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全球最大的云存储平台Dropbox,便把这一概念玩出了花。
增长黑客的价值正是基于漏斗模型,通过不断地优化产品策略,来减少这五个环节中不必要的损耗,提高层与层之间的转化效率,从而不断扩大用户群体的数量和质量。——范冰
案例2:tinder早期如何做起来的?
如果还是不想看链接,那我简单讲下,tinder是一个年轻人交友APP,初期,联合创始人马丁,将tinder的demo,发给了洛杉矶派对圈里最受欢迎的600位熟人,拉拢来了一批年轻貌美的长期在线用户。很快,Tinder每天的配对交互就达到了数万次。再后来,马丁飞往各个大学,先邀请女生联谊会成员使用Tinder,再到兄弟会里拉拢男同胞。不久,tinder的用户数成指数上升。
2、插上社交的翅膀
初创时期,抓取成熟平台上的数据,化为己用,或寄生于成熟产品,截胡流量,都是增长黑客经常用的“小伎俩”。
案例4:网易博客的“一键搬家”服务
案例5:Micheal王今早赶飞机迟到了
所以除了故事的基本要素:人物、冲突、意外、通俗之外,还需要兼顾线上传播的特点:
a.知道你的目标受众是谁
b.打造一台内容持续输出的引擎
进行小范围地A/B测试往往能确定更能吸引人的标题。
d.鼓励受众参与互动
e.选择合适的发布渠道
选择对的渠道,意味着选择了更投缘的用户群体,也意味你的故事被传播、被喜爱的概率更大。
但有利就有弊,这样做会大大增加用户的使用成本,抬高了用户对产品的心里预期,所以产品体验稍有缩水,就会给市场带来很大的负反馈和负面声音,弄巧成拙,引火烧身。
我们拿LinkedIn的来举例
a、新注册时,向用户好友发送邀请注册的邮件。通过A/B测试,发现当邀请数量为4个时,能实现最大程度的邀请转化率。
以上的整个病毒传播的设计,被称为“双重病毒循环”(DoubleViralLoop)——新注册用户源源不断地带来更多用户,同时老用户也会时不时回来看看,处理请求,或者主动发起好友邀请。两个循环同时发生。
2、迭代中的A/B测试
在产品设计开发过程中,团队经常面临选择,红色好还是绿色好,文案A好还是文案B好,传统解决方案是拍脑袋决定,但通常不能代表目标用户在真实场景下的使用习惯。要解决这个问题,最行之有效的办法便是A/B测试。
所谓A/B测试,简单说来就是针对想调研的问题提供两种不同的备选解决方案(比如两个下单页面),然后让一部分用户使用方案A,另一部分用户使用方案B,最终通过数据观察对比确定最优方案。——范冰
案例10:在Airbnb做A/B测试
3、降低用户的使用门槛
用户是懒惰的,是笨的,作为产品人员,要千方百计来保持产品的易得性,降低使用门槛,保证用户的二次使用。
4、给用户一点甜头
补贴的直接作用是拉新,而在更大程度上是在培养用户习惯,建立用户对品牌的认知。当补贴不再的时候,希望建立了品牌认知的用户依然会带着需求来使用这个产品。
补贴有很多种玩法和形式:
在这个案例中,作者从宏观上把补贴分为三种类型,加速型、爆款带动长尾型、生态型。
加速型指那些有着高频需求的产品,通过快速补贴用户来占领市场,培养回头客,改变客户已有的习惯,体会到新产品的便利。加速型不适合低频产品,因为低频就代表着,用户用一次就跑了,下次用不知何年何月了,很有可能会忘掉刚培养的使用习惯。
爆款带动长尾型,这是指通过零利润来兜售一些低成本产品,从而形成爆款,提高用户的信任度,带动用户对店铺中其他冷门、长尾的高价产品的消费。
产品通过“游戏化”来促活,最直接的表现的就是用户的成长体系。
而具体如何设置一个双赢的用户成长体系,能在诱导用户反复使用产品的同时,还能将用户行为分层,确保运营团队的精细化运营。这里推荐两个案例,一个讲游戏,一个讲互联网产品的用户成长体系。
案例13:游戏上瘾机制:游戏是怎样让沉迷的?
游戏能让人上瘾,现在最多的说法是游戏让用户产生了心流,当人们达到心流时,人们会感到高度的兴奋感与充实感。而产生心流有三个必要的条件:
案例14:史上最全用户成长体系分析,附6大案例
6、我,机器人——脚本自动化运营
在社区、交友类产品中,人来这里就是为了找人和内容,所以初期的冷清无疑让冷启动雪上加霜。交友类产品常规做法是通过一些机器人,或雇佣一些兼职来冒充用户,度过冷清期。所以编写脚本开发“机器人”自动替运营团队模拟成用户来执行动作,成了惯用伎俩。
而在内容社区中,往往通过资金或关系邀请一些业界大咖,贡献头部内容,继而吸引第二梯队的大咖来消费内容,从而继续贡献内容,最终形成用户簇拥消费、大咖生产内容的供需平衡的局面。
第四部分:提高留存
而留存率是衡量用户流失多少的常用指标:
针对提高留存率的具体做法,《增长黑客》一书中提到以下几种:
1、优化产品性能
产品性能是一个产品的内功,是衡量用户需求是否被很好地满足的重要指标。虽然互联网产品讲究人人平等,总统和乞丐用到的产品是一模一样的,但是由于外界因素,比如基础网络设施的搭建、个人移动设备的差异化、个人所处位置的信号强弱等等,往往会造成产品性能在一定程度上的缩水。
案例15:免费网络被禁止后,Facebook这回要在印度推出付点小钱的网络服务
案例16:交互基础:关于APP加载状态类型汇总
2、引导新用户快速适应产品
3、设计唤醒机制
唤醒机制通常指产品为了召回流失用户而设计的机制。
而具体的唤醒形式有以下几种:
案例17:探探APP的暗恋短信,是噱头还是真有人暗恋你?
1、免费模式
原《连线》(Wired)杂志主编克里斯·安德森(ChrisAnderson)在2009年出版的《免费》一书中,对免费模式做出了解释。他宣称,免费模式基于互联网诞生,是一种把货物和服务的成本压低到零的卓越能力,这意味着企业的核心服务永远不收费。
为什么免费模式在互联网行业这么受推崇,特别在国内用户,对互联网产品几乎没有付费习惯,这可以归结以下几点原因:
让100万人付费的最简单方法就是获得10亿用户规模——印象笔记CEO菲尔·利宾
这里推荐一个知乎上关于免费模式的高票回答,这里阐述了一个很经典的理论:一旦当商家为你提供的服务是免费的时候,那你就不是他们的客户了,而是他们的产品。
案例18:对用户来说,「免费」的定价模式真的好吗?
2、免费模式下的盈利方式
3、优质服务开始尝试全面收费
提供付费服务的唯一选项,既表明了你对自己产品品质的承诺,也从侧面反映了用户的普遍认可。它用一种静默无声的姿态传达出“我们是能赚钱养活自己”的自信,并且也是在拍着胸脯向愿意缔结付费契约的用户保证:我们能持续为你提供优质的服务。这给人以安全感。当然,敢于掐断免费、仅留付费的前提,在于你的产品足够好到有源源不断的顾客前来光顾并且留下。如果本身误入需求陷阱或者存在品质缺漏,那就等着哭吧。——范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