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第三届互联网法律媒体研讨班结业式上,北京大学法治与发展研究院发布《2018互联网十大法律风险事件》,其中,支付宝年度账单事件、《电子商务法》出台、音集协要求KTV下架6000余首歌、互联网内容迎来强监管、网约车迎来大整顿、共享单车陷入商业模式困境等均列入其中。
从风险分类看,《2018互联网十大法律风险事件》包括数据隐私、政策法规、内容监管、行业发展等五大类别。尤其是涉及数据隐私话题中,因侵犯用户隐私,政府监管部门约谈知名互联网企业,并责令整改。同时,过去一年中互联网内容产业迎来监管风暴,无论是短视频,网络游戏,还是自媒体均面临“强监管”环境。
据了解,这也是继2016、2017年后,第三次对外发布“互联网十大法律风险事件”。十大法律风险事件按照“法律风险”、“新闻价值”、“社会影响”三个维度进行评选,内容包括“事件概况”和“事件解读”。其中事件概况主要包括风险事件的来龙去脉、传播影响和法律风险点,而事件解读则从风险事件对互联网行业的发展和影响进行简述。
《2018互联网十大法律风险事件》
全文走起!!!
数据隐私类
1、支付宝年度账单事件,默认勾选被指侵权
事件概况:2018年1月4日,支付宝年度账单默认勾选《芝麻服务协议》被指侵权。用户在不知情下“被同意”接受芝麻信用,继而芝麻信用可以对用户的信息进行分析,将分析结果推送给合作机构。1月6日,网信办约谈支付宝、芝麻信用负责人,指出其收集、使用个人信息的方式不符合《个人信息安全规范》国家标准的精神,应严格按照《网络安全法》要求,全面排查,专项整顿。
2、多平台侵犯用户隐私被约谈,数据泄露频发被罚款
政策法规类
3、《电子商务法》出台,多方主体权益重新洗牌
事件概况:历经五年、四审、三公开,《电子商务法》落地。这部法律涵盖市场主体、税务、合同、消费者保护、隐私、网络安全等多方面,对涉及合同内容、快递物流、电商经营主体、经营行为、电子支付等,及发展中比较典型的问题都做了规范。
事件解读:随着电子商务法的实施,它对中小商家的主体身份、平台的责任、技术规范等方面的规定,将对规范行业发展、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产生积极促进作用。同时,伴随电子商务发展中平台经济的特点愈发明显,要维护各方主体权益,势必会涉及到利益博弈。
4、音集协要求KTV下架6000余首歌,越权、模糊账质疑纷至沓来
事件解读:因行政权力而获垄断地位,中国式的音乐著作权集体管理天然就有“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排除、限制竞争”之嫌。本应作为音乐集体权利“代理人”,服务于著作权利人,现在却本末倒置,在音乐权利人心中几无存在感。在中国数字音乐快速发展中,效率低下的管理已成为产业发展的“绊脚石”,如何纾解,亟待破局。
互联网内容监管类
5、短视频迎来强监管,平台内容价值观不可缺失
事件概况:进入4月,短视频领域迎来强监管风暴。先是网信办约谈“快手”“火山小视频”,责令全面进行整改;再是广电总局责令今日头条永久关停“内涵段子”,要求全面清理类似视听节目产品;随后,网信办会同工信部、公安部、文化和旅游部、广电总局、全国“扫黄打非”办公室等五部门,开展网络短视频行业集中整治,依法处置19家网络短视频平台。
事件解读:2018年,短视频迎来爆发,伴随狂飙突进,短视频内容也呈现出泥沙俱下,低俗化、同类化、恶趣味等内容的价值维度遭受拷问,鼓吹算法推荐而没有价值观,加重乱象丛生、竞相比差的态势。当监管袭来,短视频行业整顿成为常态,相比以往以约谈、短暂下架,如今的永久下架将形成震慑。这也敦促短视频平台应承担起内容审核责任,营造优质内容生态,同时也警示平台,不能只要价值,不要价值观,产品不能沦为算法的奴隶。
6、网络游戏寒冬袭来,监管体制仍需理顺
事件概况:因国家机构调整,暂停国产网络游戏备案和版号审批,所有新网游无法商业化;8月底,国家新闻出版署又提出网络游戏总量调控,控制新增网络游戏运营数量,两道政策扼住网游公司咽喉;12月,央媒称网络游戏道德委员会将成立,对存在道德风险的网络游戏进行评议。
事件解读:从版号审批暂停到总量调控,再到网络游戏道德委员会,游戏监管不断收紧。纵看产业发展,不少网游公司面临倒闭或破产的困境,买卖版号的灰色市场暗流涌动。网络游戏监管从严大局已定,“合规”与“防沉迷”将是加强网游监管的主旋律,行政监管之外,亟待重新审视并理顺网络游戏监管体制与机制。
7、自媒体迎来大整顿,平台责任应切实履行
事件概况:11月,网信办集体约谈百度、腾讯、新浪、今日头条、搜狐、网易、UC头条、一点资讯、凤凰、知乎等10家自媒体平台,就自媒体乱象,责令平台企业切实履行主体责任,全面自查自纠。此外,网信办针对自媒体乱象展开新一轮整治行动。超过9800个自媒体账号在这一轮行动中被关闭。
行业动态类
8、网约车进入整改潮,补足安全短板势在必行
事件概况:11月28日,交通运输部、中央政法委、中央网信办等10部门组成的安全专项检查工作组,对滴滴公司及其他7家主要网约车、顺风车平台公司的专项检查结果,同时公布了对滴滴公司的处理意见,涉及顺风车安全管理、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全面依法合规、应急处置能力提升、社会稳定主体责任落实、公共安全治理和互联网信息安全管理等方面。
事件解读:网约车确实给公众出行提供了便利,但这并不意味着新产品和商业模式就可以突破社会既有的规则和底线。以牺牲安全和秩序为代价,终究难以行稳致远。当网约车安全事件刺痛民众神经,补足此前落下的“安全”功课,势在必行。
事件解读:本应是纯粹的商业竞争,却上演了一出公关口水战。拨开舆论迷雾,回溯互联网近十年发展史,从搜索引擎到移动社交,从在线音乐到网约车,从移动支付再到“头腾大战”,“屏蔽大战”从未停歇,放眼全球互联网,谷歌、脸书、亚马逊等巨头也因竞争而相互屏蔽。然而,不可避免的是,在互联网下半场,互联网企业和监管部门仍要共同面对和思考这一难题。
10、共享单车资金链绷紧,商业模式陷入困境
事件概况:2018年4月,美团全资收购摩拜,而与摩拜对标的ofo小黄车却在年末陷入资金链断裂泥潭。12月初,网友称ofo已经无法在App内退押金,随后ofo总部排起退还押金的千人长队。尽管ofo对外回应,但丝毫无法掩饰押金难退的窘迫。在资金链紧绷之下,ofo每一个细小的动作都触动着用户、厂商和媒体的神经。
事件解读:2018年,共享单车迎来变局。结束2017年的投资热捧、开疆辟土,迎来全资收购、精细运营,抑或濒临破产的命运。回到共享单车故事的开始,重新梳理它当初画下的“大饼”,有多少成为现实,又有多少演变成废铁一堆、押金难退。在这个狂飙突进的时代,遵循基本的商业逻辑,回归常识和理性依然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