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心理学边际效应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教师的教学理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都积极投身到对课程改革的探索之中。小学英语既是一门基础课程,也是学生将来作为“地球村公民”Z言学习开始。教师要结合英语学科特点和小学生的心理特征,选择符合小学生学习特点的教学方式、教学手段和教学策略,促使英语课堂教学活泼、有趣、高效。结合现阶段教学实际来讲,新课改后的基础英语教学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但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然而,随着新课程理念的深入发展与普及,作为基础教育当中重要一环的小学英语教学,其与新课程理念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仍然存在着不一致性,严重影响小学英语教学成效的实现。为了正确理解和实施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我们应当处理好英语教学中五个辩证关系,即课本、教材与课程资源的关系;语言知识教学与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培养的关系;以学生为主体与以教师为指导的关系;淡化语法教学与优化语法教学的关系[1]。
一、课本、教材之间的关系
基于上文的论述,结合我们现阶段小学英语教学现状来看,教师基本上并不能够有效地处理好课本、教材之间的关系。现实教学当中,教师大多对课本的依赖度较高,甚至是完全依赖课本。然而,正如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所说的“课本就是例子”,仅仅依靠课本是远远不够的。对此,教师应恰当处理好课本、教材之间的关系。然而,恰当的处理需做好两部分工作,首先是实现对课本与教材的正确认知,教学要以教材为指导和依据,但不能一味的照搬教材或者是过度依赖教材,照本宣科只能导致教学进步与增长空间被无限压缩。另外,在即为对教材选取和利用,教师应充分认识到教材编写当中的弹性,利用好预留给教师的自主发挥空间,不断提升驾驭教材的能力,进而结合教学内容及要求来做出更具针对性的选取与利用。
二、语言知识教学与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培养的关系
英语是一门语言,在教学过程应注重“知识――能力――运用能力”发展过程的推进与转化。英语教学不能够仅仅注重或者说是过分强调第一步――知识的作用,完全忽视英语这门语言的工具性及交际性。尤其是基础教育阶段,小学英语不仅仅决定着学生英语基础知识及能力,还能够对学生今后的英语学习产生深刻且深远的影响,直接会影响学生对英语这门语言学科的判断。教师应该在日常教学过程当中,引导学生英语学习的三个阶段的有效转化,注重学生知识到运用能力的转化过程,而不是将目标完全设定在语言知识的讲解与测试上,应注重为学生创设更多的且多种多样的语言实践活动,让学生切身参与到语言实践、体验及运用的过程当中,从而不断实现运用能力的提升。
三、以学生为主体与以教师为指导的关系
现阶段的课堂教学的很多方面仍然受传统教学模式及观念的影响较大,其中教师主导课堂教学,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仍然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传统教学以“教师教学”为核心,注重“知识为本”,由教师基于主观感知来编排和推进教学活动,自认为学生学习成效需以教师大量讲授为基础,同时教师教授越多才会是负责任的表现。然而,这样的观念并不正确,甚至还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成效。这样的课堂教学,教师带的是知识,并不是学生,与此同时学生对知识只能被动的接受,在日复一日教师的强势灌输之下,学生势必无法集中全部注意力来学习,久而久之会丧失学习的兴趣与动力,从而问题与疑惑只会积累的越来越多。对此,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构建以学生为主体与以教师为指导的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的主动性及能动性,给予学生及时有效的引导和指导,帮助他们在自主学习的过程当中更直观的感知知识与问题,从而通过自主探索和思考来找寻答案,获得满足感的同时也会获得更为深刻的理解与记忆。
四、淡化语法教学与优化语法教学的关系
英语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大方向的转变就是“改变英语课程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倾向”,也就是说,这次的改革,将着重提高学生们的英语实际运用能力,而不是学“哑巴英语”。然而,英语语法难学枯燥,但是学习语法很重要,语法是英语学习的基础,到了小学高年级,语法关就是小学生学习英语的拦路虎,单凭反复机械讲解和操练只会降低学生的热情,一旦语法关过不了,学生对英语学习就毫无兴趣,就会产生厌学情绪,有的甚至放弃英语[2]。
具体来讲,基于小学英语教学内容及要求,同时基于我们的受教育特征及具体情况,我认为教师应创设全新且有效的教学模式,具体可采用“先感性、后理性”的模式,注重感受―观察―发现―讨论―讲解―运用―复习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教师做出针对性点拨,进而通过运用加强理解,久而久之形成语法结构。
Abstract:Sincethenewcurriculumreform,someremarkableachievementshavebeenmadeinEnglishteachingforschools.Therestillexist,however,afewproblemswhichcannotbeneglected.Weneedtodealcarefullywithseveraldialecticalrelationships:therelationshipbetweenthetextbook,teachingmaterialsandcurriculumresources;therelationshipbetweenknowledgeacquisitionandabilitydevelopment;therelationshipbetweenstudentcenteredandteacherguidedapproaches;therelationshipbetweenacomprehensiveteachingmethodandthetaskbasedapproach;andtherelationshipbetweentheconceptsofweakeninggrammarteachingandoptimizinggrammarteaching.
Keywords:teachingmaterialsandcurriculumresources,knowledgeandability,learnercentered,comprehensiveteachingmethod,grammarteaching.
新一轮基础教育英语课程改革以来,我国英语教学发生了一些可喜的变化,比如,教师比较重视创造活跃的课堂氛围,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来促进学生的课堂互动和参与,改变了传统的“单向灌输”和“填鸭式”的一言堂的教学模式;重视听说教学,学生的听说能力有了普遍提高。但是,我们也应当承认,目前基础英语教学中也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些问题是由于教师受传统的英语教学理念影响过深,无法突破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导致英语教学改革步履维艰;还有一些问题是由于教师对新的教学理念理解得比较肤浅,走了极端或犯了形式主义的错误,严重影响了英语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笔者认为,为了正确理解和实施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我们应当处理好以下几个辩证关系。
一、课本、教材与课程资源的关系
“课本”(textbook)就是我们常说的“学生用书”,“课本”就是一课之本,是教材的核心,它担负着完成英语教学的基本使命。教材(teachingmaterials)是一个相对宽泛的概念,教材是课程资源的核心,它包括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练习册、评价手册、活动手册、配套读物和听力材料、教学挂图、教学卡片、教学投影、录音带、录像带等为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所使用的必要材料。而“课程资源”则是一个更为宽泛的概念,是指一切有利于实施英语课程,实现课程目标,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提高教师综合素质的物质条件和包括环境、氛围等在内的其他非物质条件。“课程资源”除了包括上述提到的教学材料以外,还包括语言教学设施、文字音像材料、网络信息,以及英语环境等。
由此可见,要想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仅仅依靠课本是远远不够的。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认为“课本就是例子”。也就是说,再好的课本也不可能为学生或教师提供所需要的一切,它仅仅为教学提供例子而已。目前一些教师总是抱怨教材内容太多,教不完,主要原因是教师对教材不敢进行取舍,被动地使用教材。教材上有一就教一,有二就教二,一味地照搬教材。实际上教材编写是有弹性的,给教师发展留有较大的空间。在教学中,教师不应该持这样的态度:凡是课本上写的,我都要教;凡是我要教的,学生都要记住;凡是要求学生记住的,我都要考。
当前英语教学改革的一个重点就是教师对英语课本的认识和使用问题。在新课程理念下,英语课本不是“圣经”。课堂教学应当基于课本,但又不能局限于课本。从一定意义上来说,课本既不是“圣经”,也不是普通的教学资源,它应当是资源性的“圣经”,“圣经”性的资源。新课程改革鼓励教师“用课本去教”(usethetextbooktoteach),而不是仅仅去“教课本”(teachthetextbook)。从英语教学理念上来说,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深层次的变革。教师“用教材去教”,必须走出“课本就是圣经”的误区。教师应当培养驾驭教材的能力,成为教材的“主人”,而不是“奴隶”。教师应当有勇气和能力对教材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删减。删减那些过于复杂的活动、不合适的练习,以及那些不要求掌握的词汇和结构等。
改编。对于那些不适宜或不完善的活动或内容,可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改进,使之更加适合自己的学生。
拓展。教材当中的活动或练习的难度会有过高或过低的现象。对于难度过大的活动,教师可为学生增加铺垫,以降低难度。对于难度过低的活动,可以拓展活动内容,提高活动要求。
调整。根据自己的教学进度或当时的社会生活,可以调整教材中教学内容的顺序,或提前或推后教学。
整合。单元中不同的教学模块是开放的、灵活的,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需求进行移动重组,比如语音和对话、语法和课文、阅读和写作等。
四、综合教学法与任务型教学的关系
Preparation的功能是承前启后,导入新话题或新内容,激活学生的背景知识和经验,启发想象或预测等。新编英语教材中基本上都有Warmingup环节,让学生通过不同的教学活动逐步导入新内容的学习,比如复习、预测、讨论、脑风暴(brainstorming)等。
Presentation的功能是呈现新的语言知识。教师可以运用不同的形式或创设不同的语境来介绍新的语言知识,比如用实物、动作、图画、简笔画、英语解释、汉语解释等。
Practice的功能是对新语言知识的操练(drills)和练习(practice)。这种练习通常是控制性的(controlled),但它包括从非交际性语言活动到有意义的(meaningful)各种练习,再到各种具有一定交际性(communicative)的语言活动。
Production的功能是真实运用语言。这一步是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要求比Practice更高,语言活动通常是真实的或模拟真实的,具有真实的情景和真实的目的,要求运用真实而自然的语言,达到一个真实的结果。主要活动形式通常是让学生完成真实的交际任务(realtasks)或项目(projects)等。
Progress的功能是“检测”和“巩固”。通过“小结”和“检查”等评价方式来检测和巩固学生所获得的语言知识和经验,让学生在评价中反思,在反思中进步。
五、淡化语法教学与优化语法教学的关系
go—going
write—writing
get—getting
ask—asking
move—moving
run—running
sleep—sleeping
take—taking
nod—nodding
read—
make—
sit—
speak—
close—
put—
教师通过检查答案,让学生说出他们所总结的变化规律,对于学生说得不全面或不正确的地方,教师给予补充或纠正,然后再设计不同形式的练习,让学生去巩固运用。这样做的好处是促使学生参与语言学习的过程,主动思考的过程,而不仅仅是记忆的过程。学生对于自己发现总结得来的东西往往是理解最深刻,记忆也最长久。
综上所述,在英语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我们应当坚持继承和发展的原则,在继承优秀传统的基础上进行英语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否则,英语教学改革很难前进,也很难获得成功。广大英语教师应当以英语课程的基本理念为指导,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努力转变教学观念,更新教学方法。教师还应切忌随意抛弃优秀的传统的东西,而盲目追求新奇的东西,需要用辩证的观点来平衡把握各种英语教学的关系,采用各种切实可行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进一步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一、对幸福的理解和释义
1.幸福的涵义
幸福的涵义极其丰富。哲学家、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均从各自学科研究领域的角度对幸福予以解释和定义,可谓五花八门。我们认为:幸福是人们经过社会比较之后,对生活水平和生息环境等外界事物的体验、理解和感知,也是客观事物在人们主观心理的一种反映。幸福是客观外部事物与主观内部心理进行“刺激―反应”相互作用时,所产生的一种心理机制、心理过程和心理效应现象。
2.“幸福曲线”
幸福的心理效应现象实际上是人对外界事物的心理表征,可描述成一条“幸福曲线”(见下图)。“幸福曲线”是幸福在统计意义上的表达,曲线上每一点都是幸福指数,每个个体都处于曲线的某一点上,位置不同,幸福指数就不同。从幸福曲线看,当个置接近坐标的原点O时,基本需要得不到满足,几乎没幸福感可言;在达到L点之前,随着生存条件的改善,幸福效应就增大,幸福指数就快速提高;当个体处于L点之后,生活达到富裕水平,经济收入的增加对幸福的刺激效应较小,幸福指数上升缓慢;当个体处于曲线峰顶G点时,幸福指数达到最高峰,随后收入对幸福的影响呈递减态势,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与此同时,幸福感会因财富、安全或个体自身等多元诱因,开始出现幸福“分化效应”趋向。
“幸福曲线”揭示了幸福的一般规律。由于各个国家的客观条件不同,各国人民的幸福感就不同;每个人的生存环境和心理素质不同,幸福感也不相同。美国著名的政治学教授罗伯特莱恩认为:“当人们连衣食住行这样的基本需求都得不到满足时,他们不会感到幸福。”因此,在基本需求得到满足之前,收入每提高一点,个体就会感到更幸福一些。但是,在基本需求得到满足之后,收入带动幸福递增的效应就开始呈递减态势,并且收入水平越高,这种效应越小,以至达到可以忽略不计的地步。
二、幸福心理效应现象
既然幸福是客观外部事物与主观内部心理进行“刺激―反应”相互作用时所产生的一种心理机制、心理过程,就必然会引起心理效应的现象。
1.幸福“需要效应”
人的基本生存需要是幸福的客观基础,是幸福感的基本需求条件。基本需要本身不是幸福,幸福是人对它的一种主观体验、理解和感受。从心理学角度看,这种个体对基本需要的心理反应过程,就是幸福“需求效应”。人对基本需要满意度越高,幸福感就大,反之就小。幸福“需求效应”处于幸福曲线临界点L之前,其特点是:它所依赖、参照的条件主要是以“经济指标”为主体,很少考虑其他需要指标,且处于幸福曲线的上升期。因此有几个问题值得研究:第一,影响幸福的“基本需要经济指标值”的临界点是多少?第二,在“基本需要经济指标值”得以实现、生活富裕之后,影响幸福感的主体又是什么?第三,影响人的幸福体验和感受的主观因素是什么?
有研究认为,目前世界应以“人均GDP3000美元”作为幸福的“基本需要经济指标值”――基本需要的界限:在人均在3000美元之前,经济越发展,国民幸福感越强;过了人均3000美元之后,经济发展对人们的幸福影响效应不强,即GDP的作用不大。为此,人均GDP过了3000美元的一些西方国家政府,用GDP和GNH(国民幸福总值)的“双重导向”去体现国民幸福心理的“需要效应”,在人的自尊自由、社会福利程度、社会服务功能、社会公平现象和社会贫富差距等方面采取措施,从非“基本需求经济值”方面促进国民的幸福。
2.幸福“对比效应”
如何看待幸福,如何比较,华南师范大学心理系郑希付教授在回答凤凰网记者采访时说:“要接受自己所拥有的,对工作、对生活的现状不要抱怨,抱怨不解决问题,接受现状并努力让自己以更积极的心态去对待,可以让我们生活得更幸福……心理学的社会比较模型说明,不幸的人总是向上比,而幸福的人总是向下比。”如何看待幸福?要做到“四不要”:不要抱怨生活现状,不要抱怨不幸,不要向上比,不要自寻不幸。要用良好的心态对待生活。古人所云的“知足常乐”就是这个道理。
3.幸福“边际效应”
当人的生存基本需要得到满足后,影响人的幸福客观基础的就不是单纯以经济收入为指标主体了,这个主体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不是指外界事物本身发生变化,而是指人对经济收入的幸福感受发生变化。当幸福的基本需要以单纯经济收入为主体的刺激作用逐渐失效,而新的外界刺激主体尚未确立时的心理变化过程,就称为幸福“边际效应”。幸福“边际效应”处于幸福曲线临界点L上,其特点是:第一,原有的经济指标对幸福刺激作用减弱,出现幸福指数上升缓慢现象;第二,人们对幸福的外界刺激物(参照物)进行重新选择,处于经济收入刺激和新刺激的边际,幸福感出现无所适从的边际心理效应。
4.幸福“高原效应”
当人们生活富裕,并处于幸福曲线顶峰G点时,会出现对经济收入的幸福体验极不敏感的现象,称作幸福“高原效应”。幸福“高原效应”的特点是:第一,出现“高原效应”的人,心理处于盲点期或出现茫然心态。第二,幸福感呈递减态势,经济收入对幸福感的影响不大,金钱财富不是幸福的惟一刺激物,甚至是不幸的诱因。第三,幸福的客观指标主体不单是经济收入,而是呈“多元型”――即出现多元诱因。有些富人不幸福,是因他们处于“高原效应”期,且又暂未寻找到幸福生活的新诱因所出现的心理现象。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认为,人的最高需要是自我实现。自我实现是在生存需要、社会需要、自尊需要等其他需要得到满足之后的最大幸福,它是对具有正常积极心理品质的个体而言的。倘若个体的心态不正常,“高原效应”之后,寻求不良刺激物,就不是马斯洛意义上的自我实现。因此,影响幸福感的因素不只是经济收入,更重要的是人的心理品质,它在“高原效应”心理机制过程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
5.幸福“分化效应”
幸福“分化效应”与幸福“高原效应”紧密联系,是幸福“高原效应”的结果。由于“高原效应”呈“多元型”的客观指标,因而会导致幸福“分化效应”。分化结果可能出现多种心理现象:一种是“自我实现”,追寻幸福生活新的积极方式――如追求事业成功、社会服务、社会公益、社会义工,或者是运动、书法、旅游等活动;另一种是“自我刺激”,寻求刺激幸福感的替代物――如追求名誉、地位、享受,甚至是贪污腐化、美色、刺激等;再一种是“自我陶醉”,寻求幸福的惰性诱因――如期望安逸、贪图享乐、满足现状、不思进取,缺失工作生活的目标动力,甚至出现“富二代现象”、“啃老族现象”和“富太现象”。
影响幸福“分化效应”主观因素包括人的价值观、人生观和心理品质。尤其是心理品质,它是幸福“分化效应”的基础:积极心理品质可导致良好的心理效应,而消极心理品质可诱导不良的心理效应。因此,加强积极心理品质教育,有助于人对幸福感的认知和形成良好的幸福感。
6.幸福“潮涨效应”
幸福“潮涨效应”反映出“四个不断变化”:人们对基本需要不断提高,人们的社会比较参照体不断提高,社会“基本需要经济指标值”也在不断提高,人们的幸福感同样也在不断变化。反过来说,随着社会生活整体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会对基本需要不断提出新的高要求,这就出现幸福“潮涨效应”。
综上所述,影响幸福的因素不只是人的基本需要,还有其他诱因,而最主要的是人的心理品质因素。了解幸福的“心理效应”,有助于人的幸福感的建构,也有助于对人的心理教育。
参考文献:
[1]郑雪等.幸福心理学[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6.
[2]郑希付.健康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6.
[3]刘鸣.教育的最大目标应是孩子的终生幸福[N].南方日报,2011.6.5.
作者:黄利梅(郑州师范学院,河南郑州450044)
一、引言
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于1959年提出“知识型员工(KnowledgeWorker)”概念,他认为知识型员工是那些掌握和运用符号与概念、利用知识和信息工作的人[1]。他们作为企业价值实现的主体,对组织的知识资本增值至关重要[2]。与普通员工相比,知识型员工具有专业的知识理论和技术,具有较强的判断能力和决策能力,因此,知识型员工对工作环境具有较高的要求。不仅如此,由于具备异质的知识资本,知识型员工更注重自身价值的实现。
激励源于需要,知识型员工自身特质及我国人均收入水平、医疗、养老等外在环境致使知识型员工的需求呈现“物质需求是主要方面,其次是工作成就感、能力发挥和职位晋升以及工作的权限”等特点。国内学者依据我国知识型员工的特点和需求层次,认为对知识型员工的激励内容应涵盖:经济性薪酬激励主要包括基本工资、可变工资、奖金、股票期权等;福利激励主要包括带薪休假、保险、培训、退休金计划等;晋升激励以及环境激励。由于知识型员工是各类组织员工中的主流群体,主要承担更多具体的创新工作,推动组织创新行为,进而提升组织创新绩效。基于此,从激励边际递减效用视角考察知识型员工工作热情和工作积极性,将为组织长远发展提供新思路、新方法。
二、知识型员工激励的研究综述
三、知识型员工激励边际效用递减现象的经济学解释
组织要想对知识型员工实施有效的激励,必须要清楚了解知识型员工的特点及其职业发展不同阶段的需求。与非知识型员工相比,知识型员工特征体现为:
一是知识型员工具有丰富的教育背景。知识型员工必须接受系统的、长期的教育经历,掌握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才能胜任比一般职业更具挑战性、创新性的工作。二是知识型员工通过接受长期系统的教育,具有更强的学习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创新能力和决策能力,这使得他们面对复杂的工作环境以及更具挑战性的工作时具有较强的工作主动性。三是在职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尽管对各种激励内容的需求不同,但不容忽视的是知识型员工比非知识型员工更注重职业的满足感、价值感以及被组织认可和尊重的心理需要。四是知识型员工的工作成果难以量化衡量:技术创造性员工的工作周期较长,难以在一个财务中期量化衡量;知识型员工中管理型员工的工作效果更不具备量化的可能;知识型员工以团队的形式开展工作,很难量化到每一个知识型员工个体。
作为产权经济学的主要组成部分,委托理论以“经济人”为理论假设,作为理性的经纪人,追求各自利益的最大化是其宗旨,委托人通过采取行之有效的激励方式以满足人的需求,委托人利益最大化激励之后才能为委托人创造使其满意的最大化利益。
效用是指商品满足人们欲望的能力。从二者内涵来看,激励的内容能满足员工某种欲望进而激发其外在行为,因此,可以用效用理论来解释激励内容所能起到的长期效果。
边际效用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增加一单位商品的消费所能得到的效用量的增加量。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是:在一定时期内,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加,消费者从该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一单位消费中所得到的效用增加量(即边际效用)是递减的。
如果用TU代表总效用,MU代表边际效用,Q代表对知识型员工某种激励(薪酬激励、福利激励、晋升激励、环境激励其中之一)的数量,则总效用函数为:
相应的边际效用函数为:
也就是说,假如对知识型员工进行薪酬激励,第一个月的一单位(比如1000元)薪酬激励数量对员工的激励效用是很大的,以后每个月,随着对此员工薪酬激励数量的连续增加,虽然对员工而言薪酬总效用是不断增加的,但每一单位的薪酬激励给其所带来的效用增加量(即边际效用)是递减的,甚至可能是负的。如图1所示。
图1企业知识型员工激励边际效用递减现象曲线图
图1中横轴表示薪酬激励的数量,纵轴表示效用量,TU曲线和MU曲线分别为总效用和边际效用曲线。MU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它反映了薪酬激励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相应地,TU曲线是以递减的速率先上升后下降的。当边际效用为正值时,总效用曲线呈上升趋势;边际效用递减为零时,总效用曲线达最高点。
现在进一步用U代表效用,f代表函数关系,x代表激励内容,a、b、c、d代表激励效用。另外研究假定领导者对知识型员工同时给予薪酬激励、福利激励、晋升激励和环境激励,则激励的效用函数为:
如果令U为效用增量,x为激励增量,则边际效用的表达式如(4):
对于总效用函数有:
随着对知识型员工激励四个方面数量的增加,在一定范围内,虽然激励的总效用也在增加,但激励的边际效用随着激励内容的增加而减少。
四、知识型员工激励边际效应递减现象的优化策略
1.领导者对企业知识型员工激励机制顶层设计的动态思维
国内学者竹立家认为,顶层设计源于“系统工程学”,本义是“自高端开始的总体构想”,动态调整性是顶层设计的特点之一。在管理学中,顶层设计被认为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决策思维方式。对知识型员工的激励也是领导的决策之一,因此,在对知识型员工激励机制的顶层设计时,为获得政府资源的倾斜,最优激励策略是鼓励领导者主动承担政治责任,建立与政府的政治关联,同时,领导者也应具有动态思维。
第一,尊重知识型员工的个体差异性。对于领导者而言,在激励机制设计时,为尽可能地满足“整体效应最佳规律”的公平、公正,便忽视了不同知识型员工的个体差异,对所有知识型员工进行同样的“整体激励内容”,由此,最初设计的激励内容更容易快速呈现激励的边际效应递减现象。为此,作为激励机制和激励内容的顶层设计者,领导者要尊重知识型员工的个体差异性,为知识型员工定制其激励机制和激励内容。
2.动态设计企业知识型员工激励内容的制度建设
3.对企业知识型员工激励内容和机制边际效应的适时考评
对企业知识型员工激励内容和机制边际效应进行适时考评的目的在于:一是反映现有的激励内容和激励机制的效果;二是动态的考评可以及时发现激励边际效应递减的程度,在激励效果接近激励成本时及时调整激励内容可以减少企业用人成本;三是考评结果通过反馈给高层领导者和激励内容的设计者,可以适时进行激励内容的再设计。
五、结论与启示
一、期望效应
期望效应又称作“皮格马利翁效应”。皮格马利翁是古希腊神话里的塞浦路斯国王。相传他性情孤僻,喜欢独居,酷爱雕刻。他把全部热情和希望倾注于自己用象牙雕刻的一位少女身上,由于天天与雕像相依相伴,他渐渐地爱上了这樽少女雕像,并且真诚期望自己的爱能被接受,皮格马利翁的真诚最终感动了爱神阿芙狄罗忒,爱神就赋予了这樽雕像以鲜活的生命。虽然这只是一个神话传说,但它所说明的是期望对于人的行为的巨大影响。在班级工作中,有许多时候,这种效应都很适用。
很显然,对学生的第一次评价,可以算是班主任送给学生第一“印象礼物”。也许教师本人外表的潇洒与否并不重要,但如果教师对每个学生评价时尽可能有意地、适度地提高对他们的期望值,全班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就会提高。
我曾有过一次这样的失误:刚开学不久,有个学生迟到了十多分钟。他着急向我解释说:“老师,我吃饭晚了。”我批评说:“怪不得你来晚了,原来是吃饭碗了,没吃盘子吗?”一句不得体的尖刻的话导致这个学生以后接连几天都迟到了。通过反思,在一次班会上,我重新对这个学生进行了评价,并真诚地做了自我批评,在同学们美好期待的掌声中,他从此改掉了拖拉懒散的习惯,后来成为班上“学习园地”的主持人,变得勤奋起来。实际上,给予一个学生一种健康向上的人际期望,比批评、惩罚他要有效得多。
诚然,每个学期末,为学生写含有较重“期望效应”成分的评语,体现出对学生的期望值,激发他们作出较强烈的信任自我反应。比如“送你一句知心话”、“请记住一句名言”“什么是明天的你”等语言形式,将其缺点转化、特点优化、迷点消化、失误淡化、进步强化、理想美化,由此而产生的正面效应是学校、家庭、社会都兼而有之的,其影响也是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的。
二、边际效应
边际效应原是经济学上的概念,意思是一样东西的价值同它满足的需要成正比,这就是雪中送炭之所以比锦上添花更令人感动的原因之所在。
班级工作是复杂的。我们应善于发现学生对文明和美的需要,为满足这种需要而创造必要的教育条件和教学环境。
对于大多数学生人格教育方法的探索,主要在于对其心理品质特点的发现。比如,在班级中开展“评优加星”的活动,设立勤奋之星、守纪之星、成绩优秀之星、爱集体之星、体育之星等达标项目,进行以月或学期为单位的民主评议,合格一项加一星,合格多项的挂红旗,让班上“星光灿烂,相映成辉”。以此为契机,正面引导学生保持和发展自己的品质特长,要求其逐步克服较弱的品质并向优秀的品质目标靠近。这样,便于造成良好的整体竞争态势,形成蒸蒸日上的教育气氛。
对于个别学生因人而异,通过丰富多彩的班队活动,为其营建教育和管理的“轰动效应”磁场。具体地说有团员、干部向“非团员”同学进一言的谈心活动、“我当班长这一天”的自我评价活动、“送你一味治病良药”的赠言活动、“扮演杰出人物角色”的表演活动,建立“互助组”的集体活动等。一种有益的班级活动就是一次有效的教育实践。从“边际效应”的角度来看,关心、教育每一个学生使之成为具有集体意识的成员,就似“雪中送炭”。
三、定势效应
班风建设需要“定势效应”。班级是学校的一个基本单位,不同的班级,学生思想行为上的表现有所不同,要让班级有良好的班风,必须根据学生基本情况作出定向性的思考。有了一个明确的班风目标的指引,让全班学生形成一种共同的心理定势,从而在班集体的表现上带有一定的倾向性、专注性和能动性,这就是“定势效应”。
创立“民主科学”的班风,目标在于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真正的班级主人,养成自立自强的人格,塑造健康完美的自我心理意识和行为规范。因此,“民主科学”是我们班风建设的较长期性的定向目标。
班风建设的目标也可以是有阶段性、有层次的,不同的班级、不同的时期可以有不同的班风建设的设计。
四、从众效应
从众心理人们普遍具有,一般而言,青少年的大多数人保持一致的行为更为青少年所接受。在一个班级里,一部分喜欢标新立异的、有独立主见的学生具有非从众行为,其特点和精神要为大多数同学所学习效仿,往往需要一个过程。他们的威信和被人信任度的提高,是随着这个过程的发展而逐步增加的。由此可见,从众心理能给我们两个方面的启示。
一是重视优生品质的优化,促使其完美品格的形成;二是重视后进生品质的转化,促进其接受优秀品质的影响。在班级工作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合群”、“从众”的行为,具体做法有:鼓励优生出众,要求他们更多地关心和帮助后进生,以增强他们自觉成为替代“教师”角色的人;对于后进生的教育,则要求他们牢记是“群体”中的一员,努力自强,并及时肯定他们的进步和成绩,激发他们为班争光的情感。此类班队活动的开展能够达到优化后进生心理品质的目的。
五、权威效应
权威是使人信服的力量和威望。班级工作的权威效应是比较显而易见的。
其一,班主任要努力塑造自我形象,用良好言行举止感染学生,用完美的人格精神感化学生,用丰富的知识水平教育学生。其二,除了班主任自身的权威外,最主要的是培养学生干部树立权威,如自习课的纪律管理、活动课的组织与设计、班级工作的小结、社会实践的安排与指挥等等都可以让学生干部去独立承担。
当然,力求班级工作的正面影响应必须排斥或摒弃负面效应的影响。诸如实践“期望效应”要防止学生滋生自我陶醉的情绪;实践“异性效应”要调控学生分散精力的行为;实践“边际效应”要适时更正学生“自暴自弃”的观念;实践“定势效应”要注意解决各班学生容易自作主张的矛盾;实践“从众效应”要研究解决两极分化问题的方法;实践“权威效应”要克服盲目崇拜意识的萌芽等等。有位教育改革家说过:“弃恶扬善绝不仅是教师自己的事,而是师生共同的事,教师让学生干任何一件事,都应该使学生觉察到心灵中有一种美感、幸福感和自豪感。”
一、麦当劳的定位理念
二、麦当劳市场定位的启示
(一)情景化诉求而非直接产品诉求
中午的张先生和张太太在一个温馨的家里为出门而忙碌,暖色
张太太今天不用做饭
张先生换新皮鞋,张太太在旁微笑地凝视
年轻美丽的小梅扶着爸爸妈妈---张先生和张太太走出门来
因为今天是女儿小梅第一次请他们到麦当劳
麦当劳餐厅,明亮,整洁
小梅想让爸爸妈妈知道,麦当劳的服务有多周到食物有多香
小梅为爸爸妈妈端上各种食品
食物有多香
大幅麦当劳获奖员工照,着麦当劳工服的小梅
小梅想让爸爸妈妈知道,她工作的麦当劳环境有多干净1
(二)麦当劳的整体营销――自身定位
麦当劳有一个很出名的营销理念:Q、S、C+V,即优质(Quality)、服务(Service)、清洁(Clean)、价值(Value)。不管是它的餐厅环境的清洁还是新鲜牛肉饼和薯条的标准化生产技术都不断体现着这样的自身品牌定位,其实它的这些理念在业内并不算是惊世骇俗,也不是什么难以达到的科技领域,但困难的就在于不论什么地点什么环境中都能够长期坚持,这一点对于国内的企业是一个很大的启发,做任何事情都贵在坚持和长久,特别是品牌形象和个性的建立,必须有一贯性和统一性,在一系列的符号(如企业标志、营销理念、服务理念或者CSI的设计等等)统一之后还要持之以恒,否则不利于企业自身品牌的形成,只有稳定的风格,才有利于消费者形成特定记忆,才能获得品牌背后真正属于自己的价值。
(三)麦当劳营销中的边际效应
以上所列举的麦当劳营销实例说明一个问题,在国际知名的公司中都非常重视市场定位,将消费者心理研究透彻之后,它的整体产品的每一个细节和符号都统一于整体的营销目标,而营销目标又以准确的市场定位为基础,在市场定位中他们非常重视目标受众的社会文化背景和个性喜好,以情动人,注意边际效应,将品牌文化直接嵌入受众的生活情景之中,做到每一次的营销都能准确的把握受众心理,从而才能持久地发展。
三、我国产品市场定位中存在的问题
(一)忽视消费者潜在需求
(二)对市场定位和功能定位的概念模糊
(三)忽视产品的边际效应
四、符合我国国情的产品市场定位方法探索
经过理论的研究和实践的探索,我认为:可以找出以下几种比较实用的定位方法。
(一)按消费群体的生活环境特征进行定位
(二)以培养稳固的品牌形象为目的的定位策略
(三)细节决定成败――充分利用边际效应的定位策略
总之,我认为:在当今这个赢得消费者就是赢得市场和发展的社会中,市场定位已不再只是商品产商本身的意愿了,主动的选择权已经移位到了消费者身上,对消费者社会环境特征以及心理的正确看待、把握和分析是至关重要的,本文只是简单概括了一些基本的市场定位规则,如何更加成功、灵活地运用这些规则,还有待于企业在市场中的实践运用。探寻出一条最适合自己的定位之路,能够帮助企业在赢得市场上事半功倍。
注释
②《定位》002-006
③《定位》029
首先,年终奖是不是越多越好?这里要引进一个“值函数假设”的理论:得与失是个相对概念而不是绝对概念,人们对某一价值主观判断是相对于某个参照点而言的,高于预期参照点视为得,低于预期参照点视为失。可见,当年终奖低于心理预期时,员工将会视为“失”,也就是发了等于没发。所以狡猾的老板可能会设法降低员工的预期参照点。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试着回忆一下,你的老板是否在12月就“打预防针”说今年年终奖可能要减少50%(为了减少你的预期),当你沮丧之余,却发现月底时年终奖居然只减少了25%(高于预期视为得),这下内心的幸福感真是油然而生啊。
社会心理学的经典公式b=f(p,e),强调从个人(p)与环境(e)两方面来探究对个体心理与行为(b)的影响。幸福感研究也是如此,一方面研究个体特征(例如人格、态度、基因遗传因素)对幸福感的影响,也强调环境(例如工作特征、物质条件)对幸福感的影响。然而在我国现阶段物质主义价值观盛行,观察身边的实例,发现老百姓有“过分强调物质环境对幸福感的影响作用”的倾向。一些人把功名利禄当作了人生最重要的追求,然而这些一定可以带来幸福吗?后文分析指出,老百姓对幸福概念本身有认知误区。并通过著名的幸福感维他命模型来说明:物质环境对幸福感的影响作用是有限的,已经发表的实证证据也被列出。
1幸福概念认知的误区
心理学的研究认为,幸福既是快乐感,也是个人潜能发挥与自我实现,是快乐与意义的统一。快乐感表达了三层意思,对生活与工作的满意、较多的积极情感与较少的负面情感。
笔者的调研显示,绝大多数人内心对幸福的认知与心理学家对幸福的定义有较大偏差。年龄越大的国人把幸福倾向于定义为“某种”环境状态,比如孩子乖、钱够用、身体健康。事实是这些并非幸福本身,而只是导致幸福的工具,或者说实现幸福的路径,并且存在边际效应递减与“额外消耗”的作用。
年轻人更加注重内心的体验,强调积极的情绪体验与满足感。这准确地表达了“主观幸福感”的内容,遗憾的是纯粹的快乐取向具有享乐主义的倾向,只有个别年轻人把握到了快乐与意义的统一。
2幸福感的维他命模型
2.1维他命模型
维他命模型反映了在一定的物质环境水平之内,环境特征对幸福感有积极作用,但是超越了某个水平之后,会对幸福感产生“持续效应”(ConstantEffect,CE)或者“额外消耗”(AdditionalDecrement,AD)。
Warr(1987)的维他命模型(VitaminModel)包括9种工作特征(后来发展为12种),分别是个人控制的机会、技能运用的机会、外部目标、多样性、环境的清晰度、报酬、物理安全性、领导支持、人际接触的机会、重视的社会地位等。
这些工作特征就如同身体中的维生素,是必需的;但是当维生素过量之后,部分对身体是有害的,反而起到反作用,而另外一些维生素对身体的作用则维持不变。维他命模型中的某些工作特征(报酬、物理安全性和重视的社会地位)在过量后,会维持原有的效用不变,被称为“持续效应”,这种情况非常类似经济学中所言的边际效用递减为0的状态;其他几种工作特征过量后,则会对幸福感有害,被称为“额外消耗”。在高水平的环境特征下,对于具有“额外消耗”效应的工作特征,其对幸福感有负面作用;而对于具有“持续效应”的工作特征,其对幸福感的作用维持不变。
2.2实证的证据
3研究启示
人们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会不自觉地追求物质上的丰裕,以为有钱就幸福、有车有房就代表了幸福,不过那不过是幸福的错觉(happinessillusion)罢了。从幸福概念上,这些本身绝对不是幸福,只是走向幸福的部分路径,且只有有限的作用。结合上文的探讨,最后提出下列幸福建议。
作为上市公司的管理层,在进行投资者关系管理的时候,就不得不考虑投资者可能的非理和心理反应,并据此对自身的决策做一些调整,以期将这种心理的负向反应降到最低,并实现最大的正效应。信息披露是上市公司投资者关系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基于投资者的非理,管理者可以通过选择不同的信息披露策略来影响投资者对于公司的预期,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投资者最终的决策行为,并实现公司在资本市场上的利益最大化。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图1的框架图来表示。
由图1可以看出如何有效地进行信息披露对于上市公司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即是基于行为的视角,探讨上市公司面对投资者的众多非理时,在信息披露过程中采取的各项策略,并给出了相应的原因解释,同时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监管给出了一定的建议。
二、信息披露的心理学基础
(一)前景理论
前景理论是卡尼曼(Kahneman)和特维茨基(Tversky)在1979年提出的,是行为财务学最重要的理论基础之一。前景理论是在对期望效应理论修正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反映了人们在复杂情境中的实际决策行为,而不是最理性的行为。它有如下四个基本原理:(1)确定效应,即人们更喜好确定性收益,表现在投资上就是投资者通常“见好就收”,会把正在赚钱的股票卖出去。(2)反射效应:当人们对两个损失进行选择的时候,相对于确定的小额损失,人们更乐意冒大风险赌一把,表现在资本市场就是投资者喜欢将赔钱的股票继续持有下去,而不是在损失变得更大之前把股票卖掉。(3)损失厌恶,即面对同等程度的损失和收益,人们对损失的反应要更强烈一些。(4)参照依赖:多数人对得失的判断往往由参照点决定,实际情况与参照水平的相对差异比实际的绝对值更加重要,也就是说在不同的参照系中同样一笔钱的效应是不一样的。前景理论中涉及到的这几个原理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投资者的非理。
(二)框架效应
框架效应研究的是人们在风险条件下的选择行为。传统的选择理论认为,人们对于风险的偏好顺序不会随其描述方式的改变而改变,而且理性的人们会选择相对占优的那个风险前景。然而,卡尼曼和特维茨基通过实验对传统选择理论提出了质疑和挑战,他们的实验结果表明在不确定状态下,人们的选择不仅与预期效应有关,而且与风险的描述方式有关。框架效应实际上反映了同样的选择用不同的方式呈现出来时,人们的行为会发生变化。归根结底是因为描述框架的改变使得人们的参照点发生了变化,进而做出了不同的决策。上市公司信息的呈现框架对投资者的信息理解和投资决策有重要的影响。
(三)心理账户理论
心理账户理论是著名心理学家萨勒在1980年首次提出来的,行为财务学中的心理账户是人们对待事物的一种非理性态度,同时还可以给人们的非理一个很好的心理宽慰,让非理性的决策不至于那么难过。心理账户具有和财务账户相类似的作用,人们会下意识地将金钱、消费等归入某些不同的账户,并由此导致了经济行为的变化。心理账户了诸如传统经济学里可替代的观点,认为某些东西是特定的是不可替代的,它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身的行为。在行为财务学中,心理账户不仅影响投资者选择投资组合的行为,而且影响投资者调整投资的行为。
此外投资者在股票买卖过程中存在羊群效应、对于股市中某些小道消息的过度反应以及对于自身能力和判断的过度自信等心理偏差,也会影响投资者的非理和投资决策。
三、管理层在信息披露中的策略选择
(一)披露内容的选择
1.好消息多披露,坏消息少披露
2.好消息准确披露,坏消息模糊披露
这种情况在公司盈余预告的披露中比较常见。如果盈余预期是乐观的,管理层会用尽可能多的篇幅和足够精确的数据来披露这种好消息,以增加这种盈余利好的可信度。对于负面的盈余消息,管理层通常选择定性描述的方式进行披露。根据前景理论的确定效应原理和框架效应,人们普遍喜欢确定性的收益,因此盈余预期的准确收益数值会增强人们对于公司的信心,提升股价。模糊披露的坏消息给人一种“问题不大”的错觉,投资者在心理上会给这种模糊的风险大打折扣,从而避免公司的股价受到过大的牵连。
3.自愿披露较多企业信息
从上市公司年报中披露的信息我们可以看出,很多公司尤其是业绩比较好的公司都会自愿地披露很多强制性信息之外的内容。通过自愿性信息披露,可以展示企业强大的实力,以便保持在资本市场上的形象和公信度,这也是避免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现象的一个有效方法。管理层之所以会尽可能多地披露公司的信息,是因为投资者普遍认为信息披露越详尽的公司越具有投资价值。投资者通常会有从众心理,加上自身能力限制,他们很难实质性的去分析某一个上市公司的好坏,很多时候只能以某些表面信息来抉择,在这种情况下,保持沉默就会被认为是一种“坏消息”。
因此上市公司为了相互争夺稀缺的投资同时在资本市场上取得成功,就很有必要进行自愿性的信息披露。Heaty等(2001)在研究中发现,为了能顺利地发行证券,上市公司管理者会自愿披露较多的有关公司前景的信息,诸如投资计划、发展战略、盈利预测、社会责任信息等,即使这些信息的披露会给公司在同行业的竞争中带来一些麻烦。
1.好消息早披露,坏消息晚披露
(三)披露顺序的选择
企业在进行信息披露时通常会遵循如下的顺序原则:
1.好消息分开
朗咸平(2004)在研究德隆的信息披露策略后指出,通过持续利好信息,德隆属下的三家上市公司新疆屯河、合金股份与湘火炬股价分别上涨了1100%、1500%和1100%,虽然这些利好消息全部和关联交易有关,但并没有影响好消息对公司股价上升的推动作用。由此可以看出投资者对好消息的偏好和分散公布的好消息带给投资者的巨大价值预期。
2.坏消息集中
如果公司有多个坏消息,则管理层会将这些坏消息集中,这样投资者只会失望一次。根据前景理论的价值函数可以知道,坏消息的边际效应是递减的,因此两个坏消息结合起来所带来的痛苦要小于分别经历这两个坏消息所带来的痛苦之和。比如学校收取费用时,通常都是在学期开始一次将全部费用收齐,而不会在整个学期里一次次向学生分别收取各项费用。虽然总数是一样的,但第二种收费方式会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而且还会给人一种学校总是以各种名目乱收费的错觉。对于股东来说,如果多次听到公司的坏消息,就会对公司形成一种经营不善的印象,使公司在资本市场上的形象受损。
Soffer等(2000)通过研究管理层的盈余预告策略发现:面对不同性质的盈余消息管理层会采取截然不同的披露策略。好消息会在盈余预告日与公告日之间逐渐公布,而坏消息则会在盈余预告当天就全部公布。
3.大的好消息和小的坏消息一起
管理层通常会将大的好消息和小的坏消息一起。根据前景理论的损失规避原理,投资者对于坏消息是比较敏感的,如果分别大的好消息和小的坏消息,坏消息就会在投资者心中引起很大的失落感。如果将这两个消息一起,那么大的好消息所带来的快乐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将坏消息的失落感抵销,从而使得公司负面效应降到最低的程度。
4.小的好消息和大的坏消息分开
对于小的好消息和大的坏消息,管理层通常将他们分开。根据前景理论的损失规避原理和价值函数可知,投资者对于坏消息的敏感程度要远远大于好消息。因此如果将这两个消息一起的话,好消息就会完全被坏消息所埋没,这样一来管理层就浪费了一个本可以带来正面效应的好消息。如果是分开,好消息带来的快乐不至于被坏消息带来的痛苦所淹没,投资者还是可以享受好消息带来的快乐,上市公司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自己的形象。
四、结论及建议
从上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资本市场中的投资者存在很多的非理,而管理层在进行信息披露的过程中会考虑这些非理并选择最佳信息披露策略,以实现公司的最大利益。然而在有些时候,投资者的心理弱点会被上市公司的管理层利用,从而被误导进行了错误的投资。在这种情况下监管机构应适当介入以保护投资者的利益和资本市场的效率。针对上面涉及到的一些问题,本文在经过分析的基础上分别对投资者、管理层和监管机构给出了如下建议:
(一)投资者:努力避免心理陷阱,进行理性投资
(二)管理层:重视投资者的非理性并适当使用信息披露策略
对于管理层来说,在信息披露中首先要避免自身行为的非理性,不要因为过度自信、急功近利等心理弱点而给公司以后的信息披露决策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当然,最重要的是应熟悉并理解投资者的一些非理,并在具体操作中尽量避开这种非理对于公司的不利影响。但是上市公司在使用信息披露策略的过程中要有一个度的把握,不能将策略当成欺骗,否则一旦被发现会给公司市场形象造成很大的伤害。此外,在目前我国证券市场制度基础尚不完善的背景下,资质业绩良好的上市公司的管理层应主动披露显示自身投资价值和经营优势的信息,以降低信息的不对称并充分取得外部投资者的认可。当然管理层也不能一味追求披露信息的数量,应将真正有用的信息提供给投资者,让投资者满意。
(三)监管机构:把握好监管力度,保护投资者利益
【参考文献】
[1]DanielKahnemanandAmosTversky.Prospecttheory:Ananalysisofdecisionunderrisk[J].Econometrica,1979(2):263-291.
[2]董志勇.行为经济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24-27.
[3]DyeR.AnEvaluationofEssaysonDisclosureandtheDisclosureLiteratureinAccounting[J].JournalofAccountingandEconomies,2001(32):181-235.
[4]HealyP.M.andPalepuK.G.InformationAsymmetry,CorporateDisclosure,andtheCapitalMarket:AReviewoftheEmpiricalDisclosureLiterature[J].JournalofAccountingandEconomies,2001(31):405-440.
[5]Givoly,DandPalmon.Timelinessofannualearningsannouncements:Someempiricalevidence[J].TheAccountingReview,1992(57):486-508.
[6]程小可,王化成,刘雪辉.年度盈余披露的及时性与市场反映[J].审计研究,2004(2):48-53.
[7]巫升柱,王建玲,乔旭东.中国上市公司年报披露及时性实证研究[J].会计研究,2006(2):19-24.
教学效用在持续的教学活动中往往是衰退的,教师教学活动和学生的学习行为都面临着边际效用递减的挑战。经济学上,边际效用是说明某种物品消费每增加一单位所引起的总效用的变化量。一般情况下,消费的边际效用存在着递减趋势,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消费量的持续增加,消费者从最后一单位商品的消费中所获得的效用量不断递减。简单地说,就是我们向往某事物时,首次接触到此事物时的情感体验是最为强烈的,但当我们接触的次数越多,我们的情感体验也越为淡漠,逐渐趋向乏味。
在马斯洛看来,人的需要是从外部得来的满足逐渐向内在得到的满足转化。低层次的需要基本得到满足以后,它的激励作用就会降低,高层次的需要会取代它成为推动主体行为的主要因素,愈到上层,满足的可能性愈少,需要存在一定的高峰体验才能有效激励。这在心理学上也证明了边际效用递减的规律,说明学生的注意力和情感都会出现随着学习活动中获得成果的增加而导致激励效应下降的现象,这在教师的教学活动中也会表现出来,教师往往缺乏激情而固守于原有的教学方式和手段,这样固化的状态往往导致了师生的疲劳感,加剧了教学效能的衰退。
在教学活动中,边际效用递减是正常的现象,因为受制于学生的注意力、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持续的量,教学效用增加的量会出现衰减。边际效应递减规律严重伤害着学生的新鲜感和创造性,学习初始阶段高度的注意力往往很难得以保持。特别是教师把学生置于被动状态的教学方式不断地重复,会对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形成挑战。教学实践也证明了教师某种特定类型的教学方式的持续和重复,会影响学生对当前学习事件的注意力和兴趣以至于影响学习效能,教师也会感受到教学变得越来越无趣以至产生倦怠感,师生都面对着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折磨。
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往往从传统的模式出发进行教学。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个人觉得主要存在着三个问题,一是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二是教师以标准答案式的分析代替了学生的个性化和创造性认知;三是老师往往恪守教材、局限课堂、偏重应试。这种传统教学方式的持续,会使得学生对阅读产生审美疲劳,得不到阅读带来的成就感和快乐,导致其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下降。从而导致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边际效用递减显得尤其明显,让很多学生失去了阅读的兴趣,转而把阅读投向一些大众文化中新奇刺激的内容,形成一种快餐式的阅读,忽略了阅读能力和欣赏水平的提升,教师授课的情感和方式也趋于平淡以至于古板机械,以致学生整个高中阶段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的普遍下降。崔志刚在《中学生阅读状况的调查报告》(《班主任之友》2003年第7期)一文中就指出当前中学生的阅读情况不容乐观,学生往往是挑自己直观上感兴趣的内容进行阅读,阅读层次也较低,而不能欣赏文字、文学的美。
这样组织的高中语文阅读课教学,学生的提问和生成性的问题会很多,师生问答不再是简单的对与错的评价,而是基于知识和情感等方面的平等讨论。学生能根据自主和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陈述自己的观点和理由,再询问其他小组和教师的看法并与之交流。此时,教师不再是权威知识的拥有者和学业成绩的评价者,而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协助者和合作者。这会促使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师观以形成新的教师观、课程观去应对新型的教学方式,教师会有内在的动力去提高知识与情感的驾驭能力、课堂教学的组织协理能力。学生也有好奇心和动力在主动积极中探索,会在潜心研读中思考,在小组互动合作中质疑。这样的课堂教学能有效应对边际效用递减的规律,以变式的教与学让语文阅读课教学活动充满高峰体验,师生都能享受到阅读带来的新感受、新挑战和新成果。
最后就是教师的有效引导是关键。高中的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是不稳定的,也正是塑造科学的价值取向的关键时期,当前大众文化的商业性导致文化市场的良莠不齐,很多作品并不适合学生阅读。同时,现代的学生受制于生活经验,也难于对以往的文学作品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当笔者在指导学生阅读路遥的《平凡的世界》时,需要对很多历史性的名词和事件加以解释,学生也难于从生活经验上加以认知,所以阅读得出的认知差异很大,出现了年龄代沟性的问题。一味地指向经典和名著,这样的阅读教学往往效能很低,甚至学生还出现了抵触的心理,在阅读上恶搞、曲解原有文体的现象比比皆是。应对这样的状况,语文教师在选择阅读的作品时,需要考虑到文学价值也要考虑到时代特征,更要考虑到学生现有的生活情感体验。正确的阅读导向既要满足学生现有的阅读需要,同时也要有效地引导学生培养正确的符合时代旋律的阅读方式。
据盖洛普的调查显示,中国人的幸福感在过去10年先升后降,并不与经济的发展同步。而世界卫生组织2004年的调查,更指出中国的抑郁症患者在去年已超出两成,并有小幅飙升的迹象。再看看我们的中小学生,有幸福感的不到80%;依照心理学的“U”型原理,处在曲线底部的成年人就更不用说了,压力大和人际关系紧张,使得他们当中超过五成的人在人力资源网“工作幸福指数”调查中直承自己不幸福。本来,科学研究最能带给人纯粹的快乐,此所以拉美特利将“有研究兴味的人”视为幸福的同义词。可如今从职称评聘到项目评审,太多不合理的指标与参数的挤压,已使学者疲于奔命,根本无法保持盎然的工作兴味,没有畏避厌嫌的情绪已属难得,要求其“通过研究使精神摆脱妄念与虚荣”自然就殊少可能了。
至于由物质与精神失衡造成的人的幸福感的寡淡与缺失就更为严重了。有些人为了物的享受不惜出卖尊严;有的人受制于利的诱惑不惜破坏生态。由于热衷于欲望的伸张,在生活中追求裂帛撕扇的快意,黄金宴与女体盛式的摆阔便出现了。如此酒色迷人、财气昏人,终于使一些人迷失在辛苦的打拼之后,既不知道幸福还有物质以外的意义,并由此去践行取不伤靡用之有方的古训;又不知道如何在欲望与操守的颉颃中为生活设置意义,由此对放逐了精神的物欲有深深的戒惕和根源性的质疑。由于边际效应递减规律的作用,物质增加造成的幸福感,其边际产出在越过临界点后,终于没能带给他们更多幸福的感觉,以致连原本拥有的幸福也与这渐行渐远。
此外,如生存环境的日益严峻,声光物的严重污染,几使人所托庇的自然界变得面目日非。人的生活质量已受影响,诗意的栖居就更谈不上了。遥望星空,俯察地幔,正是因为大自然宽大的包容,才使人不胜孺慕。当对自然的践踏涉目皆是,颠簸世路的人们也就难以在其怀抱中求得心的悠然,这也使得当代人幸福感的缺失变得更加触目与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