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奶是给小牛喝的,不是给人喝的”,“对于显而易见的事实,人们总是视而不见”。
这家公司成立于1994年,但在2012年现任CEO走马上任后才打破了近20年的默默无闻,仿佛在一夕之间闯进了大众视野。
作为植物奶第一股,市场对Oatly乐观的估值可能部分来自于植物肉第一股Beyondmeat的上市表现。19年5月2日上市的Beyondmeat,发行价为25美元,交易首日大涨163%,收于65.75美元。两年后的今天,其股价已经再翻了几乎一倍,接近120美元。
相较于其他进口消费品公司,Oatly上市吸引了更多中国投资者目光的原因,恐怕是因为它前10大股东中华润集团的关系。
2016年,华润集团与比利时家族投资集团Verlinvest的合资公司——华润维麟健康投资有限公司,收购了约30%的Oatly股份。同时,在Oatly披露的董事名单中,也有3位华润高管的身影。
从无人知晓到一夜爆红,Oatly的销售数据自然今非昔比,那么从整个公司的角度来看,它的表现如何呢?
2020年,Oatly录得总营收4.2亿美元,较19年的2.04亿美元增长了106.5%,而19年的总营收较18年同比增长了72.9%,可见Oatly仍处于增长的加速期。公司录得毛利接近1.3亿美元,与19年的6658万美元相比也几乎实现了翻倍。
不过2020年30.7%的毛利率则是从19年的32.63%减少了近2个百分点的结果。伴随着毛利率的下降,自然是销售成本的增长。2020年,Oatly的销售成本从19年的1.37亿美元激增超过112%,达到了2.92亿美元。
另一方面,虽然在2020年底,Oatly推出了多款新品,包括植物基冰激凌、即饮咖啡和酸奶等,但是燕麦奶产品仍是Oatly的唯一支柱,公司总营收的近90%都来自燕麦奶,而其销售成本占营收近70%。
随着公司加大力度在燕麦奶的营销,燕麦奶的产能成为了公司增长的关键。因此Oatly也公布了2021年将在美国建设第二家工厂,以及在新加坡、英国和中国分别建设新工厂的计划。
据招股书,截至2020年12月31日,Oatly产品的销售已覆盖全球20多个国家的约6万个零售门店和超过3万家咖啡店。
2020年,Oatly在主要市场EMEA(欧洲、中东和非洲)的营收占比近65%;美洲和亚洲的销售占比分别24%和13%。
如此惊人的增长背后,是植物奶对牛奶形成了降维打击吗?恐怕不是。
根据天猫7去年月发布的《2020植物蛋白饮料创新趋势》显示,2020年植物蛋白饮料在线上的销售增速高达800%,购买人数上升900%,而2007到2016十年间的复合增长率连25%都不到。
过去十年,中国人又不是没喝过“维维豆奶”、“六个核桃”,今年突然想喝了,很可能只是因为并不知道所谓的“植物奶”,只有名字是新的,葫芦里的药还是旧的。
植物奶的迅速走红和它在海外已经拥有了基础坚持、规模庞大的市场不无关系。全球范围内逐渐增长的植物奶销量和看起来已经“涨不动了”的牛奶销量,仿佛都可以证明,植物奶将成为牛奶的替代品。
可它在海外的畅销,与植物奶本身并没有什么关系,简单来说,就是有的人或主动或被动的不喝牛奶。
因为植物奶在海外,除了提供给乳糖不耐受人群(被动的不能喝牛奶),更多的是被纯素食主义者买走了。也就是主动的选择不食用任何来自动物的食品,包括牛奶和蜂蜜的人群。
中国12%的素食人口比例虽然居世界第三位(前两位是印度和以色列),但符合“纯素食主义”的却并不多。这是因为大部分倡导食素的宗教出发点只是不杀生。而纯素食主义比起传统宗教,更多的是受到了现代环保主义和动物福利主义的倡导。
与此同时,也有数据可以证明喝植物奶“更环保”-Oatly的招股书中特意点出,每升燕麦产品代替牛奶可以减少80%的温室气体排放,79%的土地使用和60%的能源消耗。
不得不说,欧美老百姓确实很吃这一套。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诞生于90年代初,平凡的卖了20年燕麦奶的瑞典品牌Oatly,在12年迎来了一个新的CEO-ToniPetersson。
但Oatly也因为这一番操作,被瑞典的乳制品集团以“破坏奶牛形象”为由给告了,而且败诉了。
但燕麦奶“减少碳排放”、“保护奶牛”、“是给人喝的奶”的形象,已经深入人心。
据Oatly亚洲区总裁张春称,中国已经成为Oatly在全球最重要的一个增长市场。
但是在中国市场,我们似乎很少见到燕麦奶的“必杀技”——环境、动物保护主义。
这恐怕是因为,连Oatly也知道,这个故事在中国是讲不通。于是,它特地为中国市场定制了新的故事——弱化了“反牛奶”的主张,而强调植物奶“不长胖”、“不致痘”、“更健康”,眼看着就要逐渐和收割年轻女性容貌焦虑的大镰刀合二为一了。
“新概念”带来的优异销量,向同行们传达出了“消费者喜欢燕麦奶”的信息,殊不知部分消费者选择燕麦拿铁,真就是因为它在菜单的最上面而已。
这也与Oatly始终坚持的“生活方式品牌”定位不谋而合,简单来说就是,Oatly希望达到的营销效果,是让喝燕麦奶成为一种身份和品位的象征。
因此,Oatly燕麦奶与其他植物蛋白饮料,甚至其他牌子的燕麦奶比起来都属于高端产品,而这个高,指的纯粹就是价格上的高。
同时,Oatly明确表示,在中国市场上将大力投入资源打造数字化、进行线上消费者教育的平台。
消费者教育,可能更直观的说法,就是“洗脑”吧。不过,“洗脑”在销售中是太常见的手段了,洗脑成功对销量的影响也是毋庸置疑的。因此,乐观的看待Oatly燕麦奶产品在中国的销售增长,还是有它的依据在的。
只是,虽然中国市场拥有基数较大的乳糖不耐人群,针对他们的无乳糖牛奶早已深入各个渠道,Oatly虽然带着新概念,但进入的却是红海市场。
4
除此之外,华润的投资也使中美关系成为了Oatly在纳斯达克将会面临的问题之一。在提交IPO后不久,Oatly表示,如果美国证监会对华润介入Oatly管理提出异议,Oatly将会考虑到港股二次上市。
不过,Oatly启动赴港上市还有一个条件,那就是亚太地区的收入能连续两年占公司总收入的25%以上,目前这个数字还不到13%,所以赴港上市还是遥遥无期。
另外,别说二次上市了,单说持续增长能力,Oatly激进的为燕麦奶扩产能,以及持续增加的、给消费者“洗脑”的销售成本所带来的持续亏损,短期内自然可以带来销量的持续增长。
但长期来说,靠一款燕麦奶撑起90%公司营收,这个地基实在不能称之为牢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