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论笔记

第一章先秦的文学观念和文学理论批评的萌芽

第一节先秦的文学观念

一、“文”的演变

1、狭义之“文”

《说文》:“文,错画也,象交文。”《乐记》:“五色成文”

《系辞》:“物相杂,故曰文。”

《国语》:“服,心之文也。”(鲁语)“言,身之文也”(晋语)

刘勰《文心雕龙》:“日月叠璧”为“天文”,“山川焕绮”为“地文”,“傍及万品,动植皆文”——“形文”、“声文”、“情文”

2、广义之“文”

《论语》:“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天将降大任于斯文也。”“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左传》:“言之不文,行而不远”

1、由于百家争鸣,词章写作地位提高;(诗歌从口头创作向书面创作的转换,出现了屈原、宋玉等词人)

2、文、史、哲不分状况改变、诗、乐、舞开始分离

三、荀子对“五经”异同的论述:

圣人也者,道之管也。天下之道管是矣。百王之道一是矣。故《诗》、《书》、《礼》、《乐》之(道)归是矣。《诗》言是其志也,《书》言是其事也,《礼》言是其行也,《乐》言是其和也,《春秋》言是其微也。”(《荀子·儒效》)

意义:

不仅指出了“五经”都是明“道”的共性,而且着重指出了“五经”在发何明“道”。客观上反映了意识形态和文化领域中各部门独立性加强这一历史现状。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文学的观念开始逐渐从学术向词章转化。

四、小结:

先秦的文学观念有一个发展演变过程,即是从最广义的一般性总体文化观念来看待文学,到逐渐认识文学的基本特点,并且开始和学术相分离的过程。一般说来,当时人们对文学的看法往往包含在对总体文化的一般性论述中。

例如:

“文质彬彬”(思想品德与文化修养——内容与形式)

“言”与“辨”(一般性的语言表达与辨说才能——文学是其一种形式)

“仁政”(“与民同乐”——“风雅比兴”与“实录”)

“虚静”、“物化”论、“有无”、“形神”论、“言不尽意”论对后世文学理论批评的影响。

第二节文学理论批评的萌芽

1、我们祖先在文字创造过程中表现了用符号摹仿物象的思想;

甲骨文——许慎:《说文解字叙》:“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

“文者,物象之本。”

八卦——产生这么一个抽象的符号来象征具体的现实事物,说明当时人们的理性思维、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已达相当高的水平。

2、在甲骨文等文字创造过程中表现了用符号模拟物象的一种最简易的直接描写方法;

3、八卦及其演变所产生的抽象符号系统,说明当时人们的理性思维、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已大大加强;

一、最早比较明确地表现文学理论批评方面见解的《易经》:

“君子以言有物。”(创作必须有充实的内容)

“言有序。”(具备正确表达内容的精练的语言形式)

“辞尚体要,不惟好异。”(伪《尚书·毕命》)

二、《诗经》中不少作品曾明确表达作诗的目的:

君子作歌,维以告哀(《小雅·四月》)

维是褊心,是以为刺(《魏风·葛屦》)

心之忧矣,我歌且谣(《魏风·园有桃》)

《诗经》的“抒情言志”——“赋诗言志”(断章取义,余取所求。)

三、春秋时期较正式的文学理论批评

献诗讽谏: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故天子听政,使公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戡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国语·周语上)

观诗知政(季札观乐):

《周南》、《召南》“美哉!始基之矣。犹未也,然勤而不怨矣。”(《左传襄公二十九年》)歌《郑》“美哉!其细已甚,民弗堪也,是其先亡乎?”……

第三节诗、乐、舞三位一体与“诗言志”的提出

一、诗、乐、舞三位一体:

《尚书·尧典》“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吕氏春秋·古乐》“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掺牛尾,投足发歌八阕……”

《尚书·尧典》:“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礼记·乐记》:“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气(当为“器”)从之。”

二、“诗言志”

1、“诗言志”的提出

“诗言志”这种观念最早体现在《诗经》作者的作诗目的自述中。作为一个理论概念最早大约出现在《左传》记载的襄公二十七年赵文子对叔向所说的“诗以言志”。到战国时“诗言志”已是比较普遍。

2、“志”者为何?

先秦时人们对“志”的理解比较狭隘,主要指政治上的理想抱负:

《左传》襄公二十七年赵孟请郑国七子赋诗“武亦以观七子之志。”;

昭公十六年韩宣子对郑国六卿:二三君子请皆赋,起亦以知郑志。

3、所谓“赋诗言志”是指借用或引申《诗经》中某些篇章来暗示自己某种政教怀抱

《论语·公冶长》“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4、战国中期,“志”作为人的思想、感情、意愿的一般意义开始受到重视。《离骚》“屈心而抑志”,“抑志而弭节”

《怀沙》“抚情效志兮,冤屈而自抑。”“定心广志,余何畏惧兮?”

5、“诗言志”与中国文论走向

中国古代“诗言志”说的实质,就是把文艺看作是人的心灵的表现,这与西方古代把文艺看作是对现实的摹仿和再现,是很不同的。

1、中国抒情作品发达,而叙事作品相对较为薄弱;

2、中国文论重表现,而西方文论重再现;

参考书目:

2、朱自清:《朱自清说诗·诗言志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3、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上海古籍出版社最新版本

4、王远熙等:《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册),上海古籍出版社最新版。

第二章孔子和儒家的文学观

第一节孔子以“诗教”为核心的文学及其对《诗经》的批评

一、孔子及其思想概说

1、春秋末期的社会发展状况

井田制的破坏、私田制的发展、杀殉陪葬制的废止使奴隶的人身自由有所扩大——奴隶制的崩溃——封建制的兴起(政治制度);

神的作用受到执疑,人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2、孔子是旧时代的最后一位思想家,又是新时代的第一位思想家。

“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论语·颜渊》)

“子不语乱、力、怪、神。”(《论语·述而》)

“末能事人,焉能事鬼?”(《论语·先进》)

(以上说明孔子对天命鬼神的双重态度)

从思维方式上看,孔子不愿对抽象问题作宏观的思辨的研究,他更注重的实际问题的研究)

二、克己复礼为仁

1、“复礼”的理想乌托邦化

“仁”的主要意义是“爱人”(《论语·颜渊》),是“泛爱众”(《学而》)重视人的地位与作用,要把人作为人来看待,而不是把人当作可以任意杀戮的贵族私产。这种以“仁”为中心的重“民”、重“人道”思想,后来逐渐发展为孟子的“仁政”、“民本”思想,从而为中国古代具有民主进步倾向的文学理论批评奠定了基础。

2、以“仁”为内容,以“礼”为形式,孔子建立他的系统的道德观念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

三、“中庸之道”

1、与哲学、政治、伦理、道德思想相联系的是思想方法上的“中庸之道”。孔子认为事情既不要“过”,也不要“不及”,“过犹不及”,两者都是不好的。这是他

THE END
1.嫣学兵名字打分嫣学兵姓名免费测试生辰八字五格分析名字...全国有多少个叫嫣学兵?学为起名使用最频繁的字,兵为起名使用最频繁的字,全国叫学兵的大概72人。 名“学兵”重合率小于20,同名概率高。点击查看嫣学兵姓名重名 嫣学兵男孩名字还是女孩名? “学兵”性别分析:男孩占94.76%,女孩占5.24%,偏男性。 大师名字点评: ...https://www.mzi8.com/ceshi/xm_%E5%AB%A3%E5%AD%A6%E5%85%B5.html
2.姓汪可爱的男孩名字大全汪浦泽 汪和宜 汪良策 汪尚兆 汪秀霜 汪心轧 汪昌荣 汪景焕 汪姣姣 汪文伍 汪小冰 汪文彬 汪琮植 汪德本 汪锐阵 汪孝辛 汪梦绮 汪会见 汪开畅 汪安晏 汪信厚 汪世颜 汪彬炳 汪宣颐 汪作时 汪兴年 汪宙儒 汪奕锐 汪延松 汪宛颐 汪伊非 汪向文 汪问琰 汪胤奇 汪彤霜 汪炳初 汪文赋 汪成天 汪宛致...http://mingzi.jb51.net/qiming/nanhai/9459.html
1.风起翰海——第四届全国书法名家邀请展之汪雷看见更大的世界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434002234855129652/
2.清华教授带你培养国际视角和历史视野(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的...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我国古代读书人历来有胸怀天下、匡时济世的志向,也有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理想。要教育引导学生关注世界形势及其发展变化,成为具有中国情怀、全球视野的人才,不仅能肩负起建设祖国的使命,而且能承担起为世界、为人类作贡献的责任。” 作为一名当代青年,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下,面对众说纷纭的社会舆...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524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