。如此一来,酒店业的地位也有所提高,它借此表明住店客人不仅经济上有能力,在文化上也是不乏才能的;酒店业雇员不仅有经济上的较好报酬,在文化素质上也是有教养的。
四、探索创新
当今的中国很少有供不应求的东西,数一下我看到的排队情况不多,大概有:购买国债、购买汽车牌照招标书、办理签证、机场安检、机场高铁站出租车、名医院挂号,难怪有人尝试酒店与医院的跨界了。
然而,创新在中国始终是严重供不应求的。
创新的速度和社会发展的速度是正比的关系,在社会发展加快的时候,创新也随之加快。在工业革命时期,各个领域的创新层出不穷,大大超过以前几百年封建社会的累积。现在,在信息革命的推动下,又面临了一个创新的春天。
酒店业是一种和社会发展联系比较密切的行业,其创新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应该是比较突出的。但是酒店业界的守旧还是比较严重的,人们习惯于引经据典、照搬照抄,信奉“存在就是合理”的教条,创新的意识、土壤和环境都是薄弱的。
因此,就酒店业而言,很需要有一个思想解放,要打破传统、冲破思想牢笼,甚至可以用“怀疑一切”的眼光来审视我们的酒店。由于中国的酒店业是改革开放中最早与国际接轨的行业之一,在得益的同时也带来了副作用,我们容易感到自满和自足,认为自己是比较先进的,认为一切都很合理。
五、创立知识产权
世界上真正出名的酒店永远属于那些原创型的本土品牌,著名酒店集团的旗舰酒店无论如何风光,但它的复制品都丧失了魅力,因为人们不喜欢千篇一律。
品牌和文化是相辅相成的,文化是品牌的基础,品牌是文化的提炼,因此,我们要重视品牌研究和文化特色的研究,重视本土品牌的培育,争取有更多本土品牌的知名酒店崛起于世界酒店之林。
本土品牌还有一个文化特色的优势,因为越是民族的也就越是世界的。中国在海外最受欢迎的音乐作品是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最受欢迎的文学作品是《西厢记》;最受欢迎的酒店肯定也是具有浓厚本土色彩的酒店。只有将中国传统文明与现代化的舒适巧妙地结合起来,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酒店业,才能提高中国酒店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