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语言学研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2.关于应用语言学的几点疑问
应用语言学是一种文化的科学吗?我第一次知道,到底什么是“文化学”,如何能界定其核心与边缘以及它的界限呢?应用语言学是一门学科吗?应用语言学包括心理语言学、第一和第二语言习得、阅读理解、对话分析、政治话语分析、性和语言、语言政策、神经语言学、媒体语言领域等,这些异构的主题作用于不同的层面,有些定义了社会领域的应用或研究(媒体,语言的性等),有些命名了分析方法(会话分析),有些由两种学科交叉构建而成(心理语言学),还有一些理论化的语言学对象(文字,话语)。以前的研究项目中,以语言的使用和建设意义或现实的相互作用为核心,项目的研究重点致力于语言和人类语言学科。在大多数情况下,理论围绕单个语言学习者和它们的语言轨迹发展演变,即作用于语言采集策略的心理或神经生物学模型。
二、应用语言学与普通语言学的关系
三、结语
【关键词】应用语言学隐喻研究红楼梦人物隐喻
应用语言学隐喻研究的意义和方法
此次应用语言学的隐喻研究范例为《红楼梦》的英译。《红楼梦》作为我国古典文学中的一座丰碑,文化魅力深厚,其英译也层出不穷。《红楼梦》中大量特殊隐喻的应用,让这部作品的审美价值与文化色彩更为浓厚,其中隐喻的英译也是衡量作品翻译成功与否的关键标准。在众多译本中,笔者选择由杨宪益夫妇和英国学者大卫·霍克斯所完成的译本,在学界,其也被公认为古典文学译作的典范,相信对于笔者隐喻的翻译研究是很好的语料基地。
《红楼梦》的隐喻英译方法探析
此次对于《红楼梦》的隐喻英译研究,从应用语言学的角度出发,对于拓宽研究视野,提供新视角有着很好的积极作用。以杨宪益夫妇和英国学者大卫·霍克斯所完成的译本《红楼梦》中隐喻的翻译例子为基础进行分析,在应用语言学的指导下进行分层研究,分析隐喻的理解和翻译是如何实现的。
随着翻译发展规模及派别的增多,翻译活动的焦点越来越多地聚集到归化与异化之争中。所谓异化,是指以源语言文化为归宿,保留源语言文化的特有表达方式并把它输入到目的语文化中去。从异化的角度来说,翻译既是再现作品文化内涵与精神风貌的方式,也是一种让读者了解异国文化与异域风情的交流手段,可以丰富目的语文化和目的语表达方式。在异化翻译过程中,翻译者要尽量避免文化之间的冲突,减少因跨文化交流而产生的误解,将源语言文化通过各种手段实现在目的语言文化上的移植,将其文化内涵与意义充分融入到目的语言文化中,实现最大程度的再现。所谓归化,是指以目的语言文化为归宿,尽量使用目的语言文化本身所具有的一些表达方式与文化内涵,通过读者所熟悉的本国语言文化习惯来实现作品内容的传达,力求原语言文化能够在目的语文化中得到另一种方式的再现。可以说,归化的翻译过程其实是源语言文化与目的语言文化之间的一次文化等值转移过程,读者可以通过自己的文化观去理解译文的内涵,从这个角度来说,读者的接受力是归化翻译必须考虑的重要方面。
隐喻翻译案例剖析——以人名隐喻为例
接下来从杨宪益夫妇和英国学者大卫·霍克斯所完成的译本《红楼梦》中人名隐喻的翻译例子出发,探究其中的人名隐喻的含义及翻译,进行分析,探索其隐喻翻译的策略。
小结
隐喻的语言学应用根植于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语境与语言特点之中,加强应用语言学之中的隐喻研究,对于拓展其在语言应用上的范围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陈道明.隐喻与翻译:认知语言学对翻译研究的启示[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9).
[2]陈刚,胡维佳.功能翻译理论适合文学翻译吗?——兼评《红楼梦》咏蟹诗译文及语言学派批评[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2).
[3]梁颖.《红楼梦》“痴”字在霍克斯英译本中的再现[J].海外英语(中旬刊),2011(2).
[4]付鸣芳.《红楼梦》人物语言的评价意义与翻译——兼析杨宪益、戴乃迭英译本人物语言翻译策略[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1(5).
[5]钟曲莉.《红楼梦》中的空间隐喻[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8,29(2).
[6]耿丽敏,王斌.空间隐喻分析——以《红楼梦》中上、下、高、低为例[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7).
[7]FrankHuang(trans).DreamofRedMansions[M].Beijing:ForeignLanguageTeachingandResearchPress,2008.
关键词:立法语言学;研究概述
一、国际立法语言的研究
近代从文艺复兴开始,学者开始重视法律语言的研究,法律语言从法律的母体中独立出来。但丁(DanteAlighieri)曾在《论俗语》中指出法庭的语言是“准确的、经过权衡斟酌的”,孟德斯鸠(BarondeMontesquieu)曾对立法语言进行研究“法律的体裁应该简明扼要;法律用语应该准确无歧义,法律不要精微玄奥。”(何勤华、贺卫方2006)法国拿破仑法典德国德意志法典都不仅是法典的典范,也是法律语言研究的体现。拿破仑法典以立法语言的准确简明为特征,德意志法典则以立法语言规范严谨为特点。
现代国际立法语言研究多从立法起草的角度来建构立法语言学体系。(陈炯2005)埃佛尔斯汀(Everstine)的《立法案的标题》(1948),密勒(GeorgeJohoMiller)的《论法的风格》,罗伯特.C.迪克(Robert.C.Dick)《法的起草》(1972),亨利.惠霍芬(HerryWeihofen)的《法的起草风格》(1980)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美国里德.狄克逊(ReedDickerson),他一生重视立法起草研究,把立法语言作为立法技术的一部分,始终不渝地与轻视立法起草技术的错误倾向作斗争。其代表作是《立法起草》和《法律起草基本原理》。在《立法起草》中,他从起草角探讨立法语言,如标题的确立,法律文本各部分的安排,立法文本,立法文句的组织,累赘与冗长,定义、条件和要求等,几乎涉及立法起草中有关语言的各个方面。布林克认为每一种法律理论直接或间接依赖一种语义学理论,而法律实证主义依赖的语义学理论是错误的。他认为一种正确的语义理论表明意义——或至少指称——并不依赖于使用者关于语词的信念,而取决于对象的特征或与这个语词相符的对象分类。(布莱恩比克斯2007)
国际现代立法语言研究沿袭了其注重实践的法律语言研究的思路,从操作性的起草角度对立法语言展开研究,是其主要特点。
二、中国立法语言的研究
综观法律语言学演变的过程,法律语言学活动是从立法领域开始的。这与我国历史上长期以来注重立法活动和立法语言研究有关。(李振宇2007)从中国第一部法律学著作《法经》算起,中国的法律语言研究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法者,天下之公,所以辅乎治也;律者,历代之典,所以行乎法也。故自昔国家为治者,必立一代之法,立法者必制一定之律。”
中国近代的法律语言研究包括立法语言研究是从引进借鉴中开始的。引进的方式多种多样,杂志、译著、聘请国外法学者、法学留学。其中最直接的方式是杂志和译著。最早的杂志是普鲁士传教士郭守腊(K.F.A.Gutzlaff)的《东西洋考每月统纪传》。中国人最早创办的政法类刊物则是《译书汇编》。著作则有《万国公法》等,以及大量法律成文法的翻译。1902年清廷下诏:“著派沈家本、吴廷芳,将一切现行律例,按照交涉情形,参酌各国法律,悉心考订,妥为拟议,务期中外通行,有裨治理。”当代民法学家梅仲协指出中华民国民法“采德国立法例者,十之六七,瑞士立法例者,十之三四,而法、日、苏俄成规,亦撷取一二”(参见封丽霞2002)。中国近代的立法语言研究则是从部门法的分立及立法和司法的分立开始的,从清末的修宪开始,商律、民律、著作权律、民事诉讼律等部门法分立,司法独立、三权分立在近代业得到实现,这使得立法得以独立,而立法语言也获得了独立的身份。
在立法语言词汇引进方面,1900年左右法律专业词汇的引进达到,据日本学者实藤惠秀研究,中国此时引进的日文法律词汇约80多个。在著作方面,穗积重远著、李鹤鸣译《法理学大纲》专章对法律的形式进行了研究。国外的法学家也对中国的法学发展提出建议良多。美国法学泰斗庞德则提出:中国的法学要繁荣进步,必须要有足够的法律人才;应当充分发挥法学家的作用,因为“没有法学家,便没有法,没有法律教授及学术上的著作给予立法以生命,立法便会消失其功能。”在此基础上,对立法语言的研究也就存在于近代的立法活动中,从清末的修宪到民国的立法,其中的法律文本术语、法律文本句式和法律文本条款均在借鉴引进的过程中,实现了法理和形式的双重变革。
这一时期,从立法语言的语言语言缺陷或者语言规范的角度,出现了一批研究成果,但其研究从语料选取上看,语料选取单一,或者为单一法律,如王顺华(2006)只研究现行宪法,或者为偶举性研究,如胡明(2003)。从研究方法上看,对法律文本的研究多是从逻辑、词语、句法等方面来分析,缺乏语言学的新理论的引入,如语义学理论等。从研究成果上看,多是对立法语言本身的语言问题作出了个别性的建议或修改,缺乏更为深入系统的对立法语言规范更具指导意义的规范库的尝试和研究。
因此,中国对法律文本语言的研究还有待深入的探讨。法律作为整个社会人们活动的规范,其文本语言表述的简明、准确、统一,对整个法律体系具有重要价值,对整个社会的法治建设更具有实践意义,需要从多方面对法律文本的语言进行研究分析。
[1]布莱恩·比克斯.法律、语言与法律的确定性[M].邱昭继译.法律出版社.2007.
关键词:社会语言学国内研究综述
Sociolinguistics是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一门新兴学科。据文献记载,这一术语最早见于美国语言学家H.C.Currie的论文《社会语言学的设计:言语和社会阶层的关系》(1952)。1964年5月,美国召开首届社会语言学大会,会议论文集题名《社会语言学》在次年出版,标志着社会语言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
作为一门新兴的独立学科,社会语言学于20世纪60年代诞生于美国,并于70年代末传入我国。经过许多语言工作者的努力,40多年来的中国社会语言学(广义)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中国的学者此间在社会语言学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和探索中付出了不懈努力,为中国社会语言学研究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因此,我们认为有必要对中国社会语言学研究的状况进行概要的回顾与总结。
中国社会语言学发展到今天大体上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一、初创阶段(1979~1987年:从自发到自觉)
从自发到自觉通常认为中国的社会语言学是舶来品,但陈原指出,自古以来的中外语文学家都曾讨论过古语与今语、文语与口语、标准语与方言在社会功能上的差别,19世纪初的欧洲方言学家对于民族语内部各种变体的调查即是社会语言学的工作。就现代中国历史上的语言运动而言,如20世纪初期的国语运动、20年代的白话文运动、30年代的大众语讨论以及北拉运动,还有50年代的推广普通话、现代汉语规范化等,尽可以划入社会语言学工作,但这些运动并非自觉的或独立的社会语言学研究。直到70年代后期Sociolinguistics的引进,中国学者的社会语言学研究才从自发走向自觉。这一阶段的中国社会语言学成果,主要表现在通论性著作和理论译介两方面。前者除陈原的两本书外,还有陈松岑《社会语言学导论》(1985),游汝杰、周振鹤《方言与中国文化》(1986)。许国璋70年代末开始研究社会语言学,有关论文收入《许国璋论语言》(1991)。1980年到1982年,特鲁基尔的《社会语言学导论》(林书武等译)在《国外语言学》连载。1987年,《社会语言学译文集》(祝畹瑾编)和什维策尔的《现代社会语言学》(卫志强译)出版。《国际社会科学杂志》1985年第5期以专刊“语言与交往:社会语言学研究个案与应用”,
发表了一批社会语言学论文。这一时期的缺陷:一是结合中国社会实际不够,二是对社会语言学的对象和范围的认识尚模糊。
二、迅速发展阶段(1987~1993年:从引进走向结合中国实际)
三、稳定深入发展阶段(1994~2000年:从热潮走向冷静和成熟)
四、新的繁荣阶段(2001年至今:研究领域不断扩展)
进入深入发展阶段后,中国社会语言学领域一度曾显得有些沉寂,但这是一个非常有益的冷静和反思阶段。一批中青年学者也开始积极参与和组织有关的学术交流活动,掀起了社会语言学研究的新。十年里以“社会语言学”为标题或关键词的论文数量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2001―2009年间国内学术期刊上所发表的与社会语言学有关的论文表明:中国社会语言学在学科理论、语言变异、语言接触和语言规划这4个主要研究领域中各有新的进展,其中语言变异研究近年来取得的成果最多,其次为语言接触研究。
1.学科理论研究
2.语言变异研究
变异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关于语言变异的理论、语言的各种变体(性别、年龄、行业、语域……)等,其中称谓语和网络语言研究是近年的热点。这一领域内的研究还在不断拓展,具体材料的开发和理论的深入是大趋势。主要著作有:王立《城市语言生活与语言变异研究》(2009)、陈松岑《语言变异研究》、徐大明《语言变异与变化》(2006)、蔡少莲《语言变异的元语用分析》(2006)、郭风岚《语言变异:本质、因素与结果》(2006)等等。
3.语言接触研究
社会语言学自始至终强调语言的多样性,而个人和社会的语言多样性起源于语言之间的相互接触。总的看来,国内关于语言接触的具体研究(如双语)开展得较多,综合性研究还比较欠缺。关于语言接触研究的著作主要有:戴庆厦,罗自群《语言接触研究必须处理好的几个问题》(2006)、B.Heine,T.Kuteva,刘云,龙海平《〈语言接触与语法变化〉简介》(2009)、戴庆厦,杨再彪,余金枝《语言接触与语言演变――小陂流苗语为例》(2005)等等。
4.语言规划研究
不少学者在回顾和总结中国社会语言学的进展时都曾提到,我国在宏观社会语言学方面的成就十分显著,这和国家在语言建设方面的实际需要是分不开的。我国历史上先后有过不少具有社会语言学性质的语言规划活动,为该方向的研究提供了不少实际素材。改革开放以来,语言规划研究向更深的层次发展,这一社会语言学的宏观领域内加入了更多微观的内容,和语言变异研究在许多方面联系起来了。
现在语言生活的不断丰富、学术观念的更新和研究手段的改进都为中国社会语言学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未来的中国社会语言学应该是一门学科门类齐全、理论体系完整、研究方法完备、实践价值明显、特色鲜明的学科,它将在中国的语言学和社会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高一虹.社会语言学通览导读[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2]戚雨村.现代语言学的特点和发展趋势[C].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3]徐大明等.当代社会语言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4]杨永林.社会语言学40年[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6).
[5]赵蓉晖.论索绪尔语言学理论中的社会观[J].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3).
[6]祝畹瑾.社会语言学概论[J].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
[7]赵蓉晖.社会语言学的历史与现状[A].外语研究,2003(1).
[8]杨永林,司建国.社会语言学研究――反思与展望[J].现代外语.2003(10).
[9]赵蓉晖.中国社会语言学发展的若干特点[J].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3).
[10]李占芳.社会语言学研究方法探讨[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
[11]陈原.《社会语言学》[C].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6.
[12]郭熙.《中国社会语言学》[C].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3).
[13]杨永林.《社会语言学》导读[A]北京:外研社/布莱克韦尔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刘琼,女,江苏城市职业学院张家港办学点,讲师,从事英语语言学的教学与研究
关键词:移动辅助语言学习;移动技术应用;外语学习;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
本文拟就移动辅助语言学习这一话题展开论述,探讨这一新兴学习模式的特点、优势,以及面临的挑战,通过对一些已开展的移动辅助语言学习研究项目的分析,了解教师如何能够通过对移动技术的高效利用帮助学生提升外语学习成效。
一、什么是移动学习?
二、移动学习的特点
由于移动学习是利用移动设备进行的新型的学习方式,因此它具有一些有别于传统的学习方式的特点,对这些特点加以分析和利用,将有利于教师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移动学习。
3.移动学习具有可扩展性(extendibility)与交错发生性(interleaved)。[3]移动学习可以扩展到课堂外任何能够使用移动设备的地方,并且它还可以与课堂学习紧密联系起来,交错发生。WongandLooi的研究[9]很好地阐释了如何利用移动学习将课堂教学(formallearning)与课外学习(informallearning)进行联系,最终促进综合学习效果。在他们的教学实验中,学生在课堂上学习一些新的成语和介词的使用方法,然后研究者给每位学生分配了一台具备网络连接和摄像功能的智能手机,学生们利用这些手机在校园内外寻找能够使用这些新学会的词语的场景,并将其用手机拍照保存,而后再将这些照片上传到网络上供同学之间进行讨论学习。他们发现,这种连接课堂内外的学习方式能够实现场景化学习(contextuallearning)、形成创造性输出(productiveoutputs)、并且有利于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的发生(socio-constructivism)。利用移动设备将课堂学习与课外学习联系起来极大地扩展了学习的广度和深度,传统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学习与应用脱节的问题得到了较好的解决,同时也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10],这对他们日后的学习是至关重要的。
三、移动辅助语言学习的优势
移动辅助语言学习的另一个优势体现在它能够将课堂正式学习和课后非正式学习进行无缝连接的能力[17]。传统的教育方式注重的是教师的“教”,强调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知识传递,却忽视了学生的“学”,并没有把学生的学习过程看作是一个主动的、社会化的、协作式的知识在学生大脑中建立的过程,导致的结果是以向学生灌输知识、帮助他们在大脑中建立一个知识库为教学目标。然而,这种教学方式对学习,特别是语言学习是有害的,因为语言并不仅仅是关于语言的知识的集合,语言习得也远非学习和记忆一些描述语言规则的元语言知识(如语法知识)就能够达成的,外语的习得必需建立在大量地接触目的语输入、形成学习者自己的中介语(interlanguage)的基础之上,而这一中介语体系的建立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学习者在课外进行的大量语言实践。移动辅助语言学习恰恰能在这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它能够将课堂的正式学习和课后的非正式学习联系起来,学生在课堂上接受正式的语言教学,课后利用移动设备提供的语言学习环境进行语言实践,随时随地练习和提高,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这种学习方式与当代学生的移动生活方式(mobilelifestyle)也是相称的。[14]
四、面临的挑战
虽然移动辅助语言学习与传统的学习模式相比具有诸多优势,但是它也有一些不足之处,了解这些缺点将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利用这些新技术为语言教学服务。移动辅助语言学习所面临的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技术上的挑战。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与桌面电脑相比具有便携性的优势,但与此相对应的是屏幕尺寸与输入方式的牺牲。对于信息显示量较大的阅读训练和输入量较大的写作训练,这些技术上的局限无疑会对学习者使用这些移动技术进行语言学习造成障碍。在对移动辅助词汇习得的研究中,Stockwell发现学生和老师对手机的使用均存在抗拒心理,可能的原因包括倾向于使用较为熟悉的桌面电脑,手机键盘文字输入不方便,以及屏幕尺寸狭小等,因为这些原因可能会增加学习者的认知负担(cognitiveburden)。[19]虽然随着新技术的出现,如大尺寸触屏式智能手机的上市,这些问题正逐步得到解决,但随之而来的其他新的技术难题也要求外语教师在将移动技术应用于外语教学时,应该先充分考虑其技术上的可实现性,尽量利用和发挥不同移动设备的优势,使其更好地为外语教学服务。
2.学习者态度。语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新技术的愿望总是美好的,但是学生对这些技术和新学习方式的态度也将对学习效果产生重要影响。例如,OkunborandRetta在一项利用智能手机提高学习成效的研究中发现,虽然研究者为学生提供了专门定制的用于管理学习和社交活动的手机应用程序,但是学生们认为这些应用软件的作用非常有限,因此对学习成效的提高也没有显著效果。[20]然而,学习者对新技术的态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在学习活动的设计上,如果教师能够充分了解和利用新设备所提供的优势,并将它们恰当地应用于解决不同的语言学习问题上,帮助学生达到既定的学习目标,那么学生对这些新技术将会有更多积极的态度,在学习上也将更趋主动。
3.对教师的挑战。Prensky将当代学生称为“数字原住民”(digitalnative)[21],因为他们是生长于数字时代的一代人,电子技术伴随着他们的成长,他们习惯于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使用各种新兴电子设备,因此教师在对这一代人实施教育的过程中,也应该了解学生的这些习惯,将他们贯于使用的设备的功能与教学法结合起来,从而实现对学习活动的支持。对于外语教师来说,使用移动设备辅助语言学习的障碍之一是了解和掌握这些设备的具体功能和如何将这些功能与外语教学法有机地结合起来,这就要求外语教师不但要精通自己的教学业务,还要对移动技术有较全面的了解,并且能够独立开展研究,根据学生的具体实际情况,将这两方面的知识结合应用,达到利用移动技术提高语言学习效果的目的。对许多外语教师而言,这无疑是一项巨大的挑战。外语教师应用移动技术辅助语言学习将面临的另一项挑战是对学习过程的监管与控制。移动技术将学习搬到课堂之外,通常这些学习活动是在教师的管控范围之外进行的,因此教师如何安排课内外学习内容,如何将课内外学习结合起来,仍是一项需要仔细研究和制定计划的工作。[22]
五、结语
[1]Vavoula,G.,&Sharples,M.(2009).MeetingtheChallengesinEvaluatingMobileLearning:A3-levelEvaluationFramework[J].InternationalJournalofMobileandBlendedLearning,1(2),5475.
[2]Vavoula,G.(2005).AStudyofMobileLearningPractices(pp.120)[R].Retrievedfrom/download/results/public_deliverables/MOBIlearn_D4.4_Final.pdf.
[3]Sharples,M.(2009).Methodsforevaluatingmobilelearning[M].InG.Vavoula,N.Pachler,&A.Kukulska-Hulme(Eds.),ResearchingMobileLearning:Frameworks,ToolsandResearchDesigns(pp.1739).Oxford,UK:PeterLangPublishingGroup.
[4]Valk,J-H.,Rashid,A.,&Elder,L.(2010).Usingmobilephonestoimproveeducationaloutcomes:AnanalysisofevidencefromAsia[J].InternationalReviewofResearchinOpenandDistanceLearning,11(1),117-140.
[5]Demirbilek,M.(2010).InvestigatingattitudesofeducatorstowardseducationalmobilemediaandgamesineightEuropeancountries[J].JournalofInformationTechnologyEducation,9,235-247.
[6]Reinders,H.(2010).Twentyideasforusingmobilephonesinthelanguageclassroom[J].EnglishTeachingForum,48(3),20-25,33.
[7]Lave,J.,&Wenger,E.(1991).SituatedLearning:LegitimatePeripheralParticipation[M].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
[8]deJong,T.,Specht,M.,&Koper,R.(2010).Astudyofcontextualisedmobileinformationdeliveryforlanguagelearning[J].EducationalTechnology&Society,13(3),110-125.
[9]Wong,L.-H.,&Looi,C.-K.(2010).Vocabularylearningbymobile-assistedauthenticcontentcreationandsocialmeaning-making:twocasestudies[J].JournalofComputerAssistedLearning,26(5),421-433.
[10]Barrs,K.(2012).Fosteringcomputer-mediatedL2interactionbeyondtheclassroom[J].LanguageLearning&Technology,16(1),10-25.
[11]Abdous,M.,Camarena,M.M.,&Facer,B.R.(2009).MALLtechnology:Useofacademicpodcastingintheforeignlanguageclassroom[J].ReCALL,21(1),76-95.
[12]Warschauer,M.(1997).Computer-mediatedcollaborativelearning:Theoryandpractice[J].TheModernLanguageJournal,81(4),470-481.
[13]Chinnery,G.M.(2006).GoingtotheMALL:Mobileassistedlanguagelearning[J].LanguageLearning&Technology,10(1),9-16.
[14]Kukulska-Hulme,A.,&Shield,L.(2008).Anoverviewofmobileassistedlanguagelearning:Fromcontentdeliverytosupportedcollaborationandinteraction[J].ReCALL,20(3),271-289.
[15]Basog^lu,E.B.,&Akdemir,.(2010).Acomparisonofundergraduatestudents’Englishvocabularylearning:Usingmobilephonesandflashcards[J].TheTurkishOnlineJournalofEducationalTechnology,9(3),1-7.
[16]Lan,Y.-J,Sung,Y.-T,&Chang,K.-E.(2007).Amobile-device-supportedpeer-assistedlearningsystemforcollaborativeearlyEFLreading[J].LanguageLearning&Technology,11(3),130-151.
[17]Hsu,L.(2012).Englishasaforeignlanguagelearners’perceptionofmobileassistedlanguagelearning:Across-nationalstudy[J].ComputerAssistedLanguageLearning,DOI:10.1080/09588221.2011.649485.
[18]Chen,C.,&Chung,C.-J.(2008).PersonalizedmobileEnglishvocabularylearningsystembasedonitemresponsetheoryandlearningmemorycycle[J].Computers&Education,51(2),624645.
[19]Stockwell,G.(2010).Usingmobilephonesforvocabularyactivities:Examiningtheeffectoftheplatform[J].LanguageLearning&Technology,14(2),95110.
[22]Kukulska-Hulme,A.(2009).Willmobilelearningchangelanguagelearning?[J]ReCALL,21(2),157-165.
[24]Baleghizadeh,S.,&Oladrostam,E.(2010).TheeffectofmobileassistedlanguageLearning(MALL)ongrammaticalaccuracyofEFLstudents[J].MEXTESOLJournal,34(2),1-10.
[25]Watts,N.(1997).ALearner-basedapproachtocomputermediatedlanguagelearning[J].System,25(1),1-8.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研究范围方法
1认知语言学的研究范围
在对认知语言学进行研究之前,首先应该加强认知语言学研究范围的确定。
1.1对认知语言学进行研究的基本问题
认知语言学研究的基本问题就是人类的语言和心智之间的关系。对人类的心智进行研究,其实可以从很多角度出发,比如心理学、哲学、语言学等。人类的心智可以延伸出很多问题,比如我们生活中的诸多经验有什么作用?人类有一些什么样的思维方式?对于这些问题,不同时代的看法和答案都是不一样的。比如,传统意义上的理解认为,推理其实是一种客观存在的,推理的命题是抽象的,不能具体化。然而新的观点却认为推理其实是一种基于人的想象而展开的各种隐喻、心理意象的转化。
认知语言学的研究,主要是对语法和语义进行研究,语法与人们的认知有很大的关联。语法涉及到具体的意义和形式两个方面,认知语言学视角下,对语法的认为具有更加深刻的含义,不仅仅是一种纯粹的形式的体现。认知语言学可以为形式的分类提供一定的解释和依据,在宏观方面为语法的构建和人类认知模型的建立提供了一定的条件,但同时也为语法在微观层面上的利用提供了很多新的观点。
1.2认知语言学的研究取向
2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方法
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定性的方法;一种是定量的方法。
2.1定性研究方法
认知语言学的定性研究方法是对人们的语言现象和认知现象的特征以及表现形式进行描绘,从而进行研究的一种方法。在对认知语言学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定性研究方法对于认知语言学进行了很多探索,因为,很多学者对一个认知语言学进行研究时,一个重要的出发点就是对语言现象进行描写和说明,然后再对现象背后的各种本质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
2.2定量研究方法
定量研究方法在认知语言学的研究中也是比较常见的一种方法。定量研究方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语言分析法。语言分析法主要是通过对一些特定的语言现象进行分析从而对认知语言学进行研究的一种方法。语言分析法是语言学的传统研究方法,在当前还有很广泛的应用。对认知语言学进行研究,无论是进行实验还是调查或者进行问卷研究,语言分析都是必不可少的。无论探讨的是什么问题,采用什么方式进行研究,都要从语言素材着手,对各种语言材料和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语言分析法是进行语言研究的第一步。
第二,内省法。内省法主要是研究人员通过自己的直接、经验等对一些特殊的语言形式和语言内容进行研究分析的方法。对认知语言学进行研究时,内省法有助于研究人员对那些反映人们的认知活动的语言现象进行分析,从而分析人们的认知取向。但是内省法的主观性太强,在实际的应用中应该加以改正,使得内省法在使用的过程中更加客观一些。
第三,比较和对比法。对不同语言的相同点进行比较,对不同语言之间的不同的进行对比,都是对认知语言学进行深入研究的重要方式。语言比较和对比不是要否认语言的共性,而是要对语言的差异性进行分析和研究,使得人们对语言的共性和差异性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第四,调查法。调查法是语言学研究中比较经典的方法,在认知语言学中也有广泛的运用。语言调查的方法对于语言特征的描述、语言和民俗、思维等之间的关系可以进行比较准确的掌握。调查法是使用得最为普遍的一种研究方法。调查法还和当前的一些信息技术进行有效地结合,以提高认知语言学研究的效率。
此外,实验法和问卷调查法,都是比较常用的定量研究方法。
3结语
认知语言学是人类认知科学和语言科学以及其它学科之间相互交叉、渗透从而形成的一种新兴的边缘学科,经过多年的研究发展,其研究的对象和范围已经明确,在实际的研究过程中,主要有定性和定量两种研究方法。可以使用一种方式也可以将两种方式进行结合,促进认知语言学的应用。
参考文献
[1]吴梅梅.基于概念整合理论的OVER,ABOVE和ON的空间隐喻拓展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1.
[2]郭峰.基于突显观和图形――背景理论的英语分裂句认知分析[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193-194.
关键词:汉语语音教学
经济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语言的交流成为影响社会发展的重要工具。汉语学习热潮推动着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进程,语音作为语言的外壳,贯穿整个汉语教学的始终,其研究的重要性决定了语言教学的基础,是提高语言学习水平的重要内容。目前外国人学习汉语时普遍存在着语言偏误的问题,其中“舌尖后音”、“舌面音”、“送气音”等等为各国留学生学习的最难点。面对各国学生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领悟程度,汉语言学习中的语音教学便成为当今教学领域的一大主题。语音教学如何能更适合现代留学生的语言学习,如何在课堂上提高学习效率,是广大教师一直探讨的主题。本文对汉语学习中的语音教学进行了研究,为以后的对外汉语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面对不同国家的留学生出现的教学问题
1.语调掌握不好。语调作为对外语音教学中最难掌握的内容,具有其独特的语言特点。语调掌握不好导致留学生出现洋腔洋调的现象普遍存在,汉语难学这个观点的出现很大一部分原因跟语调掌握不好有直接的关系。在课堂上学生们对单个词的发音语调学习后掌握得很好,但是把该词运用到连续的句子中需要进行连续变调时,却显示出控制力不够。这些都是由于调域狭窄、上域偏低等因素造成的,出现了音量增大等现象。针对这一现象,教学研究着力把重点放在方法的研究上,对如何在把语调教授得更好的方法进行研究,近年来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这一问题并没有彻底解决,留学生的语调掌握仍然比较困难。
2.语音偏误问题
(1)不同国家学生辅音偏误问题。外国学生学习汉语中辅音的发音部位及方法时存在一定程度的偏误。在发音部位方面,舌面音、唇齿音和舌尖音的偏差较多,是外国留学生较难克服的一个重要发音难题;许多国外语言都不讲究发音的“送气/不送气”,因此出现了外国学生在这方面的学习困难,在教学中这也是一个重点教授方面;“清/浊”两音在许多言语中,没有声调的变化,音调由嗓音的连续性来控制,语音过度浊化也是留学生不容易掌握的问题之一;在擦音和边音的表达中,日韩留学生常出现半元音[j]的偏误,西方留学生则较常出现圆唇化的问题。另外,很多留学生对r这个发音也感觉到困难。辅音偏误给外国留学生的汉语学习带来了很多的困惑。
(2)不同国家学生元音偏误问题。元音在汉语中多呈现偏紧的倾向,与韩、日两国的语言相比较,他们的元音多呈现较松的倾向。因此,外国留学生在元音发音方面出现的问题,多是“紧”与“松”的问题。另外,还存在“圆唇”和“展唇”的偏误,舌位与唇形的综合效应决定了偏误的程度,以汉语中的儿化音最为难点。元音偏误也是留学生语音偏误中一项重要内容,是未来教学中需要继续大力研究的内容。
(3)不同国家学生轻重音偏误问题。汉语表达时节奏感非常强,所以要求外国学习者在轻重音的掌握上要灵活,但是轻重音的偏误问题还是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普遍性。在声调衔接和音节界限上外国留学生很难把握好,出现了轻重节奏的偏误等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状况要求语言教师在教授的过程中,必须加大力度在学生的朗读及口语表达能力方面,声调衔接熟练掌握,建立正确的汉语语感。
(4)不同国家学生停顿偏误问题。停顿错误问题也是外国留学生一种较为常见的语言偏误问题,尤其是西方国家的学生,学习汉字难度大,阅读的时候停顿位置不对,造成句意理解、表达错误。例如“你今天真漂亮”这句话,留学生如果刚刚学习“天真”这个词,他很可能会把“天真”理解为这句话中的一个词语,停顿出现错误,出现语病。
二、针对不同国家的留学生汉语教学策略
根据以上情况可见,不同国家的留学生在汉语学习中语音偏误的问题普遍存在,但又各不相同,这就对我们广大对外汉语教学的老师们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完善、有效的外语教学策略一直是我们探讨的主题。
1.培养完整的语言能力。语音学习首先从语音输入开始,积累到一定程度的语音输入内容后,开始逐步进行语音输出,即完成学习、交流的过程。由此可见,输入和输出是语音学习的两个关键步骤,两个关键步骤的综合能力构成了最终的语音能力。第一步的语音输入在教学中要反复训练,让学习者在第一次学习时就接触正确的发音标准。第一步语言输入完成的意义在于促进留学生的语言输出,实现语言的正确输出自然也就培养了完整的语言能力,达到了学习汉语的真正目的。
2.加强技能训练,方法多样化。技能训练是所有语言学习者必须加强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汉语的教授过程中,也应该以技能训练为主要训练方式,加以正确的知识讲解。在技能训练中要适时地进行正确的知识讲解,明确学习者的学习内容及学习目标,并且解答学习者在学习中的疑问,提高技能训练的学习效率,在语言能力培养的过程中起到积极的作用。
3.语流教学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在汉语教学过程中,语流教学的意义在于实现语言能力培养的目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确立语流教学的重要性,坚持音素教学与语流教学相结合的原则。音素教学是语言学习之初的基本教学方法,教学目的是要求留学生读准单个字的读音,是全部音系中一项重要内容。它在培养语言能力时起到的作用是为音位打下坚实的基础、培养学生良好的说话习惯。由此可见,必须保留及加强音素教学,同时结合语流教学,协调好词汇、语法等内容,建立一套综合性强、科学合理的教学程序。
4.语言学习注重交流实效。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要进行交流,不能进行交流的语言是没有意义的。语言不是孤立的,在语言教授的过程中,要充分与其他要素教学相结合。语言能力培养结合其他语言要素、言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另外还要注意的一点是,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教学策略,根据不同国家、年龄、性别、能力等等方面的差异,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提高教学质量。
三、语音教学具体方法
四、总结
综上所述,对外汉语教学针对不同国家留学生存在的语言偏误问题,先要对原因进行分析,然后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断摸索教学规律,提高教学质量。为传播汉语打下坚实的教学基础,更好地展现我国的历史文化及综合国力,促进国际间的交流,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中国通,把外国的人才更好地为我所用,提高我国的综合实力,为我国经济、科技的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语
[1]胡明晓.对外汉语教学中语音教学的策略研究[J].语文教学通讯(学术刊),2012(03).
关键词:英语语言学多维视角研究
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进步,英语愈发得到人们的注重,逐渐在世界范围所普及。英语语言学作为社会科学的一种,在社会科学的发展过程中,占据着不可取代的重要地位。交流沟通是语言的主要作用,英语语言则进一步扩展了语言作用,在语言的交流和沟通作用之上,成为不同学科连接的枢纽。英语语言的不断发展,对于英语语言学的研究,目前最为重要的是如何开拓视角,利用多维视角的形式,在实际的英语语言学研究中,收获到较为理想的成效。因此,多维视角下的英语语言学研究是效果极为显著的方式。
一、多维视角对英语语言学研究的作用
(一)通过多维视角对英语语言学开展研究的重要性
语言的主要作用是交流和沟通,人们对语言的运用,使得语言得以发展和进步。现阶段,英语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普及,学术界对英语语言学的研究程度不断加深,却并没有取得非常显著的成绩。究其根本,学术界的研究人员在对英语语言学进行研究的过程中,所涉及的范围较小且没有结合其他的学科开展研究工作。大部分的论述全部沿着别人的视角开展,简单的进行讨论,实用价值小。英语语言学的研究,一方面应深入探究,另一方面应结合英语的实际使用作用,因此充分利用多维视角对英语语言学进行探讨,是学术界的研究人员应该最为注重的问题,充分认识到多维视角对英语语言学研究的重要性。
(二)通过多维视角对英语语言学开展研究的合理性
(三)通过多维视角对英语语言学开展研究的可行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接触到的东西种类繁多,涉及到的学科也越来越广泛,诸多的学科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英语语言学也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步从语言学向其他的学科进行纵向延伸,这种延伸不仅对英语语言学的进步有重要意义,对人类社会科学的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以英语语言学本身的发展角度分析,英语语言学不可脱离人类而单独存在,没有社会土壤的滋养,英语语言学将会面临毁灭,所以外界社会无形之中对英语语言学产生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在社会环境中研究英语,才能够更加深入全面的探寻出推动英语语言学发展的条件。
二、怎样利用多维视角的方式对英语语言学进行研究
(一)哲学视角对于英语语言学的研究
(二)文化学视角对于英语语言学的研究
总而言之,英语语言学在英语教学中至关重要,从当前社会发展趋势来讲,我们必须摒弃我国的传统教学观念,使用多维视角以哲学、文化学等视角为出发点,构建可以带动学生学习兴趣的课堂气氛,转变教学方式及方法,营造师生之间能够交流沟通的氛围。另外,从多个视角出发,以学生的角度为出发点,注重文化差异和知识逻辑,构建恰当的教学环境,提升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及知识体系,以此提升英语语言学的教学效率及教学质量。
关键词:高校英语语言学课程评价模式教学研究
引言
一、高校英语语言学课程的评价模式现状
目前国内的高校英语语言学课程教学已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但是仍存在许多问题需要解决。其中一个主要的问题就是耗时太多,收效较低。有学者分析,我国的高校英语考试仅仅是追求考试的通过率,而忽视对学生的能力培养,这成为我国英语教育的重要障碍。
国内高校的英语语言学课程问题,主要存在于对教学的安排与评价偏重于易于检测的知识上,过多考虑测试信度,而将考试的设计倾向于较为零碎的小知识点、所谓的标准答案、广泛的知识面,以及夸大的区分度上,忽视了认知领域的较为高级的心智技能。例如,交际、研究、写作、表演、听说等。在一般情况下,英语测试并不能直接体现学生的英语能力,特别是说与写的水平。而且,目前国内高校用于英语检测的语言取样和实际生活的语言相差很大,并不能体现高校英语语言实用、真实的特点。
二、对高校英语语言学课程评价模式的探索
面对高校英语语言学课程的评价模式现状,为了进一步发挥考核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英语语言学的课程考试需要一定的改革,以及模式重新的建构。新的测试模式的指导思想主要是弥补传统的考评的不足。因此,其既要充分地体现人文理论特点,又要呈现语言课程的特色。
(一)增加英语语言学的学生参与在权重中的分配
(二)增加英语语言学的学生课堂表现在权重中的分配
(三)增加英语语言学的学生课程作业在权重中的分配
结语
高校英语语言学的课程评价内容与模式对教学具有重要的监督和保障的作用。因此,我们要充分完善考核的模式,以促进其评定、反馈和激励等功能的实现。高校英语语言学的课程评价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对英语语言学的评价模式进行了探索,提出了一些方法。只有重视发挥其作用,才能促进其改革,才能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培养出更多的专业人才。
[1]康英华.英语语言学课程教学探析[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8).
关键词感叹句认知仪式化突显观
中图分类号:H314文献标识码:A
1英语感叹句的语法特征
英语感叹句结构类型是:
类型1.What+NP+S+V
类型2.How+AP(ADVP)+S+V
例如:(1)Whatabeautifuldayitis.
今天天气多么好啊!
(2)Howinterestingthisis!
这多么有趣啊!
(3)Whatafinevoiceshehas!
她的嗓音多么动听啊!
(4)Howfasttheyareworking!
他们工作得多么快速啊!
感叹句作为英语句型中的一个重要类型,有其显著的特点。英语中标记感叹语气的词语最主要的是how、what和感叹词。how-和what-只能出现在句首,置于主语和其他句子成分前。这两个词在感叹句中的使用规则如下:
How-成分可在句中作状语和补语成分。
①how-成分在句中作状语:一般是how+副词。如:
(5)Howlittleyourealizemycondition.
②how-成分在句中作补语:一般是how+形容词。如:
(6)Howstupidyouare!
What-成分可在句中作主语、宾语、补语等成分,what+名词或名词短语。
①what-成分在句中作主语,如:
(7)Whataflowerytrackliesspreadbeforeme,henceforth!
②what-成分在句中作宾语,如:
(8)WhatadayI’mhaving!
③what-成分在句中作表语,如:
(9)Andwhataplayithadbeen!
2仪式化
“语法化”这个术语是由A.梅耶于1912年创造出来,被其定义为“语法属性加于一个原来自主的词上”。最近十几年来,认知和语用开始在语法化研究中崭露头角,其代表人物是Hopper和Traugott。近二十年来随着类型学、语用学和认知语言学等学科的蓬勃发展,语法化在国内外语言学界都成为一个研究热点。
Bybee(2001b)对仪式化的各种特征在语法化过程中的对应表现以及重复在语音、形态-句法和语义-语用演变中的基本作用作了更为具体的考察。与Haiman(1994)的结论相似,Bybee(2001b)也认为语法化过程本质上就是“仪式化”。Bybee(2001b)从突显重复在语法化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这个角度将语法化重新定义为:一个频繁使用的词汇序列或语素序列自动化为一个单一的加工单位。
3突显观
4感叹句的语法化机制
4.1what和how的“仪式化”
疑问词最基本的两个意义就是传疑和询问,也就是说它们具有+疑问和+不定语义特征。传统语法以描述性方式详细规定了英语倒装句的适用范围,并指出英语倒装句的形成是出于语法结构、强调等功能。而越来越多的现代语言学者们却尝试着从语用的角度审视英语倒装现象,并挖掘出了新意。根据Bybee的“仪式化”理论,如果一种话语形式经常传递某种隐含义,这种隐含义就逐渐“凝固”,最后成为那种形式固有的意义,这种后来的意义甚至可能取代原有的意义,语境或上下文在其中起重要作用。在“适应”过程中,刺激的高频重复使得反应者对刺激物的反应持续减弱,最终导致刺激物的形式和意义被磨蚀。重复可以导致形式发生弱化,也可以独立地使意义变得虚化。
4.2感叹句的语序分析
用认知语言学的突显观来分析感叹句的语序具有合理性。Quirk将A.S.Hornby(1970)等人划分的句子的25种句型简化为七大句型,即主语在前,谓语在后。然而感叹句并不符合SV,SVO,SVC,SVOiOd,SVOA,SVA,SVOC这些基本句式。我们认为感叹句是将what+NP或how+AP(ADVP)从句末前置到了句首。把在正常词序下通常较晚出现的成分移至句首,使之处于突出的位置,从而受到特殊强调,这种语法手段叫做前置。
在言语交际中,交际者总要对自己所要表述的内容进行组织安排,而且还要对自己认为重要的内容进行着意安排与强调。由于感叹句违背了标准语序,它必然带有说话者的主观意图,而这种主观意图必然会被听者所重视。传统观点认为,在句法层面上,焦点信息通常置于句首,因为它携带着最需要突显的信息,如Given所言,句首位置具有认知突显的特征,是人们首先注意的地方。Envist也认为,句首是有标记行为,而句尾是无标记行为。因此,what+NP或how+AP(ADVP)的前置符合说话者突显内心强烈感情的需要。
通过运用图形-背景论对感叹句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感叹句表面上看起来偏离了认知规律,但在本质上遵循了人类的认知规律,是认知结构和认知过程的反映。
5结语
[1]汤斌.英语前置句型的语篇功能[J].外语学刊,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