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EPC工程总承包,就是承包商受业主委托,按照合同约定对工程项目的勘察、设计、采购、施工、试运行等实行全过程或若干阶段的承包。即按照合同要求,承包商对工程的设计阶段、采购阶段、施工阶段以及试运行阶段全过程实施管理,最终向业主提交一个满足使用功能、具备使用条件、达到竣工验收标准、符合合同要求的工程项目,并对工程的进度、质量、费用和安全的负全部责任。
EPC工程总承包模式主要应用于以大型装置或工艺过程为主要核心技术的工业建设领域,目前在大型公建和基础设施建设领域也有很多采用EPC模式。
EPC模式最突出的特点是以设计为主导,统筹安排采购、施工,通过整体优化项目的实施方案,实现设计、采购和施工各个阶段的合理交叉与充分协调,特别是利用工程总承包企业的项目管理和技术创新优势达到节约投资、缩短工期和提供质量的建设目标。
设计创造价值,管理提升品质。设计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个项目能否按业主要求实现高品质落地和高效运营。因此防范设计风险极其重要。
常见的EPC项目设计风险及应对策略:
1.业主方提供的上位设计成果存在缺陷,如不符合规范、存在错误等。
应对策略:从源头梳理上位设计存在问题,并通过正式途径与业主方明确处理原则、责任归属等。在后续设计中,对原设计进行修改或优化,并报送业主正式确认。
2.设计单位配合度低,不受总承包商管控。
应对策略:优先选用自有设计单位或受控设计单位。签订标前协议和设计合同,明确设计单位权责义务,重点控制设计付款、配合总包义务。通过设计补充协议等方式,对设计配合工作进行合理补偿。
3.EPC设计工作内部界面划分不清。
应对策略:在标前协议或联合体协议或设计合同中,明确详细的设计工作归属及取费标准。
4.设计进度滞后。
5.不同专业间设计接口需求融合不足。
应对策略:及时引入专业分包配合设计工作,设计前提出接口需求,设计出图后组织接口评审。在分包合同中明确接口配合原则及责任归属。
6.设计采用的工艺或方案不具备可行性。
应对策略:设计启动前,组织内外部专家资源对主要工艺、方案选型等进行充分论证,确保可行。合理预留设计富余度。
7.设计存在质量风险。
应对策略:组织内外部专家资源对设计成果质量进行复核。通过正式途径,与设计单位明确质量连带风险,约束设计单位源头控制。
8.后续出现大量设计变更。
应对策略:组织设计审核工作,在设计阶段解决潜在问题,尽可能减少后期变更。通过图纸会审等其他途径,减少设计变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