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市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事件专题风险评估
(学员版)
学习目的
□提高对风险评估在卫生应急管理与科学决策的重要性认知;
□掌握专题风险评估的组织与实施流程、内容与方法,包括如何计划与准备、组织召开专家会商会、风险评估报告的撰写;
□掌握风险评估关键技术。包括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评价及提出有针对性的风险管理建议。
第一部分事件背景
2013年8月13日,H市辖区BH区某餐饮饭店发生74例聚餐后食物中毒事件,涉事聚餐集中于8月12日晚宴和13日的午宴。经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检测确认为这是一起由聚餐而引发的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事件,危险食物为咸蛋黄焗肉蟹。8月15日,H市辖区LY区也发生一起餐馆聚餐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本起事件供给搜索到15例病例,检出的致病菌也为副溶血性弧菌。
H市是靠近沿海的一个地级市,面积近7000平方公里,人口600多万人。鉴于H市居民中有喜好食海产品的习惯,加之目前正值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高发季节,市卫生局要求疾控中心就本市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开展了专题风险评估。
第二部分计划与准备
一、确定评估议题
根据市卫生局的要求,H市疾控中心开展本次快速风险评估,依据事件背景确定本次风险评估的议题为:1、H市再发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事件的风险等级;2、现阶段应对措施或建议。
二、确定风险评估的方法
H市发生两起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事件后,根据要求需开展风险评估,由于用于评估的信息有限且并不十分充足,且需要较快地(通常24-48小时内)对事件的风险等级进行研判,决定是否需要做出应对,应对的紧迫性和级别,关键控制措施的设计和选择,以及是否涉及其它部门和事件的进一步管理,因此,市卫生局、市疾控中心决定开展快速风险评估。
2、风险评估常用的方法有哪些?
本次风险评估是对食源性疾病开展评估,常用的评估方法中风险矩阵法可以量化风险,对多种风险进行系统评估,比较不同风险的等级,便于决策者使用,因此,决定采用风险矩阵法。
三、风险评估人员的确定
3、如何确定风险评估人员?
四、数据资料的准备
4、根据确定的风险问题,应该准备哪些背景资料?
第三部分风险识别、分析与评价
一、风险识别
5、风险识别的定义?本次评估需要收集哪些风险识别信息?
二、风险分析
6、风险分析的定义?如何开展风险分析?
7、请制定本次评估可能性分析的表单?
8、请制定本次评估后果严重性分析的表单?
三、风险评价
9、风险评价的定义?根据制定的表单,对本次评估开展风险评价?
四、不确定性分析
10、不确定性分析定义?对本次评估的不确定性进行分析?
第四部分风险管理建议
11、根据评估的结果,提出针对性的风险管理建议?
第五部分风险评估报告
12、请试述风险评估报告的框架?
13、请撰写本次专题风险评估的评估报告?
【事件背景信息】
一、事件背景
表1.H市2013年8月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事件信息
1、基本特征
副溶血性弧菌常引起一种肠道疾病,大多数病例都有水样腹泻和腹部痉挛性疼痛,常伴恶心、呕吐、发热和头痛。是一种典型的中等严重程度疾病,病程持续1-7天,全身感染和死亡罕见。
2、病原体
副溶血性弧菌又称嗜盐菌,无盐时不生长。根据菌体O抗原不同,现己有13个血清群。革兰染色阴性,无芽胞,一端有单鞭毛,运动活泼,需氧或兼性厌氧。在含盐3%-4%的培养基中生长良好,当NaCI浓度高于8%时也不能生长。最适生长的pH值为7.5-8.5,温度37℃,不耐高温,80℃1分钟或56℃5分钟即可杀灭。对酸敏感,在2%醋酸中或50%的食醋中1分钟即可死亡。副溶血性弧菌可引起食物中毒,但并不是所有菌株都能致病。
3、致病机制
4、流行特征
世界上许多地方曾报道有散发病例和同源暴发,尤其是日本、东南亚和美国。1950
年日本首次发现副溶血性弧菌,该次食物中毒事件经调查证实与食用的沙丁鱼有关,造成了272人患病,并有20人死亡。美国在1973年至1998年共报道了40起副溶血性弧菌暴发,病例1000余例。我国2008年副溶血性弧菌致食物中毒事件起数和涉及患者人数分别占同期细菌性食物中毒事件起数和患者人数的24.1%和23.1%。
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感染有明显的季节性,多发生于夏秋两季,7-8月为发病高峰。6-9月的病例数可占全年发病总数的60%-70%。
5、贮存宿主
海岸是其生存地。寒冷季节可在泥沙中发现该菌;温暖季节很容易在海岸边水体、鱼类和有壳水生动物中发现。
6、传播方式
通过食用生的或烹饪不当的海产品,或食用被生海产品或污染水污染的任何食物传播。
7、潜伏期
12-24小时,范围4-30小时。
8、传染期
正常情况下无人与人之间传播,粪-口传播除外。
9、易感性和抵抗力
大多数人可能易感,尤其肝病、胃酸减少、糖尿病、消化性溃疡或免疫功能抑制者。
10、临床症状和结局
主要症状为上腹部阵发时绞痛、腹泻,水样便,恶心、呕吐,有时有脓血便。重症者脱水,少数病人可再现意识不清,病程为1-7天,一般愈后良好。
11、实验室检测与诊断
通过病人粪便在合适培养基(典型的是TCBS培养基)上,分离培养出副溶血性弧菌进行确诊,或在流行病学可疑食物中发现此菌总数≥105/g也可诊断。
12、治疗与预防控制措施
轻症患者一般不需抗菌药物,重者可给予庆大霉素、阿米卡星、诺氟沙星等。结合对症治疗如补液、纠正电解质紊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