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文旅产业模式融合驱动机制与发展路径——以新疆昌吉州为例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文旅产业模式、融合驱动机制与发展路径——以新疆昌吉州为例

2024-06-20

摘要:农文旅融合发展有助于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是民族地区特色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化的重要路径。针对当前研究关于农文旅产业模式与融合驱动机制剖析不深入问题,本研究以新疆昌吉州的幸福村葫芦文创产业、月亮地村古村落民宿群、半截沟镇旱地大麦种植业、玛纳斯县葡萄酿酒产业开展多案例分析发现,昌吉州以特色种植业的多功能性,融合工艺民俗文化与休闲观光旅游作为农文旅产业模式,以规划布局、公共服务支撑、产业政策扶持、市场化运作为驱动力,从示范带动到整体推进实现产业融合发展。然而,与国内多数农文旅融合产业一样,昌吉州面临农文旅融合层次偏低、多数特色产业未融合发展以及高端人才短缺等共性发展难题。基于此,未来中国农文旅融合发展的路径为特色产业资源整合、农文旅跨域纵深融合以及复合型人才引进等。

关键词:农文旅融合,驱动机制,产业模式,发展路径,乡村振兴

0引言

围绕农文旅产业模式、融合驱动机制以及发展路径,已有研究进行了初步讨论。具体而言,农文旅融合发展路径的研究成果较多,其主要基于现状、问题、对策的思路框架,从全国、省市、区县、乡镇、农村等层面展开探讨,主要从乡村规划、文化挖掘、宣传营销、农业发展、人才培养提出发展对策。相比之下,农文旅产业模式与融合驱动机制研究较少,夏良永等基于绍兴一家农企案例,凝练总结了糯稻种植、黄酒酿制、黄酒销售和酒文化传播的糯稻产业农文旅模式。针对农文旅融合驱动机制,雷明等基于青海、重庆、广西典型农村案例,发现这些省份的村域农文旅融合驱动因素有政府主导、村企结合以及多方联动3种。古力米热·麦麦提以新疆库尔勒市阿瓦提乡为研究对象,发现其是以农民增收需求为主、政府支持引导为辅的农文旅驱动机制。

1昌吉州的农文旅产业模式

1.1以葫芦文化工艺为抓手,融合葫芦种植与观光体验旅游

在葫芦园的示范带动下,幸福村居民开展了横向与纵向的社会分工,一是依据幸福村土壤盛产葫芦的资源禀赋,葫芦文创产业向上游延伸,使农村产业结构得到优化,葫芦种植规模扩大,为葫芦工艺品提供足质足量的原料产品,实现了农文旅的初步融合;二是在游客食宿需求的刺激下,幸福村盘活了闲置民房、集体资产以及劳动力,为民宿、餐饮、交通、娱乐供给提供支撑。

为促进农文旅的深度融合,幸福村进一步发展了葫芦种植业、文创产业、葫芦主题旅游产业:葫芦种植基地开发了葫芦采摘、景观游览等休闲农业功能;葫芦园改名葫芦文创园,增添了石头、木板、珍珠工艺品的创作与展示,促进文创产品增能升级;葫芦园原先的工艺品参观旅游业态逐步发展为文创产品制作体验与研学等新兴业态,提升了旅游服务质量。

1.2以古村落民宿游为主导,融合土特农产品生产与民俗文化

昌吉州木垒县英格堡乡月亮地村以百年村落旅游资源为契机开发乡村民宿精品,在此基础上整合农村民俗文化与特色农产品资源,形成了土特农产品+民俗文化+乡村民宿游的农文旅产业模式(图2)。月亮地村始建于清末民初,是新疆保存较为完整的汉族传统村落,其特色资源是全框架木结构拔廊房民居建筑。在社会资本与公共财政资金的支持下,月亮地村的民房经过修缮,打造成一批优质民宿,吸引国内外民宿爱好者前来体验生活。在古村落民宿拉动下,月亮地村的餐饮、购物、休闲度假等旅游配套服务升级,使月亮地村的旅游产业得到发展,而且农业与文化资源得到有效配置:一是旅游业经营主体通过订单农业,引导村民生产游客需求的土特农产品,促进农旅融合;二是月亮地村成立农民旅游专业合作社挖掘月亮地历史文化资源,在村里建了古戏台、村史馆和农耕博物馆,展现当地的民俗文化与农耕文化,促进文旅融合;三是爱好传统民俗文化的游客对月亮地村土特产的消费需求促进了农业生产结构调整,扩大了土特产的种养规模,同时土特产的规模化生产又丰富了民俗饮食文化。因此,月亮地村的土特农产品、民俗文化、民宿旅游业相互联动,促进了农文旅产业发展。

1.3以旱地大麦种植为牵引,融合田园文化与景观旅游

昌吉州奇台县半截沟镇主打田园综合体的农文旅产业模式(图3),依托冬暖夏凉、雨水丰沛、适宜海拔高度的自然资源禀赋,拥有汉代至今世界最高最大的旱地麦田,大麦种植规模达0.13万hm2,大麦的品质好、产量高。大麦种植基地的生态环境条件优越,地形地貌与草被植物资源丰富,既有山花、天山、森林、灌木、峡谷、草原、湖泊等自然景观,又有汉疏勒城、石城子等人文景观,半截沟镇引进知名旅游企业开展旅游资源综合开发,设立江布拉克5A级旅游景区,以万亩麦田为基础打造观光休闲旅游精品,实现农旅融合。为提升景区旅游经济“附加值”,江布拉克景区围绕田园文化挖掘景区文化资源,全方位保护农业原始生态环境,还原旱地麦田2000多年以来的旱作农耕场景与文化,促进农文旅融合。

1.4以西域葡萄酿酒文化为契机,融合葡萄种植与休闲观光旅游

昌吉州玛纳斯县是我国葡萄酒之都,全国唯一一个酿酒葡萄小产区。该县传承历史悠久的葡萄酿酒文化,通过葡萄酿酒、品鉴等产业活动融合葡萄种植业与旅游业,既实现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又促进了农文旅融合(图4)。玛纳斯县的葡萄酿酒久负盛名,葡萄酒品质好,具有广阔的市场。为提高全县葡萄酿酒的市场竞争力,一方面,玛纳斯县葡萄酒庄园、葡萄酒加工企业致力于从原料端提高酿酒品质,通过“公司+农户”以及“公司+基地”的产业模式,引导玛纳斯县农民更新葡萄品种,改进种植技术,扩大生产规模,目前酿酒葡萄基地已达0.47万hm2以上;另一方面,为突破传统酒庄观光之旅与葡萄酒品鉴旅游项目与线路的局限性,酒庄创新了旅游业态,将葡萄酿酒文化融入旅游活动,举办节庆活动,促进了农文旅融合。

2昌吉州农文旅融合驱动机制与进程

2.1昌吉州农文旅融合驱动因素

昌吉州较好地处理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通过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市场运作促进农文旅融合。

2.1.1谋划发展总体布局,促进农文旅功能分区

2.1.2提升公共服务水平,营造宜美人居环境

昌吉州政府通过供应公共产品服务,为农文旅的可持续融合提供基础支撑:一是提升公共基础设施服务能力,强化乡村道路建设质量、促进村庄绿化街景亮化、推进屋顶外立面改造与水暖气管网建设;二是开展生态环境卫生整治,持续开展植树造林治理荒漠、河湖水体污染整治,以及厕所革命与垃圾分类实施,致力于营造清洁宜美的人居环境。

2.1.3强化产业政策扶持,助力农文旅大发展

为推动农文旅融合,昌吉州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产业扶持政策:在农业方面,出台贷款政策鼓励与引导合作社、家庭农场、生产大户开展农地流转,为文旅融合提供规模种植基地、稳定的原料供给以及生态农业景观带;在旅游方面,在全国多地举办旅游推介会,宣传农文旅融合产品与服务,邀请各大旅行社前来体验,并培训一批乡村旅游管理人才;文化方面,鼓励和支持拥有良好信誉和资质的民营文化企业,结合民俗、田园、农耕、葡萄酿酒等地方特色文化开发文创产品。

2.1.4积极面向市场需求,开展企业化运营活动

农文旅的融合以满足市场需求为目标,昌吉州的农文旅产品与服务的市场化运作交由旅游管理、文化传播、农业经营企业开发与运营:一是开展产品开发与品牌策划,通过整合现存旅游资源、设施及景点,结合市场竞争与需求,预测产品的生命周期,进行农产品、文创产品以及旅游产品开发;二是创新营销方式,采用直播营销、农事节会、旅游节庆提高产品与服务的知名度与影响力;三是优化生产要素配置和管理,发挥龙头企业的引领作用,吸纳当地闲置的劳动力、土地及资金参与农文旅融合发展。

2.2昌吉州农文旅融合进程

在众多驱动因素下,昌吉州的农文旅融合主要经历两个发展阶段。

2.2.1第一阶段——发挥资源禀赋优势,由点带面促进农文旅融合

实践表明,昌吉州农文旅在实现融合之前总有一方先发挥带动效应,而这一方通常立足区域自然资源禀赋或人文底蕴,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其本身或载体一般具有比较优势。然而,这种优势的发挥仅依靠内生动能尚且不够,还需要融合其他两方提供外部赋能,构成产业链,实现1+1+1>3的合力效应或协调效应。

2.2.2第二阶段——壮大规模发挥协作,整体推进深化农文旅融合

第一阶段的农文旅融合尚处于雏形期,状态一般较不稳定,且不具规模效应。此时,农文旅三方中,除了发挥带动效应的一方具有显著优势外,其他两方的支撑能力还较弱。因此,第二阶段的农文旅深度融合,是在原有产业链基础上整体推进,主导的一方在壮大产业规模的同时培育高品质的新产业新业态,提升主导产业能级,而起支撑作用的其他两方则挖掘多元功能多重价值,为整个产业链提供协作性的产品与服务,丰富农文旅的融合内涵。

3昌吉州模式发展中存在的典型难题

虽然昌吉州的农文旅产业融合既有特色又有不少值得借鉴的经验,但仍面临与国内大多数农文旅产业一样的发展瓶颈,具体有以下3个方面:

3.1农文旅产业数量有限,大量优质资源尚待融合

农文旅产业起步晚,成型成熟的产业屈指可数。当前,大量优质的农文旅资源尚待开发,特色农产品、多民族文化以及亮点突出的旅游景点尚未农文旅融合,仅有少数是文旅、农旅、农文融合,这不仅导致农村的资源要素闲置,也限制了全域产业抱团发展,不利于各地农文旅融合与产业集群化发展。

3.2农文旅融合层次偏低,整体竞争力不强

农文旅融合层次偏低,一是主导产业规模小,带动能力弱,现代农业示范园、高端文创园区、5A级旅游景区的存量尚少,游客承载力不足,抑制了农产品生产、旅游配套服务设施建设、文创产品开发水平提升;二是农文旅融合链条短,辐射半径局限,多数融合模式仅链接农产品生产、文化产品制作以及休闲观光旅游,缺乏与种业、产品加工、科普教育、康养等产业相结合,品牌影响力与市场竞争力比较弱。

3.3高端人才短缺,农文旅发展后劲不足

农文旅的深度融合不仅需要农业技术、旅游运营、文化管理等专业人才,而且需要农文旅产业复合型人才。然而,农文旅融合产业大多布局在村镇,当前这些区域的劳动力结构严重失衡,青年劳动力大量流失,文化水平低的中老年人偏多,本土化人才培养难度较大。而且,乡村精英与返乡创业人数偏少,多数为个体经营,之间缺乏合力与合作,发展潜力有限,高端人才需求缺乏。因此,当前农村仅依靠现有的人才结构,难以实现农文旅融合可持续发展。

4中国农文旅融合发展对策

基于农文旅融合发展面临的共性难题,未来我国农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需注重以下3个方面:

4.1固基础强弱项,助推特色农文旅资源整合

为支持特色鲜明的农业、文化、旅游产业发挥雁首效应,我国农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应以查主因、固基础、补短板的发展思路为农文旅融合提供发展条件。首先要探实情,摸清农文旅资源未能融合的主要内因,吸引业界联合攻关解决;然后是固基础,完善农文旅融合的硬件设施,提升农业、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最后是补短板,推动农文旅产业协调发展,制定政策扶持缺乏优势的产业,促进与优质特色农文旅的资源融合发展。

4.2加强统筹协调,促进农文旅跨域纵深融合

4.3加快农村人才振兴,多渠道全方位引才聚才

为补齐农村人才短板,促进农文旅人才的引进与驻留,有必要创新人才激励机制:一要维护存量,避免人才外流。要鼓励农村乡贤、非遗传承人、返乡创业者等人才参与农文旅生产经营活动尤其是新产业新业态的实践尝试,尽可能解决他们在技术、资金等方面的困难;二要增加流量,吸引人才入驻。围绕我国中长期农文旅融合发展需求,制定人才引进清单,通过揭榜挂帅机制,给予项目研究、实践、创业等配套服务。

THE END
1.中国民宿报告2.2.1 日本民宿发展概述 2.2.2 民宿行业发展情况 2.2.3 民宿业新法案分析 2.2.4 大阪规范条例分析 2.2.5 民宿市场投资火热 2.2.6 乡村民宿经验借鉴 2.3 中国台湾 2.3.1 台湾民宿特色分析 2.3.2 台湾民宿发展现状 2.3.3 产业运营数据分析 2.3.4 台湾民宿价格分析 ...http://www.zyhtyjy.com/report/337832.html
1.宜昌乡村民宿十大模式工作动态近年来,宜昌市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禀赋、生态环境质量和民族文化特色,坚持将发展乡村民宿作为盘活农村资源资产的重点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支点,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和避暑康养等新产业,经营主体创新发展模式经营方式,建立联农带农机制,推进共同富裕。现推出乡村民宿十大模式,供各地学习借鉴。 http://nyj.yichang.gov.cn/content-43852-2102545-1.html
2.日喀则乡村旅游:两种民宿运营模式的探索与思考在民宿的运营模式上,这两个乡村做了不同的探索,颇有代表性。 吉甫村的民宿由一家公司统一运营管理,并聘任当地村民成为专门的服务员,民宿的服务标准比较统一,村民只收取租金、不参与民宿的直接运营。 而庞达村的民宿则由提供房间的村民自己来管理运营,更能激发村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游客也能更好地体验当地的风土人...https://www.jfdaily.com/wx/detail.do?id=801378
3.山楂小院的成长之路:乡村民宿的投资运营模式及发展经验–69农业...山楂小院是北京市乡村民宿的典型代表。其代表性不仅仅在于对闲置农宅的重新设计改造,营造出“屋里五星级,屋外五千年”的乡村休闲度假体验场景,更在于蕴含在光鲜外面背后的商业运营模式和与乡村的共生共荣、利益联结机制。源自北京延庆的山楂小院运营模式已被中国扶贫基金会作为旅游扶贫的有效模式在河北省涞水县南峪村推广...https://www.69agri.com/114710
4.夯实精品民宿运营深化产业帮扶模式企业值得一提的是,为扩大帮扶民宿产业规模效应,北科建集团正加紧推进“门头沟小院”创艺乡居精品民宿产业二期9套院落的建设,优化产业运营模式,不断提升项目品质和服务质量。以期通过文旅产业赋能帮扶脱低,打造生态富民、绿色发展的新模式,为梁家庄美丽乡村建设添砖加瓦,为乡村振兴发展贡献力量。 https://www.workercn.cn/34070/202112/10/211210081651855.shtml
5.20242029年中国民宿行业投资规划及前景预测报告锐观网第五节、我国乡村民宿进一步发展的对策 一、科学规划,引领乡村旅游发展 二、加大投入,改善基础设施条件 三、突出自身特点,打造知名品牌 四、各部门齐抓共管,规范行业管理 五、积极开展市场宣传营销,提高知名度 第六章 2020-2023年民宿产业商业模式分析 第一节、2020-2023年短租民宿平台运营模式分析 ...https://www.shangyexinzhi.com/article/21562244.html
6.2024年中国民宿行业研究报告整体来看,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民宿行业已经形成了以在线预订平台为依托,乡村、城市民宿并行发展的市场结构,并且在未来几年内,随着消费者对个性化旅游体验的需求持续上升,民宿行业有望继续保持较高的增长率。 第二章 产业链、商业模式及政策监管 2.1 产业链http://www.myzaker.com/article/66d12a608e9f097af44fa369
7.乡村民宿策划方案(精选12篇)乡村民宿策划方案(精选12篇) 为保证事情或工作高起点、高质量、高水平开展,时常需要预先开展方案准备工作,方案的内容多是上级对下级或涉及面比较大的工作,一般都用带“文件头”形式下发。方案的格式和要求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https://mip.oh100.com/zhichang/4942660.html
8.乡村文创专题研究案例解析创新模式:连锁品牌+品牌战略运营。 文化价值 以香草文化为核心价值,深耕感动,创造幸福经济,传递超乎寻常的幸福体验与极致的人文关怀 品牌战略 打造9个休闲农业品牌,创造休闲农业多品牌战略的新典范 熏衣草森林经营模式成功后,同步复制其模式到其它的休闲餐饮市场,包括休闲农场、餐饮、民宿、游憩、香氛、婚宴、商品、策展...https://www.kchance.com/LandingPage/Ruralculturecreativity_c.html
9.白烁之等:建始县民宿产业有待提档升级(一)现有民宿运营模式还存在诸多不足。如引导民宿产业发展的村集体经营公司负责人多为村干部,要兼顾行政事务和运营村集体经营公司,往往精力有限,不能做到专人专职。另外,民宿旅游产业往往需要多个村镇联合发展,目前各个村镇及村集体经营公司还处于较为封闭的管理状态,缺少联合发展的模式。目前,当地政府也没出台相应的村...https://www.zgxcfx.com/sannonglunjian/1156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