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2018.07.14
创新里面医疗服务是最重要的,在医疗服务里面有两个组成部分——医疗机构和医生。20日,首届中国健康产业创新论坛暨“奇璞奖”颁奖典礼在中欧工商学院上海校区举行。本次峰会的商业模式创新中有七个医生和医疗的创新案例,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一、温医大附一院:用信息化改善患者就医体验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陈肖鸣院长:
我介绍一下我的医院以人为本和全面全程的患者关怀的模式,这是我们的医院,去年的门诊量达到347万,今年预计达到380万的门诊量,得益于流程再造和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服务模式的完善,300多万门诊量中,预约达到70%,预约中的1/2还是在院内预约,这大概是国内做的最好的。
我们创造了一种模式,这种模式就是以人为本,把各个要素重新的整合,整成了一个可复制的模式,解决了中国医院看病难、看病烦的顽疾,推动了我们医院向人性化、智能化发展。谢谢。
二、仁济医疗集团:非典型PPP模式
2003年,具有170年历史的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和社会资本,投资基金共同设立了一个仁济医疗管理公司,这个开拓了在中国以混合所有制作为平台进行医院平台化探索的先河,我们这些同志在12年前组建了一支由一群MBA和一群专业医生共同组建的联合舰队,开始了我们这一个12年的探索之路。
仁济整整12年的历史,前8年主要做的是托管工作,我们托管主要服务对象就是当地的县级医院、地级医院的所有者--政府,我们提出了体制不变变机制的模式,迄今我们管理30多家医院,现在成员有20多家。
2010年开始,又开始了一个新的探索,利用资本化的平台,我们开始和政府共同合资兴建综合性的中型以上的医院,300到500床的规模,政府提供非常优惠的土地政策,建设当中给予贷款的担保,以及运营初期的政策支持。高端私人医生服务kgn091,专注医疗健康服务行业,医生必粉!
三、三博脑科医院:迈出连锁医院第一步
北京三博脑科医院创立于2004年,一批医院著名脑外科医生大家辞公职办的医院,大家有两个想法,在公立医院人满为患,大家需要有发展的空间,也想为更多医生搭一个更大的平台,现在这个想法是很普遍的,但是十年前成批的公立医院知名的专家辞职自己办私立的医院,这是很显见的,这么多年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现在我们是首都医科大学的附属医院。
同时在办院过程中把公立医院最高的等级资质全部拿到了,06年我们是卫生部第一批的临床培训基地,11年成为首批的全国神经外科的临床重点专科,在全国医院中挑了15家又做了好评,我们排名第一,同时我们是首都医科大学神经外科学院,北京首都医科大学因为有天坛和玄武在,它是神经外科的一系,我们是三系,这些年我们得到了大家的支持认可。
我们现在每年3000台的手术,92%是全国各地的病人,其中60%是行业内的推荐过来的,50%以上的都是比较难治性的,很复杂的,有行业内的医生支持,病人的支持,所以三博才有今天的发展。
我们员工绝大部分都是国有院辞公职出来的,我们现在医生70%是硕士以上毕业的,30%以上是博士毕业的,80%是在国外做过培训的,或者在国外工作学习过的,这样的高素质,这样一个队伍,大家能走到一起来,最重要还是对我们办院理念的认可。
三博顾名思义,大家很多人觉得是三个很顶级的大专家,神经科的大专家领衔,但是我们办院初期就想,如何办一个持续发展长久的医院?我们觉得还是从医、教、研三方面入手,我们的含义是博医、博教、博研,建立学院型的医院,我们按照自己的理念,按照这个想法在往前前行、尝试,现在我们是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我们有一个博士点,神经外科,有三个硕士点,神经外科、神经内科、麻醉科,在院博士生有40多人,这十年我们累计拿到国家、北京市的各种基金现在50多项,“十二五”公关计划,“863”、“973”等等,我们也有北京重点实验室,国家政策支持下。
13年我们作为中央电视台推荐的全国社会办医的典型,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的头条对我们进行了推荐,政府也支持我们,现在在昆明开了第一家连锁医院,昨天作为国资委和卫计委的支持,昨天重庆的两家医院并入半途,现在正好是社会办医民营医院发展的春天,我们会秉承学教研一体化这样一条路向前发展,希望以后得到大家更多的支持。
四、和睦家医疗集团:移动医疗在中国的实践
和睦家医院从它诞生以来核心目标是给患者提高医疗体验,提高医疗质量和安全,从最早开始在中国创办很多新概念,包括把全科医生推到一线作为患者的伙伴,帮助他优化保健,也帮助他在生病的时候组织专家团队。
高端私人医生服务kgn091,专注医疗健康服务行业,医生必粉!无论在我们诊所也好、医院也好还是上门服务也好,都有永久的电子病例跟着他,我们医院诊所的专家直接可以通过远程医疗互相交流,我们患者需要在一个城市咨询另外一个城市的专家,可以通过我们的远程医疗。
互联网的联系专家的交流,现在是延伸到国外,我们也同时在美国和很多教学系统也有密切的联系,包括在斯坦福大学,我们的含着可以通过我们的医生和远程医疗跟任何专家有咨询和交流,如果需要我们国外的伙伴,比如说盟国的病人,或者说我们国内的病人,要跨到别的国家的话,我们也有这样的大网络的办法。
为了运营这么一个复杂的立体的模式,我们也创办很多新的管理和运营方式,包括预约、安排、安排医生和管理护士等等,现在我们这个制度是在北京、上海、乌兰巴托、广州进行,今年我们会在青岛、广州和其他的城市建新的医院,包括在我们大的立体化全新的医疗平台。
五、龚晓明:妇产科医生继续教育的民间探索
我做中国妇产科网这个创业完全是一个意外,我98年医学院毕业,成为医生的时候,当时刚好赶上了互联网的大潮,当时我认为,我们妇产科医生在国外有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为什么我们不可以有一个中国医生的交流平台呢?我想我自己做一个网站给中国妇产科用吧,所以01年1月1号的时候我们上线了,中国妇产科网的前身的一个网站,妇产科之家。
当时在我们自己内部,在同行之间进行交流和传阅,那个时候很多网站都喜欢把你的网站内容收录上去,我们得到了很多国内妇产科医生的认可,我们在上面做什么呢?提供给妇产科爱看的东西,我给医生提供的是医生可以学习的一些病例,有一些新的咨询,一些消息,还有讲课咨询这些内容。
延续做了有些年,我们到06年的时候在国内已经很多产科的医生知晓我们网站了,也对这个网站非常认可,在那个时候基本深成为我们web1.0时代,很多可以获得新知的一些地方了,到了06年的时候,我们想那时候网站下一步怎么走的问题,当时做了一个很大的动作,因为之前全是有个人网站。
我们后来想,如果不往前走的话就会没有,06年的时候我们成立了一家公司,网站因此成立了一个编辑委员会,把国内的大家都融到里面,从这个之后我们发展的历程更加快,之前没有团队,完全是我一个人在做,但是从那之后,我们有了一个小的团队,去年我们团队有六七个人,国内做的事情。
但是我始终考虑的这么一个事情,我们这个事情能走多久?能干什么?互联网教育我们做的探索,去年做的努力得到很多人认可,大家都说中国妇产科网给很多医生提供了咨询,让我们学到很多东西,学到了专业的知识和得到了专业的信息,这个是非常成熟的,如果在座别的科医生不了解这个网站,如果跟妇产科医生交流,几乎每个妇产科医生都知道我们网站在行业里面的地位。
六、张兴儒:“光明行”探索民间医疗公益模式
作为一名医生,职责就是救死扶伤。我是眼科医生,据统计,在中国西北地区有近400万的白内障患者因为得不到医治而失明,06年的时候我们张院长和他的校友在北大的时候,觉得是不是能搞一些慈善的活动,到贫困偏远的地区为患者做一些手术,让他们恢复患者,慈善光明行到现在,在06年至今已经进行了九年,九年当中跑遍了新疆、西藏、乌鲁木齐等等,而且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志愿者从13人发展到了61人,我非常有幸参加了两次慈善光明行,这个慈善公益活动和许多活动不同,特别是对我们吸引力来说有三个方面。
一、模式的创新。
二、感受式的慈善。
三、精益求精。
光明行已经九年,没有固定的框架,每年3月1号光明行的队伍大家会聚集一起,看看今年找一个国家级的贫困县,到这个地方进行调研,把所有慈善活动投入到这个里面,在整个过程当中,所有的志愿者,包括去光明行的话,费用全部自理,所有募集到的善款。
财务非常公开公正的原则,公开公正,所有人都能够看到,是志愿者捐钱的必须参加慈善光明行,有些人钱捐了,临时有事不能去,结束之后我们会把这些钱还给你,为什么?因为我们要让所有志愿者监督这些款怎么用的,保证所有的费用全部用在病人身上。
所有的捐款人必须要亲自参加这次光明行的活动,我们去的地方是非常贫困,环境特别差,但是在这整个过程中,为什么我们要让志愿者参加,而且我们每一次有一个规定,今年会有新队员带老队员,并不是每次都是固定的这些,慈善光明行到现在到现在总共有400人次参加这个光明行的活动,我们希望传递一种正能量,传递人们向善的心理。
这次北京有一个参加光明行志愿者跟我说,他说他参加四次了,他看到那些病人因为我们的付出恢复光明改变他一生的时候,他说我更多的是力所能及帮助我身边更多人,在他单位有一个实习的大学生得了白血病,他做了企业老总之后他跟这个大学生说我要帮助他,我跟他签合同可以让他加入医保,他就可以有钱看病,不会因为他得白血病而得到家庭的破坏,光明行提升的是善和正能量。
每次光明行的时候我们都是用最顶尖的机器,用的是折叠器的人工晶体,大家会问,用这个可以买五六个普通的,为什么要用这么贵的?我们去的地方台穷了,如果手术之后有任何并发症之后没有人给他补第二刀,折叠式的人工晶体手术可以减少一半,可以减少干扰,要做就做到最好,让这些贫困地区的人相信慈善,对慈善有心人度,只有这样,下次到别的那里再去的时候,他觉得这真正是帮助他们,把他帮助到实处。
光明行九年了,最初团队说十年十站,参与光明行的志愿者都知道,一朝光明行终身志愿者,十站是起点,不是终点,在创新方面我们会更多思考,把这项工作做的更好。
七、宋冬雷:打造医生个人品牌的创新实践
赵蓓培:各位来宾大家好,因为今天宋教授在外讲课,今天由助理我暂时代替他来简单的为大家介绍一下我们的项目。
宋教授在去年年初的时候从非常著名的华山医院离开了,从体制内走出,成为了一个自由执业的先驱者,他的第一个执业点落在了一家新开的民营医院,上海德济医院,到达之后他面临的第一个问题是,病人量急剧下降,医生离开公立医院,以自由名义来到民营医院,不再拥有原来的知名度,如何吸引病人?
一、建立了自己的神经外科的团队,在这个团队当中我们有主治医生、专科医生、助员医生、服务性人员,医疗主力,这张服务卡上有很多的联系方式。
三、我们在苏州和南通都是以宋教授个人的名义建立了外科工作室,通过远程视频的模式进行就诊,针对性会比较强,免去了病人在路途上的奔波。
四、我们增设了医疗助理的岗位,医疗助理在国内还是比较新鲜的词,在我们这里所有主诊医生都配有医疗助理,他就是病人和医生之间沟通的桥梁,起到沟通的作用,既服务病人,也服务医生,我们从院前、院中、院后,是一个很连贯的过程,这个过程中能够和病人随时保持联系,这是我们帮助患者预约、登记资料、随访,就诊过程中有陪诊,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
一个病人去医院看病,到了诊室之后医生说拍一张片子,或者画一个什么东西,拿这张回去,做化验,等他拿到化验之后,他必须再重新,再回到诊室,我们当中有医疗助理,我们医疗助理可以跟踪化验结果,可以给病人直接回复,有病人就来,如果没有病人就这样,我们医疗助理起到了一个沟通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