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腐败斗争发展到今天,执政党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与考验:不进一步加大反腐力度,不彻底根除已经存在的严重腐败现象,党的形象将会受到极大损害,党的执政根基将可能被严重蛀空。腐败现象不解决,就如习总书记所说的,“我们党就会失去根基、失去血脉、失去力量”①;但如果不处理好加大反腐力度与科学防范反腐所引发的各种风险的关系,也可能犯下习总书记所警示的“颠覆性错误”,其后果将更加不堪设想,这个问题必须引起执政党的高度重视和警惕。
进一步加大反腐力度可能引发的风险评估
中国共产党历来十分重视党的自身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尤其是改革开放后,党不断加大反腐败斗争的力度,虽然也惩治了不少高官,但并未从根本上遏制住腐败频发、多发的势头。究其原因,主要是过去反腐力度的增长赶不上腐败现象发展的势头。反腐要取得让人民满意的效果,必须进一步加大斗争力度,既要大力“捕蝇”,更要强力“打虎”。特别是,要彻底铲除其背后的腐败网络。不如此,就很难真正遏制住腐败势头。
“老虎、苍蝇一起打”,老百姓固然欢迎,但要在短时期内,不惜一切代价把各种“苍蝇”、“老虎”扫除干净,尤其是要真正打掉“大老虎”,难度不小,稍有不慎,甚至可能造成严重后果。
二是人民群众的心理承受能力。毫无疑问,人民群众对党中央不断加大反腐力度是发自内心的支持和拥护的,因为腐败不仅严重伤害党的形象,也严重损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从网络舆情可以看出,广大人民群众是高度评价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的反腐决心和反腐效果的。但如果对不断加大反腐败力度缺乏周密的顶层设计,在短时期内过密、过快地拉出一大批“小老虎”、“大老虎”、“老老虎”,虽然大快人心,但与此同时,这种大规模反腐引发的“老虎井喷”现象极有可能超出人民群众的心理承受能力,从而产生意料之外的反效果,即从拥护、支持反腐败走到另一个极端:由痛恨少数腐败分子发展到否定整个党的先进性与纯洁性,进而否定党的执政合法性。
三是敌对势力借机大肆攻击煽动。由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根本对立,国内外敌对势力长期以来不惜一切代价,寻找各种机会大肆攻击中国共产党,而一旦在短时期内集中地、大规模地拉出各种腐败案件,必然会给国内外敌对势力的大肆攻击提供更加充分的口实,甚至客观上为其利用民众对腐败现象的痛恨制造事端提供便利。
加大反腐斗争力度的风险防范对策
有腐必反,有贪必肃。坚决惩治腐败,不是权宜之计,而是战略任务。充分估计反腐可能引发的风险,不是要降低反腐力度,相反正是为了制定科学周密的防范对策,以将反腐斗争进行到底。
首先,反腐斗争要有顶层设计。彻底根除腐败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也是执政党自身建设中的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随着反腐败斗争力度的进一步加大,所遇到的阻力会更大,困难也会更多,因而不能盲目地反到哪算哪,更不能逞一时之快。面对错综复杂的利益斗争与盘根错节的利益链条,必须充分论证,制定出一套目标明确、计划周延、程序科学、方法得当的顶层设计方案。
再次,反腐败斗争的重点要放在制度建设上。大力查办各种腐败案件,严厉惩戒腐败分子的违纪违法行为,固然是反腐斗争的重要任务,但却并不是最终目标。既要抓“老虎”,更要建“笼子”,只有把“老虎”关在制度的“笼子”里,才能从根本上杜绝“虎患”。反腐败斗争的最终目标应该是构建一套科学有效的反腐防腐制度体系,因此在反腐斗争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后,要逐步把工作重点从“打虎”转移到“建笼”上来。只有构建起全面系统的防范和惩戒腐败的制度体系,才能让各级官员“不想腐、不必腐、不能腐、不敢腐”,也才能从根本上遏制腐败蔓延的势头。
至于像社会上一些人所担心的那样:大规模的反腐影响了经济发展、影响了广大干部的工作积极性,进一步加大反腐力度,可能会影响经济发展、影响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笔者认为这种担心虽有一定依据,短期内经济发展的某些领域,如高档烟酒消费、旅游餐饮业等也的确都受到了较大冲击,一些官员在招商引资等方面的积极性也有所下降,但从长远来看,进一步加大反腐力度,扫除了诸如“吃、拿、卡、要”等行为给经济发展造成的障碍,事实上有利于为市场经济营造一个公平、公开、自由发展的环境,也更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这恰恰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这方面的风险。
(作者为中山大学党史党建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导;本文为201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构建科学有效制约权力运行的保障机制、防范机制和惩戒机制”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批准号:13AZD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