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金数字经济赋能篇:产业数字化未来已来

在数字经济赋能层,我们剖析了消费、金融服务、物流、中上游产业在数字化浪潮中的发展路径,描绘出我国数字经济发展从数字产业化到产业数字化过程中“赋”与“能”的远景。展望未来,我国产业数字化将加速,通过创新优化,实现技术突破、产业升级、物联网建设、私域流量打造和平台化发展,从而带动中国实体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飞跃提升。

摘要

产业数字化是指:在新一代数字科技支撑和引领下,以数据为关键要素,以价值释放为核心,以数据“赋能”为主线,对产业链上下游的全要素进行数字化升级、转型和再造的过程。

在消费、金融服务、物流、中上游等产业,“数字”成为重要的产品研发、客户营销、生产组织资源。赋能这个词包含了“赋”和“能”,“赋”是通过数字化来改造运营模式的过程,包含了数据的采集、处理、分析、商业化等各个环节;“能”指的是能力与效率,是产业数字化效果的具体体现。

有效赋能:数字化能够赋能企业运营发展的各个方面。

①促进销售:营销与推广模式发生变化,有效触达消费者。

②产品创新:超市到家业务,餐饮外卖业务,定制生产等都以数字化为前提。

③提升效率:企业运营模式的深度改造

④优化成本:人工替代,降本增效,优化成本结构。

技术突破。新技术、新基础设施将被广泛应用。主要集中在:与软硬件供应商的深度配合及结合自身特点的研发创新;数据的采集与优化,信息的传导与处理;大数据、AI等技术的使用与投放等。

产业升级:流量即渠道的时代来临,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将层出不穷;线下消费场景有望在数字化重塑中获得新的吸引力;DTC、全渠道,消费体验提升,品牌力凸显;工业互联网建设,智能化、定制化的智能制造与2B业务大发展;强者整合市场,流量、数据和市场份额向优势企业集中。

万物互联:产业的数字化与模式升级将造就“万物互联、物物相息”的物联网时代。数据内容、数据规模将得到飞跃式的扩展,信息交换和运用的方式也将不断创新。现代物联网将实现状态信息的实时共享,以及智能化的收集、传递、处理、执行和运用。

平台化:产业数字化将推动私域流量的建设与产业平台企业的诞生。数字化为流量的获取、管理与维护提供了条件,各产业龙头有望依托其品牌、产品和服务优势,建立私域流量体系。可以预见,部分的流量将由电商平台向产业平台转移,未来的流量争夺与演变将非常精彩。

展望未来,产业数字化将有助于我国实体产业实现跨越式大发展,在运营效率、综合实力、全球竞争力等方面获得全面提升。

盈利预测与估值

在数字化浪潮中胜出的公司,其总体特征是:具备产业领军地位,品牌、规模、产品、研发、创新优势明显;数字化战略明确,通过模式升级、私域流量建设与平台化有效提升效率与市场份额。

风险

宏观因素带来的不确定性。

目录

正文

赋能、创新与升级:产业数字化未来已来

作者:郭海燕

数字化的有效赋能,为企业的创新与升级提供动力,数字产业化将带动产业数字化时代的来临。随着多年的发展和积累,我国工业、农业、制造业、商业零售、社会服务业等主要产业也为数字化做好了准备,集中体现在:

大消费产业:我国拥有广阔和持续增长的消费市场,竞争力不断提升的品牌与零售商。

金融服务产业:发达的银行体系与在线支付系统,与消费互联网的繁荣彼此成就。

物流产业:网络扎实、深入城乡。

中上游产业:农业、工业、制造、能源、建筑、材料等产业基础雄厚,集群优势显现、供应链完备。

在讨论数字经济赋能的这一部分,我们将致力于分析消费、金融服务、物流、中上游产业在数字化浪潮中的发展路径,描绘我国数字经济发展从数字产业化到产业数字化的创新与赋能远景,探寻未来3-5年的产业数字化热点(进程加速、有效赋能、技术突破、产业升级、物联网建设、私域流量打造、平台化趋势等),挖掘投资机遇。

图表:产业数字化发展路径

数字资源对实体企业的重要性,什么是产业数字化?

图表:疫情后综合在线零售APP用户总时长增加

图表:疫情后,淘宝直播日活用户显著增长

在消费、金融服务、物流、中上游等产业,“数字”成为重要的生产组织、产品研发、客户营销资源:

因此,数字化不仅能够帮助企业实现引流、顾客资源管理,还能帮助企业实现有效赋能与管理效率提升,实现产业升级的宏大远景。

在数字经济中,“数字”是生产资料,是管理工具,是计算方法,是交流方式,可赋能企业运营的各个方面,带来创新与巨大变革。赋能这个词包含了“赋”和“能”:

“赋”是通过数字化来改造运营模式的过程。传统的生产与销售过程大都是标准化的、单向的、线性的,而在数字技术与大数据的帮助下,新的生产与销售过程是定制化的、具有反馈效应的、立体的。这个过程中包含了数据采集、数据处理、数据分析、数据商业化等各个环节。

“能”指的是能力与效率,是数字化帮助企业实现的生产组织能力(上游)、产品研发能力(中游)、客户营销能力(下游),是产业数字化效果的具体体现。能够帮助企业达到促进销售、产品创新、提升效率、优化成本等全面的能力提升。

图表:产业数字化的赋能过程

有效赋能:数字化带来的改变

促进销售

数字化的一大优势是迎合流量的转移、捕捉目标消费者。企业的营销与推广模式发生变化,更容易获得线上线下流量,通过新的传播推广方式有效触达消费者。例如短视频等营销模式的采用、小程序及APP的应用。

对于中上游企业而言,可增强其与下游企业的供应链配合,实现以消费者需求变化为导向的产业链改造,使产品更加适销对路。

产品创新

大数据分析和消费者精准画像能够为企业的产品研发与创新提供动力。

基于数字化,产品的研发和生产能够更加千人千面、个性化,家电、家具、服装的定制业务就是很好的例子。

数字化还能够带来流通与服务业的模式创新,例如:超市到家业务、餐饮外卖业务、智慧酒店等,都是以数字化为前提的。

提升效率

数字化还可帮助企业实现管理和运营模式的深度改造,实现供应链、生产、销售、物流等各个环节的数据交互与运营配合。例如,经营模式重塑,包括:管理流程自动化、供应链和库存的实时管理等;销售模式重塑,包括:渠道扁平化、线上与线下协同的全渠道发展等。

优化成本

人力资源成本日益提高的当下,智能化与人工替代能够帮助企业降本增效;信息化的互动管理能够帮助企业降低损耗、优化成本结构和资源配置。

图表:数字化对企业的赋能

图表:有效赋能:数字化给各行业带来的改变

技术突破:新技术、新基础设施的广泛应用

本篇报告中,通过经典的数字化实践案例分析,我们发现各行业所做的努力和技术层面的突破主要集中在:

与软硬件供应商的深度配合及结合自身特点的研发创新;

门店、产业链、生产环节的数字化改造,运营流程再造;

数据的采集、分析与优化,信息的传导与处理;

大数据、AI等新技术与新基础设施的使用与投放,等等。

图表:技术突破:各行业在数字化过程中的突破点与应用

未来洞察:产业升级、物联网、私域流量与新型平台企业的诞生

我们认为,数字经济带来的产业升级将集中体现在:

推动了流量即渠道的时代来临,由此引发各子行业的数字化热潮,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将层出不穷。

线下消费场景也有望在数字化重塑中获得新的消费者吸引力;线上线下融合(全渠道),消费体验提升(DTC),品牌力凸显。

工业互联网建设,智能化、定制化的智能制造与2B业务大发展。

强者整合市场,流量、数据和市场份额向优势企业集中。

我们认为,产业的数字化与模式升级将造就“万物互联、物物相息”的物联网时代:

物联网的基础是互联网和数据资源,产业生产要素的数字化是其先行条件。数据之间的关联关系将从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物品与物品之间、产业与产业之间。

展望未来,数字经济的数据内容、数据规模将得到飞跃式的扩展,信息交换和运用的方式也将不断创新。现代物联网将实现状态信息的实时共享,以及智能化的收集、传递、处理、执行和运用。

从各个产业来看,物联网化的积极效用已经显现,例如:

医疗行业:“互联网+医疗健康”的发展会进一步引入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保证电子处方的唯一性、药品追溯码的唯一性、医保电子凭证的唯一性。

农业:基于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数字经济技术,实时收集农田及动植物生长数据,分析其变化规律,并据此规划和调控农业生产管理,实现农业生产智能化。

制造业:通过物联网、数据分析等应用,端到端链接整个产业链上的研发到最终消费者,实现生产决策智能化、前瞻化。

产业数字化将推动私域流量的建设与产业平台企业的诞生:

公域流量是大平台上的公共流量,目前我国线上流量集中在公域平台型公司手中。但对很多品牌、厂商而言,在公域平台运营的获客与流量成本居高不下,流量红利正在消失。

私域流量是品牌、企业或个人自主拥有、自由控制、沉淀在商家“流量池”里的流量形式。数字化为流量的获取、管理与维护提供了条件,各产业龙头有望依托其品牌、产品和服务优势,建立私域流量体系。

可以预见,部分的流量将由电商平台向产业平台转移,未来的流量争夺与演变将非常精彩。

例如,2019年,美国纯电商公司仅占据43.9%的线上市场份额,线下实体零售的线上销售、目录购物(或呼叫中心)、消费品品牌的线上业务分别占据了32.6%,6.7%和16.8%的市场份额。

图表:2019年美国线上市场份额结构

综上所述,展望未来,产业数字化将有助于我国实体产业实现跨越式大发展,在运营效率、综合实力、全球竞争力等方面获得全面提升。

图表:未来洞察:数字化带来的新趋势

看好与看空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看好本文重点分析的消费、金融、物流、中上游产业的14个子行业、57家公司。

未来能够在数字化浪潮中胜出的公司,其总体特征是:具备产业领军地位,品牌、规模、产品、研发创新优势明显;数字化战略明确,工业互联网、私域流量打造、全渠道、DTC等均能够有效提升效率与份额。分产业来看:

消费产业的判断依据是:

商贸零售:适应零售行业场景、模式、营销等的快速迭代与变革,能够抓住时代机遇,积极开展数字化运营的零售龙头。

购物中心:物业质地、数据丰富度、现有智慧平台成熟度及未来提升潜力。

纺织服装:将全流程数据资产化、将数字化科技赋能贯彻于各个业务环节,进行DTC模式的创新型纺织服装公司。

家电:在全球家电企业中具备规模效应、产业链一体化、智能制造优势的行业龙头。

餐饮旅游:对流量的聚集和留存能力、业务数字化程度和决策智能化程度高。

食品饮料:以数字化赋能内部管理与外部扩张,支持线下门店业务与O2O业务的发展,向数字化供应链平台转型。

医药:平台型发展模式,并有望进一步走向生态型发展模式。

教育:企业资源置换、整合、输出等综合实力突出的教育信息化与在线教育服务提供商。

传媒:专业的数据服务商,线下文娱场景的数字化,把握用户画像实现千人千面的内容分发。

金融产业的判断依据是:

物流产业的判断依据是:

规模与效率领先的物流企业,并能够积极介入快运冷链供应链等新业务;即时物流等新服务;出行领域,能够搭建2B端出行信息汇总平台,形成范围效应。

中上游产业的判断依据是:

制造业:产品智能化、生产数字化、服务定制化提供商。

上游行业(能源、材料、建筑):看好致力于智慧制造变革、销售平台信息化、大数据监控与赋能、生产过程的标准化、安全化提升的行业龙头。

同时,我们看空数字化进程缓慢的传统经营模式,提示劳动或资本密集型行业的成本优势可能会受到数字化带来的挑战。

消费产业:场景重塑,平台化发展

商贸零售:数字经济重构“人货场”,赋能商业模式再造

作者:樊俊豪、徐卓楠

数字经济对零售行业“人货场”进行变革与赋能。数字经济的发展催生了更流量社交化的“场”,形成直播带货、无人零售、超市到家业务等新场景,拓宽零售触达边界;带来更高性价比的“货”,重构了从前端生产到终端销售的全链路环节,有效提升了零售链条效率;并服务于更精准个性化的“人”,帮助构建消费者的精准画像,助力精准营销与高效转化。

数字经济既增加零售行业供给,同时也激发了新的需求。一方面,数字经济增加了商贸零售行业供给,使得新兴渠道与商业模式层出不穷,并带动越来越多的玩家跨界入局零售行业,行业参与主体日益多元化;另一方面,数字经济还能激发新的消费需求,丰富多元的购物场景和精准高效的营销方式使得消费者的各类需求能快速得到满足,同时,商家更加积极的运用大数据技术挖掘新兴消费趋势,开发出有针对性的商品,进而更好的激发消费者的个性化消费需求与冲动性消费。

未来洞察:数字经济赋能商业模式创新与龙头份额提升。洞察一:数字化技术进步,推动零售行业变革与商业模式再造。后续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对零售行业“人货场”核心要素赋能的深化,零售效率有望持续提升,新的商业模式亦有望不断涌现;洞察二:重塑行业竞争格局,助推份额向龙头公司集中。随着零售场景的不断丰富与多元化,行业内的竞争有望进一步加剧,未来对流量与用户的争夺可能更加激烈,我们认为当前在渠道网点、线上流量、供应链、运营、用户等关键零售环节已具备较强实力的零售龙头,有望凭借规模效应与综合优势赢取更多市场份额。洞察三:直播带货未来有望成为行业标配,“万物皆可播”时代已经到来。直播带货作为数字经济模式的重要代表,其快速崛起并非偶然,背后有着深刻的人口、技术、产业、资本等因素的助推,并正在对流量、渠道、营销、商业模式等带来深远影响和场景革命,有望成为未来行业发展趋势。我们看好中国直播带货行业发展前景与产业链龙头投资机会。

图表:数字经济对零售行业“人”、“货”、“场”三要素的变革与赋能

购物中心:“智慧头脑”助力运营管理

作者:张宇

乘科技创新之东风,运营商秉承“经营客流、打造内容”这一基本思路为纲开展数字化,赋予购物中心四方面新动能,以此开拓传统零售的新版图:首先,商户与购物中心共享数据,强化“货品层”监管、避免“千店一面”的运营难题;其次,通过智能算法找出“相匹配”的商户与顾客,撮合潜在的交易;再次,利用海量消费数据绘制客户图像,帮助运营商,定制线下IP潮流活动来吸引客群、实现精准营销;最后,智慧平台将丰富的线下活动以移动端APP形式呈现,便利消费者、优化服务品质。

立足于行业龙头的已有尝试,我们认为在未来五至十年内数字经济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对板块产生深远影响:(1)购物中心运营商基于大数据平台构建模块化产品,系统性应用到业务外延发展;(2)随着机器学习的深入应用,持续保持6至12月消费动态前瞻,以此布局汰换商户;(3)识别需求差异、把握客户痛点,实现点对点精准销售。

数字经济的浪潮为以购物中心为主的实体商业板块带来了新一轮的机遇与挑战。能从这场博弈中最终胜出的公司在现阶段应具备以下四大特征:(1)数字化过程中,秉承“经营客流、打造内容”的商业逻辑;(2)具备利润丰厚的优质线下资产;(3)积累了高质量商户与客户消费数据;(4)通过自主研发和第三方合作来突破技术壁垒。

图表:数字经济背景下,大数据分析平台打造传统购物中心的“智慧大脑”

纺织服装:上中下游数字化,全产业链提质增效

作者:郭海燕、秦劲风、宋文慧

图表:纺织服装行业数字化变革总览

家电:全产业链数字化改造塑造全球竞争力

作者:何伟、韦一飞、褚君

数字化对家电产业的改造由点及面,最终升级全产业链。

首先,是渠道扁平化:电子商务快速发展改变了渠道生态,与之配套的渠道信息化管理能力大幅加强,最终导致传统层层转销、层层加价的线下渠道模式难以为继,行业进行全面渠道扁平化改革。

其次,是供应链深度变革:为更好的适应以销定产,而不是传统的以产定销,供应链通过数字化实践提升效率,美的、海尔成为中国领先的工业4.0企业。工业4.0重塑了供应链流程,并且对智能装备提出更高要求,由此衍生出智能装备的飞跃发展,最终集大成为黑灯工厂。

第三,是产品全面智能化:当智能化、数字化、互联网技术普遍应用于消费电器、消费电子等产品,智能家居产业开始兴起。普通的产品升级为智能产品,既可提供智能化附加服务,也可与用户互联互通。

第四,挖掘需求方式变化,小众品牌、定制品牌机会增多:渠道数字化和扁平化让企业更容易收集消费者数据、挖掘消费者需求。工业4.0后,企业整合产业链的门槛降低。市场敏感高的企业更容易捕捉消费者的需求变化、线上流量的变化,这最终导致针对小众群体,圈层化审美的产品不断涌现。例如,小米定位简约设计的性价比产品、小熊定位小而萌的性价比产品、摩飞定位为高端轻奢产品。

我们预计3-5年,中国家电品牌(包括自有品牌、并购的外资品牌)有望在全球成为主流。中国企业在数字经济升级下,全球比较优势不再局限于成本优势,已经转换为全面的产业链优势、产品优势、零售效率优势。以此为基础,中国企业全球化进入快车道。2019-2020年,中国家电企业经历了贸易摩擦、新冠疫情的考验,展现出强大的抗风险能力和稳健的经营能力。

图表:家电行业全产业链的数字化改造

餐饮旅游:扭转“大行业、小公司”格局

作者:郭海燕、林思婕、刘凝菲

餐饮旅游是典型的“大行业、小公司”,市场规模庞大,竞争激烈、成本压力大。数字化有助于餐饮旅游企业精准识别用户特征,提供更好的消费体验以聚集流量、扩大市场份额;并能以更智能化的决策和更精益的管理降本增效,优化盈利水平。目前我国餐饮旅游业的数字化程度较低,提升空间广阔:2019年中国餐饮行业在线化率为13%,旅游业的在线化率为37%左右,与其他服务业细分行业相比均处于较低水平。新技术/新基础设施为餐饮旅游行业的数字化转型提供强力支撑,例如O2O平台、大数据分析、RMS/PMS等信息系统、AI智能等。同时,疫情的爆发所导致的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加速了我国餐饮旅游业的数字化转型进程。我们预计通过数字化而拥有聚集掌控流量能力和高运营管理效率的企业将会胜出,而拒绝拥抱数字化或转型较慢的企业或将失去市场竞争力。

图表:数字化对餐饮企业前台、中台和后台的赋能

图表:具备强大数字化能力的免税运营商可以突破时空限制,为消费者带来免税购物新体验

食品饮料:内外兼修,数字化转型带来颠覆式变革

作者:吕若晨、余驰、陈文博、周悦琅

对于食饮企业,机遇与挑战并存。数字化将通过技术突破支撑传统食饮企业转型升级。我们看好积极拥抱数字化并进行转型升级的企业,并认为拒绝拥抱数字化或者转型进程较慢的企业或将失去市场竞争力。此外,我们认为数字经济可能为看似格局稳定的食品饮料行业提供颠覆性机遇。对于新兴企业来说,将流程数字化、在线化、组织化,可用3-5年即完成过去传统企业5-10年的流程打造,并通过互联网大数据洞察消费者,从而实现弯道超车;对于传统企业来说,数字经济是一把双刃剑,能够有效利用并积极赋能的企业将胜出,反之则面临被淘汰的风险。

图表:数字经济提升食饮产业链效率

医药:数字健康时代向我们走来

作者:邹朋、屠炜颖、冯喜鹏

随着诸多流量平台入局,具备跨时空、联结性、共享性、数据全程留痕等特点的health-tech不断解决医药产业因时空束缚导致的医疗资源分配不均、医患信息不对称、监管难度大等痛点,并进一步催生产业格局重构及商业模式重塑。未来,基于科技发展的数据AI有望使得精准研发、精准营销、临床疾病研究、医保控费等诸多领域得到突破;基于传感器发展的物物相联场景有望形成“载体-技术-服务”的全面跨界融合生态,无界健康管理成为可能。

流量平台入局催生医药产业格局重构。医药产业具特殊性,决定“医+药+险”需求三位一体,体系更为复杂。疫情推动,“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出现里程碑变化,“医+药+险”全链路在线化模式在诸多省市初步落地,使得慢病人群具备触网意愿。随着“互联网+险”得到政策突破,医患与信息流、物流、资金流实现终端场景分离,诸多流量平台加速入局,形成入口多样化的医药产业平台化发展格局,并进一步带来医药产业商业模式的重塑。

物物相联催生全面跨界融合,数字健康时代开启。展望未来,“互联网+医”、“互联网+药”、“互联网+险”全面进入数字化基建时代,人、处方、药品、医保等数据有望在同一网络中集成,医药产业全域数据网络有望形成;同时,科技龙头加快入局健康产业,基于传感器发展的物物相联场景有望形成“载体-技术-服务”的全面跨界融合生态,个人健康管理走向家庭健康管理,健康数据全面互联互通,开启数字健康时代。

图表:数字化赋能不断推进,数字健康时代向我们走来

教育:催生线上线下融合红利

作者:赵丽萍、张潇丹

供给:校内教学基础设施的信息化和校外课程辅导的线上化方兴未艾。“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更加强调软件与数据,校内教学的基础设施向智能化迈进,增加了优质教育资源的供给;在线教育平台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时空限制,提供了更便捷、更高效的课外辅导解决方案,扩展了教育能触达的边界。

分配:以直播技术为依托的双师课堂、OMO等新兴教学形式,使教学资源由海外流向国内、由高线流向低线成为可能,在扩大资源流动范围的同时促进了教育公平,低线城市学生也能享受头部城市的名师资源,释放了传统模式下被压抑的增量需求。

利用:在AI、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加持下,千人千面的自适应学习更具针对性,学习方案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习惯和过往经历量身裁定,“标准化教学”与“个性化教学”相结合,因材施教成为可能,有利于改善最终的教学效果。

未来趋势:教育行业将进一步受益于数字化浪潮带来的线上线下融合红利,深度赋能教师,推动个性化趋势与融合趋势的进一步显现,让学生获得更高质量而公平的教育。

图表:数字技术促进教育资源的充分流动

传媒:数字经济赋能文娱产业升级

作者:张雪晴、温晗静、焦杉

金融产业:进程领先,竞合中胜出龙头

作者:王瑶平、姚泽宇、张帅帅、樊优

在过去的15年内,金融行业的数字化发展迅速,目前数字金融的渗透率、市场规模等方面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处于领先水平。数字化为银行、证券、保险、基金四类传统金融机构,以及支付、理财、贷款、保险四大业务均带来了较大的改变。中国金融行业的数字经济进程规模和速度在全球首屈一指,我们认为主要基于以下五大因素:

1)技术的快速发展、尤其是智能手机渗透率的大幅提高。以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技术演进为数字经济赋能金融行业奠定了基础,其中,较为具备代表性的是智能手机渗透率提升所带来的移动金融的快速发展。

4)拥有科技能力强劲、战略进取、规模巨大的互联网巨头。依托较强的市场嗅觉及战略眼光、强有力的执行落地,中国的头部互联网公司牢牢抓住了金融行业数字经济转型的机会。

1)产生一批业务规模较大、增长迅速、市场估值可观的新业态企业。我们预计,无论是互联网公司还是传统金融机构、其行业集中度都会持续提升,而在数字化金融的背景下,将诞生更多规模大/增长快/估值可观的领先新业态企业、形成“两超多强”的局面。

2)金融行业的风控和服务能力有较大提高,进而赋能实体经济。降低交易成本、避免信息不对称、提高运营效率,从而提升金融行业的能力并以此反哺和赋能实体经济。

3)传统金融机构在竞争压力下科技应用速度加快、经营能力提高,但同时行业内科技鸿沟不断扩大。面对来自互联网等新业态的竞争压力,传统持牌金融机构纷纷加大科技投入、带动经营能力的大幅提升。其中,在金融科技领域布局较早、投入较大的机构,体现出了明显的竞争优势、市场估值也大幅领先同业。

图表:过去五年的高速成长加速了中国普惠金融的发展

交运物流产业:2C端继续受益,2B端异彩纷呈

作者:杨鑫、刘钢贤、尹佳瑜

过去十年,2C端物流与平台经济之间相互创造相互成就,网购和外卖平台的飞速发展催生了电商快递和外卖,未来还会持续增长吗?是否会有天花板?外卖深刻地改变了很多人的就餐方式和生活方式,即时配送领域还有多少成长空间?伴随着5G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进步,中国的供应链行业是否也会涌现很多机会?下面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看数字经济已经和将要给交运物流领域带来何种改变。

有效赋能:平台经济带动快递、即时配送和共享出行大发展,行业集中度也将持续上升

赋能领域一:电商快递的需求侧将继续高增长(五年翻倍),供给侧继续集中。

需求端来看,过去五年网络零售GMV增长了2.6倍,快递件量增长3倍(从200亿票到630亿票)。2019年电子商务从业人员5,100万人,快递员也达到了约300万人(主要来自农村,80、90后为主)。整体而言中国数字经济发展在快递领域是劳动友好型的。科技赋能劳动体现在:1)移动互联网和移动支付普及率高,2)科技手段,比如GPS等,降低了工作门槛,3)智能语音、自动化分拣等进一步提升了人员效率,4)电商平台的科技投入进一步赋能快递。

展望未来,我们预计数字经济继续赋能,未来五年快递件量仍将实现翻倍增长,到2024年达到1,200亿票。供给端来看,下一步的竞争也是数字化的竞争,我们认为中国快递行业集中度会进一步提升。从今年开始向后看五年,我们认为,电商快递龙头的分化将在三方面显现:1)赋能加盟商;2)经营精细化;3)利用快递网络向其他业务扩展。若想在这三方面胜出,数字化助力必不可少,目前头部公司也都在进行数字化转型。

赋能领域二:即时配送,数字赋能的蓝海市场(五年预计翻三倍),掌握商流物流的商家将胜出

未来洞察:2C端继续深化,2B端将依赖5G、物联网实现快速突破

2C领域会继续深化:即时配送和同城物流将继续发展;商流+物流+信息流打通未来运输末端(快递员、快递柜、驿站、包装盒)都有数字化的可能,利用其直达消费者的特点来进一步货币化;中国的快递时效已经远高于国外,伴随数字经济发展,管理能力能够输出,将大幅提升跨境电商的时效。

中上游产业:提效降本,大象起舞

农业:赋智赋能,数字农业方兴未艾

作者:孙扬、张宇茜、陈煜东

数字经济赋能农业,促进供给端提效降本:我们认为数字化推动农业生产模式从依赖传统人工经验为主,转变为借助数字化规划、调控生产,从而促进提效降本,推动供给端变革。参考海外经验,美国农业数字化发展较成熟,据1965~2017年美国农业部数据,我们估算数字化令美国农业生产率提升约9.6%,令生产成本平均下降约2.7%。向前看,随国内农业大数据采集分析、生产规划、跟踪服务等数字化技术发展,我们判断数字经济在农业产前、产中环节的渗透率有望持续提升,供给端效率和成本均有改善空间。

图表:数字经济在农业中的应用示意图

制造业:数字经济赋能,从“制”造走向“智”造

作者:孔令鑫、王雷、常菁、曾韬

我国已基本完成了工业化的建设,资本投入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已明显减弱,未来的五至十年,“数字”将成为制造过程中一大新的生产要素,为提升劳动生产率贡献新的力量。那么,数字经济将如何赋能制造业?制造业已经迎来了哪些技术突破和变革?中长期来看,这些技术变革将带领制造业走向何方?本节内容,就基于以上问题的思考,进行了深入探讨。

数字经济对制造业的赋能如何体现?我们认为,随着5G、物联网等通讯技术的进步,以及大数据和AI的应用,未来制造业将出现三大趋势:其一是工业产品将更加“智能化”,其二,工业生产将更加“数字化”,其三,就是如刚才可选消费、必选消费都已经提到的,渠道营销和产品、服务将更加“定制化”。

第一,在产品端,互联网与通讯技术的融入将推动工业产品更加智能。未来我们面对的产品将不再是一成不变的单一形态,而是如AlphaGo一般具有自主“学习”、“思考”和“反应”能力的智慧终端;例如,在汽车行业内,随着汽车电子化,汽车智能程度上升,这对于汽车和汽车零部件制造业带来的深刻的变革,我们看到了汽车制造业“老树发新枝”的机会。中长期来看,汽车网联化可能进一步推动智能驾驶、车联网等新业态乃至新行业的发展。

第二,在生产端,“数字”作为一种关键的生产要素将帮助生产、物流、仓储等各个环节实现降本增效。智能制造将不仅仅释放人们的双手,更将在视觉、触觉乃至决策层赋能生产制造。首先,制造业智能化推动智能装备的普及率提升;其次,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的趋势,将会支撑制造资源的泛在连接、弹性供给、高效配置;最后,工业互联网优化了生产过程和服务形式,进而得以提升全社会的效率和效用。

第三,在服务端,大数据分析帮助企业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定制化需求。消费者的需求将被更快速、更精确地为生产厂家所获悉,并实时为生产指明方向。以往多批次、小批量的产品生产模式成本居高不下,限制了定制化产品和服务的发展,但制造业供应链的数字化与网联化恰恰奠定了C2M生产的基础。

图表:数字经济促进制造业升级的具体路径

上游行业:大象可伴数字起舞

作者:陈彦、王钟杨、李可悦、李璇、詹奥博

总结下来,上游行业主要有以下的典型数据赋能应用场景,我们分别通过钢铁、建材、建筑、油气、化工行业的案例对每项赋能加以说明。

大数据监控与赋能:以油气行业举例,通过大数据收集、传输、整理、分析与赋能打造智慧油气平台,企业的商业模式将由人力密集型转为更加智能化和无人化。另外,智慧气表在天然气产业链终端发力,帮助城市燃气更快、更好、更准地服务终端客户;

生产工业化:以建筑行业举例,目前建筑行业正在改变过去的手工作业模式,通过机械大规模作业、工厂标准化生产、系统信息化监控,以装配式建筑为抓手,实现生产过程的标准化、工业化和智能化,有效改善了传统生产方式的效率低及质量可控性差的问题;

安全提升:以化工行业举例,化工装置的复杂性及人工操作的失误或会带来一些意外,巴斯夫通过5G等新兴技术赋能“研发+生产+供应链打造”,使生产流程更安全,更优化。

本文摘自:2020年9月20日已经发布的《数字赋能经济:产业数字化未来已来》

分析员郭海燕SAC执业证书编号:S0080511080006SFCCERef:AIQ935

分析员杨鑫CFASAC执业证书编号:S0080511080003SFCCERef:APY553

分析员张宇SAC执业证书编号:S0080512070004SFCCERef:AZB713

分析员樊俊豪SAC执业证书编号:S0080513080004SFCCERef:BDO986

分析员王瑶平SAC执业证书编号:S0080517120002SFCCERef:ALE841

分析员陈彦CFASAC执业证书编号:S0080515060002SFCCERef:ALZ159

以下作者按报告章节出现顺序为准:

分析员徐卓楠SAC执业证书编号:S0080520080008SFCCERef:BPR695

分析员秦劲风SAC执业证书编号:S0080519060001

联系人宋文慧SAC执业证书编号:S0080119080073

分析员何伟SAC执业证书编号:S0080512010001SFCCERef:BBH812

联系人韦一飞SAC执业证书编号:S0080119080093

联系人褚君SAC执业证书编号:S0080119080067

分析员林思婕SAC执业证书编号:S0080520080005SFCCERef:BPI420

联系人刘凝菲SAC执业证书编号:S0080120060073

分析员吕若晨CFASAC执业证书编号:S0080514080002SFCCERef:BEE828

分析员余驰SAC执业证书编号:S0080520030001

分析员陈文博SAC执业证书编号:S0080518090003SFCCERef:BNK779

分析员周悦琅SAC执业证书编号:S0080520030002

分析员邹朋SAC执业证书编号:S0080513090001SFCCERef:BCC313

分析员屠炜颖SAC执业证书编号:S0080516040001SFCCERef:BHM709

联系人冯喜鹏SAC执业证书编号:S0080119030029

分析员赵丽萍SAC执业证书编号:S0080516060004SFCCERef:BEH709

联系人张潇丹SAC执业证书编号:S0080119120048

分析员张雪晴CFASAC执业证书编号:S0080517090001SFCCERef:BNC281

联系人温晗静SAC执业证书编号:S0080119080029

联系人焦杉SAC执业证书编号:S0080120060075

分析员姚泽宇SAC执业证书编号:S0080518090001SFCCERef:BIJ003

分析员张帅帅SAC执业证书编号:S0080516060001SFCCERef:BHQ055

分析员蒲寒SAC执业证书编号:S0080517100003SFCCERef:BNR210

分析员刘钢贤SAC执业证书编号:S0080520080003SFCCERef:BOK824

分析员尹佳瑜SAC执业证书编号:S0080520090003

分析员孙扬SAC执业证书编号:S0080516050001SFCCERef:BME215

联系人张宇茜SAC执业证书编号:S0080119090043

联系人陈煜东SAC执业证书编号:S0080120080111

分析员孔令鑫SAC执业证书编号:S0080514080006SFCCERef:BDA769

分析员王雷SAC执业证书编号:S0080118040030SFCCERef:BNN451

分析员常菁SAC执业证书编号:S0080518110003SFCCERef:BMX565

分析员曾韬SAC执业证书编号:S0080518040001

分析员王钟杨SAC执业证书编号:S0080519050001SFCCERef:AXN241

分析员李可悦CFASAC执业证书编号:S0080517070004SFCCERef:BKW500

分析员李璇SAC执业证书编号:S0080515080008SFCCERef:BGG514

分析员詹奥博SAC执业证书编号:S0080518070002SFCCERef:BLZ827

THE END
1.探究AI未来发展趋势:技术演进行业应用与商业模式革新解析未来发展趋势表现在技术演进、行业应用和商业模式革新等方面。在技术层面算法优化、算力提升和数据驱动将成为关键因素;在行业应用层面智能制造、医疗健和智慧城市等领域将取得显著成果;在商业模式层面, 产业互联网、 金融和 教育等模式将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我国应抓住发展的历机遇,加强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应用创新商业模式,...http://www.slrbs.com/jrzg/aixuexi/282738.html
2.从大模型的「前世今生」看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价值涌现」在许多条有希望通往AGI的技术原理路径中,生成式人工智能(Generative AI;又称Artificial Intelligence Generated Content,AIGC)是近几年被广泛提起,并且受到热门关注的一项技术。它能够学习输入训练数据的模式和结构,生成具有相似特征的文本、图像或其他内容。 http://www.pinevc.com.cn/article/1361.html
3.新旧动能转换,烟台做了什么?有何可复制的经验烟台生活创新商业模式,延伸产业链和附加值 以“工业+旅游”的融合发展模式为例。工业,能为旅游提供新资源,如历史遗存、高科技创新、生产工艺等;旅游,则能为工业带来巨大的附加值,比如品牌提升、产品推广、形象宣传等。 烟台张裕,中国葡萄酒业的龙头企业。作为烟台名片之一,这位125岁的“老古董”,在商业模式的选择上颇为“前...https://yantai.dzwww.com/xinwen/ytxw/ytsh/201707/t20170706_16032117.htm
1.制造业7大模式:智能制造协同制造绿色制造等思维导图详解解释:大家一起合作完成一个大项目。不同企业和研究机构通过合作,共享资源和技术,共同开发新产品。比如,芯片设计企业、制造企业、封装测试企业等通过协同制造模式,共同研发和生产高性能芯片,提高整个产业链的竞争力。 特点:强调企业之间、企业与科研机构之间、企业与用户之间的紧密合作和协同创新,通过建立协同创新平台,整合...https://blog.csdn.net/CServer_01/article/details/143791627
2.行业创新模式有哪些(创新模式是什么)1. 行业创新模式有哪些 麦肯锡全球研究院提出的效率驱动、客户中心、工程技术、科学研究等四种创新原型为企业提供了创新实践的参考,帮助企业从“汲取创新”(即二次创新)转向“领导创新”,推动我国从“世界工厂”向“全球创新中心”转变。 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企业如何开展创新?麦肯锡全球研究院采用“原型”分析模式,通过对...https://www.baikezj.com/a/6733ffbd27b22ff2ad08ea62.html
3.智能制造(精选十篇)和区域覆盖面,全面启动传统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开展离散型智能制造、流程型智能制造、网络协同制造、大规模个性化定制、远程运维服务5种智能制造新模式的试点示范,继续注重发挥企业积极性、注重智能化持续增长、注重关键技术装备安全可控、注重基础与环境培育,逐步探索与实践有效的经验和模式,不断丰富成熟后在制造业各领域...https://www.360wenmi.com/f/cnkeyedu32zz.html
4.中国自主的数字贸易知识体系建构——以西方经典理论为参照系的...全球公司和智能制造六大主体及其内在关系构成了基于数字技术创新的数字贸易主分析框架,是数字贸易核心研究领域;以此为基础,形成了以贸易成本、多边贸易、全球生态网络、全要素生产率、劳动力市场和数字贸易规则六大重点研究领域构成的基于消费者偏好的全球贸易平台次分析框架,以及平台生态系统、组织变革、商业模式、供应链...https://www.zgcsswdx.cn/info/9728.html
5.华理MEM“智能制造与智慧运营”特色模块课程组长彭泽余副教授的...《智能制造与商业模式创新》:这门课程主要包括两大方面,第一个是技术带来的挑战和机遇,即出现了哪些新的现象,新的问题是什么,有没有一些新方法论、新的工具。第二个是智能制造来赋能商业模式的创新,主要是相关理论、实践和案例分析,这门课会请多位行业一流的专家到课堂上来进行分享。 https://mem.ecust.edu.cn/news/detail/cat/13/nav/course/code/master.course/id/2-4278800
6.电力技术服务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策略研究报告商业自是有胜算 ...54 电力技术服务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策略研究报告 4 一、前言 现代企业的创新,需要人们运用新的理念、手段和方法来整合资源,以创造一种新的经营模 式。创新的根本目的,在于迎合市场,满足顾客需求,最终赢得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那么,经营的创新方向是什么? 创新模式有哪些? 下面,我们先从电力...https://doc.mbalib.com/view/c84d0184c04fec568812d69052fa09a4.html
7.董海滨:智能制造与工业互联网▲ 深入了解中国制造2025国家工业战略与智能制造的方向; ▲ 深入掌握智能制造与工业互联网的核心技术支撑; ▲ 深入掌握智能制造与商业模式创新(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系; ▲ 深入了解国内外优秀企业在智能制造和工业互联网方面的探索与实践; ▲ 掌握不同行业智能制造的解决方案与智能工厂规划、实施。 https://www.kaocha.org/newsshow/3285.html
8.常见的制造业经营管理模式有哪些制造业经营管理模式主要包括传统模式和现代模式。传统模式以规模化生产和流水线生产为主,以工艺和设备更新换代为主要途径提高产能和优化生产效率;现代模式则注重产品质量、服务质量和商业模式的创新,采用先进的信息管理技术,提高生产的智能化和自动化水平,实现全面升级。常见的现代模式包括某精生产、TOC、ERP等,其目的在于...https://h.chanjet.com/ask/a78caf11a3f47.html
9.科研成果汽车产业变革的特征趋势与机遇在此过程中,汽车将以出行、互联、共享、服务等全新特征,在大交通、大能源和大环境中扮演全新角色,并催生出产品、技术、用户体验、商业模式和应用场景等多维度全面立体的创新机遇。具体如图8所示。接下来,本文就从智能汽车及智能制造两个层面来展开论述。 图8 汽车产业与产品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扩展...https://dy.163.com/article/E2IRUGG40527DRNR.html
10.创新成功范文12篇(全文)由于业务不再局限在我所在的至诚学院一个学校,我们需要在各个学校设立代理点。今年暑假,我特地留在学校,和同学们探讨如何把本校的代理模式复制到福州的其他高校去,大家认为需要组建一个跨校区的联盟销售团队。 成功=激情+执著+创新 第3篇 激情─用激情燃烧学校 ...https://www.99xueshu.com/w/ikeynrcbcx0f.html
11.我国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研究丨中国工程科学一方面,以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技术变革改变了传统汽车设计、验证、制造、销售以及服务等模式,激发了以P2P、代工、V2X等为代表的新型商业模式和交通组织方式,成为正向引领汽车技术进步的内生动力;另一方面,汽车的爆炸式增长带来的能源、环境、拥堵、安全等社会问题日益严峻,部分已经逼近或...https://www.yoojia.com/article/9734837452798440862.html
12....提高国家制造业创新能力湖南石油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可以预见,未来一个时期我国制造业发展将面临发达国家高端先发效应和其他新兴经济体相对比较优势的双重挤压和双重挑战,唯有依靠创新重塑国际竞争新优势,才可能化挑战为机遇,实现制造业由大变强。 (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不断加深,协同创新成为智能时代的创新模式...https://www.hnshzy.cn/jdgcxy/info/1025/148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