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95后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现状
1、对传统文化概念的理解有偏差
提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这一概念,不仅仅是95后大学生,包括大部分高校非文科生都会把它与中国古典诗词、儒家思想、风俗民俗等内容划上等号,而某些教育管理工作者会将其与通识教育相提并论。刻板地认为传统文化教育就是读读古文、背背《弟子规》、《了凡四训》等古代先贤推荐的优秀书籍,甚至穿着汉服拍张照片就是在传承文化。
2、思想上认同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3、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有明确要求
目前在校高职生基本都是1995年后出生的年轻人,他们对网络、移动互联网等信息化技术运用熟悉程度较高,获取知识、信息的速度快,有这一代人独特的思想,对新事物充满好奇,而对传统的课堂知识灌输、说教式的手段与方法表达出不满或者是消极、被动地接受。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讲,对适合其心理特点的网络游戏、电影、舞台剧、体验式课堂等形式则显得相对乐于接受。例如春节联欢晚会上播出的宣传片《筷子》、电影《大圣归来》、《智取威虎山》等在大学生群体中有不俗口碑,也广受年轻人好评。
二、受众视角下95后大学生的心理特征
1、自我主体意识更强烈
受众这一概念是属于传播学领域的,它概括来讲是指信息传播的接受者。早期传播学从宣传的角度出发,把受众看作是被动接受信息的人群,但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研究者认为受众并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积极地寻求自己感兴趣的、对自己有用的信息。受众是一群有思维能力的人,是文化意义上的人,这个人群不可避免地带有特殊时代的影响和特点[1]。95后大学生出生于中国改革开放高度发展时期,自小经历着中国信息化社会的逐步壮大,他们亲身经历了网络媒体的迅猛变化,因此更能主动参与、互动,有着比较强烈的自我主体意识。
2、娱乐化体验式消费更突出
3、选择性目标性更明显
三、高职院校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改革路径探索
1、厘清适合高职学生的中国传统文化内容
纵观目前我国高职院校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基本都比较单一,大部分是以大学语文、通识教育课程的形式来开展,没有充分挖掘我国几千年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元素,更没有从“精神――制度――器物”三个层面筛选出有一定深度又不乏趣味性的内容在高职院校予以传播及推广。其实,从儒家、道家等诸子百家、中华诗文、戏剧等纯精神层面上来界定的传统文化是比较狭义的定位。从外延来看,汉语汉字、民间工艺、武术、饮食厨艺、对联、书法、陶瓷、衣冠服饰、建筑等器物层面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而制度层面,则属于管理研究领域,不适合在高职院校作大面积的推广。
2、重新定位高职院校传统文化教育目标
作为高职院校的教育管理者,对传统文化教育的目标不应该以短期功利化的效果来体现,应该深入分析高职院校学生心理接受规律,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以适当的途径与形式让学生了解、接受、认同,并对本民族传统文化产生自信、自豪感,进而能积极、主动去弘扬传统文化。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传承的同时,使之更具有现代价值和意义,同时为培养德才兼备,符合社会要求的人才发挥更大的价值,同时也为更好的实现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条件。
3、丰富传统文化的教育方式
参考文献:
其次,让戏曲艺术走进学生的心灵,要明确戏曲艺术教育的目的性。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认识到现代文化需要发展,但传统文化更需要发扬光大,中国戏曲几千年的历史,每个地方都有自己本土的特点。悠长的历史、独特的唱腔、高贵别致的艺术都淋漓尽致的表现在戏曲艺术中,让人不得不佩服戏曲的精妙内涵。许多学生对戏曲都很陌生,并认为戏曲晦涩难懂,对那些“咿咿呀呀”更是没有流行音乐来的痛快,戏曲已渐渐远离新一代人,当今小学生对流行音乐的热衷已经到了痴迷的地步,但对于传统戏曲艺术却知之甚少甚至不屑于顾。那么戏曲艺术教育目的就是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传统的优秀文化,使他们更能感受到国家历史文明的博大精深和璀璨,产生对我国戏曲艺术的尊重和崇尚。
关键词:传统文化;教育
一、在教师队伍中提倡再学习的必要性
现在一些教师从教后在具有压力的工作环境中,已无心继续学习以充实自己的学识,更谈不上在教学中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播,再加上本身对传统文化不够重视,难以对学生产生影响。教师代表了强有力的文化力量,所以必须加强教师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再学习。现在很多外国人来中国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艺术,痴迷于中国的京剧、武术、书画、皮影、剪纸等文化艺术。一个伟大的民族的生命力就在于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古人云“技进乎道”,对于教师来说,技就是教学技能,而道就是文化,教师的教学必须以文化为基础。教师学习传统文化迫在眉睫,只有这样,其才能推动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播。
二、在教学过程中让传统文化艺术与教材相结合
中国是礼仪之邦,这体现在方方面面。如,在建筑中我们看到故宫的布局严谨、左右对称、色彩绚丽、庄严神圣、前朝后寝等,处处体现了天子的威严和皇权的至高无上。还有民居,如北京四合院,通过体量、布局、空间、色彩等体现了自然、等级、内外有别、尊卑有序等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人的哲学观念: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比。而西方人在建筑中更多体现的是人定胜天,征服自然,具体表现有修剪得非常整齐、壮观的树木苗圃以及高耸入云的尖顶等,严谨的计算和度量也体现出他们严谨的思维与科学观念。这就是东西方人的思维差异。教师在关于建筑的课堂上向学生讲解这些内容,既让学生了解了中华传统文化在建筑中的体现及其对建筑的影响,又能深刻剖析教材、拓宽教材的知识面。
三、教材与本土文化相结合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意义;问题;措施
国务院公布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有鄂温克民俗文化和桦树皮制作技艺。对于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实施传承与保护是每一个华夏儿女的基本职责。但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基于此,以下就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进行探讨。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本民族性格的直接表现,而且是民族情感、民族凝聚力的一个重要载体。笔者认为加强对其传承与保护主要具有以下意义:(1)为了加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保持中华民族的个性特征。随着世界经济和社会的全球化,给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机遇,这就需要一种传统的精神力量来团结和号召广大的中华民族儿女,增强凝聚力,从而能够使中华民族继续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2)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一种历史文化遗产,而且还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这种认识和定位,是从较高层次的抽象角度和历史的高度得出的科学结论,在当今全球化的社会经济发展中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3)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经济资源,更是一种永恒的精神的宝藏。旅游业的发展,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机遇,也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得到了切实的体现;同时还应清醒地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我国还是一种需要大力开发的旅游资源,其发展潜力巨大。这种资源不同于普通的物质文化遗产,它更体现了一种精神力量;它能够充分展示出我们中华民族的独特魅力和丰富的内涵。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机理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
四、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措施
1、确定传承项目,切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力度,组织专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评估、判断、筛选,把具有重要价值和鲜明地方特色,具有时代相承特点,具有独特的知识、出色的技能和高超的技艺,保护和传承它对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的,确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点传承项目,并根据其类别、特点、濒危程度,申报不同级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此推动整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3、加强政府扶持力度,进行保护。(1)增加投资。要想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力度,使得更多的群众能够正确意识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这就需要各地政府积极组织社会当中的各种资源,通过积极组织各种宣传范围广、辐射能力强的宣传活动,有效提升民间文化的知名度,从而有效提升人民群众的参与度。(2)协同合作,共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工作属于全面、系统的工程,这就需要中央、各级政府、地方文化机构、宣传机构以及非物质文化的专家进行协同合作,要积极争取社会各界的力量,最大程度的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从而有效提升整个社会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认识。
结束语
我国具有上下五千多年的历史文化沉淀,有着极为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当前有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濒危、衰退,甚至存在消失的危机。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进行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1]曹伟伟.浅谈漯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D].合肥:安徽大学,2014.
[2]于思文.区域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策略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4
[3]史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面临的主要问题探析[J].大众文艺,2015(03)
关键词:现代文明下郝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
一、郝哲族简介
据历史记载,“郝哲”最早是指黑龙江中下游、松花江和乌苏里江流域的赫哲人,在那个时期,包括我国境内的赫哲族人、俄罗斯境内的那乃人都是赫哲人。而在19世纪中期,随着我国与当时的俄国签订了《中俄暖挥条约》和《中俄》之后,赫哲族就专指我国境内的赫哲人,而该民族也成为中华大家庭中不可缺少的一员。赫哲族人数虽然少,被称为我国“六少民族”,但是其民族文化内涵极为丰富,是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的瑰宝。
二、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
赫哲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在其发展的历程中,形成了自己所特有的语言、文化和艺术表现形式,随着历史的推移和时代的变迁,赫哲族所特有的非物质文化正在朝向一个淡化的方向发展。
(一)处于消逝边缘的赫哲语
语言是一个民族的象征,也是一个民族存在的重要标志,在过去的十年中,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现代化的不断推进,在现代文明影响下的赫哲族人越来越看重汉语的重要性,这种情况的出现一方面促进了赫哲族与其他民族的交融,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其民族自身语言消逝的速度。通过走访发现,现在的赫哲族人有不超过10%的人会使用赫哲语,而这些人绝大多数都是超过50岁以上的老人,由此可见,如果不对赫哲语慢慢消逝的现状进行干预,在20年之后,赫哲语将会完全从历史中消失。
(二)即将失传的文化瑰宝—伊玛堪
文化是一个民族内涵的体现,也是一个民族精神的象征,在赫哲族人在其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自己所特有的说唱文学作品—伊玛堪,这种文化形式是赫哲族人的精神所在,也是其民族文化的精华。
伊玛堪这种文化形式是赫哲族人在其劳动之余或者重大节日时抒发自己感情的一种形式,这种说唱形式更多的是通过口头相传流传下来的,走访发现,现代的赫哲族人中能够熟练掌握这种文学形式的人越来越少,年轻一代的赫哲族人对于伊玛堪的兴趣也在减弱,如果任由这种情况发展下去,这种文化形式在赫哲族人当中失传是历史的必然。
(三)发生质变的萨满舞
萨满舞是赫哲族人传统的表现形式之一,赫哲人表演萨满舞的初衷是为了能够祛除鬼怪、治疗疾病的,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赫哲族人通过萨满这种表现形式来祛病、还愿、祈福,虽然这种表现形式带有一定的迷信成分,但却是这个民族精神存在的一个重要环节。随着科学知识的不断普及,当人们不再相信萨满舞能够祛除鬼怪时,这个舞蹈慢慢的变成了一种表演形式,仅仅是在一些大型表演时候才出现,代表赫哲族人精神信仰的艺术表现形式从本质上发生了改变。
三、赫哲族人非物质文化失落的原因分析
(一)赫哲族人口基数少、传统文化保存力不从心
查阅资料发现,赫哲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少的民族之一,人口总数不超过5000人,正是因为这个现实状况,使得赫哲族人传承自己的民族文化时显得力不从心。另外,很多的赫哲族人已经开始慢慢的离开了自己世代居住的环境,在这种情况下想传承自己的民族文化就更加的困难。
(二)现代文明的冲击慢慢淡化了赫哲族的民族文化
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使得我国现代文明程度在不断加大,各个少数民族之间的交融也在不断进行,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很多现代元素的东西,例如,流行音乐、电影、网络等都已经进入到了赫哲族人的生活中,生活方式的改变在很大程度上使赫哲族人淡忘了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和传统习惯。
(三)抢救、保护工作不到位
四、传承和保护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具体措施
(一)加快对于赫哲族传统文化的整理和编载
(二)高校开设赫哲族文化的课程内容,强化年强一代对于该民族文化的传承意识
应该通过网络、电视、报纸等渠道来加大对于赫哲族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个民族、认识这个民族的文化。另外,引入民族文化旅游项目,让更多的人能够切实的体会赫哲族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提高赫哲族传统文化的生命力。
[1]刘敏.对赫哲族历史文化传承与演变的认识[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