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这个平台,可以将线下的三甲医院、社区医院等各种医疗资源整合起来,与医院签约,使医生能为个人提供面对面的视频问诊,为有需求的家庭提供私人医生服务。未来像感冒这样的小病,用户不必再去医院,就能在家或旅途中完成问诊和治疗……”然而,在今天举行的首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实践组新业态类项目角逐中,这项原本抓人眼球的创意,不仅在答辩环节屡遭评委们的追问,而且最终出人意外地仅获得77.4分,这也是该项目竞逐中评委们打出的第一个低分。
创意无限却输给贪大求全的大平台陷阱
学生创业项目所选择的创业方向与相对应行业的实际情况“错位”,不只是存在于新业态类项目比赛中。事实上,这是实践组各分赛场的一个共性特点。
“目前,你们主要的市场竞争对手有哪些,能否列举3个?”来自评委郭羽的提问,让书画艺术品电子商务创业团队稍感意外,略有所思,团队代表说出了几个机构的名字,但在郭羽看来,这几个机构和该团队的业务定位完全不一样。
在展示环节,很多团队一开始都会介绍市场调研情况。评委们在答辩时,问得最多的也大多集中于此。诸如“在众多创业孵化平台中,你们的优势在哪里?”“人人网等类似企业发展式微,你们为什么还选择校园平台这个领域?”
“农作物是从地里长出来的,不是从商业模式中长出来的”
“你们中有人种过地吗?”传统行业实践组的评委、和君集团合伙人桑郁的这个问题,让台上的“物联芯温室智能种植云管家”团队有些不知所措。就在10分钟前,身着绿色T恤的团队负责人王良帆,在激光笔和电子白板的协助下,描绘了一幅未来农业的图景:
坐在办公室里,打开手机客户端,远在百公里之外的多个温室大棚内的环境便了如指掌,温度、湿度、农作物生长情况一目了然,还可以实时控制温室大棚里的农业设备,及时进行调节。所有的一切,只需要一名管理人员就能轻松搞定。
这样的智能系统能否代替“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耕作,一些评委对此仍持保留态度。
“难道仅仅靠模型和数据就能种好地吗?”曾经种过草莓的桑郁认为,“互联网+农业”的创业基础在于对农业行业的深入了解,缺少行业深耕的互联网产品如同纸上谈兵。
大赛评委、唯你网首席执行官李征光用了一个更加形象的说法:“农作物是从土地里长出来的,不是从商业模式中长出来的。”
在获得A轮6000万美元的投资后,运策网首席执行官王有朝终于松了一口气,大学时选择的这条路,今天他终于看到了生机。整车货运O2O平台最初是他在南京大学物流专业攻读硕士学位时的一个想法,为了实现这个想法,毕业后他并没有选择立刻创业,而是在传统物流行业中摸爬滚打,在积累了人脉和资源的同时,也发现了这个行业的“痛点”。
李征光说:“新业态的创业中,很多靠着商业模式来‘赚快钱’,但是‘互联网+’却很难撬动传统行业。”在模式创新的滥觞中,很多人都在强调营销环节。但在他看来,“互联网+传统行业”的走向,应该将更多的技术力量和资金投入到生产环节,深度地改造生产制造环节。
“脚踏实地”的技术创新项目频遇“橄榄枝”
“我觉得没有核心技术的创业其实就是耍耍而已!”结束项目展示,面对记者采访时,武汉大学“星云引擎”创业团队的一位成员这样回应记者。在路演环节,多位评委肯定了他们的项目,并抛出寻求合作的“橄榄枝”。
这是一个提供云端操作系统的创业公司,它采用跨平台和云计算技术的结合,使软件运行在服务端,使服务端拥有任意模拟和切换操作系统的能力。“三网融合的瓶颈是终端设备自身难以融合,这个平台在三网融合方案里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突破点。”此次评委、得厚资本总经理张伟民评价这个项目的创新性在于技术突破。
在“100进30比赛”实践4组的比赛现场,多项技术支撑平台项目收获了掌声,获得全组最高分——88.8分。而依靠商业模式创新的传统产业项目则多数名落孙山。
“我看重的是一个项目是否有技术壁垒,是否具有核心竞争力,有独创性,被快速模仿的可能性很小,并对现在的产业结构起到升级作用。”评委、洪泰基金执行总裁冯玺清表示。正是因为“星云引擎”在算法上的优势和虚拟机技术的领先性,所以让他对这个项目打了高分。
“创新得做和别人不一样的东西,只有概念,没有核心技术,创新是没有根基的。”在“星云引擎”项目创始人余国田眼里,他们在这个领域具有“唯一竞争力”,因为团队自身专利技术的积累,并以开放性的合作方式为合作伙伴提供技术支撑,基本没有竞争对手可与之匹敌,“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搭建别人的商业模式实现商业模式的变现,目前国内很少有互联网企业可以做到”。
“并非模式创新的市场我们就不投资了,而是有更多的市场空白等待我们去开发,他们还没有和‘互联网+’结合起来,这将是未来互联网创业的方向。”张伟民也看好技术创新的广阔空间。(本报记者柯进万玉凤刘博智刘盾陈少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