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宿是指利用当地闲置资源,民宿主人参与接待,为游客提供体验当地自然、文化与生产生活方式的个性化住宿场所。根据所处地域的不同可分为城镇民宿和乡村民宿。
消费者的个性化诉求越来越强,对民宿产品的选择更加挑剔,2021年亲子家庭出游占到了民宿消费市场的30%-40%,情侣和闺蜜占20%-30%。2021年,民宿消费出现一个明显变化,即本地消费市场成为拉动民宿发展的关键力量。2022年民宿市场规模达到受到疫情影响,下降至147亿元,较2021年下降了14.5%。
目前,我国大陆民宿主要集中在我国北京、浙江等东部地区,福建、广东等东南部地区以及云南、四川等西南部地区。西北地区以及东北地区数量偏少。这一分布特征与我国旅游业的整体发展现状相吻合,客栈民宿的分布集中于旅游业比较发达的区域。
单体民宿
城市民宿
城市民宿对本地客源依赖性强,本地化消费反映出消费端“休闲”需求旺盛。随着旅游消费大众化及休闲度假观念的改变,来自本地居民的休闲消费在当地旅游消费中的占比呈上升趋势,民宿的本地预定占比达到46.1%。从民宿数量排名靠前的成都与重庆的民宿客源来看,两者都对本地客源的依赖性较强,占比分别达到24.5%与30.9%。民宿的本地化消费也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消费端的“休闲”需求崛起,正在替代“旅游”需求成为市场发展的主要驱动力。
民宿类型与城市文化有一定的关联性,但整体形态相对单一,在体验维度的拓展空间小。从民宿类型来看,大部分城市都是民居占大头,同时各城市也有自己的特色,其中苏州民宿中客栈占比达45%,上海约28%的民宿为别墅,北京各类民宿分布相对均衡,四合院类民宿房源占比达5%。房源类型与住宿体验挂钩。而城市民宿以民居、公寓为主。
乡村民宿
乡村民宿市场处于快速发展阶段,非景区民宿满足休闲需求,市场空间广阔。2018年至今,乡村民宿市场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市场增长潜力大。数据统计,2020年途家国内乡村民宿的房源数量达到54万套,同比2019年(16万套)增加近2.4倍;乡村民宿创收超17亿,是2019年创收(5.5亿元)水平的3倍以上。
乡村民宿的市场重心逐渐向西南地区的偏远、冷门乡村区域转移。数据显示,怒江州、日喀则、仙桃、铜川、石嘴山、鸡西、辽阳、昌都、白城、阿克苏等地的乡村民宿交易额增速都达到了4倍以上。其中,位于川藏地带的怒江州、日喀则表现最为抢眼。
品牌民宿
民宿的品牌化有利于提升抗风险能力,连锁化扩张是品牌化升级的主流路径。高端品牌民宿抗风险能力更强:通常来说,价位较低的房源入住率应较高,但在2020年疫情严重的2、3月,反而是高端品牌民宿的入住率高。随着疫情缓解,高价位房源依然收到消费者青睐,在2021年保持稳定入住率。
民宿作为住宿产业重要的一环,未来的发展将逐步开始走向品牌化和集群化,不再是散打原始的模式。住宿与餐饮业态的占比过高,民宿的业态延伸空间大,产业资源的引入将有利于民宿开发多渠道收益,在提升收入的同时提高民宿的抗风险能力。例如文创、实体类的商品可以打破时空限制,持续与消费者发生关联。这是提升消费者长期价值的有效方式。文旅综合体的建成无法依靠单一主体,而是涉及多方合作,包括:民宿品牌方、政府、地产商、产业资本、文旅公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