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锦元:汪精卫贴身翻译,母亲是日本人,1945年才知他是红色特工

1940年,汪精卫以“中华民国民国政府”的名义,在南京成立政权。他自认为对日本投降,便能换来和平,因此一直粉饰太平,对日本的狼子野心视而不见。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之后,日本为了加强对汪精卫的控制,便将专门为了扶持汪伪政府在上海设立的特务机关“梅”的机关长——影佐祯昭调去南京,担任汪伪政府最高军事顾问,名为帮助,实为监视和控制。

尽管如此,汪精卫依然乐此不疲地与日本人继续打交道。平常除了处理日常公务之外,就喜欢与日本人在一起交流,但弊端也随之显现。

汪精卫虽说亲和日本,但他并不会说日语。而之前跟随他的翻译周隆痒则因为工作调动的原因,实在是没有精力再担任汪精卫日语翻译一职了。

眼瞅着机关长将会常驻在南京给他“真诚的援助”,这没有翻译,鸡同鸭讲可怎么成形?

汪精卫知道自己迫切需要一个会日语,同时也信得过的人来担任翻译兼秘书的职位。他左瞧右瞧,最终将目光放在了一个名叫汪锦元的人身上。

根据情报信息显示,此人一方面精通日语,担任翻译和秘书职位绰绰有余,另一方面,此人是中日混血,母亲是日本人,对与日本人交流也显然不会那么反感。

但是后来1944年,汪锦元被日军抓捕。此时日本人已是强弩之末,再向我党求和时,我党代表杨帆提出:你们先放了汪锦元再说。

那么,我党为什么要日本人放了这个“汉奸翻译官”?母亲是日本人的汪锦元,在抗战时期,到底与我党有着怎样的关系呢?

汪锦元,1909年出生在日本,本名大桥俊男。说到他独特的出身,就不得不提到他的父亲汪忠卿与母亲大桥对子之间的爱情了。

汪家算是书香门第,家中兄弟姊妹众多。青年时期,汪忠卿曾经留学日本,在明治大学法律系学习期间,他与东京美术专门学校的女学生大桥对子结识,并快速地坠入爱河。

结婚之后不久,儿子大桥俊男,也就是汪锦元便出生了。汪忠卿留在日本,一边继续学业,一边陪伴家人。一年之后,顺利毕业的汪忠卿才带着妻儿回到了家乡江苏吴县盘门梅家桥。

汪家在当地很有名望。其他就不说,单单将汪忠卿的大哥汪甘卿挑出来,身份就分外不一般,汪忠卿自小也非常敬佩这位曾经担任过清政府驻奥地利公使的大哥。

汪甘卿在第一次看到侄子大桥俊男滴溜滴溜转的眼睛时便心生欢喜,当下便给他取了一个中文名字——汪锦元。

含着金钥匙出生的汪锦元,本应该过上无忧无虑的生活,但变故往往在一夕之间发生。

在汪锦元9岁那年,父亲汪钟卿突生疾病,很快便撒手人寰,丢下了母子二人生活在深宅大院。

汪家也是个大家族,叔伯兄弟加起来足足能够达到30多个,而大桥对子失了当家人,孀居在家,生活非常不方便。

在当时的中国,孀居的寡妇如果与丈夫的叔伯兄弟继续生活在一起,外人便会说一些闲言碎语。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大桥对子只能先将儿子汪锦元留在汪家,自己独自一人去往上海谋生。

东京美术专门学校毕业的她,在上海找到了一份教师的工作,稍微安定下来之后,大桥对子便将儿子汪锦元接去上海。

但汪锦元到上海之后,母子二人才发现,以他们当时的经济情况,压根就不能养活两个人。汪家不想回,留在上海又养活不了,大桥对子只能选择在1922年,托人将13岁的汪锦元带回日本东京,交由自己的父母代为照料。

可时运偏偏不济,神户姨父家的生意从很早之前便由于经营不善,一度入不敷出,一家人生活都成了问题,更别谈再多养一个孩子还要供他读书了,随后勉强小学毕业的汪锦元便被送到了一家工厂当学徒。

学徒也不好当,他们既是便宜的劳动力,也是领导的出气筒。脾气暴躁的厂长喜怒无常,稍有不顺便对着汪锦元拳打脚踢,导致汪锦元经常带着伤回家。有一次,当厂长再一次情绪失控,预备殴打汪锦元的时候,他再也忍受不了,直接愤而离去,另谋出路了。

日本虽说是母亲的国家,但汪锦元来说,颠沛流离,像被踢皮球一样踢来踢去,艰难谋生,过早体会生活的艰辛以及人情冷暖,都让他对这个国家产生不了丝毫的归属感。

更别提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日本,不少日本人受军国主义的影响,民族优越感使得他们分外歧视中国人。身为一名中国人,却远看着日本人歧视自己的民族,汪锦元尽管年纪小,但内心深处也非常愤慨。

从1922年开始,汪锦元在日本足足待了七年。1929年,大桥对子回日本探亲,这一回,常年分别的母子二人终于得以一起回到中国团聚了。

汪锦元并没有想到,这次归国,彻底改变了他的一生。

在上海,大桥对子依然做着自己的老师,汪锦元刚回国,文化程度也不是很好,但好在他有一个会日语的优势,便被母亲安排进日本朋友日森虎雄经营的一家通讯社当抄写员,日常工作内容便是将日森虎雄翻译成日文的稿件稿件刻成钢板油印,再分送到用户的手上。

抱着一份好奇心,汪锦元偷偷展开了调查,随后他发现,自己所在的这家通讯社背后是有势力支持的,这股势力不是别的,正是日本外交部。

但日本人创办的通讯社,为何却涉及到很多中国共产党的消息?且这消息看起来还不像是可以对外开放的样子?

发现这一秘密后,他也不敢过度声张。

此前,汪锦元在通讯社工作期间,一个名叫手岛博俊的日本人经常会来光顾。每一次他都会主动找汪锦元聊天,一来二去的,两个人关系竟然处得还不错。

这个手岛博俊的身份也非常特殊,他是一名日籍中共秘密党员。刚开始接触汪锦元便是有意的,目的就是想要从他那里搜集一些情报。

在得知中共的的一些内部消息,竟被泄露给日本人办的通讯社后,他表面不动声色,但内心非常震惊,并用迅速将这一消息上报给我党。

组织上立刻进行秘密调查,顺藤摸瓜,便摸到了上海一个周姓的区委书记身上。一拽一个准,三下五除二便替我党解决掉了一颗毒瘤。

汪锦元在无形之中为我党帮了一个大忙,尽管当时的他不清楚手岛博俊的真实身份,但二人相处已久,机敏的汪锦元还是隐隐约约发现了手岛博俊身份不简单。

于是,他继续借助自己工作的便利性,将收集来的关于日本的特殊情报告知手岛博俊,二人配合无间,立下多次功劳。

后来,手岛博俊因为工作原因调离上海后,便将汪锦元介绍给了另外一位日籍中共党员,西里龙夫。

或许有人疑惑,为什么这些日本人会选择成为中共的地下情报员,去泄露自己国家的情报信息?这大概要归功于中共特科前负责人王学文了。

王学文曾在日本留学生活了17年之久,有着自己的人脉和交际圈。回国之后,在上海东亚同文书院任教的他,便开始利用身份的便利,对来华的留学生,尤其是日本学生宣传社会主义思想。

老师深入浅出地讲解,一些如西里龙夫、手岛博俊这样的日本学生便逐渐开始受到影响,先是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随后加入中国共产党。

正是在王学文的学生西里龙夫的引导下,汪锦元在认知、思维以及行动上,逐渐成为了一个合格的我党拥护者。

三十年代的上海,是硝烟四起的主战场。

1937年,淞沪会战爆发,身为情报人员的汪锦元更是忙得脚底生风。当时党内的情报传递工作非常隐蔽,纪律严明,采用的也是单线联系的方式。

比如说汪锦元,他的直接联系人便是一个名叫纪纲的人,纪纲的上级是吴成芳,而吴成芳的上级,则是众所周知的潘汉年。

于是,每当汪锦元从西里龙夫处得到密报,便会将密报传递给纪纲,由纪纲继续跟上一级接洽。

1937年12月,日本扶持了一个傀儡政权——上海市大道政府,也就是我们一贯称呼的伪政府。

汪锦元当时对外的公开身份,是一家日文报馆的记者,由于精通中日两国语言,他几乎不费吹灰之力,便混入了伪政府。

当然,汪锦元之所以能混得这么顺利,除去本身所具备的优势外,他的母亲大桥对子在其中也出了很大的力气。

常年在上海当教师的大桥对子,由于同样精通中日两国语言和文字,被选为伪市政府教育局局长顾澄的翻译。

日本人明白,这现成的人脉关系,不用白不用。正好还可以利用大桥对子监视伪政权。最后汪锦元也正是借助其母亲的关系,成功“晋升”伪政府秘书处。

综合天时地利人和,汪锦元不仅混入了伪市政府,还颇受重视。什么伪青年报经理、日本军部大上海广播电台报道部科员、南京伪国民政府教育部驻上海联络员、伪外交部专员等职务,汪锦元都担任过,可谓是身兼数职。

而这每一个职位于他而言,既为搜集情报提供了便利,也是做情报工作的一张保护伞。

也是在这个时候,汪锦元结识了同样身为翻译的周隆痒。这周隆痒不是别人,正是汪精卫的得力日语翻译。

汪精卫在南京成立国民政府之后,原本的翻译周隆痒也被顺带提拔为伪外交部政务次长兼亚洲司司长。由于事务繁忙,周隆痒分身乏术,经过一番思量之后,他放弃了汪精卫翻译一职。

日语翻译去干别的事了,这给汪精卫带来了很大的不便,最初时,他也是不同意的,但是周隆痒却承诺说,自己会给他推荐另外一个非常优秀的人顶替他的职位。

汪精卫多疑,他觉得自己既要提防军统、中统的人渗透,又要提防共产党的人,认为绝对不能在身边埋下祸根,因此依然不是很情愿换翻译,周隆痒便再给他分析汪锦元的家庭背景与经济情况。

但尽管如此,汪精卫依然还是不放心,表示还要对汪锦元进行一番考察才好下最终决断。1940年9月,汪锦元被专车接到了汪公馆,接受最初步的考察。

三十多岁的的汪锦元穿着西装打着领带,彬彬有礼,见到汪精卫与陈璧君夫妇之后,矜持地上前做自我介绍,态度显得很中肯,没有一丝谄媚,虽然看着像是一个不苟言笑的人,但却也给人一种老成稳重的感觉。

第一印象虽然不错,但汪精卫岂敢因此就重用汪锦元?经过几个月漫长的观察,汪锦元丝毫没有露出破绽,这才让汪精卫打消疑虑。汪精卫夫人陈璧君后来就安排人给汪锦元收拾住处,让他住进汪公馆。

住进周公馆的汪锦元,对工作一直尽职尽责,要求尽善尽美。他话不多,但是总能完美地完成汪精卫交予他的文件翻译工作,这让汪精卫非常满意。

能拿到资料还不是最关键的一点,最重要的是,如何才能将这些资料顺顺当当又及时送到党中央的手中。

为了达成以上要求,中央上便特地成立了一个南京情报小组,负责人是李德生。汪锦元从汪精卫身边一获得情报,便会用迅速赶去李德生所在的隐藏点——南京大行宫附近的一家中药铺。

汪锦元在跟随汪精卫期间,由于日渐受到重视,获取的情报也越来越多。这也让他看透了汪伪的累累罪行。

汪精卫为了能够安居一隅,甘愿对日本人俯首称臣,秘密签订《日支关系调整纲要》,在纲要中。汪不仅同意了将东北割让给日本,甚至还将察哈尔、绥远、华北、长江下游、华南岛屿,也定为“日支强度结合带”,让日军长期在这些地区驻军。

这样丧权辱国的条约,汪精卫签起字来却眼睛都不眨,这和清朝末年时被列强压迫的清政府割地赔款又有什么区别?

亲眼见证汪精卫与日本政府肮脏交易的汪锦元内心中愤恨无比,他握紧了自己的双手才不至于情绪失控一拳打到汪精卫的脸上。

几乎是会议一结束,汪锦元便借机去往中药铺,将最新消息告知给李德生。也正是这份重要的消息,让汪锦元获得了党中央领导人之一的周恩来的称赞。

汪精卫的卖国行为自然不止这一处,但是他也是要脸的人,自是知道自己卖国行为,越来越躲着人与日本政府之间的进行暗黑交易,但是他避谁却也不会避汪锦元。

在汪精卫身边潜伏的那几年,汪锦元很多时候都是顺风顺水的。但身处虎口怎得安生?意外还是悄然降临了。

1942年6月16日,常年在中国进行情报工作的日籍中共党员中西功以及西里龙夫,在华北局被捕,随后便被押送回日本东京都内的巢鸭拘留所。

这是身处在危险漩涡中的所有我党上海情报科的负责人,却作出了一个截然相反的决定:所有人员继续坚守岗位。

之所以这样做,并不是没有原因的。一方面,当时中西功以及西里龙夫虽然被捕,但日方也只是怀疑阶段,此时如果将一条情报线上的所有人员全部撤退,在日本人看来,这无疑是不打自招,也会将两个日籍党员推向风口浪尖;另一方面,汪锦元等人如今已经混入了敌人的内部,此时撤退,无疑是让之前的一切努力都白费。我党如果不站稳伪政权,抗战恐怕不知何年何月是个头啊!

且从本质上来说,只要我方人员一动不动,假装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两名日籍党员只要不招供一切,那么这场危机最后未必不能安然度过。

然而,这一切的前提,却是日本两名党员要坚守住才行,这就相当于是一场赌局。

中西功

最后,我方包括汪锦元在内的情报人员选择坚守岗位了,但他们最后依然还是被日本抓捕了。

因为中西功和西里龙夫在狱中经历了漫长的审讯,也受到多次严刑拷打,最终,他们没有撑过去,对日方汇报了我军情报人员的信息。

被抓的时候,汪锦元还在汪公馆内办公。事情发生得很突然,但汪锦元在做情报工作的每个时刻,其实都做好了舍身取义的心理准备。

而对汪精卫和陈璧君夫妻二人来说,日本政府一声招呼都不打,便将汪精卫“主席”的秘书兼翻译抓走,还给他定下死刑,这无疑狠狠打了汪伪政府的脸面。

即便是平常对日本人几乎言听计从的汪精卫和陈璧君,此时也大怒不已。于是,夫妻二人便要求日本人将汪锦元几人释放回国,至少说也要交由他们这个国民政府来审判。

知道自己还有需要“仰仗”汪精卫的地方,日本政府倒也没有不卖他们夫妻的面子。经过多方交涉,1943年的4月1日,汪锦元几人的死刑被改为无期徒刑,也由东京转移至南京,但依然还是被关押在日本的宪兵公寓里。

站在上帝视角,我们知道,从1943年汪锦元被关押在日本宪兵监狱开始,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便开始逐渐走向尾声。也就是说,汪锦元等人很有可能,会有重见天日的一天。

但对当时被关押在监狱内的汪锦元来说,他不知道未来自己会有一个怎样的下场,是活着还是死了,是行尸走肉,还是精神饱满继续为国家发光发热。他只知道,在监狱中,不管日本人通过什么样的严刑酷法逼供,自己都绝不能吐露出一点共产党的机要情报!

一年多的监狱生活,汪锦元没少受罪,但他选择咬紧牙关。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应当是亘古不变的真理,对人来说也是如此。不乘胜追击,难道还留着让你休养生息,继续壮大后再来反咬一口吗?这个道理我党当然清楚,所谓的寻求局部和平,不过是日军的缓兵之计,背后指不定憋着什么坏。

求和日本人是甭想了,但是有的人,他们得还回来。于是党中央在经过商讨之后,应下了与日军交涉的事情。还将当时担任华中局敌区工作部部长的杨帆派去与日军交涉。

杨帆南下去往南京后,先后见了侵华日军总参谋长小林浅三郎、副总参谋长今井武夫。与过去的不可一世不同,这回的小林浅三郎以及今井武夫真可以用低声下气来形容。

杨帆南下之前,党中央给他下达的命令是,了解敌人的真实意图,但不能做任何实质性表态。杨帆明白,但这该索取的好处,可也不能放过啊!于是,他见缝插针地对日本人说:

想谈局部和平?可以啊,在谈之前,你们先把汪锦元几个被抓的中国人放出来。

求人总得有求人的样子,日本人尽管不情愿,也只能捏着鼻子认了。至于后来的会谈?杨帆自然紧守任务要求,没给他们留下任何实质性的承诺。

抗日战争胜利之后,上海被国民党占领。此后,汪锦元被继续指派到上海继续进行地下情报工作。烽火硝烟的四年,那又是另外一些故事了。但不论在何时,身在何地,汪锦元这个有一半日本血统的中国人对共产党,却一直都保持着绝对的忠诚,与信仰。

也正是这种所有革命者对党都有的忠诚与信仰,才会支撑着他们在炮火纷飞的战场上不断穿梭,只为赢得革命的最终胜利,让百姓真正能过上好日子!

THE END
1.上:言贝人父下:忍戎乍多横:汪精卫求上下结–手机爱问言人(认)贝戎(贼)人乍(作)父多(爹) 合起来就是:认贼作父,说的就是汪精卫 相关回答 绿*** 2005-11-19 谁能告诉我一些‘过来 人的涉世留言'? 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困惑,如一个个不速之客 , 令初涉人世者好不惶惑。因而,细品他们父、兄辈涉世之初的一些心得留言是颇有教益的。 分配单身宿舍时 , 可...https://m.iask.sina.com.cn/b/gWae8mitjdiJ.html
2.2009年10月自学考试《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试题12.1927年,汪精卫在武汉制造了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的( ) A.中山舰事件 B.整理党务案事件 C.四一二事变 D.七一五事变 13.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和创建人民军队的开端是( ) A.南昌起义 B.秋收起义 C.平江起义 D.百色起义 14.1927年,中共八七会议确定的总方针是( ) ...https://zikao.eol.cn/a/43160.html
1.汪伪政权登场前夕的“青岛会谈”内幕1940年1月下旬,以汪精卫、王克敏、梁鸿志为代表的卖身投靠日本帝国主义者的三大汉奸集团,在日本人的组织下,在山东省青岛市举行了一次三方会谈,这是汪伪政权粉墨登场前夕所进行的一次组织上的全面准备,对当时的中国政局产生了重要影响,史称汪伪“青岛会谈”。https://www.cqcb.com/wenshi2/dalishi/2021-01-27/3639733.html
2.这个厉害了!告诉我你姓什么,我就知道你是哪里人告诉我你姓什么,我就知道你是哪里人 谈谈身边常见的姓氏: 分布图主要来自《中国姓氏:群体遗传和人口分布》,书中未列出的,采集自大中华族谱网。左为某姓氏的分布密度,是指单位面积上有多少某姓人口数量;后为某姓氏的分布频率,是指单位人群里面,有多少比例的人姓某姓。https://www.douban.com/note/682757267/
3.全国2009年10月自考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真题解析学历提升12.1927年,汪精卫在武汉制造了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的(D) A.中山舰事件 B.整理党务案事件 C.四一二事变 D.七一五事变 解析:1926年5月,蒋介石先后制造了中山舰事件、整理党务案事件。打击共产党和工农革命力量,成为了国民党内新右派的代表。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共政变。以“清党”名义捕杀共产党员...http://xueli.en369.cn/xuexiao/1687174771116224.html
4.北京的小吃来自哪里?南京人真的对吃不讲究吗?界面新闻·文化《饮食正要》里面写的大多是回民食谱,宫廷里和民间的都有,大概是最早的清真小吃乃至饮食的小百科了。比如现在我们还在吃的炸糕之类的油炸品,在老北京,在汉人中,以前是没有吃过的,那是从古波斯人时代就爱吃的传统清真小吃,如果不是牛街上的回民把它传给我们,也许,我们还只会吃年糕,而不会吃炸糕。https://www.jiemian.com/article/1091897_yidian.html
5.红心照耀中国好句14、在斯诺看来,毛泽东是个 “令人感兴趣而复杂的人”。主要表现在哪里? 答:有着中国农民质朴纯真的性格;幽默;坚定的内心信念;说话平易,生活 简朴;机智和老练、世故。 15、在长征中,千千万万的青年人有着怎样的精神面貌? 答案:冒险、探索、发现、勇气和胆怯、胜利和狂喜、艰难 困苦、英勇牺 牲、忠心耿耿,这些经...https://www.360wenmi.com/f/file0qrb0a5o.html
6.中国最有料的34个野史秘闻22中国最复杂的人中国最复杂、人格分裂最严重的人——杨度:拿过秀才,参与过公车上书,当过满清四品;和康有为、梁启超、黄兴是好友,跟汪精卫、蔡锷、齐白石是同学。他怂恿袁世凯称帝,赞同孙中山共和,北伐时说毛泽东能得天下,营救过李大钊,是杜月笙的师爷,入过佛门和国民党,最终经周恩来介绍加入中共。 https://www.meipian.cn/2jp8pin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