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夏末秋初的时节,早晚温差加大。
此时,也正值上市房地产企业2016年半年报,根据上市房企所公布的半年报业绩来看也是冷暖交加。
一方面,上市房企整体的净利润依然延续不断下滑的趋势;另一方面,部分上市房企业绩尚好,甚至还上调了全年销售目标,碧桂园就是其中之一。
今年上半年,碧桂园排名再次进入行业前三。这一幕似曾相识,三年前碧桂园曾跻身千亿房企,三年后再次跻身前三。这一次,碧桂园得益于中小城市房价上涨的大环境。
规模增长但毛利率下降
根据碧桂园半年报数据显示,2016年上半年碧桂园总收入约574亿元,同比增长21%;销售金额为1250亿元,同比增长129%;合同销售面积约1564万平方米,同比增长85%。从而,碧桂园成为第三家半年销售破千亿的上市房企。
对于这一表现,碧桂园总裁及执行董事莫斌表示:“千亿之上只是一个新的起点。”
在年初之际,碧桂园公布全年目标时表示,要以1680亿元的目标跻身1500亿元房企阵营。现如今,碧桂园又将全年目标提升为2200亿元。
碧桂园业绩的高增长主要是得益于2016年上半年市场的火热,“五一”期间碧桂园全国11盘同步开盘,3天认购金额超过160亿元,其中4月30日当日的认购突破100亿元。
此外,在海外市场碧桂园的“森林城市”已售部分净利率水平高于国内,截至目前推货量为127亿元,销售金额也超过100亿元。
销售收入是衡量房企规模的核心指标,然而毛利率才是衡量房企竞争力的重要指标。虽然碧桂园总体的规模在快速增长,但其盈利指标却有所下降。
根据半年报数据显示,碧桂园的毛利率和净利率指标有所下滑。2016年上半年碧桂园的毛利率为21%,同比下降2.2%;净利率为10.8%,同比下滑0.6%;核心净利率为8.6%,同比下降1.7%。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碧桂园今年上半年在香港市场股价的表现还可以。
《投资者报》记者根据wind数据统计显示,1月1日至8月24日,碧桂园上涨了21.7%,而同期恒生指数的涨幅为4.14%。同样在香港上市的龙湖地产、恒大地产和华润置地分别上涨6.92%、下降16.72%和下降6.42%。
一线城市重在参与
碧桂园想要实现2200亿元的目标,拿地必然是最重要的选择。
回看碧桂园上半年拿地情况,其上半年获得土地预期建筑面积为4385万平方米,总地价728亿元。
截至6月30日,碧桂园国内可销售的面积为1.17亿平方米,其中有52%瞄准一二线城市,另外48%深耕三四线城市。
莫斌认为,碧桂园在三四五线城市的定位是改善型需求,这些需求是存在的,只是暂时没有提供出相应的产品,只要碧桂园抓住这些需求,三四五线城市还是大有可为的。
在碧桂园2016年上半年业绩会上,碧桂园联席总裁兼执行董事朱荣斌表示:“对于一线城市的土地,碧桂园一直都说审时度势,公司的要求是做一个成一个。”
莫斌补充说:“对于一线市场,碧桂园重在参与,看一看别人为什么能拿到地王,为什么能赚钱,到底是胜在对市场的盘算还是产品竞争力。这些都会让公司在土地拍卖上有更多的经验。”
对此,兴业证券研究报告指出,碧桂园未来销售仍将保持在较高的水平,倘若完成2200亿元的目标,全年将增长56.9%。
分拆物业与布局保险
数据显示,碧桂园上半年的物业管理分布签约管理面积约2.29亿平方米,共覆盖国内27个省和197个城市。其中,物业管理团队已进场的管理面积约1亿平方米,共服务全国约100万户业主和居民。
莫斌表示,目前碧桂园正在筹备物业管理板块的分拆上市。
据了解,碧桂园自去年4月便引入中国平安作为战略合作伙伴,目前已有实质性发展。比如:平安经纪人协助碧桂园300个项目开发客户资源,贡献合同销售额为35亿元。
在发展战略方面,碧桂园目前已成功入股天图资本、易盟天地和陆金所。其中,易盟天地是一家致力于构建一站式全封闭家庭服务的平台。
那么,目前碧桂园将物业管理公司分拆上市的进展如何?
此外,碧桂园在研究分拆上市的问题之余,也在研究金融业务。
据了解,碧桂园在4月份就曾参与竞购香港大新人寿,但最终被泰禾集团“截和”,导致空手而归。不过,碧桂园并未就此打退堂鼓。
财务负担增加
招商证券研究报告指出,碧桂园积极扩张土地储备将帮助提升合同销售,预计2016年达2000亿元。但目前盈利方面的提升还不明显,同时碧桂园的财务负担也在增加。
据了解,由于上一轮的扩张,使得碧桂园的债务被拉高。
2015年年初,碧桂园设定的拿地金额为200多亿元,但到去年年末,其拿地金额超出预期一倍多,达到500多亿元。
今年上半年的数据显示,碧桂园上半年的总资产为4242亿元,总负债为3317亿元。如此算来,上半年碧桂园的负债率为78%,对比2015年年末75%的负债率水平增加了3个百分点。
此外,半年报显示,碧桂园的其他借款、优先票据和公司债券分别约为518亿元、213亿元和237亿元。银行及其他借款中,于一年内、一至五年内和五年后偿还的借款分别为177亿元、337亿元和3.48亿元。从负债方面来看,碧桂园的净借贷比率相较于2015年年底增长2.6个百分点。
碧桂园首席财务官吴建斌表示,截至今年4月份,碧桂园已还清30亿元的永续债,余下的166亿也将在年底逐渐还清。“计划会在9月份前后陆续还掉,今年永续债这个产品暂时是不想用了,因为成本比较高。”
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商业模式是企业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关键,商业模式创新日益成为企业竞争优势获取的主要途径和企业运转的核心。本文通过对企业商业模式创新路径和其路径实施研究成果的深入分析,对企业商业模式创新未来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商业模式创新路径实施
企业商业模式创新是企业的不二选择,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理论也呈现“点-线-面-过程”这种进阶式的发展趋势。不仅如此,不同的研究者从不同的研究视角,还对企业商业模式创新展开研究,包括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路径、实施与趋势。
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路径研究
(一)基于企业创新程度视角的企业商业模式创新途径
(二)基于商业模式构成要素视角的企业商业模式创新途径
(三)基于企业价值链视角的企业商业模式创新途径
Magretta(2002)认为:新的商业模式就是隐藏在所有商业活动下一般价值链上的变量,价值链有两个部分组成:一部分包括所有与生产有关的活动,另一部分包括所有与销售有关的活动。进而,他得出结论:一个新的商业模式或者起始于一个产品的创新,或者起始于一项流程的创新。RaPPa(2004)认为,商业模式创新意味着企业必须明确他们将通过开展何种活动来创造价值,以及如何在价值链上来选取上、下游伙伴中的位置,最终能够与客户产生收益。Miles等(2006)从企业组织形式的角度出发,认为企业间合作经营是推动企业商业模式持续创新的的动力和方向,这也是基于价值网络内协作关系的创新。
(四)基于企业系统视角的企业商业模式创新途径
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实施研究
(一)面向战略规划的商业模式创新实施研究
(二)面向个人和组织学习的商业模式创新实施研究
有些学者,包括Sosna、McGrath等,认为企业的商业模式创新实施过程是一个个人和组织不断学习的过程。Sosna等(2010)提出了商业模式创新实施的四个步骤:第一步是初始商业模式的设计和测试;第二步是商业模式的发展过程;第三步是精炼和改进商业模式的过程;第四步是通过组织学习保持商业模式的成长。McGrath(2010)也持类似的观点,认同组织和个人学习在商业模式创新实施中的重要作用。但与Sosna等学者不同的是,McGrath认为商业模式的试验失败和学习过程既可能发生在组织内部,也可能跨越组织边界发生。
(三)面向持续改进的商业模式创新实施研究
Morris、Schindehutte和Allen(2003)认为,商业模式创新就是企业在逐步加深对自身的商业逻辑认识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和调整自己的商业模式。商业模式创新就是从基础层商业模式向专有层商业模式和规则层商业模式逐步递进的过程。Chesbrough(2006)则从商业模式升级的角度详细介绍了企业优化其商业模式的方法和步骤。他把商业模式分为大众化、部分差异化、市场细分式、能获得外部支持、能整合企业创新和能动态适应市场六种,并认为商业模式是否能够提升取决于现有商业模式是否能够创造足够的利润、企业是否有足够的开放程度以获得外部资源以及企业是否愿意出售自己不需要的非核心资源。为了让商业模式的划分和升级具有可操作性,Chesbrough还明确提出了衡量这六种商业模式的标准,分析了每种商业模式与上一层次商业模式的关键区别,并认为这些关键区别就是提升商业模式的着眼点。与此同时,Chesbrough还强调了开放性对于提升商业模式的作用,认为这六种商业模式的总体趋势是促使企业不断趋向于开放式创新和管理。
(四)面向IT变革的商业模式创新实施研究
Timmers(1998)、Kodama(2004)、Venkatraman和Henderson(2008)等学者都谈到了IT系统在商业模式创新中的作用,并强调IT系统建设要与商业模式创新相匹配。不仅如此,包括IBM和SAP等企业也是高度重视IT系统对商业模式创新的重要性。IBM(2006)认为,IT变革是商业模式转变的一个内在因素,同时也决定了商业模式转变的可行性。在商业模式创新中,企业技术人员应该配合企业管理者从三个方面实施商业模式创新的行动,即理解商业模式的系统构成、用商业思维对企业现有的IT模式进行创新、建设柔性化和响应化的IT基础设施。与此同时,SAP公司的总裁(2007)在其著作中强调了变革时代全球经济的信息化特征,并认为企业应该通过建立弹性信息架构和协作业务网络来加快转型速度,以根据客户需要提供一套完整的服务与解决方案,而不再是满足于向客户提供物美价廉的单个商品或服务。
研究展望
尽管商业模式发展至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有一些领域不够完善,特别是国内对此领域的研究仍需要进一步探索,如何设计出适合企业战略目标的商业模式成为创新型企业的出路,而对于有了一定模式的企业如何在动态环境下进行商业模式创新就成为企业的当务之急。企业商业模式必须考虑企业、顾客和竞争等三大因素,并在某些客观条件的限制之下,选择若干个具有战略性的设计变量作为奋斗目标。通过以上对商业模式及其创新的研究成果的系统梳理,对其未来展望如下:
第一,商业模式创新的“合法性悖论”研究。商业模式创新,一个新的商业模式出现,尤其是破坏性创新商业模式,如何突破原模式的包围并成长为主导模式而不中途夭折的动态研究。这是企业商业模式创新不得不面对的一大难题。目前,已经开始有很多学者意识到这一问题。
第二,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案例研究。案例研究是商业模式创新研究广泛采用的一种方法,后续的商业模式创新研究应该加强案例研究工作,以弥补现有研究的不足。如增加资料收集的渠道以增强说服力,特别是采用与企业高管直接交流的方式来收集样本企业的数据;还可以通过多案例研究、定量方法等研究方法来丰富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研究形式。
第三,商业模式及其创新价值评价。商业模式及其创新价值评价是商业模式研究的一个重要环节,这方面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建立一套科学的商业模式及其创新价值评价指标体系和量化方法,对商业模式及其创新价值进行评估,从而为企业决定是否进行商业模式创新、选择商业模式创新的方向以及评价商业模式创新的结果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王琴.基于价值网络重构的企业商业模式创新[J].中国工业经济,2011(1)
2.钟婷婷.企业商业模式创新路径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2(11)
3.王建国.中国企业商业模式创新之道[J].现代企业教育,2011(5)
【关键词】商业模式;战略;价值创造;竞争优势
一、文献回顾与总结
(一)商业模式的概念
Morris,SchindehutteandAllen(2003)通过对30个商业模式定义的归纳,认为,商业模式的定义可分为三个层面:经济(盈利)层面、运营层面、战略层面。经济层定义将商业模式描述为企业的经济模式或盈利模式,其本质内涵为企业获取利润的逻辑;运营层定义把商业模式描述为企业的运营结构,重点说明企业通过何种内部流程和基本构造设计来创造价值;战略层定义把商业模式描述为对不同企业战略方向的总体考察,涉及市场主张、组织行为、增长机会、竞争优势和可持续性等。模式应该揭示经营系统如何协调凝聚起来的本质,于是Morris,SchindehuttebandAllen提出了一个整合性的概念,商业模式是一种简洁的表述,旨在说明企业如何对企业战略、运营结构和经济逻辑等方面一系列具有内部关联性的变量进行定位和整合,以便在特定的市场上建立可持续竞争优势。
本文使用Morris等的整合性定义,不过为使该定义表述得更全面和确切,对运营结构的描述应从内部流程扩展到外部,包括与外部的交易和合作流程,并将运营结构改称为“运营逻辑”。从战略层面的定义和变量可以看出,战略层包含了运营逻辑甚至经济逻辑。为了避免内容的重复,本文用“战略方向”来表达战略层面的内容,并规定它仅包含战略原则(包括使命、战略目标、定位、竞争战略、核心竞争力等),这并不影响商业模式概念及构成要素的完整性。所以,商业模式包括三个层面的逻辑,即经济逻辑、运营逻辑、战略方向。
(二)战略的概念
希特等(2009)认为,战略就是设计用来开发核心竞争力、获取竞争优势的一系列综合的、协调的约定和行动。
(三)商业模式与战略的关系
研究商业模式与战略关系的文献较少,且仅限于浅层次的探讨,尚未对两者的关系本质和结构进行深入揭示。
1.商业模式与战略是高度一致的。梁晓雅、陆雄文(2009)通过系统分析中国本土企业商业模式创新及路径选择,指出商业模式是对战略的具体化,两者高度一致。
2.商业模式和战略是相近和互补的。MansfieldandFourie(2003)认为商业模式与战略非常接近,但战略的很多内容是商业模式所缺少的,两者必须结合使用。商业模式描写价值创造的逻辑,而战略内容中也包含了对价值的创造的策略,比如波特的价值链模型就是对价值创造过程的描述,同时他们认为战略的资源基础观点也非常接近于商业模式的概念,资源基础观点认为企业通过内部资源和能力创造价值并获得竞争优势。Casadesus-MasanellandRicart(2010)通过研究发现,在简单的竞争环境中,战略和商业模式是一一对应和难以区分的概念,环境变化时,变革战略是商业模式所不具备的。
二、商业模式与战略的关系研究
很多文献在研究商业模式与战略的关系时,将战略理论等同于战略内容,或将战略原则等同于全部战略内容,与商业模式相比较,于是得出了片面的或错位的结论。所以,有必要将战略理论和战略内容区分开,本文也将从理论和内容两个层次上对商业模式和战略的关系进行研究。
(一)案例说明与模型构建
本部分,首先通过案例说明商业模式的形成过程,由此提出商业模式与战略的关系,并构建关系模型。在商业模式概念出现之前,企业主要依据战略安排所有的价值活动。当商业模式概念出现后,研究人员开始对成功企业的价值活动方式进行研究,并归纳成某种所谓的商业模式。具体商业模式形成过程通过图1和案例来说明。
从图1可以看出,首先,企业按照战略理论制定出具体战略内容;然后,研究者通过对企业已实施的战略措施体系的分析和比较,归纳出三种商业模式(只针对前六家企业),即商业模式A、B、C。
图1商业模式形成过程
因为只有(职能)战略措施直接表现为企业的价值活动方式,使命、战略目标、定位、竞争战略、核心竞争力等只是指导战略措施的构建,并不直接表现为价值活动方式,所以,本文将这些战略内容归为战略原则。因此,战略内容包括战略原则和战略措施体系两部分。
图2商业模式与战略的关系模型
(二)商业模式与战略的联
1.商业模式与战略具有相同的本质。Elliot(2002),Magretta(2002)和Chesbrough(2010)等认为商业模式与战略是不同的,它们的区别主要在于,商业模式是“价值创造”导向,战略是“建立竞争优势”导向。然而,从商业模式概念的递进过程可以看出,这两种导向应是相互依存和不分割的。Morris,SchindehutteandAllen(2003)认为,从经济层面到运营层面再到战略层面,定义的综合性是递进的。目前来看,国外对商业模式的定义大部分属于战略层面(原磊,2007)。
2.商业模式是对已实施的战略的描述,与战略在内容上高度一致。商业模式的内容可以通过其构成要素或三个逻辑层面来描述,构成要素和三个逻辑层面是完全一致的,它们可以归入不同的逻辑层面。
3.商业模式理论属于战略理论范畴。既然商业模式与战略在本质和内容上是一致的,商业模式理论必然属于战略理论范畴。明茨伯格等(2002)将战略理论归为十大学派。其中学习学派将战略视为一种模式,模式是对已实施的战略的描述。学习学派认为战略无法提前设计,只有根据变化的环境及不断的试错,即经历持续的学习过程,才能得到一个有效的模式。这些观点,将商业模式理论与学习学派联系了起来。由于竞争的强化和新技术的不断涌现,新的商业模式层出不穷,为了建立有效或更好的商业模式,不断的试错或学习也是不可避免的。然而,随着商业模式理论的发展,更多的战略理论,如核心竞争力,市场定位等被其吸纳了进来,这些都是为了设计具有竞争优势的商业模式的需要,在直观的经济逻辑、运营逻辑基础上增加的。这使得商业模式理论与设计和定位学派等更多的学派产生了联系,并逐渐显示出与这些学派的理论的趋同。总之,所有商业模式理论内容均可从战略理论中寻踪溯源。
(三)商业模式与战略的区别
1.商业模式理论与战略理论研究的侧重点不同。由于新技术(如互联网)、新观念(如价值网络)的不断涌现,企业在制定战略措施体系时可以有更多选择,于是很多别具特色的(职能)战略措施体系出现了。这引起了人们对战略措施体系及其所呈现的商业模式的研究的兴趣,商业模式理论的主要研究对象或侧重点就是这些别具特色的战略措施体系。从图1可以看出,商业模式理论从战略制定的结果处开始研究,着重于对特定(属于某个企业的)战略措施体系的分析,归纳出其包含的各种内在逻辑特别是价值创造逻辑,不同的逻辑呈现出不同的商业模式。商业模式所包含的逻辑关系对企业构建具体的战略措施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这是战略理论所欠缺的。战略理论从战略制定的源头开始研究,主要研究战略制定方法及形成过程,缺少对具体战略措施的研究。因为战略理论缺少对具体战略措施体系内在逻辑的研究,人们并没意识到运营逻辑和经济逻辑是战略措施体系本身所包含或应该包含的,所以往往认为商业模式和战略是两回事。
2.商业模式和战略在概念表述上不同。由于理论研究的侧重点不同,造成它们在概念表述上不同。商业模式从战略措施层面着手研究,所以在概念表述上,除了战略方向,还包含从战略措施体系中得到的经济、运营逻辑,这与战略的概念表述区别很大。特别是经济层面或运营层面的商业模式定义,不包含战略方向,让人觉得商业模式无任何战略意图。
4.战略理论的很多重要内容是商业模式理论所不具备的。比如波士顿矩阵、SWOT分析等分析工具,并未出现在商业模式理论中,另外很多战略学派的重要战略理论或观点也是商业模式理论所未涉足的。由于以上区别,战略制定过程中,应将商业模式理论与战略理论相结合。理论侧重点的不同,并不影响商业模式与战略在内容上的一致,只是内容的形成方法不同而已。
本文使用理论研究方法并结合案例对商业模式和战略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揭示,所形成的各种结论或观点对于战略理论和商业模式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发作用。尽管本文是以商业模式的最初形成过程为基础展开的论述,但所得结论在商业模式重塑或创新情况下也是适用的。这是因为,商业模式的重塑或创新可以视为新的战略措施体系的构建,这基本重复了商业模式的最初形成过程,唯一不同的是,新的战略措施体系的构建需要商业模式理论与战略理论相结合,但这并不影响本文中所得出的各种结论。
参考文献
[1]李东,王翔,张晓玲,周晨.基于规则的商业模式研究――功能、结构与构建方法[J].中国工业经济.2010(9):101~111
[2]G.M.MansfieldandL.C.H.Fourie.Strategyandbusinessmodel-strangebedfellows?Acaseforconvergenceanditsevolutionintostrategicarchitecture[J].SouthAfricanJournalofBusinessManagement,2003,35(1):35~44
[3]MorrisM,SchindehutteMandAllenJ.Theentrepreneur'sbusinessmodel:Towardaunifiedperspective[J].JournalofBusinessResearch,2003.58(1):726~735
[4]迈克尔A.希特,R.杜安爱尔兰,罗伯特E.霍斯基森.战略管理――竞争与全球化.吕巍译[J].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5]梁晓雅,陆雄文.中国民营企业的商业模式创新:基于权变资源观的理论框架与案例分析[J].市场营销导刊.2009(3):67~73
[6]Casadesus-MasanellRandEnricRicartJ.Fromstrategytobusinessmodelsandontotactics[J].LongRangePlaning,2010(43):195~215
[7]张新.国美电器发展战略研究[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8
[8]ElliotS.Electroniccommerce:B2Cstrategiesandmodels[M].Chichester,U.K:JohnWiley,2002
[9]MagrettaJ.Whybusinessmodelsmatter[J].HarvardBusinessReview,2002(3):3~8
[10]ChesbroughH.Businessmodelinnovation:opportunitiesandbarriers[J].LongRangePlaning,2010(43):354~363
[11]原磊.国外商业模式理论研究评介[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7(10):17~25
长江商学院与北大纵横管理咨询集团的全程参与……
国内外40位权威专家学者的鼎力支持……
2005~2006年度最佳商业模式隆重推出。
评选使命
商业模式决定企业的成败,这一理念越来越多地得到企业家与专家的认可。在经历了要素驱动与投资驱动两个阶段之后,中国的企业需要向更高的境界迈进,那就是商业模式的创新。能否打造出色的商业模式,是中国企业决胜未来的关键所在。
同时,我们也力图引导企业把竞争目标定为“打造最优商业模式”而不是“打垮对手”,这对整个商业秩序会有很大的积极作用。相信一届又一届的评选,层出不穷的创新商业模式必将创造中国企业傲视群雄的全球竞争力!
何为商业模式
在当下的中国,给商业模式下定义是一件困难的事。因为,一方面商业模式是从全新的角度来考察企业,是一个正在形成和发展中的新理论和操作体系,很多概念和内容尚未有定论;另一方面,商业模式涵盖了企业从资源获取、生产组织、产品营销、售后服务到研究开发、合作伙伴、客户关系、收入方式等几乎一切活动。当然,这也使得我们做这样的探索更有意义。
从第一次评选开始,我们就不断地在厘清商业模式的概念。而这一次评选,在与专家、企业家们的交流撞碰下,商业模式的概念也在不断明晰、成型。
我们给商业模式确定的定义就是:企业创造价值的核心逻辑。
要强调的是上面提到的价值不仅仅是为股东创造利润,还包括为客户、员工、合作伙伴乃至整个社会提供的价值。商业模式既然是创造价值的流程,判断其优劣的标准就应该是创造价值的效率。具备优秀商业模式的企业为社会提供一定的产品和服务,占用(消耗)的资源就较少。商业模式也是战略执行力的集中体现。如果一个企业的战略与战略执行力相脱节,其商业模式也难称得上优秀。
事实上,企业好比是一个黑匣子:一端输入资源、另一端输出产品。价值在企业内部的流动方式往往不为人知。我们推出最佳商业模式就是希望将这一黑匣子破解。
评选流程
1.模式征集阶段(2006年1~3月)。由组委会的专家学者以及支持网络(新浪、网易、慧聪、和讯、管理传播网等)推荐产生候选模式,一共65个。
2.案例调研阶段(2006年3~5月)。对参选的模式进行深度研究。分析每个商业模式创造价值的核心逻辑;绘制明晰的模式路径图;对每个模式的各项考评指标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产生了20个入围企业。
入选企业特征
空中网、联想、神舟电脑等IT企业表现突出,在入围企业当中占据了352的席位,为数最多。这与IT企业的商业模式定位明晰,模式在竞争中起到的作用更加明显有关。当然,海螺水泥、晋亿螺丝、潍柴动力等基于传统行业的模式创新也精彩纷呈,而分众、天娱、太和麦田等传媒企业也来势凶猛。
由于不同企业在模式选择上的不同侧重,呈现出多种独特模式。有的偏重于资源整合,有的偏重于营销,有的偏重于资本。我们可以把它们分成这些的类别:
1.资源管理模式:对流入企业或者说被企业占用的资源进行管理。主要是取得并维护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核心资源(资本、核心团队及无形资产等),以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为卖点向资本市场融资。例如大连万达、无锡尚德、永乐电器等。
2.战略规划模式:相当于企业的神经中枢。在充分把握行业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根据可运用的资源,制订企业中长期战略的规划及相应的企业治理结构。例如分众传媒、联想、潍柴动力、中星微等。
3.专业化模式:把企业掌握的核心资源转化或配置成一个专业化体系,使企业具备向市场提品或服务的能力,同时尽可能地控制成本。例如神舟电脑、晋亿螺丝、海螺水泥等。
4.价值创造模式:运用专业化体系为社会提品(有形产品及科研成果、文学、艺术)和服务,同时尽可能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及产品质量,是企业为社会创造价值的核心。例如空中网、雅昌集团、华旗资讯等。
5.市场营销模式:向市场推介公司的产品或服务;维护与客户的关系并收集市场信息;企业的营业收入在这个模块实现,回笼资金,取得利润,还获取市场占有率、客观忠诚度、品牌影响力等无形的“资产”。例如超级女声、杉杉西服、太合麦田等。
评选目标
通过本次评选,我们希望达到以下目标:
第一,广泛而深入地传播“商业模式”的基本理念,引发企业和公众对商业模式的重视和思考;
第二,通过对参选企业的调研和对入选企业的案例研究,较为全面和深入地剖析和总结中国企业在商业模式上的最佳实践行为的成就和问题;
关键词:零售商业模式演进机理苏宁云商
我国零售商业模式内涵与结构
通过对零售商业模式的核心要素与边际要素的分析,本文提出如下研究框架(如表1所示),拟对苏宁云商不同阶段的商业模式进行纵向研究与分析。
苏宁商业模式纵向演进研究
(一)第一阶段(1990-1999年):苏宁空调
1990年苏宁家电成立,专营空调。经过三年努力,拥有300多人的空调安装队伍和4000多家批发客户,形成覆盖中国大部分地区的分销网络,1996年批发零售销售额达到15亿元,初具规模。商业模式构成如表2所示。
商品。经营单一品类单一品牌春兰空调。1993年扩为多种品牌空调,依然是单一品类。价格。采取低价策略与南京市国有商场竞争。通过淡季打款给供应商,承担经营风险获得更低进价在旺季销售。销售规模的扩大,使得供应商愿意减少自己的利润配合苏宁给消费者降价,补贴消费者。服务。拥有300人专业安装队伍,上门服务、免费安装、即买即装即用,而当时的国有商场并不能提供上述服务。渠道控制。与厂商建立高级合作关系,达成资本融合的战略联盟,实现双方资源的集约和有效降低成本。开设覆盖全国范围的批发门市约4000家。
苏宁空调阶段成功关键词:商品(空调)、价格(低价)、服务(免费送货与安装)。这一阶段,苏宁空调的经营方式和盈利方式为自营套利。竞争对手是区域内的南京国有商场。国有商场的空调经营方式没有创新,不能提供快速上门安装服务。
(二)第二阶段(1999-2009年):苏宁电器
1999年12月,苏宁砍掉年销售额达几十亿的批发业务,在南京新街口开办当时中国单店营业面积最大的综合电器店,并全面导入连锁概念,从单品空调的批发零售转型为综合家电连锁大卖场,在全国范围内推进全资、合资和特许经营三种连锁经营业态,建立集终端零售、物流配送和售后服务为一体的电器连锁服务体系。商业模式构成如表3所示。
商品。砍掉空调批发业务,转向开设综合电器连锁店。价格。大规模连锁店形成低成本采购的议价优势,在更多品类中形成双边市场,获得更大的价格优势来补贴消费者。服务。以顾客为中心拓展新服务范围。如:分期付款、消费信贷、与交通银行开通联名信用卡、与银联开辟自动缴费终端、与中国移动开通业务体验厅等各种举措。渠道控制。从一线市场到四线市场建立覆盖全国的实体连锁店,开店1700多家,开店速度更快、效率更高。2001年平均40天开一家店,2002年20天开一家店,2003年7天开一家店,2004年5天开一家店,2005年2.2天开一家店,开店的最高记录是1天开店83家(含重新开店)。与此同时,苏宁开始启动国际化进程,2009年6月收购日本LAOX公司27.76%股权,成为LAOX公司最大股东;2009年12月收购香港镭射电器。信息技术。确定信息技术系统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战略。把大量的资金和精力投入到后台建设信息系统的升级。2000年苏宁国产ERP上线;2006年与IBM、SAP合作,投入8000万,历时9个月,实现了全新的SAP/ERP系统的上线,2010年仅买纸这一项,每年节约1个亿。物流建设。坚持自主发展物流,进行人才培养和物流基地的建设。
苏宁电器阶段成功关键词:商品(电器专营)、价格(低价)、服务(支付方式创新)、信息技术的应用、渠道控制方面的全国连锁和国际化战略,物流基础建设和人才培养。经营方式和盈利方式以自营套利为主,联合经营为辅。
(三)第三阶段(2009年-):苏宁云商
2009年苏宁易购线上业务启动,2012年苏宁提出“去电器化”,提出“店商+电商+服务零售商”的云商模式,商业模式结构如表4所示。
商品。实施“去电器化”全品类经营战略,商品经营范围延伸至百货、图书、母婴、虚拟产品等。目前苏宁线上线下拥有1.5亿会员,1700多家实体店,双线平台整体SKU数量已经超过400万。苏宁与瑞典著名快时尚品牌Lindex合作,成为Lindex在中国大陆地区的总。计划到2015年引进10万商家,自营+第三方商户商品总数将超过1000万(SKU),满足一站式消费需求。消费者既可以通过苏宁PC端、移动端、智能电视端等实现自由便捷的购物,还可以去苏宁门店进行体验、服务,O2O融合零售,推进门店互联网化。
价格。继续保持低价的竞争优势,线上线下价格统一。
服务。为消费者提供全面、快速、专业的服务。通过大数据、云计算预测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店面采用热度分析系统、客流计数系统、摘机系统,记录客流店内分布、客流总数、消费者体验产品次数等数据,更准确的分析消费者购物行为,制定精准销售策略,挖掘每个消费者的个性需求,构建完整的网络经营理念。率先引进“电子价签”,优化价格管理;门店覆盖WIFI,为消费者体验店内电视、电脑、手机等智能终端提供网络硬件条件。未来苏宁将在全国推进建设200家3C服务中心和1000家终端服务点,双方共享服务资源,为消费者提供新机上门、软件上门服务以及延保和远程服务等,同时双方也会在苏宁门店共建服务中心,为消费者营造最优的服务体验。苏宁易购的支付工具易付宝除了线上的支付功能之外,还将会被用作线下支付。用户进入苏宁线下店之后,通过电子手段自由选择商品,购物车信息会直接到前台结算,此时用户可以选择现金支付,也可以选择易付宝支付。支付成功之后,苏宁的自动化设备会完成自动拣选和包装。
信息技术。2009年年底,苏宁易购正式上线;2013年苏宁云台启动,不仅永久免除年费、技术服务费和日用、百货、服装、鞋帽、图书等重点招商品类的佣金,还将免费为商户提供基本类目规划、基础店铺装修、基础流量导入、基础数据分析、服务器和带宽支持、即时通讯、信誉担保、品牌背书、易付宝第三方支付、网银支付、快捷支付等支付工具以及手机支付、门店支付、货到付款等支付方式。
渠道控制。全渠道拓展,包括实体店、苏宁易购网店、电视购物、定制等渠道、门店互联网化、O2O模式等,实现全渠道无缝衔接。
物流配送。2010年启动“物流云”规划,全国已建成16个大型物流基地、12个全国配送中心、58个区域配送中心、200个城市配送中心、5000个物流配送点,形成主销城市半日送达的高效物流网络。针对电子商务销售单独规划的自动化仓库也在南京及广州落成投入运营。获得北京、上海、天津、南京、苏州、无锡、武汉、呼和浩特等22个省市地区的物流快递牌照,快递队伍近6000人规模。
企业文化。所有的转型最后都要固化成团队的文化。因为只有文化上的转型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精神传承,成为融入到员工血液里的基因,成为自发的、自觉的内在驱动力。企业处于不同的时代,会形成时代文化的印记;企业运用不同的技术工具,会形成不同思维文化的定势。
结论与启示
从苏宁的空调连锁经营、电器连锁经营至苏宁云商“店商+电商+零售服务商”商业模式的形成,历时23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在全社会的广泛应用,苏宁的零售商业模式也完成了从基本模式到高级模式的演进。零售商业模式的升级从现象上看,是零售商业企业独立完成的,但从本质上看,体现了社会整体的进步及行业间的互相作用。
在苏宁商业模式的不同发展阶段,人力、资本和技术发挥不同的推动作用。第一阶段,人力发挥了主要作用;第二阶段,资本和信息技术发挥主要作用;第三段,信息技术发挥主要作用。
在苏宁商业模式的不同发展阶段,套利、租金和销售分成的基本盈利模式并未随着商业模式的演进而出现本质变化。套利、租金和销售分成是零售业利润源,也是零售商业模式的核心构成。
从传统的大众化营销向一对一营销转变,从关心成本向关心核心顾客价值转变,从提供标准化服务向定制化服务转变。
双边市场的形成并不局限于大规模销售平台,即一方面拥有大规模消费者,另一方面拥有大规模供应商,单一品类商品也能实现双边市场效应。规模经济与双边市场的形成是相互作用的结果,两者缺一不可,由此带来的消费者剩余最大化,是零售企业开展价格战的前提。
未来互联网零售业的商业模式,盈利模式将以基本零售商业模式为核心,形成产品定制、包销服务、物流供应链服务、商品和消费者数据化服务、品牌和促销的社会化推广服务,以及资金增值管理服务的一系列多维度高附加值的商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