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狂星期四”这个梗已经在社交平台上流传了起来,每当到了周四,混迹于各个社群的你基本上都能看到“疯四文学”的接力。不过在肯德基的“疯四文学”吸引众多网友时,麦当劳这边的营销动作似乎就显得相对弱了一些。那在营销这件事儿上,肯德基做对了什么呢?
一个“疯狂星期四”的肯德基促销日却引发了互联网上的“疯四文学”,而在此之前,今年肯德基联名宝可梦的可达鸭玩具,更是让年轻人在各路社交媒体上狂热“上头”。
作为肯德基的宿敌麦当劳,在这一年的营销事件里,似乎冷清了不少。
肯德基和麦当劳,搞起营销来,究竟谁更胜一筹?这应该是困扰所有人的一个问题。
在这样一个YYDS的顶级营销IP前,肯德基的宿敌麦当劳就毫无招架之力了吗?
一、复盘肯德基这一年,营销做对了什么?
所谓“疯四文学”,是指围绕肯德基疯狂星期四这个长期活动,网友进行的各种玩梗创作,它非常规律地在每周四出现,然后进行病毒式传播。
在微博上,关于#肯德基疯狂星期四#的话题,创下了20亿阅读量和400万讨论量。
微博截图
在这场网络集体狂欢背后,其实已经无从追溯“疯四文学”爆火背后的传播脉络,甚至官方也始料未及,肯德基疯狂星期四活动诞生于2018年,而有迹可靠的“疯四文学”最早流传于2020年,这种“延时性”更接近于各种综合因素集体导致的一种“意外”,被失控的社交网络中的流行潜意识选中,席卷成为一场裹挟全网的当代互联网“行为艺术”。
“疯四文学”的火热,当然少不了运气,但如果你觉得肯德基只是那个地主家的傻儿子,只等着被天大的馅饼砸中,那就大错特错了。
比如这一次,官方就亲自下场了,2021年12月,肯德基顺势而为举办了一场“疯四文学盛典”活动,全网寻找“疯四”文豪,将“疯四文学”的热度继续推高。
“疯四文学”偶然性太多,很容易让人忘记肯德基作为营销大师的其它案例,在这些它自身主导的传播事件中,你能发现,肯德基对于当代年轻人的心理洞察以及流行文化的了解有多么深入,可谓是当之无愧的王者。
比如年初的1月4日,工作日第一天,肯德基联名泡泡玛特推出盲盒,消费者在肯德基门店以99元购买指定的家庭桶套餐即可获得DIMOO盲盒一个,根据规则,要想集齐整套玩偶,至少需要购买6份套餐,而其中稀有隐藏款出现概率是1:72。
在这个活动中,肯德基还采取了饥饿营销的方式,套餐限量263880份。盲盒套餐本身蕴藏的赌性,经限量供应无限放大后,彻底诱惑出了人性中潜藏的“魔鬼”,一经推出便火爆全网成功出圈,有消费者不惜一次性斥资10494元购买106份套餐,还有消费者为“求娃”而购买“代吃”服务。
因为参与者过于疯狂,导致大量食物浪费,活动最终被中消协点名批评,虽然这样的价值观不可取,但从营销层面而言,这也侧面佐证了此次创意的成功。
IP联名大法太好,肯德基并未因此止步。
5月份,肯德基推出的儿童节套餐玩具可达鸭火爆全网,成功接棒了瑞幸椰云拿铁的流量大旗,又一次成为新消费市场的天选之子,甚至让可达鸭玩具在二手平台上炒至上千元。
而对可达鸭的精准选择,让肯德基再度戳中了大众G点。
此外,肯德基还吸取了“疯四文学”的成功经验,有意引导网友在社交平台上对可达鸭进行二度创作,将“参与式文化”发挥到极致,将影响力进一步推向更远的地方。
二、“你追我赶”与“你有我也有”
你肯德基有如此多火爆全网的现象级营销案例,我麦当劳就甘于寂寞吗?
略有遗憾的是,这首歌虽然爆发力很强,但却不具备长尾效应,没有像“疯四文学”那样不断被二次创作,产生持续的渗透影响,很快又被新的热点所替代。
但这是否就意味着麦当劳在营销上的风头被肯德基盖过了?
这么理解营销,就太狭隘了。
毕竟麦当劳也在去年年末推出过“汉堡盒猫窝”,不但让10万份猫窝瞬间一抢而空,更是同样引爆了社交媒体。
参与“疯四文学”狂欢的人群中,有多少只是在玩梗而并未真正去消费“疯狂星期四”的?
无论是肯德基还是麦当劳,其实在公域营销上争得热火朝天的同时,各自在私域上的比拼就显得不那么被外界注意,而这可能是制胜的关键。
私域争夺赛,肯德基和麦当劳的建设,其实没有多少差别,二者的数字化营销也早早就暗战开始。
以麦当劳为例,2018年,麦当劳在“i麦当劳”小程序推出线上点餐服务,10个月日活用户突破20万,随后陆续上线“i麦当劳甜品站”“i麦乐送”等9款小程序。
到了2022年6月份,根据媒体资料显示,麦当劳中国总会员超过2亿,有接近4.5万个社群,社群中92%都是会员。在麦当劳所有订单中,数字化点单比例超过85%,其中小程序占到80%。
麦当劳会员的线上化迁移,是一场旷日持久的“精心谋划”。
这还没完。
麦当劳小程序截图
只要你进入到这个庞大的私域流量池中,就已经被数字化营销无远弗届的边界所囊括,而这里面产生的数据,又将优化麦当劳后续营销的精准度,推动这个营销生态进行螺旋式上升。
以上是对于麦当劳私域营销的拆解,其实也能套到肯德基身上,二者在线上功能、会员服务、引流设置等方面几乎做到“你有我就有”,但肯德基凭借着在中国店铺数量的绝对优势,在2022年6月份左右,拥有3.3亿名会员,会员销售占整体销售额的62%,数字订单收入占比87%。
三、完美营销能否挽救“中年危机”
肯德基和麦当劳在中国营销的疯狂发力,背后却是难以阻挡的市场下滑。
7月底,麦当劳和百盛中国相继发布了二季度财报,前者净利润下滑56%,后者净利润下滑46%。百胜中国旗下超九成的营收来自肯德基和必胜客,其中,肯德基占七成,必胜客仅占两成。
根据财报,麦当劳、肯德基在中国市场的同店销售额都出现了负增长,这自然是有疫情影响的原因,毕竟餐饮行业是重灾区。
但疫情的影响终究是短期的,比疫情更让二者担忧的,是市场份额不断被挤压。
近年来,中式快餐品牌不断崛起,大米先生、老乡鸡、老娘舅等品牌发展神速,三家也全都在今年递交了上市申请,中式快餐第一股将在其中诞生。
肯德基和麦当劳正在深耕的下沉市场,也将直面中式快餐品牌的竞争。
另外一方面,预制菜在另一个战场掀起了“吃饭革命”,其对于供应链的升级,让洋快餐最后的工业化和标准化优势都不复存在,不仅更便捷,而且更符合疫情之下的居家就餐环境。
为了拓展市场,肯德基和麦当劳也分别在奶茶和咖啡赛道上进行了发力,肯德基孵化在苏州开出了爷爷自在茶,麦咖啡在麦当劳餐厅单独开设了柜台。
进入中国市场30年,肯德基和麦当劳也不可避免陷入了“中年危机”,伴随着中国消费市场的一日千里,他们当初的洋气和高级早已是昨日黄花,二者如今在营销上的不断加码,也是在谋求品牌年轻化的过程,不断证明自己依然还很懂当下的年轻人。
可能今年肯德基靠着“疯四文学”与“可达鸭效应”营销声量猛增,但保不齐明年麦当劳就继续找到“猫盒热潮”反将一军,年轻人总是在追求新鲜感。
只是问题在于,消费的格局已然发生改变,年轻人在玩梗结束后,还能有多少真正走进店里去消费?
作者:木宇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