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品监管风险点精品(七篇)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药品监管风险点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0引言

1我国药害事件

药害事件的产生,是当时社会药品安全风险问题集中的体现,即是说药害事件是在当时社会的环境、政策等人文条件以及科学、技术等技术条件下最能反映药品风险因素的有力证据。

药害事件反映的风险因素情况有两个重要特点,第一点是多因一果,导致药害后果的往往并非简单“一因”所致,而是存在于两个或以上环节的“多因”。以“齐二药”事件为例,众所周知,二甘醇替代了药用丙二醇的“亮菌甲素”,并非特供特定医院,为何伤害后果却独独在该医院产生?与该医院是专科医院,接受的是重症病人,用药量超说明书有关。正因为用药量大,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多因才致一果。但不可否认的是,生产环节中的“替代”是风险的主因。

第二个特点就是时效性很强,药害事件的发生受限于当时的技术以及人文条件,比如著名的“反应停”事件,当今的技术条件已经可以完全防控其所带来的药品风险。所以笔者选择我国近十年以来的重大药害事件,对其产生原因以及存在的风险因素进行总结。

通过以上重大药害事件及其风险因素分析可以看出,药品的研发、生产、流通和使用过程中均存在药品风险因素,诸如药品的生产质量管理问题、药品存在设计缺陷问题等。在药品生命周期的各个环节中,具体都有哪些因素影响着药品安全,通过对具体药害事件的分析分类如下。

2药品安全风险分类

2.1药品研发阶段安全风险

正因为药品在上市前研究的过程中,无法对其各方面的安全性进行证明,所以任何药品在上市时,都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因此,药品安全风险的存在是必然、不可避免的。

通过对“万络”事件以及“欣弗”事件等研发过程药害事件进行研究,将研发过程的风险总结为以下几点:未知不良反应风险、可以避免的不良反应风险、注册检查审查风险。如表2所示。

2.2药品生产过程中的风险

“齐二药”事件发生的原因在于不法商人销售假冒药用辅料,齐齐哈尔第二制药有限公司管理和采购人员严重违规操作以及质量检验人员专业知识匮乏,致使有肾毒性的二甘醇混入其中,从药品供应链环节的角度上来说,“齐二药”事件是因为药品生产过程中药用辅料的风险控制不当造成的。

药品生产过程中的风险指药品经过国家药品注册审批之后,在药品生产企业生产的过程中所带来的风险。药品的生产全过程,从原料、厂房设置,到生产过程的控制,到仓储都受到GMP规范约束,药品生产企业要获取《药品生产许可证》、药品批准文号才可以对药品进行生产。

2.3药品流通过程中的风险

2008年,完达山刺五加注射液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就在于经营环节的风险控制出现问题,其一是经营商本就不具备《药品经营许可证》,但是供应商与医院的采购部门均未对其进行严格审核便进行了药品交易。另外,在药品流通过程中,经营者也未严格按照药品储存、运输与检验要求实施相应的措施,导致药品受到了一种致病毒力很强的病原微生物的污染,进而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药品流通过程分为两大类,批发和零售,二者均需持有《药品经营许可证》才可经营药品。二者的区别在于零售直接面对供应链的终端,即消费者,而批发往往面对其他的药品销售企业或者医疗机构。进入到流通环节的药品是会直接与使用者相接触的,所以流通环节一旦存在药品风险,则药品有很大可能不会再经过任何检验即被使用,进而产生药品安全问题。通过对山西疫苗等事件以及刺五加注射剂事件进行分析研究,药品流通中的风险包括药品入库验收,在库养护,以及出库检查核对等制度,也包括药品在运输过程中的条件。如表4所示。

2.4药品使用过程中的风险

医疗机构在药品使用过程中也会存在一系列的安全风险,而且相比于研发、生产、流通过程,药品使用过程中的风险有其特殊性。《药品管理法》规定,医疗机构是药品的使用单位,其在使用药品的过程中,涉及到仓储人员、药师、护士、医师、患者等多个参与主体,因此也存在多种不同的药品风险,药品处方仅是整个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药品使用过程中的安全风险有一定的复杂性。

事实上,导致药害后果的往往并非简单“一因”所致,而是多因一果。最典型的即“齐二药”事件。刺五加注射液事件也存在类似的风险因素,红河州共有13家医疗单位使用刺五加注射液,但到目前为止,只有红河州第四人民医院发生此类严重的集中不良反应。除去药品本身的风险因素,红河州第四人民医院医护人员摆药用药的过程中也存在违规操作,导致部分病毒的带入,进而发生了悲剧。

3结语

每一件药害事件都是当前社会中诸多药品安全风险因素的爆发式体现,通过分析2004年以来我国发生的药害事件形成原因,反映出当今我国在药品安全问题上依然存在的一些重大漏洞。通过对将药害事件中存在的风险因素按照药品的研发、生产、流通以及使用整个生命周期进行细致化、具体化的分类梳理,为药品监督管理机制设计的提供了一定的微观化的评价标准,方便药品监管体系有目的、有条理监管药品风险,同时有利于监管资源的优化配置。

参考文献

[1]于丽,李自力.风险评估并非没有风险[J].中国处方药,2007,(12):44-46.

[2]陈易新.对实施药品风险管理的思考[J].上海食品药品监管情报研究,2010,(4):38.

[3]曹成,卢玲.从“欣弗事件”祸因谈灭菌操作要点[J].药学与临床研究,2007,(15):88-89.

[4]齐晓霞.药害事故防范与救济制度研究院[D].上海:复旦大学,2011.

[5]胡玉柱.克林霉素磷酸酯氯化钠注射液灭菌工艺的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6.

[6]Laine,G.A.etal.Polyethyleneglycolnephrotoxicitysecondarytoprolongedhighdoseintravenouslorazepam[J].AnnPharmacother,1995,29(11):11-10.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年食品安全整顿工作安排的通知》及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省药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精神,全面加强食品药品监管,切实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饮食用药安全,现就进一步加强我市食品药品安全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科学监管理念,紧紧围绕我市“转方式、调结构、促增长、惠民生、保稳定”的中心任务,坚持“地方政府负责,部门协调指导,各方联合行动”的工作格局和“标本兼治、着力治本”的工作机制,加大食品药品监管力度,不断完善食品药品监管体系,确保公众饮食用药安全,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富裕、和谐、幸福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统筹规划、全面推进的原则。根据我市食品药品监管工作实际,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先易后难,梯次推进,形成覆盖全市、惠及百姓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网络。

(二)坚持政府主导、部门负责、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原则。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监管部门的骨干作用、市场机制的基础作用、企业及群众的主体作用,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三)坚持创新机制、务求实效的原则。不断创新发展理念,优化监管思路,健全责任机制、运行机制和监督机制,形成常抓不懈、持之以恒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系。

三、主要任务

(一)食品安全工作。

1、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深入开展蔬菜、水果、茶叶、食用菌、畜禽产品、水产品中农兽药和禁用药物残留监测。加强生鲜乳质量安全监管,强化生鲜乳收购站日常监管与标准化管理,坚决取缔未经许可的非法收购站(点)。加大农药生产经营监管力度,加强农药质量监督抽查,依法查处违法违规生产经营单位,重点打击无证照生产“黑窝点”。加强饲料质量安全监测,打击在饲料原料和产品中添加有毒有害化学物质及养殖过程中使用“瘦肉精”等违禁药物行为。加强兽药GMP(良好生产规范)后续监管,积极推行兽药经营质量管理规范制度,实施动物产品兽药残留监控计划,打击制售假劣兽药违法行为。深入开展水产苗种专项整治,打击水产养殖环节违法使用硝基呋喃类、孔雀石绿等禁用药物和有毒有害化学物质行为。组织开展粮食收购、储存环节质量安全监测。

3、加强食品流通环节监管。严格食品流通许可制度,完善食品市场主体准入机制,完善流通环节食品安全抽样检验和退市制度,建立销售者主动退市和工商部门责令退市相结合的监管机制。加强流通环节食品安全日常监管,监督食品经营者依法落实食品进货查验和记录制度,督促食品经营者加强自律。完善食品市场监管和巡查制度,突出重点地区、重点场所和重点品种,深入开展专项执法检查,加大食品市场分类监管和食品市场日常巡查力度,打击销售过期变质、假冒伪劣和不合格食品的违法行为。

4、加强餐饮消费环节监管。严格餐饮服务许可制度,查处餐饮单位无证经营行为。规范餐饮服务许可行为,提高餐饮服务准入门槛。制定并实施餐饮消费环节重点监督检查及抽检工作计划,以学校食堂、幼儿园食堂、建筑工地食堂、农家乐旅游点、小型餐饮单位为重点,加大对熟食卤味、盒饭、冷菜等高风险食品和餐具清洗消毒等重点环节的监督检查力度,开展餐饮消费环节专项整治和专项检查。督促餐饮服务单位建立食品原料采购索证索票制度,对其采购的重点品种开展专项抽查,查处采购和使用病死或者死因不明的畜禽及其制品、劣质食用油等行为。

6、加强保健食品监管。开展保健食品违法添加药物专项检查,查处制售假劣保健食品行为。开展保健食品标签、说明书内容专项检查。查处通过公益讲座、健康诊疗、学术交流、会展销售等方式变相销售假冒伪劣保健食品的行为。整治普通食品声称具有特定保健功能和保健食品夸大宣传功能的行为。

8、推进食品生产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制定食品生产企业诚信体系建设指导意见和诚信体系评价标准,选择若干企业开展诚信体系建设试点,及时总结推广试点经验。在企业中建立生产经营档案制度,鼓励支持食品企业建立食品安全可追溯系统,在食品行业全面推广。组织对食品企业从业人员培训、考核,培养具备良好职业道德、较高业务水平和较强实践能力的食品安全岗位专职人员。建立食品企业诚信不良记录收集、管理、通报制度和行业退出机制。加强食品生产企业和经营者质量信用建设和信用分类监管。

(二)药品安全工作。

1、加强高风险药械生产经营企业监管。

一是实施高风险药械生产企业驻厂监督制度,开展以血液制品、生物制品以及高风险和较高风险注射剂为重点的专项监督检查;

二是落实特殊药品监管责任,开展麻黄碱原料及其复方制剂的专项检查,严防发生流弊案件;

三是进一步加强高风险医疗器械监管,开展植(介)入产品等高风险医疗器械专项检查;继续深化医疗器械生产企业日常监督检查和信用等级评定标准,加大对高风险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企业的检查力度,杜绝产品质量隐患;

四是开展疫苗质量专项检查。重点检查狂犬病疫苗、流感疫苗、麻疹疫苗等预防性生物制品的进货渠道、储存条件,保障疫苗质量安全。

2、开展药品质量标准提高后的专项检查。根据年版《中国药典》标准提高情况,要有针对性地开展新版药典标准提高较大的药品品种专项检查和监督抽验,确保产品质量。

3、开展药品安全专项整治。

一是强化药品流通环节监管。加强对药品购销票据的监管,重点查处无证、超方式、超范围经营以及出租柜台、不凭处方销售处方药等问题。加大对药品现代物流和第三方物流的扶持力度,鼓励支持发展药品零售连锁,做大做优医药流通产业;

二是强化药品使用环节监管。规范医疗机构药品购进、储存和质量管理,保证使用环节药品质量安全;加强医疗机构制剂监管,重点查处无证配制制剂、配制未取得批准文号的制剂、擅自使用其它医疗机构制剂、擅自降低制剂室条件的违法行为;

三是强化医疗器械全过程监管。对高风险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企业实施远程动态监控,开展医疗器械经营企业风险因素分级管理工作,完善市场准入退出机制。强化医疗器械终端管理,突出对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和民营医院的监督检查,规范医疗机构医疗器械使用行为。

4、加强基本药物流通、使用环节监管。我市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后,要对基本药物目录内的药品进行重点监督。

一是开展基本药物专项检查行动,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确保基本药物安全有效;

二是制定基本药物抽验计划,加强对我市流通和使用环节基本药物的监督抽验;

三是加强基本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完善并强化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和评价体系。

5、加强中药材、中药饮片质量监管。重点检查中药材、中药饮片质量及购销渠道合法性,严厉打击掺杂使假、以次充好的行为。

6、开展集中打击生产销售假药专项行动。加强有关部门的协调配合,进一步完善联动机制,加强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相衔接,始终保持对制售假劣药品违法行为的高压态势。重点打击生产销售假药(器械)的窝点和利用互联网、邮寄等方式制售假药的行为,对制售假药违法行为一经发现,要追根溯源,一查到底,不留后患。

7、开展整治非药品冒充药品专项行动。重点整治以食品、消毒产品、保健食品、化妆品、保健用品、“无文号”产品等六类仿冒药品和降糖、减肥等功能的中成药非法添加化学药物专项行动。

四、工作要求

(一)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加强食品药品安全工作的重要性和艰巨性,把食品药品安全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并根据自身职能和本意见要求,建立健全工作机构,研究制订具体的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精心组织,狠抓落实,扎实深入地开展食品药品安全工作。

一、协助市局抓好药品零售企业GSP认证推进工作

对药品经营企业GSP实施情况调查摸底,督促企业按时提出认证申请。抓好受理、检查、审评、审查等环节衔接,保证认证工作高效运转。统筹调配检查力量,按规定程序完成认证工作。加强培训和业务指导,为企业“关、停、并、转”做好政策服务。

提高认证成效。落实检查责任制,抓好现场检查质量与工作纪律,确保认证成效,提升药品流通企业质量管理能力与水平。

2015年12月31日前,所有药品经营企业必须通过新修订药品GSP认证;自2016年1月1日起,未通过新修订药品GSP认证的企业,不得继续从事药品经营活动。

二、全面完成药品流通环节电子监管任务

1.认真组织部署,制定实施方案,明确目标要求,落实工作责任。组织开展培训。按时做好入网基础数据提供与维护,配合做好操作指南和数字证书发放。

2.加强调查摸底,做好重点帮扶,及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抓好工作进度,加强督促指导,确保工作按计划有力有序、稳步推进。

3.2015年6月30日前,50%的药品经营企业加入中国药品电子监管网。2015年12月31日前,全部药品经营企业加入中国药品电子监管网;按规定对赋码药品核注核销和上传信息,及时处理平台预警信息。

三、认真完成药品流通环节监督检查任务

完成市局布置的专项整治任务。以零售药店和个体诊所为重点对象,以购销行为和票据管理为重点内容,对城乡结合部、城中村、农村等监管薄弱地区药品经营和使用情况进行整治。

四、着力加强药品流通企业日常监管

严格按照市局新的事权划分,着力加强药品流通企业日常监管。

五、狠抓工作落实,加强监管队伍能力与作风建设

1.充分发挥分级管理优势,调动各方力量参与监管,保质保量完成各项目标任务。完善监管制度,抓好队伍建设,保持监管力度,夯实基层药品安全基础。加强业务指导、统筹协调、督查督促,加大目标考核和行政监督。

【关键词】食品安全婴幼儿风险防范法律建构

【中图分类号】C962【文献标识码】A

风险防范是婴幼儿食品监管的核心

婴幼儿是一个特殊的人群,根据2010年修订的婴幼儿食品新标准的规定,婴儿是0到12月龄,幼儿是12到36月龄。这一群体对食品的需求有着与成人不同的特征:第一,对食品刚性需求强。尤其是0到6个月的婴儿,饮食比较单一,乳粉是其唯一的营养源。

第二,对某种食品依赖性强。由于婴幼儿肠道适应能力弱,频繁更换不同品牌的乳粉会引起消化不良,因此婴幼儿往往会长期食用同一个品牌的乳粉。

第三,婴幼儿对食品不良反应迟钝。由于婴幼儿的心智发育尚未健全,对于食品所引起的不良反应不能很知,或者感知后不能清楚地表达出来,家长不易察觉。

基于上述分析,一旦婴幼儿食品中存在危害因素,它对婴幼儿的伤害是持续的、长期的,同时又是极为隐蔽的。婴幼儿食品安全一旦出现问题,容易形成区域性、群体性的严重事故,之前的“三鹿奶粉事件”和“阜阳大头娃娃事件”就是很好的证明。因此,风险防范是婴幼儿食品监管的核心,只有以“事先预防”为核心,建立健全婴幼儿食品安全风险防范机制,才能真正保障婴幼儿身心健康。

婴幼儿食品安全风险防范体系的缺失

再次,产品标识不规范。发达国家都有对婴幼儿食品标识的专门规定,美国联邦法规(CFR)第105部分要求,含有2种或2种以上组分的婴儿食品,其标签上应标出组分名称,包括使用的调味料、风味剂。第107部分规定了婴儿配方粉的术语、定义、标签要求等。欧盟食品委员会早在2003年就对婴幼儿配方食品的定义、新成分的规定、标签要求、营养标签参考值等进行了修订和完善。①我国现行标识立法主要有《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预包装特殊膳食用品标签通则》、《食品营养标签管理规范》和《进出口食品标签管理办法》,这些法规都没有专门对婴幼儿食品标识作出详细、明确的规定。

缺乏统一的监测机制。2013年国家进行大部制改革,将食品安全监测划归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对生产、流通、消费环节食品安全的安全性、有效性实施统一监督管理,执法模式由多头变为集中,有利于形成统一的监测体系,消除分段监管形式下监测标准各异的弊端。但是,婴幼儿食品风险防范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作为主要的食品药品监管机构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没有精力、也没有能力事必躬亲地负责每一个环节的监测,因此即使是由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统一管理,也需要各个部门的通力协作。但是,我们仍面临着在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的统一领导下如何构建系统有效的监测体系,如何解决“分段监管”模式下分工不明、职能交叉、政出多门等诸多问题,食品监管领域面临着巨大障碍。

资金投入不足。2011年全国教育财政支出16116亿元,占财政投入总支出的17.9%,比上年增长28.4%;医疗卫生支出6367亿元,比上年增长32.5%;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1144亿元,比上年增长22%。但相较于这些项目,我国用于食品和药品监督管理事务的投资仅增加9.81亿元,相比上一年,增长仅为8.55%。④资金不足制约了食品监测体系的发展,表现为:首先,监测种类有限,手段落后。我国残留物监测种类较少,即使是监测数量比较多的动物及动物源性食品残留,监测种类也不到美国的1/3,以单残留检测方法为主,技术手段落后。其次,资金不足制约了信息公开平台的建设。美国PulseNet实验室覆盖46个州,通过分布各地的网络平台将监测数据进行交流和对比,在风险识别、预警和控制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⑤。而我国信息采集技术开发利用少,数据相对分散,整体质量不高。第三,基层监管力量不足。美国在基层设立“食品安全监察员”,负责样品采集、加工过程控制和农药的施用,有效监控了国内超过90%的源头食品安全。我国超过半数以上的县级监管机构没有专门的食品安全科室,乡镇一级更是连专门的食品安全监管人员也不齐备。⑥

完善婴幼儿食品安全风险防范体系的对策思考

其次,对除了乳粉之外的其他主要辅食,如婴幼儿保健品、婴幼儿调味品、婴幼儿速冻食品,尽快出台相应的食品安全标准。

第三,在食品标识方面,对于0到3岁的婴幼儿食品,规定其统一的标志,并且标明适用的月龄,以区别于普通的儿童食品。婴幼儿食品标识中,配料表应当清晰完整,同时附加参考值,重要成分必须有科学严谨的营养说明,不得进行任何夸大的宣传。⑧

在程序方面,注重立法的公开性,透明性。食品安全风险监管机构应当组织由广大消费者组成的社会公众组织,以听证会或座谈会的方式听取他们对某一领域食品安全风险监管的价值趋向和标准判断。在充分考虑公众主观感受的基础上形成若干个备选方案,然后由专家组成委员会对方案进行专业的绩效分析,形成立法草案。方案应当由食品监管部门、专家机构和社会公众组织组成的三方会议最终确定。在立法过程中,公众组织应当全程参与,并且随时可以发表意见。

风险管理以风险性分析为基础,在风险管理中,不仅要考虑技术因素,还应当考虑政治、文化、心理、道德等方面的因素,这些因素会影响消费者对风险监管措施的选择。风险信息交流是双向的,一方面,要求各级政府在专门的网站上提供食品的信息公告,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和监督权,建立深入乡镇一级的婴幼儿食品风险通讯系统,列出各种主要的婴幼儿食品安全风险发生的概率、产生的原因和和预防预警措施。

另一方面,要建立公众意见发表平台,公众可以随时通过平台对近期的立法或行政行为进行评价。总之,风险评估不是政府的“独角戏”,而是由专家和广大消费者共同参与的,旨在建立一种稳定的信任关系的社会政治行为。

建立常态化的项目监测机制。我国食品安全监测应避免走分段监管的老路,建议将原有的部门分段纵向监测机制改革为以项目为标准的横向监测机制。建立若干常态化的食品安全项目,由专门组织统一安排,明确各项目内容、负责的部门及职责。具体措施为,由食药品管理总局设立专门的婴幼儿食品安全风险监管机构,该机构由通过严格程序遴选的专家组成,直接受食药品管理总局的领导,独立于其他机构,对婴幼儿食品生产、流通、销售整个产业链存在的风险行使统一的监管权。专家必须是某一领域食品安全风险防范的权威,但其知识背景应当多元化,善于运用科学的、哲学的、伦理学的方法来实施食品安全监管,这样才能保证专家以包容的方式与公众进行有效的沟通与交流。⑩

工作模式为,风险监管机构定期组织听证会或深入群众调研,广泛听取社会公众的意见,然后经过精确的数据或模型分析确定不同食品安全风险监管项目。通过风险评估来确定项目负责的机构和协作机构,并明确权责,从而克服因分段监管导致的食品安全风险信息的片断化状态,形成系统的、常态的、可预期的食品安全风险监管模式。婴幼儿食品安全风险监管机构围绕着项目实施建立起有效的“考评与问责制”,使整个项目始终处于可控状态,对于实施不力的项目问责主管单位,甚至可以裁撤一些项目。

(作者分别为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文法学院讲师,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文法学院教授;本文系河北省科技厅软科学课题“完善河北省婴幼儿食品安全法律保障机制对策研究”和秦皇岛市科技局课题“食品安全风险预防机制研究―以秦皇岛市为背景”成果,项目编号分别为:13455508、201402B056)

【注释】

①廖茂斌:“我国食品安全警体系的发展现状及政策建议”,《商品与质量》,2013年第5期。

②李业鹏:“美国食品安全系统(编译)”,《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01年第4期,第46~47页。

③赵鹏:“以食盐加碘风险评估为例的研究”,《中外法学志》,2014年第1期,第34~35页。

④⑥彭亚拉,郑风田,齐思媛:“关于我国食品安全财政投入的思考及对策―基于对比分析美国的食品安全财政预算”,《战略与决策》,2012年第7期,第16~18页。

⑤江国红,常改:“加速建立我国食源性疾病监测预警与控制网络”,《中国公共卫生》,2005年第8期,第1020~1021页。

⑦⑨⑩戚建刚:“食品安全风险属性的双重性及对监管法制改革之寓意”,《中外法学》,2014年第1期,第49页,第56页,第63页。

[关键词]药品风险管理;药品不良反应监测

[中图分类号]R926

[文献标识码]B

保证人民用药安全、有效,保障公众健康是政府进行药品监督管理的根本目的。尽管我们要求药品要安全,但安全并不意味着药品不良反应为零。药品上市后,不良反应信息接踵而来,药物能治疗疾病,但也会对身体产生不良影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据统计,我国不合理用药者占用药者的12%~30%,每年5000多万住院病人中至少有250万人因药品不良反应而入院,其中50万人属严重不良反应,19.2万人因此而死亡。因此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和药品的风险管理刻不容缓。

1药品风险管理

1.1风险及风险管理

在现实生活中,风险无处不在,人们对它的理解也是多种多样的。美国的韦伯字典将风险定义为“面临的伤害或损失的可能性”。我国的杜端莆教授认为风险是“损失发生的不确定性,是人们因对未来行为的决策及客观条件的不确定性而可能引起的后果与预定目标发生多种负偏离的综合”。用数学公式可表示为:风险=损害发生的概率×损害的后果。事实上,风险包含3个要素,即有害结果、发生的概率和现实状态。

风险管理又名危机管理,最早应用于社会公共与经济领域,是指如何在一个肯定有风险的环境里把风险减至最低的管理过程。包括了对风险的量度、评估和应变策略。理想的风险管理,是一连串排好优先次序的过程和预置,使当中的可以引致最大损失及最可能发生的事情优先处理、而相对风险较低的事情次之考虑。这其中隐含了两个非常重要的特性。①风险确定性:是指所管理的对象或目标是肯定存在风险的,并且这种风险一旦发生,无论是对社会公共影响还是对经济影响均具有非常大的破坏性;②预置必然性:既然风险是确定的,那么必然会通过对可预期风险和过往发生事例的评估,采取针对性防御措施,而各种控制措施,不仅包括对未发生风险的预见控制,更包括对已发生风险最小化控制。

1.2药品风险管理

2我国药品不良反应(ADR)监测现状

虽然我国ADR监测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但社会各界对药品不良反应仍存在认识不到位,思想上不重视等问题。表现在药品生产、经营企业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对上市药品的不良反应监测;使用单位片面认为报告药品不良反应是暴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药^^的缺点,会影响单位的效益,因而不愿报告药品不良反应;公众普遍缺乏安全用药的常识,用药过程缺乏医师和药师的指导,缺乏药品的“风险/效益”意识仅看到药品有效性的一面,忽略了其不良反应。或者是一旦发现药品的不良反应,就片面的认为该药品是毒药,而全面否定。上述问题均提示药品上市后仍然存在用药风险问题。

3药品风险管理与ADR监测

ADR监测是药品风险管理中一个重要步骤和组成部分,ADR监测包括发现信号、报告、评价等环节,而药品风险管理同样也由发现信号、报告、评价组成,只是多了一个控制环节,这四个环节逐一递进,缺一不可。因此我们不难看出,ADR监测在药品风险管理中的重要地位。下面就对这四个

环节逐一加以说明。

3.1发现

3.2报告

3.3评价

任何一个品种上报的可能存在的安全性问题,即使是最常见的“青霉素”过敏引发的“皮疹”(目前一般、常见药品不良反应,事件在我国药品不良反应病例报告数据库中占绝大多数),对于我国构建和完善尚处于初级阶段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体系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实践意义,而且报告者填写任何一份(药品不良反应/事件监测病例报告)的过程,均是一个思考的过程,是一个对某药品和某药品不良反应,事件分析、评价的过程,这个过程伴随着病例报告的逐级上报,不断被加强和深入。按照我国目前设定的药品安全性监测体系,不但在上报过程中各级监测单位应对药品与不良反应/事件进行关联性评价,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也将定期、不定期地,有重点地对品种进行系统评价,这也是整个监测技术体系最核心的工作。

3.4控制

监管不严是一个解释。但如何让监管部门负起职责?尤其是当下中国制药行业“散、乱、小”的特点,有限的监管机构怎么有精力应对那么多的制药企业和上下游企业?心理因素可能是另一个主因。但与过去比,中国的药品安全已有了长足进步,为何公众却越来越不安全?如宋华琳解释的,“可得性启发”“代表性启发”以及忽视概率的影响是原因所在。

而在现行的《药品管理法》中,法律虽然对厂家生产和销售假药、伪药的行为设定了各种法律责任,但几乎所有责任都是侧重于监管机构对生产商和销售商的行政处罚,而对受害者的赔偿则只有一句概括性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侵权责任法》规定,“明知产品存在缺陷仍然生产、销售,造成他人死亡或者健康严重损害的,被侵权人有权请求相应的惩罚性赔偿。”虽然法律作了这样的规定,但司法实践中适用惩罚性赔偿的案例实在是鲜有耳闻。

一、工作目标

围绕“十二五”药品安全任务,明确监管责任,加大药品流通监管力度,改善药品流通质量管理状况,运用药品流通电子信息化监管平台,规范流通各个环节的药品经营行为,加强基本药物、含麻黄碱复方制剂、疫苗、特殊管理药品的监管,加大药品分类管理和经营信用分类管理,建立流通药品安全监管长效机制,提高药品安全风险管理能力,通过药品安全整治,推进药品安全示范创建工作,力求净化药品流通环境取得成效。

二、基本内容

(一)监管品种

疫苗、血液制品、中药注射剂、品和、国家基本药物(包含中药饮片)、含麻黄碱复方制剂、含可待因复方口服溶液、含地芬诺酯复方制剂、妊娠药品、抗菌药品、体外诊断试剂、肽类激素蛋白同化制剂。

(二)信息化监管

1、流通药品冷链管理;2、药品电子监管码核注核销管理;3、药品储存温湿度在线监管;4、批发、医疗机构购进药品上传监管;5、精麻药品网上监管;6、浙江省国家基本药物集中招标采购平台;7、批发、连锁、零售企业计算机管理。

(三)重点对象

1、批发、连锁企业、医保药店、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的医疗机构、疾控中心、防疫站(所);

2、GSP管理存在严重缺陷的;

3、药品经营信用条款存在严重缺陷的,以及信用等级为C、D级的。

(四)检查要点

1、药师不在岗,许可的关键管理质量人员变更次数;

2、超范围经营;

3、挂靠、走票、出租、出借经营;

4、处方药与非处方药经营管理;

5、非现金交易的药品管理;

6、计划生育药品销售管理;

7、批发企业实行药品现代物流基本要素管理;

8、冷藏药品的冷链系统无缝管理;

9、特殊药品、含特殊药品复方制剂的购销使用管理;

10、购销票据、物流票据、出入记录、增值税票、药品实物相一致。

三、工作重点

(一)深入推进药品安全示范创建工作

按照省局有关“平安浙江”考核要求深入推进系统平安创建工作的部署,全面推进药品安全示范创建工作。各县(市、区)药品安全示范县创建单位要加强示范创建工作的调研和工作指导,解决示范创建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和新情况,通过组织召开座谈会、现场会等形式,及时总结、交流和推广各地有成效的经验,加强宣传工作动态,地方政府将药品示范创建活动纳入部门和乡镇(街道)目标考核,专项经费逐年增长,力争60%的乡镇(街道)开展药品安全示范乡镇创建,并准备做好国家级、省级药品安全示范县创建申报和验收工作,有序开展药品示范创建工作。

(二)开展药品流通和使用环节日常监管

国家局今年上半年即将颁布实施新版两个重要规章《药品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和GSP,我们要准确把握新规定,配合做好零售企业许可、换证、GSP认证、GSP跟踪的工作衔接,规范日常流通监管行为。

1、巩固药品经营企业日常监督检查。根据属地管理原则,各县(市、区)局制定本年度本辖区药品经营企业监督检查计划,落实职责,明确检查要点、工作要求和检查频次,药品批发企业每年平均检查次数不少于2次/家(其中一次必须为全面检查),药品连锁、零售企业每年检查次数不少于1次/家。为加大药品经营企业监管检查力度,重点检查药品的购进渠道、随货票据和储存条件,市局对全市流通总体情况实行抽查性检查。大力促进药品零售连锁经营的发展,引导和鼓励企业在“双无村”设置药品供应网点,行政村供应点覆盖率达87%以上,全市零售药店连锁率达到38%以上。

2、巩固GSP和处方药管理工作。根据《温州市GSP飞行检查方案》,在总结去年飞行检查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将构建市、县在飞行检查过程中的联动机制,进一步结合监管实际,继续做好信用不良企业的飞行检查工作,特别是参与基本药物配送的药品经营企业的监管。同时,要加强抗菌药物等零售必须凭处方销售的基本药物和高风险品种的督查工作,对廉价基本药物的流通进行追踪、抽查,确保基本药物制度顺利实施。

3、巩固医疗机构药品质量监管工作。结合省政府238号令的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医疗机构药品监督管理办法(试行)》(国食药监安【2011】442号)文件,组织开展对医疗机构药品质量状况的监督检查工作。深入开展调研医疗机构质量管理工作,加强与卫生行政部门的沟通衔接,建立医疗机构药品质量监管信用档案,并积极探索实施诚信分级监管,逐步推进医疗机构诚信分级监管、药品电子监管和温湿度在线监管工作,进一步加强医疗机构药房规范化管理,完善规范药品使用长效监管机制。

(三)强化药品信息化监管

2、进一步建立和完善药品经营使用单位药品质量信用体系。不断健全涉药单位的信用档案,经营企业严格实施信用分级监管制度,各县(市、区)局重点加大对低等级信用企业检查力度,及时做好检查信息录入、审核工作,并于本年度12月31日前完成零售等级评审。要充分发挥信用机制惩戒教育功能,督促企业经营行为自律,引导企业树立诚实守信的管理理念。同时,积极探索医疗机构实施诚信分级监管,建立医疗机构使用药品质量监管信用档案。

(四)加大开展流通药品安全专项行动

各县(市、区)局要结合本计划的基本内容,对照检查要点,开展流通领域各项药品安全专项行动。

2、开展国家基本药物质量安全监管行动。根据国家局推进电子监管工作的要求,加强流通基本药物质量安全监管,提升药品安全监管效能,将电子监管工作作为建立长效机制的重要举措。各县(市、区)局要按国家局年2月底所有基本药物配送企业必须对赋电子监管码的基本药物进行100%核注核销,保证药品流向数据上传链条的完整。通过国家基本药物电子监管平台和浙江省国家基本药物集中招标采购平台,进一步推进医疗机构基本药物购进品种在线监管,逐步完善基本药物质量追溯体系。

3、开展抗菌药物监管专项行动。严格按照处方药和非处方药管理,零售企业凭处方销售抗菌药物,药师不在岗不得销售抗菌药物。药师未按照规定审核抗菌药物处方与用药医嘱,造成严重后果的,或者发现处方不适宜、超常处方等情况未进行干预且无正当理由的,要加大对抗菌药物不合理销售药师的处理,正确引导公共合理用药行为。

5、开展疫苗等高风险品种经营监管专项行动。7月份对经营疫苗企业进行全面检查,重点检查人员资质、冷链储运条件、冷链储运验证、运输温度在线上传等,凡不具备疫苗经营条件,尤其是不符合冷链管理技术规范要求的企业,一律限期整改,对不符合冷藏规定条件的储存、运输疫苗的企业要依法进行查处。

6、开展经营企业关键质量岗位在职在岗监管专项行动。对药品批发、连锁企业的质量负责人和质量机构负责人以及零售药店药师的在职在岗情况进行全面清理排查。在企业自查自纠基础上,由各地组织人员对企业逐家进行核实检查,并要求企业关键质量岗位签《在职在岗承诺书》,对存在问题的企业要限期整改。清理后的人员零售药师名单将在各地网上向社会公示,批发、连锁企业质量岗位人员上报市局。

7、不断深化“小药店”整规工作。各地要按照省、市局“小药店”整规后的规划部署,进一步深化和巩固整规工作成果,构筑长效监管机制。以规范化、信息化为手段,防止整规工作反潮;以暗查暗访和督查为主要检查形式,把小药店整规工作引向常态化、长效化;以药品安全示范创建为抓手,实现“小药店”规范巩固率达100%,零售药店(乙类非处方药店除外)信息化监管覆盖率达90%以上。

8、开展药品流通“进村入企、助推发展、保障安全”大走访活动。深入企业、乡镇(街道)和社区村居开展执法服务,实地了解企业状况和群众用药情况,每季组织家庭过期药品回收活动1次(除3.15活动外),排解企业困难,理清发展思路,促进药品流通环境有更好的发展。

THE END
1.外汇风险管理包括有哪些内容?外汇风险管理包括有哪些内容?外汇风险管理是保障交易安全进行的重要内容,主要包括仓位控制,货币组合,分仓,加仓,止赢,止损等内容,投资者还可以在交易过程中根据自己对交易的理解不断的调整自己的交易策略。 第一点先说仓位控制的问题,这个是说自己使用了占自己总资金多少百分比的资金进行外汇交易,这个百分比越大投资者要...https://m.cngold.org/forex/xw4127875.html
1.千万小心!这6个“风险点”→这6个“风险点”→ 据央广网报道 11月16日晚 山东济宁一商场 发生一起令人揪心的坠落事件 引发关注 玻璃护栏突然脱落 女孩失去重心从楼上坠下 视频显示,白衣女孩站在手扶电梯旁的一个夹角处,身后是一个不到1米高的玻璃护栏。女孩疑有倚靠玻璃护栏的动作,几秒钟后玻璃护栏脱落,女孩失去重心想抓住扶梯未果,从楼...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9390788
2.风险排查报告(精选20篇)“五步法”就是“自己找、大家提、群众评、组织点、领导审”。自己找:即对照“廉政风险防控一览表”,由在岗人员自己深入筛查、认真填写,要求内容具体明确,避免含糊其辞,风险点与防控措施一一对应。大家提:即同志之间、上下级之间互相提,对个人查找不够充分的风险点进一步补充,避免出现避重就轻、遗漏风险等问题。https://www.ruiwen.com/gongwen/baogao/1317155.html
3.如何理解和管理投资中的风险?这些风险对投资回报有什么影响?有效的风险管理是实现投资目标的关键。投资者可以通过多元化投资来分散风险,即不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例如,同时投资于不同行业、不同地区的股票,或者配置股票、债券、基金等多种资产类别。此外,设定止损和获利点也是常见的风险管理策略。止损可以限制潜在的损失,而获利点则有助于锁定收益。 https://funds.hexun.com/2024-11-22/215709250.html
4.企业合规管理风险清单内容(以风险为本的合规管理计划包括什么内容)风险清单包括哪些内容 法律分析:风险清单的具体格式应该包括以下内容:(1)客户所有的(包括使用的和负责的)资产。 法律分析:生产安全风险管控清单应当包括风险点、风险等级、管控等级、责任单位、责任人等内容。 风险分级管控清单包括:进行风险点排查;进行风险因素辨识;进行风险评价和分级;重大风险和较大风险的确定。 http://www.zddyun.com/policy_interpretation/show/5016.html
5.建设工程项目风险点主要有哪些导读:一般在建设工程项目中存在的风险点主要是技术风险,环境风险,经济风险,合同签订及合同履行风险。比如双方在签订完建设工程合同之后,很多材料设备随着市场因素价格有所变动,这就会带来经济方面的风险。 一、建设工程项目风险点主要有哪些? (一)技术与环境方面的风险 ...https://www.64365.com/zs/1443511.aspx
6.档案管理风险点风险管控档案包括什么等内容 风险管控档案包括风险分级管控制度、风险点排查台账、风险分级管控清单、巡查检查记录等内容。 1.风险分级管控制度:落实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做好风险辨识与评价,实施风险分级管控,从源头上管控分险,减少和消除隐患,有效防范各类事故。 https://www.danganj.com/news/16488.html
7.首批33个!《食品安全风险管控清单》发布一、什么是《食品安全风险管控清单》 《食品安全风险管控清单》是指企业结合生产经营业态、规模大小、食品类别等制定的用于开展食品安全风险管控的企业内部管理文件。通常包括风险控制环节(风险类别)、风险点、风险描述、管控措施、管控目标、管控频次、责任人员等内容。 https://www.xinxing.gov.cn/yfxxscjg/gkmlpt/content/1/1840/mpost_1840994.html
8.双控试题库14、风险点是指伴随在()以及在设施、部位、场所和区域实施的伴随风险的作业活动,或以上两者的组合。 A、设备设施 B、场所 C、事故发生机理 D、区域 15、根据《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GB/T33000),安全风险管控及隐患排查治理方面的主要内容不包括()。 A.预测预警 B.隐患排查治理 C.设备设施管理 D.重大...https://www.safehoo.com/Item/5660030.aspx
9.2013年环评工程师案例分析精选模拟试题212.大气环境质量现状监测应包括哪些项目? 3.对环境敏感点的影响如何判断? 4.垃圾焚烧污染物控制应注意哪些问题? 5.环境风险评价重点是什么? 二、煤矿开采项目(20分) 某地一国家规划矿区内拟“上大压小”,关闭周边6个小煤矿整合新建一个大型煤矿,产煤涉及规模为 400万t/a。根据项目设计文件,矿区地面有设计主井和...https://www.hqwx.com/web_news/html/2013-3/201303291049344662.html
10.2024年廉政风险点及防范措施⑶严格执法监督,坚持3人以上进行执法,对违法行为进行当事人及执法现场签字制度,不处罚的内容登记造册,报主管领导批准。 篇5:工程建设廉政风险点及防范措施 文件编号:0 2020 年年 6 6月 工程建设廉政风险点及防范措施 版本号: A A 修改号:1 页 次: ...https://www.360wenmi.com/f/filem246w96u.html
11.风险点管控措施8篇(全文)风险点管控措施 第1篇 安全风险管控措施 根据安全生产标准化要求及安全风险预控管理手册中将危险源分布情况分别制定管理标准和管控措施,明确责任岗位,确保技术、人员有保障。为保证该工作有效开展,制定安全风险控制领导小组。 一、安全风险控制领导小组及职责 https://www.99xueshu.com/w/file6weves50.html
12.[笔记]3899其他内容包括债务管控,及各省份将依据当地GDP规模与社融增速进行债务限制,要求债务规模不得超过GDP规模,债券增速不得超过社融增速;12个高风险省份,在有效化解债务风险之前,原则上不得举债新建政府投资项目;以及衍生的3899名单和交易所对发债城投的财务要求等。 https://www.douban.com/note/858749107/
13.财经政策问答14.财务复核岗位需要关注什么内容? 报销事项是否合理、签字审批是否齐全、单据填写是否准确完整、票据是否合规、所附其他资料是否完成、会计分录(摘要、各类科目、金额、部门、项目等)录入是否正确。 15.高校经济活动业务层面的风险评估时,应当重点关注的内容包括什么? http://jcc.xztu.edu.cn/info/1022/1235.htm
14.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常见问题1.预决算业务关键控制点。主要包括是否建立健全预算编制、审批、执行、决算与评价等预决算内部管理制度。 (1)预算管理。是否合理设置岗位,明确相关岗位的职责权限,预算编制、审批、执行、评价等不相容岗位是否相互分离。预算编制是否做到程序规范、方法科学、编制及时、内容完整、项目细化、数据准确。是否建立内部预算编制、...https://www.yjbys.com/edu/zhongjishenjishi/168348.html
15.风险评估的主要内容包括哪些?银行从业资格风险评估的主要内容包括哪些? 摘要:风险评估是一种对潜在风险进行系统评估和分析的过程。本文将介绍风险评估的主要内容,包括确定对象、识别风险、分析风险、评估风险以及制定应对策略等。通过风险评估,组织可以更好地识别和管理风险,从而提高决策的准确性和效果。https://www.educity.cn/ccbp/50913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