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由:关于加快发展我市民宿业的建议
提案人:刘琼龙
提案内容:
我市的民宿主要以城市客栈和家庭旅馆的形式存在,最集中的地方是三亚湾与大东海,而民宿最集中的地方,以前集中在鹿回头村,后多分布于后海藤海村以及天涯镇红塘湾海边。现我市各区都有民宿经营。
由于民宿的定义和标准不统一,故目前对我市的民宿没有一个精确统计。2016年中国大陆民宿客栈在“去哪儿”平台注册量总数达48070家,其中我省民宿数量为902家,排名第14位。我市民宿占比较少,相对台湾地区和云南的丽江、浙江的莫干山等地区,民宿数量占比更少。
当前我市民宿发展仍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
1.法规建设滞后,管理难度较大
由于法律法规滞后,政策不统一,对民宿的定义不一致,有证照办理、安全监管等方面存在差异。导致我市民宿业或是无证经营,或是民宿宾馆酒店化,有的则以客栈或公寓代替民宿。
2.产权制度模糊,管理职责不清
3.缺乏特色品位,品牌创新不足
缺少民族和文化特色,同质化突出,民宿的体验性和独特性却没有相应地传递出来。
目前我市大部分民宿的经营者大多数不是当地人,且文化内涵不足。且大多服务质量不高,缺乏温度和品位,品牌建设滞后,创新创意不足。
4.人才素质偏低,培训亟待加强
经营管理观念缺乏,大多数民宿从业人员都未受过相应的专业职业技能培训,由此导致人员整体素质不高,服务层次较低。
5.投资模式不活,经营收入单一
6.缺乏发展资金,融资比较困难
就我市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中廖村而言,其生态环境、居住环境十分优美,非常适合发展民宿服务业。然而该村经济近年来虽得到很大发展,但农民收入并不高,村民自有住房不多,空闲房间更少。近年来,我市农村经济虽取得长足发展,但村民自家“闲钱”并不宽裕。目前市场装修、人工成本居高不下。
7.指导服务不足,缺乏组织引领
我市至今没有出台本地的旅游民宿业服务规范标准,也没有成立市一级民宿行业协会,组织开展质量评定与分级工作。
我市具有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和民族文化资源以及良好的市场环境,加快发展民宿业是国际旅游岛和精品旅游城市建设以及全城旅游发展的必然要求,为此建议:
2.尽快理顺管理体系,分清部门管理职责
二是在参照国家旅游局《旅游民宿的基本要求和评价》的基础上,由市旅委牵头,会同农业局和住建局,组织市有关部门及时制定《三亚市旅游民宿业服务规范》标准,帮助业界自愿组成民宿行业协会,组织开展质量评定与分级工作,规范等级标志使用,完善质量监管制度,实行动态管理。
3.制定专项规划,加大扶持力度
一是市政府要研究制定民宿的专项规划,明确重点发展区域,与“百镇千村”工程、“最美乡村”建设、精准扶贫、共享农庄等工作有机结合,充分考虑产业布局、人口集聚、土地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等内容,形成目标明确、布局合理、定位科学、特色鲜明的民宿发展规划。
4.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整治城乡旅游环境
一是坚持以生态为本的绿色发展理念,建议对试点村进行整村规划和美化,整合“三农”、文明生态村、“百镇千村”工程等多渠道资金,加大对民宿发展区域的旅游交通、便民设施、生活设施等建设投入,完善配套服务设施,同时对示范村生活污水处理、道路设施建设、村容村貌的整治要加大力度。
二是加快推进民宿发展区域周边的旅游项目的建设,增加可游性,使民宿和旅游项目形成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的局面。
5.鼓励村民自主参与,投资经营主体多样化
一是鼓励当地农民自主经营,即农户利用自有闲置房屋(房间),经装修后自行经营,设施生活化,价格大众化,逐渐向精致化方向发展。
二是引入社会资本经营,即由村集体把村里的房屋统一租赁给企业或是农户把闲置的房屋(房间)租给企业经营,村级集体或是农民收取租金,档次和价格中等,消费者多为城市白领。
三是采取公司+农户,农户以房屋产权入股的形式进行合作经营。
6.加强培训指导,提升服务质量
加强培训,要积极对接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组织开展民宿业主和服务人员的经营理念、营销策划、管理服务技能、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等方面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提高服务质量和经营档次。
切实帮助民宿经营者与当地公安、消防和医疗部门以及保险企业建立应急救援机制,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和应急处置能力。
7.注重文化创意,突出本土文化特色
要打好黎苗族民族文化牌。黎苗民族文化是海南全岛旅游发展的灵魂,是国际旅游岛建设不可忽视的资源要素。要发展多元化的特色民宿和多元化的旅游产品。例如,三亚地区可打造特色海鲜美食、窑鸡等美食品牌,并将其与民宿产品融合,打造民宿特色美食产品。
主办:三亚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开发维护:三亚市党政综合网络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