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推动西安民宿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思考和建议
刘尧
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实施乡村文旅深度融合工程,推进乡村民宿规范发展、提升品质。”民宿产业,既是传承地方乡愁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全域旅游发展的重要支撑。民宿产业高质量发展事关城乡旅游格局优化、全域旅游发展和文旅产品谱系完善。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业,对促进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市民乐,具有重要意义。
西安市鄠邑区栗峪口美丽风光
一、民宿产业发展迅速前景广阔
(三)内涵提升,融合发展。随着人们旅游需求日益多元化,千篇一律的农家乐已不能满足年轻用户的休闲度假需求,住客更向往有深度而独特的乡村体验。2023年,带有“种植体验、独栋别墅、私人花园、农耕”等标签的乡村民宿订单量增长尤为明显。越来越多民宿意识到需要从卖床位、卖房间向卖体验、卖生活转变,从装修设计的个性化开始向文化层面的个性化过渡,努力寻找保留原汁原味、资源活化利用、创新游客体验之间的平衡点和结合点,“民宿+电竞”“民宿+露营”“民宿+垂钓”等多样化需求不断涌现。
二、见微知著产业发展趋势明显
(一)本地化休闲化趋势日益明显。来自本地居民的休闲消费在民宿消费中的占比呈逐渐上升趋势,主要城市民宿的本地预定评价占比达到46.1%,反映出“休闲”需求正在替代“旅游”需求成为民宿市场发展的主要驱动力。越来越多中青年客群被民宿所展现的文化品位与休闲生活格调所吸引。适合家人出行的两居室、三居室房型订单环比增长11%。西安旅游市场近年来持续火爆,本地市民为避开人山人海,倾向于将亲子、聚会、团建、休闲等活动场所选择在周边郊外、乡村地区,为民宿市场带来更多客源和增长空间。
(二)品牌化标准化发展趋势日益明显。目前,携程等OTA(在线旅行社)平台在民宿预订市场占据55%市场份额,途家、木鸟等垂直平台占比为45%,其余依靠自主推广、博主推广、口碑相传等渠道。平台的发展对优秀品牌的涌现助推作用明显。长三角等地区民宿成熟市场已出现连锁、品牌化民宿“外溢”扩张,寻找更多增量空间。如起家于浙江杭州的十里芳菲,如今已在四川雅安、江西吉安、西藏日喀则等多地落地。
(三)高端化复合化发展趋势日益明显。随着居民消费升级及住客个性化体验需求提升,高端化、差异化和个性化民宿更容易被消费力较强的年轻消费者群体选择和重新购买。2023年上半年,每晚价格超千元的民宿订单同比2019年增长近两倍,意味着民宿行业未来的结构性机会在于中高端市场。由华东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部主持的对民宿消费者调研结果显示,近80%的消费者对民宿的需求正在从住宿功能向“品尝乡村美食”“体验乡村生活”“拥抱乡村生态”以及“追溯乡愁”等衍生功能过渡,兼具沉浸式体验和多样化功能的复合型民宿将拥有更加广阔发展空间。
三、冷静自省问题挑战仍需正视
(一)规划建设水平不高。目前陕西乡村民宿多属于因势借旧、改造而来,多呈零星分布,连片聚集发展较少,不少乡村旅游民宿“最后一公里”不通畅,道路缺乏规范标识,所在区域水电、通信、医疗等基础设施不完善。配套公共服务设施比较短缺,缺少旅游厕所、停车场、医务室、生活超市及其他公共活动空间等配套设施,导致旅居度假游客生活不便。
(二)特色优势不够明显。部分民宿同质化严重,区别更多体现在装修风格和设施等级上,游客乡村体验主要为传统采摘、喂养,文化内涵有待进一步提升。多数民宿未形成住食游娱等完整服务链条,餐饮服务特色不足,缺乏明星产品。部分民宿对目标客户和游客需求把握不准、硬蹭热点,部分则固步自封,错过了引流机遇。
(三)服务水平亟需提升。民宿经营者多为“半路出家”,缺乏管理、市场营销等专业知识和技能储备,多数从业人员呈现高年龄低学历特点,服务理念和服务意识有待提升,导致部分民宿经营管理仍较粗放,缺乏个性化、特色化的巧妙创意和服务供给,“头回客”难以变成“回头客”。
(四)市场环境有待优化。民宿“淡季住不满、旺季没处住”的客源不稳定特点,极易造成经营波动并拉长成本回收周期,对经营主体的现金流状态带来考验,易导致无序竞争、野蛮生长、洗牌加剧。经营者素质高低参差不齐,囤房惜售、毁约涨价、变相收费等现象仍有发生。外来投资者多以租赁方式使用民房,房东与经营者如发生纠纷,将影响民宿可持续发展。
(五)市场监管仍存挑战。民宿行业分散性、非标准性特点导致市场监管难度加大,易产生消费者权益保障漏洞。部分民宿仍存在证照不全、产权不清、垃圾处理和污水排放不规范、食品安全和卫生防疫监管不完善等问题。部分民宿建筑耐火等级低,缺乏建筑安全鉴定,消防应急设施配备不足,治安管理方面也存在入住人员登记不全、视频监控不足等隐患。
四、提档升级助力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明确定位,优化格局,加强系统谋划设计。一是加快制定新一轮民宿业发展规划,以乡村民宿为发展重点,充分考虑生态条件和环境承载能力,合理规划发展目标,重点引导沿山各区县因地制宜梳理整合包装山水资源、人文历史资源,大力推动民宿集约式、可持续发展,构建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良好发展格局。二是坚持利用闲置资源支持民宿业发展思路,加快唤醒乡村沉睡资源和独特元素,将农民闲置房屋和宅基地购置收归集体,加快整合部分老学校、老村部、“大会堂”等闲置资产,通过委托出租、合作开发、回收开发、入股经营等方式探索民宿发展新模式,更好带动农民增收。三是加强乡村规划设计,将美丽乡村建设、人居环境整治等与推动民宿产业高质量发展相结合,统筹考虑村民需要和游客需要、当前需要和长远需要、实用需要和美学需要,避免重复建设、频繁建设、无用建设。
(三)科学监管,积极服务,吸引多元投资主体。一是健全标准评估体系。坚持政府监管和行业自律相结合,建立民宿信用体系,将规范办证、诚信纳税、服务品质等纳入信用评价,择优推介“最值得信赖民宿”,打消顾客后顾之忧。二是加强招商引资。探索建立闲置农房(宅基地)开发利用新模式,创新租赁、合作、转让、入股等方式,吸收专业公司、当地“能人”投资办民宿,积极引进民宿品牌企业、知名平台公司、专业化团队参与打造示范性项目。三是撬动社会资本。通过“政银企”深度对接,加大旅游民宿产业信贷支持,探索组建旅游民宿经营管理公司,构建资源整合和融资运作平台,鼓励进行规模化、连锁化经营,为交易方在房屋确权、证照办理等方面提供法律服务。
(四)加强推介,创新营销,打造特色品牌优势。一是把民宿纳入全域旅游宣传营销体系。加强对民宿产品的宣传推广,引导民宿通过自媒体平台进行直播引流,组织开展预售、团购、“秒杀”等多种模式促进消费活动,帮助民宿出彩出圈。二是构建区域性数字管理服务平台。加强统计发布民宿分布、游客承载量、入住率、临时停车场等信息,在节庆假期等高峰时段,科学引导分流游客,帮助民宿经营者更敏锐把握周期变化,不断提高运营水平。三是创新举办专题旅游节庆活动。组织民宿采风踩线、网红直播等活动,推出一批民宿旅游精品线路,持续带动旅游人气,让民宿在平日尽量“活起来”、旺季真正“火起来”,破解民宿行业“淡旺不均、冷热不匀”问题,营造多方共赢的“诗与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