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际的投资工作中,我常和很多创业者、投资人交流企业运营管理和投资的问题,其中涉及最多的是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的讨论。但是交流多了以后,我发现大家讨论的问题其实并不是一个问题,我们都在谈论商业模式,但我心中的商业模式其实和你心中的商业模式完全不是一回事。而大部分人经常出现的情况是把盈利模式当做商业模式来讨论和执行。之所以有这种情况的出现,是因为在社会学领域,大家都习惯性的就概念讨论概念,而对概念的定义和界定却往往忽略了。反过来也说明,社会学的概念并不像自然科学那样容易给出清晰的,大家都公认的定义,这就导致了社会学领域对概念的理解往往存在千人千面。
上述情况如果仅局限在学术领域,其实也不是坏事,甚至可以做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但是,进入到经济和投资工作的实操领域,很多时候就需要有明确的定义和理解,因为,当理论进入到指导实践的阶段,理论的准确性、逻辑性和可执行性就至关重要。
什么是盈利模式
之前定义了商业模式,那么,什么是盈利模式?盈利模式是指企业以何种方式从哪些用户的哪种需求获取收入。
这种模式在传统工业时代很难,企业不可能免费提供汽车,而对加油进行收费,因为工业时代,一个企业的品牌再强,也无法彻底私有化用户。做的比较好的也就是HP的打印机模式和吉列的剃刀模式,即通过低价销售打印机和剃须刀,然后通过易耗品墨盒和刀片获取收入和利润。但是在数字信息时代,这种模式就非常普遍了,大量的TMT公司都会采用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分离的方式进行。
盈利模式中第二个要素是收入的获取方式。按照货物(这里的货物泛指产品和服务)和钱货发生的顺序主要分为三种,一种是预收,就是先收钱再交货,典型的如健身房等各类会员费;一种是现收,就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大部分的普通商品销售都采取此类方式;最后一种是应收,就是先交货再收钱,如各类垫资建设的工程等。很显然,上述三种方式,最好的是预收,最差的是应收。从一个侧面来讲,收款方式的差异,说明了企业在商业行为中的地位,也能部分说明企业的商业模式的竞争力。比如说茅台酒,原本是现收模式,但是因为它强大的品牌和话语权,它就可以做到预收。
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分离的背景
企业的价值和意义就是出售产品和服务,用户为了得到这种产品满足自身需求,会通过金钱,或者别的东西来进行交换。工业文明时代,大部分时候用户会使用金钱来交换。这种情况的出现,一方面是因为金钱是由政府背书的,一种通用的交换媒介,而且价值可以衡量。另一方面是在工业文明时代,商业模式的信息流与盈利模式的信息流是统一在同一个产品或服务上,两者并没有分离。所以从行为上分析,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仿佛是一回事。但是从本质上讲,在工业文明时代达到成熟之前,商业是一种供不应求的状态。企业更加认可以金钱这种可以直接衡量财富、简单高效的媒介来交换自己的产品或服务。
盈利模式和商业模式的比较
企业的本质是它的商业模式,即企业通过什么渠道提供什么样的产品和服务来满足何种用户的何种需求。商业模式具备长期性、战略性、稳定性、纲领性和专注性的特点,这种特点决定了商业模式必须是企业最核心资源汇聚的地方,也是一家企业区别于另一家企业的地方,更是一家企业的竞争优势所在。从盈利模式和商业模式各自的定义中我们可以发现,两者的差异主要来自以下几方面:
以上是两者的主要区别,彼此分开又可以相互结合,彼此独立也可以相互转换。何时分开,何时合作,何时独立,何时转换,这个取决于用户需求和市场环境的变化,而这种变化的推动因素往往是技术创新。
个人成长的领悟
企业要区分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个人成长也同样有类似的要求。
一个人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的理想和追求,就类似于企业的商业模式,体现着个人能为社会提供的价值和意义。这是一个长期的,战略性的方向,需要每个人投入核心资源去构建竞争优势的地方,是长期的,专注的,重要的事情。构建个人的商业模式,他可以通过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阅人无数等方式来实现。
而在一个人成为他自己想要的“人”之前,他必须赚钱养活自己,并能有余力投入资源构建自身的品牌认可度及私有化用户,这就是个人的盈利模式,是短期的,多元化的,紧急而重要的事情。构建个人的盈利模式,他可以通过打工,创业,投资,甚至依靠赞助来实现。
当然,大部分企业并没有明确的商业模式,更多的是把盈利模式当成了商业模式;而大部分人也不一定有明确的人生追求,更多的是把挣钱消费当成了自己的人生理想。世间百态,各有各的命数,只是如果要想追求卓越,就不能不慎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