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一直以来都是国内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稳步推进以及人们对生态环境、文化传统和健康休闲的需求日益增强,乡村旅游在中国市场的前景十分广阔。本文从乡村旅游的趋势变化、发展现状以及用户需求分析,思考中国乡村旅游如何更好发展。
一、中国乡村旅游趋势分析
趋势一:客源市场趋于多元化
随着人们收入的增加,乡村旅游吸引的客户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自驾游、亲子游客。越来越多的游客希望通过乡村旅游来接触自然风光、认识乡土风情及传统文化,同时也策划出社交和交友的需求。同时,更多的年轻人成为乡村旅游市场的一员,促进了年轻人对乡村旅游的越来越高的认可程度。
趋势二:旅游产品更加多样化
在中国的乡村旅游市场,除了观光旅游之外,其他形式游也得到了不断拓展。比如,种植、采摘、DIY、度假康养等多元化的旅游产品,使得乡村旅游变得更加多彩多姿,而且有助于游客更好的了解和融入当地风俗、文化等。
趋势三:旅游业与一二产深度融合,形成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
趋势四:旅游市场迎来智能化、数字化的变革
旅游消费的智能化、数字化的变革推动着乡村旅游的升级。当前,中国旅游市场迎来智能化、数字化的变革。在住宿、交通、导游等环节,智能化、数字化创新持续推动着旅游服务效率和用户体验的提升。同时,在乡村旅游领域,很多地方智能化推进的速度明显快于城市,可以实现一些城市尚未覆盖的功能,如虚拟导游、农场预约等。
趋势五:农村旅游发展之下推动了农村产业的发展
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解决了农村经济转型中的一些顽固性问题,推进了农村旅游和农业发展的协同发展。通过村民的创业、就业与增收,加速了当地农产品的产业化、网络化和品牌化等方面的发展。
除了以上提到的趋势外,还有一些新的趋势和新业态正在涌现,包括:
1.融合数字技术的乡村旅游。
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促使数字技术与乡村旅游的深度融合,为游客提供更舒适、便捷、个性化的服务。例如,利用VR、AR等技术实现虚拟导览、在线预定等服务,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旅游体验。
2.低碳生态乡村旅游。
以传统文化、自然景观、生态保护为主题的低碳生态乡村旅游已经成为乡村旅游的一个重要分支。低碳、环保、可持续性成为新一轮乡村旅游的重要特征。例如,可持续经营的有机农庄、森林农场、天然村庄旅游等。
3.文化体验型乡村旅游
文化体验型乡村旅游将游客带入到具有民俗文化、手工艺、民间艺术和饮食文化等多种传统文化元素的村庄,为游客提供文化体验,丰富游客的体验感受同时也得到村民的直接受益。例如,川南串景区、蒲江千层画等。
4.基于“共享经济”的乡村旅游
共享经济模式,即共同使用公共资源、产品和服务,逐渐在乡村旅游市场中得到应用。例如,借助民宿平台和共享出行平台,游客可以更加灵活自由地选择他们的旅行方式,同时也给乡村民宿、餐饮等带来了更好的发展机遇。
二、中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及用户分析
●中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收入数据分析
●全国不同省份乡村旅游示范数量
●中国乡村旅游消费者画像分析
从年龄层来看,19-35岁的消费者占比最多达到64.8%;36-50岁的消费者为第二大梯队,占比为32.8%。从性别方面来看,女性比男性消费者更多,占比为62.8%。从收入水平来看,有44.6%的乡村旅游消费者收入范围在500-10000元,其次10001-15000元的乡村旅游消费者占比29.2;20000元以上的乡村旅游消费者占比最少,仅有2.7%。另外,数据显示在乡村旅游消费者中,企业职员占比超过一半以上,达到了56.4%。
●中国乡村旅游消费者选择产品类别分析
近些年城郊或乡村成为都市人远离“城市喧嚣,放松身心”的选择,62.0%的旅游用户去乡村旅游3-4天,68.4%的旅游用户选择“和家人旅行”,乡村旅游成为增进家庭、朋友感情的新方式;在旅游出行方式的选择上,47.7%的游客选择自驾去城市近郊、省内乡村游玩。
●中国乡村旅游消费者花费金额数据分析
●中国乡村旅游消费者注重因素分析
在对乡村旅游的注重因素中,“舒适的自然环境”“特色的民俗文化”和“独特的风味美食”是中国乡村旅游用户主要考虑的因素,占比分别为65.5%、56.7%和56.6%。
————————————————
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背后是产业与人才的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是加速引擎,区(县)域经济高质量建设发展要坚持走“一条主线、两个转变、三个融合”“123”路线,即:
牢固一条主线:
以“农业高质量发展,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农业的供给侧改革”为主线。
加快和促进两个转变:
一个是从增产到提质的转变,加大质量兴农、绿色兴农的力度;
一个是从品质到品牌的转变,加大品牌强农、服务强农的力度。
倡导和推进实现三个融合:
①城乡融合,要坚持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双轮驱动,通过城乡一体化融合来激发人气活力,激发区(县)域多重功能价值,打造实现“产融内循环经济外循环”发展格局推动现代化;
图:“产融内循环经济外循环”发展格局
②农文旅融合,即一二三产业融合,农业是吸引源头、文化是提升品质、旅游是盈利途径。以农文旅融合实现"线上+线下”双线闭环的供销贯穿体系,利用“四生四共四融”(四生:生活、生产、生态、生意;四共:项目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四融:文化融合,制度融合,资源融合,利益融合)的农文旅融合实施发展理念,共创共生共赢。未来农业必须转型,必须由“卖原料”向“卖加工品”转变,由“卖大路货”向“卖品牌产品”转变,由“卖产品”向“卖服务”转变,实现全环节提升、全链条增值、全产业融合;
图:以“农文旅融合”实现"线上+线下”双线闭环的“供销”贯穿体系
③数实融合,数字化将是建设现代化强国的主要引擎,围绕“一基三化”,以数字技术为基,让产业数智化,生活智慧化,治理现代化。实现:技术进乡、人才回乡、金融到乡、农品出乡、农商兴乡。
图:“五位一体”数字乡村振兴闭环生态体系
乡村振兴之“乡村”不同于农村,在于城乡融合;
乡村振兴之“乡民”不同于农民,在于城里人要下乡投资、兴业和消费;
乡村振兴之“产业”不同于农业,在于一、二、三产融合。
未来的乡村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农村,而是城乡人融合而成的新社区;
未来乡村居民不再是农民,而是农村人和城里人融合共处的新乡人;
未来的产业也不单是农业,而是一二三产高度融合、生产生态生活高度和谐的新乡村。
图:"产融内循环,经济外循环”“智库+IP+F+EPC+O”生态赋能落地服务一张图
城乡融合乡村振兴落地服务开展与实施,省(辖)、市(区)、县(镇)、村(乡),域不同,则法不同。法虽不同,道终同归,即“城乡+产业”双轮并驱,产融内循环,经济外循环。目标导向,法无定法,则所用技术自不同,技术不一所用器(工具)尽也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