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小米海底捞小罐茶都踩过的坑

今天我们围绕这张图来讲,这张图是《升级定位》里最重要、最完整的一张图,可以集成升级定位绝大部分的知识点。

左边是企业战略和品牌战略。企业战略决定了品牌战略,品牌战略里包含了品牌定位、产品、供应体系。

右边是品牌和顾客的交易结构。“触转锁增”在互联网上经常被叫做“运营”,但这个交易结构比运营概括的更全面。

因为各种各样的运营,包括增长黑客,都可以融入到这张图里,无外乎分成触达、转化、锁定、扩增。触达和转化有时候视为“获客”,但“获客”这个词有点大,分成两个动作更具体,就是找到这个用户在哪里,再转化他。

一、企业战略

1.什么是战略:“战略二分法”的回答

“战略二分法”是一种新的战略观念。

企业竞争的基本单位是品牌,这决定了战略的基本单元是品牌战略。

为什么企业竞争的基本单位是品牌?大家要从顾客视角出发,顾客关心的是品牌。

比如你拿出一个新奇的玩意儿跟朋友显摆时,他第一句话最可能问这个东西是什么牌子的,还是问这个东西是哪个企业生产的?答案一定是先问东西的品牌牌子。

其实,有很多品牌,顾客并不知道它属于哪个企业。

比如,奈雪的茶属于哪个企业?大多数消费者不知道,它是属于深圳品道下面的公司。抖音属于哪个企业?是字节跳动的。瓜子二手车属于哪个企业?是北京车好多集团的。

顾客归根结底关心的是品牌,不会刻意去关心企业,除非因为各种原因这个企业成为了知名企业。

2.企业战略=∑品牌战略

企业战略是比品牌战略更高一个层面的东西,它等于品牌战略之和。

企业战略是干什么的?就是发现新品类和定位的机会,再用品牌战略去捕捉适当的机会。如果捕捉的是单一机会,通常用的是单品牌战略;如果捕捉多个机会,通常用多品牌战略。

品牌战略=定位×配称。这里提到的加法和乘法都只是一个类比,这个求和符号“西格玛”(音sigma)不是算术和,是系统和。

这个公式意味着做好了有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做不好也会一加一小于二。这个乘号则是指二者缺一不可,都是必要条件。

①定位是顾客心智中能关联到品牌的某个概念。比如说到最安全的轿车,大家会想到沃尔沃;说到空调领导品牌,大家会想到格力。这都是顾客脑袋中的概念,也是顾客主动产生了这个概念。

②配称就是让品牌占据某个定位的全部运营活动。只有在定位的语境下才有配称这个词,在其他理论中直接叫做运营。

3.混淆企业战略与品牌战略的误区

①思考:当品类衰亡,救企业还是救品牌?

正确的做法是救企业,因为品牌可以生生死死,它的生命周期受品类的生命周期所约束。

品牌是顾客心智中的某一个概念,这个概念通常是一个品类加一个特性,当这个品类消亡时,这个品牌是没法活的。

比如胶卷在衰亡,作为胶卷品牌的柯达没戏了。柯达就没有把握好,柯达以为其销量的下滑是因为公司没有做好,没有跟上时代,没有科技感。

同样面临胶卷品类的衰亡,富士公司就很明白要救企业,从过去做胶卷拥有的资源能力和外部机会出发,推出了一个护肤品牌艾诗缇。

因为过去做胶卷,它在胶原蛋白方面的技术是很高的,而胶原蛋白也是护肤品的重要成分。还有,它的纳米技术也很不错,于是进入了医药领域。现在富士绝大部分的营收和利润都来自于医药领域。

②思考:我们追求的是企业增长还是品牌增长?

举个例子,全聚德为了增长,请了著名的咨询机构,咨询机构认为,全聚德要增长,这个品牌就要增长,于是把全聚德开出了北京。其实,这是错误的打法,这样就把全聚德的彰显价值搞没了。

本身全聚德这个品牌有很好的护城河,在顾客的心智中,去北京旅游,必打卡的三个地方:长城、故宫、全聚德,缺一个都不算到北京。

外国人来中国要去全聚德,中国人去北京要去全聚德。如果建立了这样的定位,它可以开大店直营,不出北京,而是增加更多的仪式感,客单价也可以更高。

4.用“战略二分法”分析小米战略得失

在没有“战略二分法”时,很多商业案例都众说纷纭,都变成罗生门,一头雾水,众说纷纭。

最典型的是小米的案例。

小米刚刚崛起时,传统定位圈很多大咖唱衰它,说小米的品牌延伸理论违背了定位,必然失败。但小米越来越红,于是这些大咖最后就改口了,想办法挽救理论。一堆人又说小米的成功符合定位理论,因为它占据了高性价比这个特性,这个更糟糕了。

在升级定位里怎么来解释小米这样一个商业案例呢?“战略二分法”就能够清楚地解释它。

雷军确实是一个优秀的企业家,在企业战略层面充分发挥了他的才能,发现了好几个重大机会,而且付出了相应的投入去捕捉这些机会。但是在品牌战略上,他却频频失误,踩了不少坑。

首先是中档智能手机这个机会,当时市面上的高档手机有4000块钱以上的苹果、三星,低档的是1000块钱左右的华强北的山寨手机。

于是,小米推出1999的手机,这个价格在中档智能手机是一个很好的空白机会,他抓住了。小米也琅琅上口,容易记忆,做得非常好。

但是雷军不完全懂品牌,一句话“得屌丝者得天下”,严重伤害了小米品牌的彰显价值。

品牌自己千万不要去强调性价比,因为自己一强调就麻烦了。现在雷军也意识到了,去年小米高管还在讲“得屌丝者得天下”这个理论,就被开除了。

其次,是移动互联网的机会。

他后面也发现很多机会也在捕捉,比如智能硬件的机会,都是叫小米某某,最后整个小米品牌都承受重压。雷军现已经醒悟了,开始鼓励小米生态企业改名,启用自己的独立品牌。

雷军抓住的最新机会是造车,这是背水一战,是再次封神还是滑铁卢我们可以拭目以待。他过去都是高维打低维,技术门槛也没那么高,但是造车领域强手如林,能不能杀出来,我们拭目以待。

5.战略的聚焦法则

升级定位里的多品牌战略受到一个法则的约束,就是聚焦法则。

升级定位里对聚焦有一个定义,叫做“协同使用全部资源以实现单一目标”。这个单一目标不能随便定义,它在升级定位里有严格的概念体系。

①单品牌主导一个定位

通常大部分企业都是中小企业,以周黑鸭为代表,这一类企业是一个品牌主导一个定位,如周黑鸭就是一个中高端卤鸭脖品牌。

②多品牌主导一个品类

单品牌主导一个定位并不复杂,复杂的是多品牌主导品类,由此产生的协同效应是相同或相似的供产销体系。

通用汽车在斯隆主政时代,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梳理,最后保留了五个品牌,每一个品牌都有自己独特的定义和不同的价格带,通过五个品牌,占据了北美轿车60%的市场,这也是后来没有哪一个车企能够达到的高度。

③多品牌主导一个抽象品类

当企业的资源能力都过剩了,要进一步扩大业务范围,就变成多品牌主导一个抽象品类。抽象品类是真实存在的,只是它无法完成最终购买决策。

可口可乐就是典型的多品牌主导一个抽象品类。碳酸饮料这个抽象品类至少有五个品牌,有可口可乐、雪碧、芬达、醒目等。如今可口可乐不仅仅想主导碳酸饮料了,它通过美汁源、冰露、Costa等品牌想主导“饮料”这个更大的抽象品类,特别是软饮料。

一个抽象品类往往供产销体系也有相同和相近的地方。比如这些软饮料都会在自动售货机或者便利店销售,据说美国有一半的自动售货机都是可口可乐布置的。

④多品牌主导一个价值网

当然也不是说任何一个企业都可以去主导一个价值网的,它毕竟属于非常不同的业务。多品牌主导一个价值网,合理的产生方式是破坏性创新,完全开辟了一个新的价值网,所以你不得不自己配套。

海底捞是最先实现火锅连锁化的,它发现没有人给它做供应链,于是就自己做了一个蜀海供应链;也没有人给它做火锅底料,于是就自己做了颐海;员工、店长的培训,做了微海咨询人力资源服务;甚至连锁门店的设计装修找不到合格供应商的情况下,自己干了蜀韵东方。最后就变成多品牌主导一个价值网。

阿里巴巴早期也是这样,电商是新长出来的,在买卖双方没有信任的情况下要提供担保交易,没有人给它做,所以自己干了支付宝;支付宝上有零钱,干了余额宝;这些人需要小贷,做了蚂蚁花呗;电商要物流,它做了菜鸟物流等等,最后发展成多品牌主导电商价值网。现在它已经往线下渗透,收购了大润发、盒马等等,多品牌主导了零售价值网。

⑤主业聚焦+战略投资

最后一种聚焦类型是有限的多元化,相当于跨了1.5个领域,因为投资算半个领域。它是赋能性投资,也是最小程度的多元化。

现在新的商业巨头如BAT都是这种方式。

腾讯一年会投200多个项目,字节跳动现在也是重要的投资者,包括美团也自己成立了资本公司,都是主业聚焦加赋能性投资这种最小多元化。

二、品牌定位

面对一个陌生品牌,顾客本能地会想一些问题:你是什么?有何不同?何以见得?

你说出七个优点、八个特点,顾客永远是怀疑的,因为顾客对商家的自吹自擂是有防备心的,他心里有一个潜台词“何以见得?”

回答这三个问题,可以从这三个方向来考虑:

1.品类——顾客标准;

2.定位——竞争导向;

3.信任状——符合顾客的心智规律。

1.你是什么?——明确品类,高效对接顾客需求

很多品牌是不明确品类的,无印良品是干啥的?你能一下子答出来吗?

优衣库呢?我们都知道它是卖衣服的。无印良品什么都卖,优衣库只卖衣服,优衣库反而卖得多。为什么呢?因为无印良品没有明确品类。

所以无印良品的心智预售能力不如优衣库。如今优衣库的老板已经成了日本的首富。也许你会说是不是优衣库成立得早,所以规模大,但是其实无印良品比优衣库成立早了四年。

海底捞火锅,以前那么土,但“火锅”明确了品类,就能对接顾客需求。顾客知道海底捞是干啥的,什么时候去。改成“一起嗨,海底捞”之后,对接需求的能力就下降了。这是大品牌犯的错误。

美宜佳也犯过同样的错误。有一次我跟他们团队交流,我问他们为什么不把“便利店”写上?他们说写上多LOW,7-11(笔记侠注:7-ELEVEn为日本伊藤洋华堂公司所属便利店)都没有写。你看,他们又掉进了“向成功者学习”的陷阱。

我说:“7-11(笔记侠注:7-ELEVEn为日本伊藤洋华堂公司所属便利店)做了大量PR,让大家知道它是做什么的,而且它还创造了三条色带这样的品类识别,现在消费者一看到三条色带的门头就知道是便利店。但是美宜佳就没有这样的情况,看LOGO还以为是一个房产中介。”

后来他们高管给我反馈,说:“我们去督导开店,二次回访时发现店主自己要么用不干胶把便利店三个字贴上去了,要么在旁边做一个侧面灯箱,写上便利店三个字。”这是街头生存倒逼出来的智慧,不得不把品类名写上去,才能有效对接顾客需求。

品类能不能完成心智预售,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看能不能进入客户的购物清单。

有一种品类叫做弱势品类,是指品类自身完成不了心智预售,这些品类就进不了客户的购物清单。

也就是说,消费者出门前是没有想到要购买的,总是现场冲动性购买。比如,你出门之前肯定想不到买鸡蛋果,一定是看到之后觉得好奇,没有吃过,买一些尝尝。

当然,有些能够进入清单,但顾客不愿意为此记忆一个品牌,比如拖鞋、毛巾等等。你们家肯定有很多双拖鞋,但你们家的拖鞋叫什么牌子?你记得吗?还有胶水、指甲刀也是,去文具店看到就拿了,也不需要记住品牌。

顾客不会为弱势品类一一记忆,最后怎么办?

一是大品牌的延伸,比如都乐代表香蕉的品牌,如果它卖其他的水果,你觉得也不会差。二是由渠道品牌背书,比如百果园。

强势品类恰恰相反,品类能够完成心智预售,而且顾客期待专家品牌提供保障价值或者彰显价值。

2.有何不同?——明确定位

明确定位是对顾客有意义的竞争性差异,标准是顾客不再追问:那又如何。

有的顾客甚至打趣说“深圳自来水厂供全球?”,还不如改成“每一瓶水都来自长白山”,好歹有点意义,长白山给人的感觉是林海雪原,水很纯净。

①用顾客心智地图寻找差异化定位

常用的工具叫做心智地图,用来寻找差异化,也是在品类内部寻找机会。顾客心智地图是同心圆结构,中心是品类,第二圈是各个竞争的品牌,最外圈是每一个品牌占据的定位。

在洗发水这么一个竞争激烈的品类,每一个活下来的品牌都有它自己差异化的定位。

但是品牌之间又不能完全同质化,所以康王打出药物去屑这一特性。

要思考,你的品牌有没有什么差异化或者特性,占据了顾客的心智?

比如止痒,好像是没有哪个品牌占据。不过,这时候你别欣喜若狂,以为还有一个没有被占领的宝藏。

不是这样的,还要分清这个需求的大小,你的品牌资源能力能不能做得出来,把这些都匹配上来才可以投入,才能占据这个定位。

②差异化可归结为不同的品类特性

所有的差异化最终都可以归结为品类特性。

品类特性这个词很抽象,分成物理特性和市场特性就清晰了,再往下分就更清晰。

a.物理特性

物理特性能够影响顾客选择的产品自身的使用价值。

有直接的物理特性,比如功能、性能、便捷。

还有一种是间接的物理特性,消费者会基于联想,想象出它具有的优秀特点。

还有产品的标准,我们总觉得欧洲标准就比国标强。当然Z世代更爱国了,觉得国家强大了,这类消费者可能感知又不一样了。还有一些技术进步很快的品类,可能经常会说新一代,支撑新一代背后就是新技术、新设计、新模式。

b.市场特性

一线销售人员的话术不仅仅是说物理特性。

比如卖酸奶,销售人员会说我们的酸奶是上海卖得最好的酸奶,顾客觉得上海人很挑剔,一个酸奶能在上海卖得最好,他们自然也愿意尝试一下。有的销售甚至会说我们的酸奶是一个来自法国的品牌,顾客一听觉得法国人可能做得更好。这都是能影响顾客选择的市场表现,叫做市场特性。

市场特性可以分两类:

一类是历史已经无法更改的“身世类”,比如你是发明者或者发现者。奔驰就说自己是现代汽车的发明者,奥迪斯说自己是安全电梯的发明者。

发源地也很重要,因为发明地能够调动顾客对某一个地区的认识,顾客认为这一个地区或者这个国家对某种东西特别擅长。

比如广东的凉茶就比山东的凉茶听起来地道一些。比如你是瑞士钟表还是阿富汗的钟表,听起来就不一样。

另外一个是“现状类”。你说你是一次性筷子的发明者,我说我是全球最大的筷子供应商,你更愿意选择第二个,因为一次性筷子的发明者技术含量太低了,没什么技术含量。但全球最大的一次性筷子供应商,你觉得它肯定做得好,才能够被大家认可。

现状类又分几类:

第一种是是突出,比如全球突出、局部突出或前N强。

第二种是不说地位,说热销。排队紧俏,现在一个单店只要排队就能成为网红店,排队3小时马上能成为话题。

第三种是专家,尤其是B2B的品牌,经常从专家起步。天图自身是一个B2B的品牌,我们的定位是“消费品投资专家”,我们的Slogan里不用出现“专家”两个字,我们说“专注消费品投资”,就表达出来了。

第四种是受青睐,被特定人群和亚文化喜欢。比如江小白就是年轻人喜欢的白酒。

最后一种是价位。作为产品品牌,要慎重,尤其是低价位打性价比的,尽量不要从价位角度说,因为说出来就会处在鄙视链的底端。

比如有人说这是经济型SUV,一听不就是便宜嘛,那就没面子。一定要把这种低价位、性价比换一种说法,比如换成“实用主义者的选择”,就可以用消费理念来抵挡鄙视链。

当然,渠道品类是可以说自己性价比高的,因为渠道品类通常不需要彰显价值,比如沃尔玛就可以打“天天平价”。

3.何以见得?——提供信任状

有两家餐厅,一家门口排队,一家门可罗雀,你去哪一个?过去我不信邪,曾经不想排队就去人少的,结果去一次后悔一次。

特别是出去旅游时,去人少的地方一定是去一次后悔一次。现在有了大众点评好一点,可以看到星级、评价,这就是信任状。

信任状是让品牌定位显得可信的事实和行为,又可以分成三大类:品牌的有效承诺、顾客自行验证、可信第三方证明。

①品牌的有效承诺

哪怕是摆地摊卖西瓜,都打出“先尝后买,不甜不要钱。”

还有豪华的工厂、门店也能够作为信任状,甚至注册资本规模都能够作为信任状。早些年看注册资本10万元跟注册资本1亿的,直接不是一个档次的企业。

现在保险公司投我们钱,要求注册资本1个亿。我说我们管理人不是靠钱挣钱的,是靠大脑挣钱的,但他们说不行,必须得有1个亿的注册资本。现在我们的注册资本有5个多亿。

②顾客自行验证

产品本身是可以直接感知的,比如包装是否精美。现场体验和过往体验也很重要,所谓好的产品力就是体验。当然,不能把体验绝对化,一个不知名的酒,你可以说这个酒真难喝,但你要说茅台不好喝,别人会说“你还没有学会喝,你要再适应一下”。

品牌的能见度非常重要。曾经有一个人说自己是互联网定位第一人,他办讲座还邀请我去,我百度了一下,一个字都搜不到,在互联网上能见度都没有,还号称是互联网定位第一人。

需要注意的一点是,顾客常识不一定是事实,但是只要顾客相信就算数。比如,六个核桃说“经常用脑,就喝六个核桃”,中国人是信的,也会买单;但是美国人可能就不信。

还有类似现象。为什么会觉得周黑鸭是中高端的鸭脖品牌?除了产品本身,还有它开店的位置,都是机场、高铁、购物中心,都是比较高端的场所,一出场就跟大品牌在一起,而其他品牌可能是开街边店。

③可信第三方证明

一是其他顾客,比如典型顾客、成功案例、口碑。

ToB的成功案例非常重要。我们说天图是消费品投资专家,何以见得?百果园、奈雪的茶、茶颜悦色、小红书是天图投的,说了一大堆消费品品牌,总有一个是你听说过的,如果一个都没有听说过,我只能打趣说“你是不是太老了。”

二是中立非顾客,比如新闻报道、导购品牌、KOL、统计机构、资质/牌照。顾客一般会认为新闻报道是中立的。

④打造立体信任状

一个品牌名字后面代表着一个定位概念,我们需要环环相扣的信任状。三大类信任状构成了品牌的多维度立体信任状。在协调一致的立体信任状支持下,品牌定位才能被顾客充分信任,进入顾客心智。

百果园就打造了完整的三大类信任状:

第一,品牌有效承诺:承诺不好吃“三无”退款(三无:无理由、无小票、无实物);

第二,顾客自行验证:门店多,全国5000家门店,店面形象专业,进口水果很多;

第三,可信第三方证明:顾客觉得好吃的口碑,第三方发的奖状。

三、品牌和顾客的交易结构

1.触达

这里比较重要的是通过渠道、媒介去触达,里面也包含了一些视觉竞争,避免“触而不达”。

这个图片一看就知道触达的效率。这是我在一个高铁站拍的麦当劳小店,视觉锤非常鲜明,哪怕没有见过麦当劳的,第一次见到都会知道它是卖啥的,而且50米以外都可以清楚识别。

流量的本质是顾客的注意力。其实,流量红利永远都在,顾客的注意力并没有少,但注意力在不断地转移,每一次转移就带来了流量红利。

要判断一个媒介有没有流量红利,有时候也很简单,可以看这个媒介赚不赚钱,如果很赚钱,就说明已经没有流量红利了,如果亏钱,说明还有流量红利。比如小红书还在亏钱,它就是有流量红利的,各位要积极地去利用小红书。

2.转化

转化,要求我们对品牌三问进行有效的呈现,我们还要通过产品/价格组合提升转化效率。

①产品/价格组合

产品组合包括代表产品、入门产品、互补产品、关联产品、助销产品等。

以麦当劳为例,它的代表产品是汉堡,入门产品是甜筒,互补产品是饮料、薯条或者沙拉。

关联产品是顾客想到这个品牌的代表产品会追问,或者他会想这个品牌应该还卖什么。麦当劳除了卖汉堡、薯条之外应该还会卖什么?炸鸡、冰淇淋甚至咖啡。

助销产品是帮助其他产品卖出去而不是把自己卖出去,比如很多珠宝店会有一个镇店之宝,那个产品可能几年都卖不出去,但它会让店里的其他产品显得比较便宜了。

有一个企业以前做教育产品,之前他只有两个价位的产品,一个每小时180,一个每小时200,用户的选择是一半一半。后来他推出一个280的特级名师课,虽然这个课没有卖出去多少,但选200的就大大增加了,所以280的产品就是助销产品。

②降低顾客门槛和分步转化

降低顾客门槛通常是要通过入门产品来实现的。而分步转化的例子就更多了,比如互联网上最常用的叫做免费+付费,它的基础服务和基础产品是免费的,但如果你想要更多服务时就要付费。

3.锁定

①产品锁定

产品锁定如Windows系统,一旦你用得得心应手就很难更换了,虽然现在windows做得越来越差了,但我也不想再学一套新东西。这是产品锁定。

产品锁定根本上还得靠产品力,我们可以通过互补产品的设计完成一些锁定。比如剃须刀-刀片模型、打印机-墨盒模型,把主机部分卖得比较便宜,降低了进入门槛,再把耗材卖得比较贵,让你持续购买耗材来获利。

②关系锁定

关系锁定里最强的是社交关系的锁定。最常用的关系锁定是会员制,给会员一些不断升级的福利或者会员特权。

③用户唤醒

现在通过大数据还能知道顾客什么时候该复购了,如果这时候能够有效提醒他,就可以大幅度地提升复购率。

4.扩增

扩增的意思是如何让老顾客带来新顾客,它分为:产品扩增和关系扩增。

①消费留痕

产品扩增就是消费留痕,你卖出去的产品能够产生比较多的可见的痕迹,能够提升能见度,让更多的顾客了解你,hotmail就是典型的例子。

②推荐激励

推荐激励在关系扩增中用得更多,它是我们可以主动构建的。比如拼多多一开始就用了拼单更便宜的模式,获得了病毒式的扩展。

③社交货币

社交货币和彰显价值是从不同的角度说同一件事情,彰显价值是你想通过品牌表达的私有信息,社交货币是能够增加你的社交地位的一种东西,能够获得别人的好感或提升自己的社交地位。

四、品类开创者,需要两个名字

在传统的品牌理论里,对此的重视是远远不够的,但在我们的品牌实践里就发现这个非常重要。一个品类的开创者会涉及两个名字:品类名、品牌名。这里面真的是生死攸关的。

1.品类名——事关品类生死

同样一种水果,叫三种名字(猕猴桃、中国鹅莓、奇异果)哪个更容易成功?

答案是第三个,奇异果。

奇异果的原产国是中国,中国叫做猕猴桃,在中国有猴子长寿的概念。引进到海外时,最早叫中国鹅莓,听起来在中国像拿来喂鹅的,就只能作为观赏植物来使用了。

直到新西兰把它改名为“奇异果”,才风靡世界,成为水果VC之王。这就是品类名的重要性。

2.新品类命名八字诀

新品类命名,怎么才是合格或者优秀的品类名?

需要满足以下的八字决:有根、好感、直白、简短。

①有根,借助老品类对接顾客需求

比如帆船、轮船的根是船,船能对接什么需求?水上运输。酸奶、豆奶的根是奶,奶能对接什么需求?蛋白质、营养物质、维生素A/D或者钙。

案例:短租VS民宿

最早做民宿的叫短租,有一个品牌拿了很多风投的投资,他们在战略上很困惑,专门跑到深圳请教。我说你们的品类名命错了,一般人出门在外解决住宿需求的是酒店。我们什么时候会租房?只有长期工作、学习才租房。所以,品类名的根完全选错了,也就无法有效对接顾客需求。

我当时建议他们以酒店为根,叫民居酒店,团队也觉得很好,后来发现民居酒店被人注册成品牌了,也没法用。其实,民居酒店作为品牌名也是没有感觉的。

最后慢慢大家都改叫民宿不叫短租了,民宿好歹能够对接需求,住宿。把品类名命错了,即使大企业也很难做起来。

案例:格瓦斯VS零度啤酒

大家知道格瓦斯吗?格瓦斯就不是一个合格的品类名。有人听到瓦斯,以为是瓦斯爆炸的瓦斯。其实它是俄罗斯传来的一种饮料,用一种面包发酵的,有啤酒味,但不含酒精。

东北有一个品牌叫秋林格瓦斯,在东北是第一品牌,但要走向全国就麻烦了。娃哈哈投入那么精力做娃哈哈格瓦斯,最终也没有做起来。格瓦斯对接需求的能力太弱了,如果叫零度啤酒,就会好很多。

②好感,更有价值的表达

同样的事情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也能产生不同的效果。

人造黄油听着有感觉吗?没有。植物黄油就好一点,素食主义者还更愿意用。人造肉听起来也很恐怖,只有某些用于尝新的人会尝试一下,但是如果叫植物肉就好一点。

以前高维学堂一个学员,品类名叫“双椒炒肉”,上课之后改成“湘菜小炒”。改了之后迅速客流上涨,从周末排队变成天天排队,实现高速成长。

③直白,直指品类特性/形象化

有一个创业者做了一款纳米抗菌袜,这个听起来就专业,令人费解。我问他,抗菌袜有什么好处?他说穿了不臭。我说为什么不叫防臭袜,简单明了,一听就懂。

④简短,便于记忆和传播

计算机这个词在早期用得比较多,现在主要叫电脑,省一个字就省很多,不费劲。不信,你试一试说“计算机包”和“电脑包”、“计算机桌”和“电脑桌”,哪个更省力?

还有“酱香型白酒”,五个字,很长,干脆直接叫酱酒。

3.品牌名:一本万利or鞋中沙子?

好的品牌名一本万利,差的品牌名字就是鞋中沙子。好的品牌名说一次就记住了,差的品牌名说三次还记不住,而且转化率也低。

“俏江南”名字听起来美伦美奂,如果做江浙菜挺好的,但是它是做川菜,听起来就不是地道川菜,不是四川人做的。

而且经常有人以为它是做江浙菜的,想吃川菜的人看到了不会进去,想吃江浙菜的人进去一问,不是江浙菜,也转身走了。品牌名不好,对接需求的能力弱很多。就像长跑时鞋中有沙子,肯定跑不快。

4.品牌起名四要素

①品牌反应,意味着一听就知道是个品牌名。

当有人谈论一个东西时,即使我没有听完也知道是在谈论一个品牌。比如说红牛,一说我就知道是个品牌,因为现实中没有红色的牛。

如果你的品牌叫黄牛,我没有听到上下文,只听到黄牛两个字,绝对不会认为你在谈论一个品牌,而是觉得你们在谈论买票的事情。这就损失了品牌传播的机会。

我们投了一个企业,品牌名就叫“德州扒鸡”。“德州扒鸡”听起来不像一个品牌,更像一个品类。

②定位反应,从名字联想到品类或特性。

农夫山泉、鲜橙多、周黑鸭、饭扫光这些名字都非常好。

我们投过一个品牌叫百年栗园,但是它根本不卖板栗,我们投它的理由是,当时它是有机鸡蛋最大的品牌,是做得最好的。然后,有一次,一个朋友来拜访时,很惊讶地说“我发现百年栗园还卖鸡蛋”。

百年栗园根本不卖板栗,但是在顾客听来,你主打的业务是副业,听起来就是不务正业,就很麻烦。

定位反应要避免负面反应,比如锤子、叫个鸭子、叫了个鸡等等,都是玩噱头。

③易于传播,听得出记得住愿意说。

易于传播要符合3个条件,一是听音知名;二是简短;三是避免字母缩写与混合文字。

④避免混淆,避免与知名的名字太相似。

好名字,如大品牌和专家品牌,不但容易记忆,而且能自成信任状,让你一看着就相信。

比如钱大妈和亲大妈,后者看起来就很山寨,但后者如果叫“当日清生鲜店”,会让“钱大妈,不卖隔夜肉菜”反而象山寨,因为写进品牌名的“当日清”主张更可信。

THE END
1.经营理念海底捞学习发展中心创建于2010年,主要致力于推动企业战略发展、传承企业文化制度、沉淀企业最佳业务实践、培养最具实战后备人才干部的功能。 秉承“双手改变命运,智慧成就梦想”的理念,针对门店不同岗位人员开设不同的专项培训班,涉及不同的类别课程,包括文化类、制度类、业务技能类、知识素养类、沙盘拓展活动等,并通过线...https://www.haidilao.com/about/manage
2.海底捞公司案例研究深入剖析海底捞发展战略商业模式和成功要素试验期:1999—2003年;海底捞经历了低谷挣扎到良好运营的过程。海底捞在西安,因为顾客群的变化,盈利能力增强,商业模式得到改善和提升; 发展期:2004—;2004年海底捞试水北京,开始了大发展时期。这个阶段,海底捞的战略、战术、管理、营销、服务、品牌等火锅店经营的一切要素,已经比较完善和成熟;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9/0303/15/62517045_818810726.shtml
3.2024餐饮报告详细分析了市场竞争格局,聚焦了重点企业及品牌影响力,并对价格机制和餐饮细分市场特征进行了探讨。此外,报告还对市场前景进行了展望,预测了行业发展趋势,并就潜在的风险与机遇提供了专业的见解。餐饮报告以科学、规范、客观的态度,为相关企业和决策者提供了权威的行业分析和战略建议。 第一章 2024年全球餐饮业...https://www.cir.cn/R_ShiPinYinLiao/29/CanYinFaZhanQuShiYuCeFenXi.html
4.大课复盘战略分析与规划一切意见都是偏见,任何战略都是小CASE! 任何现实中的战略认识、战略分析和战略形态,就类似于上述图画中的某一个。 问世间谁为手笔?海大不容天,滴水自乾坤! 再体会:下面这些话是啥意思? 西谚: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 禅师:不可说,不可说,一说便是错 ...https://www.jianshu.com/p/6d07e7cc4171
1.海底捞成功的营销案例:从服务到品牌的全方位塑造:海底捞如何通过...海底捞作为一家知名的火锅品牌,以其卓越的服务和美食赢得了广大消费者的喜爱,海底捞的成功并不仅仅局限于火锅,其成功的营销策略也是其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分析海底捞成功的营销案例,探讨其如何从服务到品牌全方位塑造,赢得消费者的信任和忠诚度。 https://www.wenanmiao.com/22931.html
2.海底捞火锅战略分析6篇(全文)海底捞火锅战略分析 第1篇 对“海底捞”火锅服务感想 经过对海底捞的关注和了解,发现海底捞火锅服务理论有值得作为即将进入服务行业中的我们学习和借鉴。海底捞火锅公司在张勇董事长确立的服务差异化战略指导下,始终秉承“服务至上、顾客至上”的理念,以创新为核心,改变传统的标准化、单一化的服务,提倡个性化的特色服务,将...https://www.99xueshu.com/w/file2asw0bh5.html
3.海底捞战略分析PPT海底捞战略分析PPT作品介绍:本作品海底捞战略分析PPT,格式为PPTX / PPT,大小为0.5MB,页数为9页,作品内文字及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图片更改请在作品内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如果发现内容损害了您的权利,请联系本站客服,本站会及时给您进行处理。https://www.60ppt.com/ppt/show231627.html
4.海底捞财务管理战略分析期刊海底捞财务管理战略分析 高庆玲 北京东来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北京 100028 在线阅读 下载 引用 收藏 分享 打印 摘要:1987 年,我国第一家连锁餐饮企业在上海成立,标志着国内连锁餐饮行业发展的开端,由此进入了近 40 多年高速发展时期.一些企业规模较大、具有一定品牌效益的餐饮连锁企业走出国门,更是推进了中国连锁餐饮国际...https://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syjlr202412040
5.依据红海战略和蓝海战略的关键性差异,简要分析海底捞所体现的蓝海战略...题目:依据红海战略和蓝海战略的关键性差异,简要分析海底捞所体现的蓝海战略的特征; 扫码下载亿题库 精准题库快速提分 参考答案 海底捞体现了蓝海战略的如下特征: ①规避竞争,拓展非竞争性市场空间。“如果从竞争的角度考虑,口味、价钱、环境等都是基础性条件,海底捞能做到的,竞争对手也能做到,因此海底捞选择服务作为突...https://www.bkw.cn/tiku/131ve.html
6.企业战略管理的五力竞争模型分析——以四川省海底捞餐饮公司为例而四川海底捞餐饮公司是一家走差异化服务型战略;一贯秉持"顾客第一,服务至上"的理念;坚持努力满足消费者的各种需求;提倡个性化服务的公司。这就是海底捞公司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原因,本文将从五力模型方面具体分析海底捞的成功之处。 (共2页)...https://mall.cnki.net/magazine/Article/QGSQ201734014.htm
7.海底捞案例学习总结(精选10篇)在始终遵循“顾客就是上帝”的服务理念基础上,不断规范服务标准、提升服务品质、创新服务手段、树立像“海底捞”那样强烈的责任意识,以服务品牌化战略指导日常服务工作,将品牌化服务思想深化到每个员工日常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将受众满意度提高作为整个部门始终不移的追求目标和最终标准。https://www.ruiwen.com/gongwen/xuexizongjie/243125.html
8.西北地区餐饮经济发展问题研究本研究结合笔者餐饮业从业实践,通过参考现有研究文献,通过SWOT分析,了解西北地区餐饮行业发展的现状,细分后期餐饮行业发展将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探索西北地区餐饮行业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为西北地区餐饮经营管理者提供有效信息。 (四)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本文从中国知网等数据库对涉及西北地区和餐饮经济的相关论文、专著等...https://www.chinahuizhanjie.com/index.php?c=show&id=2599
9.企业如何留人(精选十篇)(2)对伊利集团留住核心员工的案例分析;(3)对中兴通讯留住核心员工的案例分析。(4)企业留人的具体方法(5)顶尖公司留住员工的秘诀(6)应用期望管理 注重持续动力。 看卓越绩效企业如何留人 篇3 由于流失了一流人才,肖克利半导体实验室和仙童半导体公司陷入可怕的“死亡循环”:当人才离开后,他们的工作不得不由能力较...https://www.360wenmi.com/f/cnkey1bvtq1h.html
10.战略管理分析经典框架体系:波士顿矩阵SWOT五力模型PEST...知名企业的战略管理分析,包括SWOT、PEST、4E分析等。 海底捞公司作为餐饮行业成功的典范,在人群中享有很高的口碑,研究海底捞企业的战略管理方案成为现在热议的话题之一。文种以海底捞企业为案例进行分析,从其宏观外部环境、企业内部竞争能力、波特五力模型以及所使用的战略手段等几个方面对该企业的战略管理方法进行了分析,总...https://news.mbalib.com/story/254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