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易变性(Volatile)、不确定性(Uncertain)、复杂性(Complex)、模糊性(Ambiguous)的乌卡(VUCA)时代里,一个国家及企业供应链的发达水平和整体质量决定了其在全球范围内的资源配置能力,并直接影响到国家的国际竞争力,企业只有设计、选择、运营适合的供应链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并赢得竞争优势。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供应链创新发展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国际竞争力,优化国内产业链布局”。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也明确提出:“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坚持经济性和安全性相结合,补齐短板、锻造长板,分行业做好供应链战略设计和精准施策,形成具有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更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
厦门大学MBA教育中心顺应时代潮流,设置了MBA供应链管理方向的选修模块课程。作为该模块课程的设计者,许志端教授认为该方向课程的目标是致力于培养理论与实践兼备、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精神的全球供应链领域高层次、复合型管理人才。本方向设置了《供应链战略》《供应链物流管理》《供应链金融》《战略采购与供应商管理》《数字化供应链》五门课堂教学课程,覆盖供应链管理的专业知识,主要围绕着供应链上的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立足战略与战术视角,旨在拓展MBA学生的专业视野和技能高度。另外,为了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知行合一,本方向课程的一个设计亮点就是设置了《供应链创新与应用最佳实践》实地研学课程,通过企业参访、嘉宾案例分析等实践环节,综合上述五门课堂课程知识,帮助学生实现理论转换,洞察产业供应链发展前沿,提升自身综合能力。
本学期走进企业的《供应链创新与应用最佳实践》课程,将以优秀企业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的具体实践为例,向来自各行各业的学生展示当前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的最佳解决方案。
课程主讲老师
许志端教授是本门课程的主讲人,长期专注于供应链管理的教学科研,是MBA供应链管理俱乐部成立的创始指导老师,所撰写的供应链专著《重要产品供应链追溯系统与实践案例》获得厦门市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受聘为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采购与供应链管理专业委员会专家委员、厦门市现代供应链联合会高级顾问、厦门市餐饮服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等,深度参与厦门市全国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示范城市及示范企业的申请过程。
课程内容设计
本课程共两天,每天深度参访一家企业。
PART/1“一站式自动化物料搬运解决方案”
第一天的课程,许志端带领MBA学生们参观了入选2021年全国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示范企业的林德叉车。
林德物料搬运有限公司(LindeMaterialHandlingGmbH)隶属于凯傲集团(KIONGroup),是全球领先的叉车和仓储设备制造商,同时也是内部物流解决方案和服务的提供者。公司在全球100多个国家及主要地区均设有销售及服务分支机构,拥有涵盖80多个产品系列的广泛产品组合,包括电动叉车、柴油叉车、仓储设备、自动化系统等,为客户提供全面的物流解决方案。林德(中国)叉车有限公司,1993年成立于厦门,是林德物料搬运在亚洲的生产、销售、服务及技术研发基地,总投资17亿人民币,占地面积22万平方米。林德(中国)致力于向市场提供高效的物料搬运系统解决方案,包括全系列的平衡重及仓储等叉车,专业的全方位的服务,优化的物料搬运综合解决方案及物流方案设计及咨询。林德(中国)现有2,900多名员工,销售服务网络覆盖全国153个城市,为全国的客户提供高效专业的服务。
(一)现场参观
在林德叉车厦门二厂物流经理曾经理的带领下,师生们在上午首先参观了林德叉车位于漳州的厦门二厂。曾经理介绍,厦门二厂的布局经过了科学规划,能够实现精准配送,在物料运送、生产制造的过程中是“不走回头路”的。
此外,林德叉车的工艺团队将生产拆解成了不同流程,以找到生产效率的最优解。跟随着曾经理,大家身穿绿马甲,有秩序地穿行于工厂内部,参观了叉车制造过程中试车、精整、终检、维修等不同阶段的流程,并参观了厦门二厂的中心仓库和配送超市。在参观过程中,曾经理向我们进行了细致的讲解,也一一回应了同学们认真准备的许多问题。曾经理介绍,林德叉车能够满足客户在叉车制造上的个性化需求,因此其物流难度远远大于大批量生产的难度,需要精确管理自身的物料计划、生产计划与出库计划。此外,在数字化管理方面,林德叉车一方面通过一些列系统跟进制造的各个流程,另一方面也购入了Kardex货柜实现自动化的物料管理。
(二)林德叉车的供应链创新与应用实践
1.制定供应链发展战略规划
纵观林德叉车2010年以来的供应链管理平台发展历程,供应链发展要早做规划、做长规划,同时要区分轻重缓急,才能实现利益最大化。林德叉车在2020年底制定的未来五年计划中,明确提出“持续保持在高端叉车方面的国内领先地位,并扩大在价值型叉车市场的份额”的战略规划。为了支撑此战略,公司通过平衡计分表,将公司五年规划分解到了15项主要行动计划,其中就包含了关键零部件战略和供应链深度整合项目,这为供应链管理优化项目的稳步推动创造了坚实的战略基础。
2.推动供应链业务数字化
如何实现CRM和SRM的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高效无缝衔接是供应链管理数字化和自动化的核心目标之一。因此,供应链管理的数字化和自动化必须能覆盖客户需求管理、产品设计需求管理、企业生产计划管理、供应商物料交付计划管理以及售后服务管理等供应链核心管理流程;企业的流程再造和梳理processmapping则要先于数字化战略的实施和实践;大部分SAP应用只能提供ERP的基础核心管理,不能完全覆盖供应链管理的未来需求,所以基于本企业特定需求下的定制化IT开发系统是满足供应链数字化和自动化转型的必然;供应链管理的数字化和自动化,可以有效实现流程标准化、业务流驱动自动化、经营风险(合规)可控化,最终实现企业管理可视化。
3.新技术应用促进创新
林德叉车通过引入先进的自动化技术和机器人系统,大幅提升了其生产和仓储管理的效率和准确性。云、RPA(机器人流程自动化)、AI技术和API跨系统接口技术的广泛应用,大幅度地降低了供应链数字化的实施门槛,尤其在2B的CRM业务上,创新消费者行为模式感知;林德在供应链管理的各个环节中积极推进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实现了设备和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能够实时采集和分析供应链中的各种数据。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林德能够更好地优化供应链流程,提高决策的准确性和响应速度。
PART/2“好好吃,好好爱”
第二天的课程,许志端带领学生们参观了入选2023年全国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示范企业的元初食品。
上午,师生们首先来到了位于海沧区的元初食品总部,元初食品副总裁金星女士带领大家参观了元初食品办公楼,并向大家介绍了元初的发展历程。
此外,金总还向大家介绍了元初自有品牌的建立过程,并以此为切入点向大家展示了元初的供应链管理:首先,元初坚持为供应商创造价值,在品牌、资金、技术上,帮助和支持理念相通的供应商,打造良好的伙伴关系与生态系统;第二,为成为全球一流的优质食品企业,元初自建标准、全球同步、从高从严;第三,为实现差异化、质价差,行程自己的竞争优势,元初选择自控切入、择优自建,例如,在肉类的供应链上与供应商合作,进行源头直控,自建分切工厂;最后,通过研发创新赋能,实现供应链的资源整合,比如通过缩短供应链,把握定价权和采购权,实现质优价实。
下午,师生们来到了元初位于翔安区的元舜供应链,在元舜供应链总经理刘雄伟先生的带领下,参观了其蔬菜水果加工厂以及物流和加工园区。刘总向大家介绍,为了更好的保存食物,元舜供应链的仓库分为6个温区,用以保存不同类型的食品,此外,除了温度控制外,仓库还做到了湿度控制,这一点别的仓库很少做到。同时,刘总还提到,他们的仓库还实行“颜色管理”,不同颜色工作服的员工对应不同岗位,不同颜色的周转筐对应不同的食品存放及清洗方式,以管理的方式来实现降本增效。
(二)元初食品的供应链创新与应用实践
1.自控供应链
作为一家主推自有品商品、自建零售渠道的食品连锁企业,元初食品采用了直采和自采的采购模式,直接与生产商或供应商建立合作关系,减少了中间环节,降低了成本,并通过销售定价倒逼供应链降本增效。数据显示,通过直采和自采模式,元初食品的采购成本降低了约10%。公司拥有近百人的买手团队,遍布全国及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负责寻找优质的原材料和与供应商进行采购谈判。买手团队遵循“TEP”的商品选择原则,通过试吃和市场调查,确保商品的高品质和竞争力,以实现“最大程度地保持纯净的食品”。
2.构建智慧化供应链
3.定制开发自有品牌及标准
元初食品注重自有品牌建设,通过研发和生产符合消费者需求的自有品牌商品,提升了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其自有品牌销售占比高达55%,远高于国内零售商平均水平。元初食品通过建立“元初标准”、严格执行GFSI管控体系和追溯体系,以保证食品的安全和品质,并通过全球采购、全球销售的方式,提供质优价实的产品。通过自有品牌的开发运营进一步驱动了消费内循环,实现企业和产品的高成长、高品质、高附加值,成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4.通过管理方式创新提升组织效能
元瞬供应链的“阿米巴”经营管理方法可以帮助它们保持灵活性和竞争力,各个业务单元自负盈亏,同时根据员工持股方式提升员工工作的内驱力和工作绩效。通过这种做法,让第一线的每一位员工都成为主角,主动参与经营,每一位员工带有主人翁意识主动控制成本、减少费用,大幅提升公司整体效率。
课程总结
本次课程选择了林德叉车及元初食品两家优秀企业供应链作为参访调研对象,从制造业和服务业两个不同角度感受了供应链创新与应用实践的丰富多彩,既有自顶向下的总体架构设计,也有自底向上的细节创新实践,同时,云计算、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技术的发展也为供应链创新提供了强大的支持。当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全球产业分工动能不足,国际贸易和全球投资连续承压,企业面临着更加不确定的运营环境,市场需求日益多样化、个性化,如何实现供需精准、高效的匹配,唯有不断深化供应链创新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