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调查的样本选取了沈阳市六所高校的部分大学生,该样本包括了不同性别(男43.6%、女56.4%)、不同专业(文法23.5%、理工38.5%、管理经济23.1%、医科生物5.1%、艺术及其他9.8%)和不同地区的大学生(城镇56.8%、农村43.2%),随机性较强,因而保证了分析结论的可靠性。
(二)不同细分市场条件下的消费行为差异分析
以列联表分析法检定,按照专业、性别和来自地区分组的大学生旅游消费行为有无显著差异,并分析其旅游消费行为差异的规律(下列分析中大部分为多选题,样本百分数之和大于100%)。
三、开发沈阳市大学生旅游市场的营销策略
1.产品策略。调查表明,大学生的出游范围以省内为主,喜欢自行安排旅游行程。所以,在产品设计上,旅行社应从以下两方面着手:第一,以省内游为主,突出灵活性。调查显示沈阳市大学生出游范围以省内为主,而且喜欢自行安排旅游活动。因此,旅游企业在设计旅游线路时要以省内为主,同时为他们提供多样的产品组合供其选择,让学生亲自参与整个旅游行程的安排,适应大学生旅游需求个性化的发展趋势。第二,推出个性化旅游产品,树立个性化品牌。不同群体旅游行为特征的差异性决定了其各自在旅游活动中的偏好问题。当代大学生是崇尚个性、崇尚自由、崇尚独立的一代,喜欢表现出自己的特立独行。调查表明从大学生性别、专业和来自地区三个角度出发推出多元化、多层次、个性化旅游产品是非常必要的。
3.渠道策略。调查表明,大学生出游方式主要集中于自主安排,喜欢自己参与旅游行程的安排。所以,渠道安排方式应从以下两方面考虑:第一,设立校园。目前很多旅行社在各高校采用这种形式,但是大多数旅行社采取简单的低价策略,服务跟不上去,很多是“一锤子”买卖,旅行社应采取措施,留住客户群。一方面,赋予校园一定程度的决定权和自,让他们参与旅游项目的策划。另一方面,从长远的角度看待大学生旅游市场,在降低价格的同时,不能降低服务质量,企业重在培育市场,留住长期顾客群体[6]。第二,建构高校旅游网络。调查表明,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主要来自于网络。将来的旅游产品的预订方式将是手机、互联网、呼叫中心三者并存,但是手机和互联网将会占主导地位。鉴于大学生对网络资源的高利用率和高依赖性,旅行社应与高校合作建立旅游网站。
4.促销策略。调查表明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主要集中于网络和亲朋好友的介绍。因此,旅行社除了要建设好网站之外,还有注意在校园内做好宣传,通过同学间的口碑宣传,打开旅行社的知名度。具体方式如下:第一,消费者教育。旅行社可通过举办一些专门的培训和宣讲教育活动,让大学生了解更多的旅游消费知识、旅游常识和旅游意外事故的处理方法,增加他们对旅行社的好感,培养其忠诚度,提高旅行社的认知度。第二,赞助校园活动。旅行社可以赞助或举办校园内一些有新闻价值的活动来提高企业的知名度。第三,推出奖励旅游。奖励旅游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旅行社可以每年可拿出一部分利润用来奖励表现突出的大学生,这种方式对于培养潜在顾客的偏好和忠诚度很有好处;另一种是赠送免费产品和服务,在淡季时提供一些免费的游览项目,促进大学生的重复购买。第四,差别化促销。调查表明女大学生选择电视电台和旅行社的来获取信息的比例也较高。
参考文献:
[1]邢昊.大学生旅游者旅游消费行为探析[J].企业技术开发,2009,(10):68-69.
[2]陈顺明,王兆燕.大学生旅游行为特征分析及市场开发建议——以长沙市高校为例[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2):141-144.
[3]胡娟.大学生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3,(2):297-300.
[4]柳静,赵敏燕.昆明市在校大学生旅游行为特征与开发研究[J].昆明大学学报,2006,(2):67-71.
[关键词]旅游体验消费行为特点分析
一、体验经济的涵义及消费行为特点
1.体验经济的涵义
派恩在《体验经济》一书中认为,体验经济是继产品经济和服务经济之后的一种新的经济形态,是一种以商品为道具,以服务为舞台,为提供体验作为主要经济价值提供品的经济形态。所谓体验就是人们响应某些刺激的个别事件体验,事实上是当一个人到达情绪、体力、智力甚至精神的某一特定水平时,在意识中所产生的一种感觉,是顾客对某些刺激如市场营销措施所产生的内在反应,是一种能满足顾客的情感需求的产品、服务和氛围的综合体。
美国未来学者阿尔文托夫勒在(未来的冲击)一书中预言:在经历了几千年的农业经济几百年的工业经济几十年的服务经济等浪潮后体验经济将是最新的发展浪潮。美国经济学家约瑟夫派恩二世和詹姆斯吉尔摩在(休验经济》一书中认为人们正迈向体验经济时代,体验经济将取代服务经济。体验经济的个性化特征也验证了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即人类最高的需求层次――“自我实现”。
2.体验经济时代的消费行为特点
体验经济时代的顾客完全不同于以前任何经济时代,其消费习惯和生活方式表现为享受和自我发展型。追求时尚与形象展现个性与发展自我逐渐成为新一代顾客的愿望与需求。他们崇尚“我喜欢的就是最好的”的个性化消费观。在体验经济时代消费者的消费行为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从消费内容看,大众化的标准产品日渐失势,对个性化产品和服务的需求越来越高。人们越来越追求那些能够促成自己个性化形象形成、突显自己与众不同的产品或服务。
(4)从接受产品的方式看人们已经不再满足于被动地接受企业的诱导和操纵而是主动的参与产品的设计与制造。从近年来的消费实践看,消费者参与企业营销活动的程度进一步增强。主要表现在:消费者从被动接受厂商的诱导、拉动,发展到对产品外观要求个性化;再发展到不再只满足于产品外观的个性化而是对产品功能提出个性化的要求。
(5)消费者的公益意识不断增强希望自己通过消费“绿色产品”体现自己的环保意识成为“绿色消费者”。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满足,消费者对生存环境和生活质量越来越关心,人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珍惜自己的生存环境反对资源的掠夺性开发和使用,追求永续消费。人们愿意为保护环境出钱出力,同时改变消费习惯以利于环保的进行。
二、旅游体验营销的发展必然性
通过以上分析,旅游产业正在进入体验消费时代,作为旅游企业,应及时转换视角,根据旅游消费者行为特点制定响应的体验营销策略。
三、体验经济时代的旅游消费者行为特点
根据体验经济时代消费者的消费行为特征,结合旅游业的具体情况,体验经济时代的旅游消费者行为特点可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旅游消费者需求层次向高端转移
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人们在满足了基本需求之后,就会产生更高层次的需求,旅游消费者需求从“走马观花式”发展到“下马赏花式”,不仅需要享受旅游产品或服务本身带来的种种满足感,还需要体验参与的成就感,使得人的尊重需要与自我实现需要的满足获得更大程度的可能性。
2.从需求结构看,情感需求的比重增加
3.从消费内容看,个性化产品和服务越来越受欢迎
随着旅游者的消费经验日趋丰富,对旅游产品更加挑剔,旅游者对大众旅游产品感到厌倦,开始追求一种彰显自己个性的旅游产品服务,非从众心理日益增强使旅游者更加相信自己的感觉,人们要买的已不只是商品本身,而是附加在商品标签上的象征意义,旅游商品成为消费者用来诉说自己的“语言”。国家旅游部门近年来的调查也表明,国外旅游者对我国民族风情的兴趣要高于自然风光和名胜古迹,这充分说明了世界旅游活动的倾向是在对异族风情的体验和感受上。目前我国居民也已由单一组团观光旅游向形式多样的度假游、特色旅游项目扩展,出游方式也从目前“随团出游”逐渐转向自行组织、自驾私家车的“自助旅游”,“半军事化、拉练式、追求看最多景点的观光旅游”逐渐转向“追求舒适静谧”为主要目的的休闲度假旅游和“体现个性审美”的民俗文化、生态环保、体育健身等特色旅游,这些项目都体现了个性化、参与性强的特点。
4.从价值目标看,从注重产品本身转移到注重接受产品时的感受
5.旅游者对文化旅游产品的需求上升
6.公益环保意识增强,绿色旅游需求的呼声越来越高
【关键词】:主题公园;消费心理;行为分析
1955年,世界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主题公园迪斯尼乐园诞生以后,主题公园这种新的旅游目的地形式已经逐步被许多国家所接受。主题公园已被国际旅游业视为旅游业发展的主体内容和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在过去几年中,大大小小的主题公园陆续在沈阳出现,出现了供大于求的局面,竞争激烈,因此通过对主题公园旅游客流属性特征的分析,可以明确主题公园市场营销的方向和重点区域,更好的指导主题公园经营和管理实践,促进沈阳休闲娱乐业运行体系的完善。
一、沈阳主题公园的吸引模式
(一)主题公园的基本概念
主题公园是一种以娱乐为目标的拟态环境塑造,或称为模拟的景观呈现;最大特点是赋予游乐形式以某种主题,围绕既定主题来营造有了的内容与形式,园内所有的色彩、造型、植被等都为主题服务,共同构成游客容易辨认的特质和游园的线索。
(二)主题公园的类型及特点
本研究将沈阳地区主题公园分为四大类型:生物景观类、历史文化类、产业文化类、娱乐运动类。生物景观类满足了游客的接近自然,了解自然的需求,适宜家庭为单位群体出游。历史文化类建设依托于各类遗址、遗迹、通过恢复、再现手法表现古代历史风貌。产业文化类涵盖多种主题,也包括了近年较流行的农业观光类。娱乐类主要以园内的游乐项目来吸引游客。
二、沈阳主题公园旅游者心理学特征
(一)旅游动机
此次调查问卷设计了五项旅游动机,让游客选择其三并按重要性进行排序。由调查可知,沈阳方特欢乐世界的游客旅游动机主要为“寻求刺激”、“休闲娱乐”、“好奇”。从热高乐园游客的旅游动机,按重要性排序依次是“开阔眼界”、“休闲娱乐”、“带小孩”为主。旅游者的内动力是促成旅游的主要动机,而旅游产品的吸引力则不是主要因素,可知目前我国主题公园旅游产品在营销方面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景观评价
本文针对主题公园的景观感知特征,设置了刺激性、休闲性、知识性、趣味性、美感度五个选择,让游客按重要性排序。调查显示沈阳方特欢乐世界景观感知在刺激性、休闲性与刺激性方面感受最为强烈;沈阳乐高乐园在休闲性与知识性感受最为强烈。
三、沈阳主题公园的旅游消费行为分析
(一)年龄与旅游消费
从年龄来看“90后”人群消费能力最强,更易于接受主题公园这种全新的旅游体验方式,勇于尝试景区内新、奇、异的事物,对价格的变化不敏感,只注重体验和感觉,是方特欢乐世界旅游消费的主要力量。其次是31-45岁,热高乐园这个年龄段的游客人数较多,但是他们除门票之外的人均消费还不足50元,这部分人群大都有稳定的收入,带小孩占了旅游动机的很高比例,是热高乐园的主要消费力量,在景区内配套产品的开发上要多考虑小孩的消费需求;这两个主题公园中61岁以上老年游客的消费都比较低,原因是主题公园这种特殊的体验旅游方式,还没有被国内的老年人群所接受。开发老年人喜爱的有形实物产品刺激老年群体的消费。总之,整体旅游供给应适合各个年龄段的需求,并针对不同的年龄段推出不同的旅游产品。
(二)职业类型与旅游消费
根据调查,方特欢乐世界公司职员和学生的消费较高,学生依靠家庭的经济基础,是个不容忽视的旅游群体。热高乐园教师和公务员的消费较高,有稳定的收入和对微缩景观主题公园模式知识性的认可。热高乐园游客中,有20%以上的工人和农民群体,消费水平却不高,有很大的开发潜力,可以设计造型美观但价格实惠的旅游纪念品,以较低的利润迅速扩大市场需求。
(三)收入水平与旅游消费
此次调查显示,沈阳主题公园提供的旅游产品,旅游者的消费行为和旅游者的收入水平并没有存在直接的关联。产品的层次和服务并没有完全拉开档次,以方特欢乐世界为例,中等收入水平的旅游者消费水平最高,其他四个层次的旅游者的消费并无明显差异,丰富园内大众旅游产品的内涵,以较低的价格吸引目前占游客绝大多数的中低收入群体。
四、结论
本文通过对沈阳两大主题公园旅游客流的分析和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2)游客的旅游动机和对景观的感知随着吸引模式发生变化。沈阳方特欢乐世界的游客旅游动机主要为寻求刺激、休闲娱乐、好奇,热高乐园游客的旅游动机主要是开阔眼界、休闲娱乐、照看幼儿等。调查得出方特欢乐世界的刺激性、趣味性、休闲性较强,热高乐园的知识性和休闲性较强,同时这两个主题公园的美感度较弱。
作者简介:张泽康,男,(1994.10-),沈阳师范大学,研究方向:环境设计
荆福全,男,(1975-),沈阳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景观规划与设计
参考文献
[1]李幼瑶.主题公园消费体验、体验价值和行为意向关系的研究,2007
[2]刘娇彤.我国主题公园的发展现状及出现的问题.城市旅游规划,2014(4)
[3]周向频.主题公园建设与文化精致原则[J].城市规划会刊。1995(4):13-21
引言
一、理论背景
(一)内在因素―外部环境行为理论
德裔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Lewin提出了内在因素―外部环境模型,该模型如下:
其中,B表示个人行为,P表示个体的内在条件和特征,Pn分别表示各种具体的内在条件和特征,如动机、态度、情感以及个体的性别、年龄等;E表示个体所处的外部环境,En表示构成外部环境的各种因素,如经济、科技、文化、制度等。该模型表明,个体行为是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
(二)态度―情境―行为理论
Guagnano,SternandDietz(1995)在Lewin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预测环境行为的态度―情境―行为理论。该理论认为,环境行为是个体的环境态度变量和情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当情境因素的影响为中性时,环境态度和环境行为的关系最强;当情景因素极为有利或不利的时候,可能会大大促进或阻止环境行为的发生,此时环境态度对环境行为的影响会接近于零(即环境态度与环境行为之间呈倒U函数曲线)。
二、研究设计
问卷设计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低碳旅游消费行为影响因素量表,该量表是在内在因素―外部环境理论及态度―情境―行为理论的基础上设计的,包括低碳旅游认知态度5个测量项、低碳感知利益4个测量项、旅游目的地低碳情境4个测量项和社会参照规范4个测量项。第二部分是公众低碳旅游消费行为量表,通过从一般低碳旅游行为和积极低碳旅游行为两个维度的8个测量项调查公众行为,以上均采用李克特5级量表进行测量(1=非常不赞同,5=非常同意)。第三部分为人口统计特征信息,主要是包括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和收入等。
三、数据分析
(一)样本概况
经调查,受访者中男性占47.6%,女性占52.4%;年龄以21-35岁和36-50岁为主,分别占62.7%和22.2%;受教育水平以大专为主占56.3%;月收入水平以0-2000元和2001-5000元为主,分别占45.2%和38.1%。不同的旅游者对低碳旅游消费意愿行为的表现各异,经统计,性别与年龄对低碳旅游态度影响不显著,而文化程度和收入对其影响较为显著,且受教育水平越高,月收入水平越高,低碳旅游消费行为意愿就越积极。
(二)公众低碳旅游内部影响因素描述性分析
公众低碳旅游内部影响因素是使低碳消费动机和愿望得以实现的启动因素,通过对低碳旅游认知态度分析,可见公众对低碳旅游认知水平及低碳旅游态度普遍较高(正向观测变量均值分别为4.41、4.31、4.37、4.21),但也有部分对个人低碳行为对低碳旅游的作用认知不够明确(负向观测变量的均值为2.21),总体来看,研究对象对于低碳旅游认知及态度趋向于积极。
通过对低碳感知利益分析,表明公众对参与低碳旅游的经济利益与社会声誉的利益感知较为显著(均值分别为3.71、3.92),而对于参与低碳旅游的质量体验及实施障碍的感知不太显著,均值均在3以下。趋利避害是人类行为的基本原则,人们在行为选择时往往倾向于以追求效用最大化为原则对其感知利益进行衡量。
(三)公众低碳旅游外部影响因素描述性分析
公众低碳旅游外部影响因素是使低碳消费动机和意愿得以实现的强化因素,
其分析结果表明,旅游地低碳情境变量问项的均值均处于3.5-4之间,表明旅游地低碳情境总体处于较好水平。通过对社会参照规范行为与态度规范及参照群体类型间的比较可以得出,朋友同学的规范略高于家人亲戚的规范,而且行为规范(均值在4.5以下)与态度规范(均值在4.5以上)的契合存在差异,说明态度与行为之间的对接有待改善。
(四)公众低碳旅游消费行为描述性分析
通过对从一般低碳旅游行为和积极低碳旅游行为两个维度的均值对比发现,受访者对于一般低碳旅游行为的参与程度(均值分别为4.03,4.02,4.02,4.04)比对积极行为的参与程度(均值分别为3.94,4.16,3.49,3.85)略高。这反映了公众对于一般行为较为熟悉,而对于需要更高参与热情和知识能力的积极行为则相对陌生,总体来讲,公众参与低碳旅游消费行为程度较高,从侧面反映了公众环境责任意识越来越强。
(五)公众低碳旅游行为影响因素探索性因子分析
四、对策建议
本文对公众低碳旅游消费行为意愿的调查表明,低碳旅游消费行为影响因素的影响程度有所差异。建议采取差异化措施,对关键影响因素加以干预和引导,强化正向因素的作用,规避负向因素的影响,增强内部因素的推动,改善外部因素的拉动,具体如下。
第一,普及低碳理念。通过低碳环保教育等系列活动,提升其低碳意识和认知态度;通过低碳生活方式的普及,培养其低碳旅游消费习惯。
第三,低碳情境吸引。从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出发,加强旅游地低碳情境建设,完善旅游地低碳设施。
关键词:导游职业能力购买涉入旅游购物
《2012年中国旅游业统计公报》显示2012年全年实现旅游业总收入2.59万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了15.2%。旅游业发展迅速,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中购物是弹性最大、经济贡献最突出的一个环节。2013年10月1日,《旅游法》实施,第三十五条明确规定旅行社不得通过安排购物或者另行付费旅游项目获取回扣等不正当利益。旅行社组织、接待旅游者,不得指定具体购物场所,不得安排另行付费旅游项目。自此购物店、旅行社和导游人员的灰色利益链条被打断,导游在旅游市场净化过程中的利益首当其冲。旅游法的实施要求旅游购物更规范化,但是旅游购物需求并不会消失,仍长期存在,中国的旅游购物市场在阵痛之后将迎来新的局面。此种情况下,导游需要改变观念,提高专业素质,提高自身职业能力,更好地适应市场发展需要。
一、购买涉入情境下导游作用解析
1.购买涉入内涵分析
3.导游在旅游者购买涉入过程中的作用
二、导游职业能力对旅游者消费行为的影响
1.以服务理念为主导的职业态度能使旅游者认可导游并产生信任。
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会把为他们提供服务的导游视做审美对象,导游的职业态度是旅游者感受最深,也最能赢得旅游者信任的一个方面,以服务理念为主导的职业态度是旅游者认可导游并产生信任的基础。首先,导游在对客服务过程中展现出来的真诚、友好、热情会赢得游客的认可,这是对导游个人的认可,属于最粗浅的信任;其次,从游客出发,替游客着想的服务理念一旦被旅游者感知就能获得旅游者在情感上的认同,这时导游和旅游者就建立了很好的友情关系,旅游者会很信任导游;再次,导游的积极心理及对旅游和生活的热爱,对工作的责任会感染游客,旅游者对导游的认知会从信任进一步上升到喜爱。导游用自己的职业态度征服了旅游者,成功获得游客的信任会让导游对旅游者的消费意向产生直接的较显著的影响。
2.理性专业的职业知识及信息传递能促使旅游者对商品产生自我关联。
3.娴熟精炼的职业技能最终促成旅游者的消费行为。
购买情境下旅游者的消费行为呈现动态变化特征,导游会对旅游者的消费行为产生影响,提升导游职业能力层次,以积极健康的职业心态服务于旅游者,传递正确的知识和信息,注意方式方法的使用,才能最终获得游客的支持。
[1]菲利普.科特勒,凯文.莱恩.凯勒.营销管理[M].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