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老子、庄子的思想为代表并包括秦汉黄老、魏晋玄学等思想的总称,其哲学的最大特点是崇尚自然、无为而治。道家思想从形成至今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它曾为促进中国古代的政治、科学、文化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颗明珠,是中国四大国粹之一。武术经历了中华民族数千年的继承与发展,到现在仍然散发着它独特的魅力,原因就在于它生长于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中华民族,受到深刻的中国哲学思想的影响,也就是说中国传统哲学文化为中国传统武术理论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才使得中国传统武术文化体现出浓厚的民族特色。任何事物都不可能是孤立的存在,而是与其它事物有着密切的联系,当然武术也不例外。它的变化发展过程受到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尤其是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学说的影响,这些不仅可以从武术的运动方式、技术理论、训练手段中可以看出,而且在武术精神及其运动理念中也都深刻的体现出来。
1.2道家思想是影响传统武术文化发展的核心思想
温力先生认为:“武术的民族特色不仅表现为中华民族对武技的理解和运用,而且也表现为中华民族的共同心理素质,包括思维特点、欣赏习惯、感情意志、理想道德观等等,这些不仅影响到了中国武术技术的风格特点,并且影响到了武术技术体系的形成”。所以要真正了解和领悟武术的精神,就必须深人的分析研究其内在包含的中国哲学思想文化内涵。中国几千年的哲学思想体系中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儒家、佛家和道家,但是从这三种哲学思想的地位来看,道家思想的地位是最重要的。因此,可以说,道家思想是整个传统文化的哲学基础,是影响整个传统文化的重要因素。
英国著名科学史家李约瑟也有过精辟的论述:“道家对大自然的思考与探究,奠定了中国古代科学基础”。中国武术的各个方面都与道家哲学思想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道家思想是非常博大精深的,在各个发展时期的观点也不完全相同的,各个代表人物的观点也不尽相同,但是道家思想的核心是不变的,这就是道家的本体论。哲学中所说的本体论,主要是探讨何为万物之本源的问题,道家的本体论主要表现在道论、气论、天人合一论这三个方面,而这三方面是中国武术文化形成的主要理论基础。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中国武术哲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道家思想的核心作用。
2道家本体论对中国武术文化的渗透和影响
2.1道论与武术的关系
道家的创始人相传是春秋时期的老子,老子认为“道”是宇宙万物之本源。中华武术吸收了这一思想,认为“道”也是武术的最根本的本质特征。道家认为,“道是万物之始,万物之宗”。而武术理论中的“一招变万招、万招归一”的理论思想正是从“道”的思想中领悟而来。“一招变万招、万招归一”的思想指的是武术的动作是从原始单一的进攻防守动作,按一定的路线演变成千万个技术动作,而千万个技术动作又通过长期演练最后达到形成一种形神合一。这种形神合一就是武术训练阶段的至高境界。
“道”的观点首先是由老子提出的,老子关于“道”的学说是宇宙生成论,即“道”是世界万物的总根源,演化出了天地万物;同时又是本体论,即“道”是世界天地万物的总根据。道生万物,万物归于道,拳术理论也是如此,武术种类虽然千变万化,而它们包含的道理是相通的。这种思想将中国武学的理念推至了最高顶峰。所谓武学最高境界实质也就是摆脱武术招式的束缚,这也就是俗话所说的“无招胜有招”。追求武术的本质和“悟性”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只有经过日积月累的实践、摸索才能“得道”。“道”生成了万物,是万物存在的根据。那么,“道”是怎样进行活动和遵循什么样的法则行事呢老子提出了“道法自然”的命题,他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所谓道法自然,就是不违背自然,一切顺应自然。老子主张人们的思想行为应该像道一样“生而不有,为而不悖,长而不宰”,就是说道生养万物,哺育了万物,而不占为己有,有所作为而不居功自恃,成长了万物却无意做主宰。万物自相治理,不加任何干预。从形式上看,道是无为的,自然而然的,这充分体现了“道法自然”。
2.2气论与武术的关系
2.3天人合一论与武术的关系
所谓“天人合一”指的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自我身心内外的和谐统一。所谓“天”并不是指天上的神灵主宰,而是“自然”的代表。所谓“天人合一”是说人与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世间一切人事,都应该顺应自然,不能违背违自然规律,才能够获得生存与发展。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庄子更认为天人本是合一的,《庄子·齐物论》中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因此天人合一思想的主旨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
传统文化教育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
提炼核心价值观
企业的价值观可以有很多,当企业面对企业管理的各层面时,都可以有价值观的判别问题,但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只能有一条,关键之处要重点将核心价值观单独提炼出来,同时围绕核心价值观再进行分解,形成在核心价值观支持下的能够对职能层文化、业务层文化及亚文化形成指导的各个价值观体系。
那什么是企业核心价值观?简单地说,企业核心价值观就是企业在企业哲学的统率下,为追求愿景、实现使命而提炼出来并予以践行的、指导企业上下形成共同行为模式的精神元素,是企业用以判断企业运行当中大是大非的根本原则,是指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坚持不懈,努力使全体员工都必需信奉的信条。核心价值观是企业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解决企业在发展中如何处理内外矛盾的一系列准则,是企业文化生长的土壤!
三大衡量标准
企业家的误解
中国企业在建立核心价值观经常有一些错误的理解,喜欢大而全,所以请一些所谓的专业人士撰写出一本本理念手册,殊不知这些理念可能只是哗众取宠的漂亮文字而已,结果是误导了员工又难于形成价值观体系。
伟大的企业懂得无论在什么时候都会遵守基本的商业伦理,懂得权衡长远利益与短期利益的利弊,知道为了获取更多的钱而如何放弃钱。恪守商业伦理,坚持基本的商业信条,从长远出发,甚至为此不惜成本,这才是未来中国企业核心价值观的代表。
一、什么是大学生的消费文化和消费行为
消费文化是指消费者的消费价值判断、指导思想与行为准则,以及反映在物质产品上的文化层次和文化趋向。大学生消费文化是指大学生在消费活动中所具有的指导思想、价值判断与行为准则,以及反映在物质产品上的文化层次和文化趋向。它涉及到大学生的消费水平、消费观念、消费结构、消费方式及具体的消费行为等。在此基础上的大学生消费行为是指大学生在有一定消费观念,为满足自身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需要而采取的消费行为。
首先,从消费过程中的行为导向上看,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符合社会普遍道德规范、符合角色以及获得社会普遍认同的理性的、科学合理的消费;二是受西方大众文化影响,以西方后现代消费理念为指导,注重享受,超越自身经济能力的非角色性消费。这种消费价值判断表现为:象征性和理想性,其核心内容是消费至上观念,追求无节制的享乐、时尚潮流、超前消费,追求商品的符号价值。
其次,从消费结构看,目前高校学生的消费结构是不合理的,高消费和浪费严重。表现在除正常的食宿费、学习用品和日用品费外,其它开支比较大,所占的比例偏高。如交际活动消费(主要用于同学、朋友之间活动,如旅游、交流、请客和送礼等)、文体活动消费(舞会、影视、体育比赛的门票和体育用品等)。
第三,从产生问题原因看,社会原因(如城乡差别等)、家庭原因(经济条件、成员受教育程度等)、学校原因(文化背景、教育力度等)、自身原因(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消费心理问题、透支意识的加强等)等方面。
第四,从突出案例分析看,有以下几种情形:(1)“我为名牌而疯狂”。“女孩子得不惜代价打扮自己。”这是小王同学的口头禅。据其同学小黄透露,有时为了追求名牌和与众不同的款式,她经常在网上购买衣服。(2)想说爱你不“便宜”。一男生列出了自己每月的“爱情消费”清单:和女朋友每周下馆子“改善生活”,一般一顿饭要50元,每周一次每月就要200元。每月通讯费还要200元。周末两人出去玩,即使看场电影也要20元,要是女友看上什么心仪的衣服或饰物,还要买下来。这样,一个月仅“爱情消费”至少也要七八百元。(3)“攀龙附凤”的追求者和受害者。大一张同学说,同学来一次也不容易,自己也去同学那里,人家很够“意思”,各个方面都照顾得很到位,到我这儿了,如果招待不周,那也太没有面子了,无论如何也要“硬撑”。
二、当前大学生消费心理和行为乖张的原因
当前大学生在消费上出现无计划消费、消费结构不尽合理,攀比斗富、奢侈浪费、恋爱支出过度等问题,甚至有些大学生家庭经济状况不允许高消费,但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消费欲望,不惜做出一些损人利己甚至丧失人格、法理不容的犯罪行为。大学生怎样消费、消费多少,消费什么、与其思想、感情、价值观念等社会意识密不可分。而社会意识的产生,既与社会大环境的负面影响有关,与家庭环境有关,同时也与学校缺乏正确教育引导有着密切关系。
三、结论与对策
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激烈的社会转型和全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危机过程中,虽然社会经济与以往比较已经取得卓越的成就,但是放眼世界,我们离工业化发达国家的距离还很遥远。当代大学生在消费意识上不能脱离国情,脱离自身的条件基础。加强大学生健康消费观念的培养与塑造,引导其形成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消费品质,反对奢侈浪费、盲目攀比、过高消费等不良消费风气,在当前国情和世界大趋势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对大学生的财商加强培养。所谓财商,指的是一个人在财务方面的智力,即对钱财的理性认识与运用。财商与智商、情商并列为现代社会不可缺少的三大素质,也是现代教育不可忽略不宜回避的话题。可以这样理解,智商反映人作为一般生物的生存能力,情商反映人作为社会生物的生存能力,财商反映人作为经济人在经济社会里的生存能力。学校可以举办以“大学生消费”为话题的专题讲座、研讨会、辩论会等,让大学生真正懂得什么样的消费才是大学生应该具有的。
3.大学生良好消费风气应该成为良好校风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校风是师德师风和学生学习、生活作风等的有机组合。其中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和行为是体现学生生活作风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大学生良好的消费习惯得到培养和加强,就会对良好校风的塑造起促进作用,并形成校风助学风的良性循环。在校风建设中,不能满足于“标语式”、“口号式”教育,应把校风具体化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实际内容,成为看得见摸得着的引导牌。
一、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理论维度
其次,新农村建设理论将成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的全新理论框架。在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时代,致力于构建和谐社会,以确保经济全球化进程以及国家经济安全,是当今中国所面对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题。在此背景下,认识和理解新农村建设的意义,才能更好地理解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的战略现实。一方面,基于对中国的基本国情和当今经济和社会发展基本实践的认识,我们可以看出,和谐社会背景下的新农村建设是一种理论创新,是在实践层面反映了客观需求。这是因为和谐社会取决于农村社会层面的良性协调。从过去到现在,尤其是目前存在的有关农民群体的深刻问题已成为和谐社会建设中的所要面对的关键议题。另一方面,在社会发展中,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以及不同地区的农村居民应当享有平等的权利。农村居民应当在更为广泛的公众参与中影响决策的制定,以便能最大限度的消除由失衡引起的社会问题,这也是现代的文明社会建构的基本追求。
二、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价值维度
首先,公益性是公共文化服务的基本特征。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公益性取决于农民的文化权利,同时,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公益性也取决于公共文化服务的巨大的“外部性”收益以及由此带来的市场失灵。此外,从我国农村的实际情况来看,我国是一个典型的城乡社会,农村人口占多数,而且城乡发展不均衡。相对而言,农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较为落后,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较低。农村居民无法通过市场环境来满足其文化需求,他们更希望政府提供更多的公益性的文化服务。
其次,从公民权利来看,作为农民的基本人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民的公共文化权利必须被同等对待。由政府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应当均衡的为整个社会所享有,这意味着每个农村社区的居民都应同其他社区的成员一样,对于公共文化资源有同样的享用机会,并获得优质的服务。因此,考虑到不同社会群体、不同地区群众的需求,政府在制定公共文化发展战略规划、配置公共文化资源、建设公共文化设施、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时,应当着力思考农村社会的根本现实和问题,这样才能不断的打破城乡之间在经济社会发展和政府行政中存在的差别和不均衡的问题,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公平性,而这也正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突破口与难点所在。
三、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实践构想
(一)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战略性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农业国际化和市场化的竞争日益激烈,新农村建设以及农村的公共服务对于农村社会的全面发展以及缩小城乡差距具有战略的价值和意义在此战略背景下,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良性、健康发展将有利于农村地区的整体发展,而且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对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也会不断上升,这将在很大程度上促进政府及农民的主体责任和角色的转变。
然而,就农村公共文化发展来说,考虑到文化发展的特殊性和农村社会发展的历史性,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主体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中将可能面对更多的困难,需要更多的资源投入和政策支持,其建设应当从战略的视角进行统筹和规划。
(二)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中的政府职能
在新公共服务理论下,政府必须把公民置于首要和中心的位置,及时了解并响应公民需求。与此同时,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数量、质量、结构,以及公共服务的方式、评价和判断标准等,不是由政府自己来决定,而是应当由公民来决定。正如新公共管理的主要倡导者登哈特夫妇所强调的:“公务员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就在于帮助公民表达和实现他们的共同利益,而非试图在新的方向上控制和驾驭社会。”[3]在此语境下,公共利益就应当是政府职能发挥作用的出发点和归属点,政府行政的最高行动准则就应当是服务于公众。因而,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中,以公民为中心、为公民服务也就成了政府职能的主要取向,政府应当树立前瞻性的服务理念,建立和完善合理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确保高效有序地提供公共文化服务。
参考文献:
[1]陈亮.论公共文化的基本特性[J].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06):120.
产生于春秋战国时代的老庄哲学,提出了与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仁义礼智信”截然不同的思想观点。在老庄哲学中,自由思想是其重要思想之一,从老子的“清静无为”、庄子的“逍遥”到魏晋的“越名教而任自然”、“不为五斗米折腰”,再到唐宋明清,自由思想皆有体现,且影响深远。
老子主张的是“道法自然”世界观,他有游世的境界,又有化民的抱负,但却站在旁观者的立场静观社会政治的发展,认同清净自治的自由之道。老子提出“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夫亦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老子》)说让万物、天下自由发展,从而达到“自化”“自定”。老子主张使人民在“见素抱朴”中养成“公序良俗”,在不知不觉中走向“小国寡民”的理想国家。这正体现了老子“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的政治理念。老子的这一自由理念对汉初休养生息政策的成功实施有深远影响,汉代初期出现了“官府若无事”,“事少而功多”,“我无为而民自化”的清平局面。
与老子的自由思想相比,庄子的自由思想更多体现在对宇宙的思索,对现实的超脱上,更加个性化、艺术化、理想化、精神化。《逍遥游》一文中,自由思想是其主题,“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说的正是“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自由境界。《庄子·至乐》中《鲁侯养鸟》一文“昔者海鸟止于鲁郊。鲁侯御而觞之于庙。奏《九韶》以为乐,具太牢以为膳。鸟乃眩视忧悲,不敢食一脔,不敢饮一杯,三日而死。此以己养养鸟也,非以鸟养养鸟也。”表面说的是养鸟、实际说的是治民要顺乎自然,使其自由发展。《庄子齐物论》一文:“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这也体现庄子向往打破生死、物我的界限到达逍遥自由的境界。蒙培元说“庄子哲学的根本目的,是实现心理的自由境界。”庄子的世界,是一个天地的、超现实的、虚无飘逸的自由王国,虽在现实中不可能实现,但仍令历代文人心向往之。庄子的自由,是“无待”,是“不以物为累”,是“天人物我之并存齐在”。
庄子批判黑暗现实,追求精神自由的思想适应了汉末魏晋士人的需要。所谓魏晋风度其实也打上了庄子时代的思想印记。竹林贤士的放浪形骸,超凡脱俗的个人品格是自由思想的外在体现,他们批判政治黑暗,向往心灵的自由与人性的升华,他们有的追求养生,有的退隐不仕,有的高唱无君,有的寻求享乐。作为“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对庄子思想继承、发展、改造,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嵇康的诗文中,随处可见庄子思想的影子——流咏兰池,和声激朗。操缦清商,游心大象。”“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微啸清风。鼓檝容裔。放棹投竿。优游卒岁。”诗中提及的“游心大象““游心太玄”“优游卒岁”,体现了嵇康对“游心”“优游”的向往,是空灵、美丽、诗化的自由观。《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一书中说,嵇康把庄子哲学人间化,诗化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东晋陶渊明在躬耕生活中也找到了美与自由---“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陶渊明的归隐,是对老庄思想的实践。
家庭是社会生活的最基本单元,也是最基本的文化层次系统。家庭道德文化是维系家庭和谐幸福的主要精神支柱,引导和规范家庭成员的文化行为、提高家庭成员的文化素质,促进家庭成员的全面发展;优化家庭成员的生活方式,使家庭成员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形成更加文明、健康、科学的家庭生活方式。今天,家庭社会生活方式的多样化,家庭成员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趋的多元化,直接影响家庭的幸福生活、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加强家庭道德文化建设,努力构建文明、健康、快乐、和谐的家庭势在必行。
一、家庭道德文化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
家庭道德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互影响。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水平,体现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和谐度上;而家庭每个成员道德素质在和谐社会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道德是一种内在的价值取向和推动力,家庭每个成员道德素质能为和谐社会的构建能提供必要精神动力。
(一)家庭道德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
家庭道德对社会和谐稳定的作用,从根本上说,是由家庭与社会的关系决定的。因为首先,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的和谐幸福就构成了衡量社会是否和谐的一个重要标准,失去了这个标准,社会和谐就是片面的,不完备的。而要达到家庭和谐幸福,就必须借助于家庭道德的力量;其次,家庭是社会结构中最基本的单位。家庭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没有家庭的和谐,便没有整个社会的和谐;再次,家庭是满足家庭成员情感需要的重要场所,是社会矛盾的缓冲带。当代中国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紧张多变,人际关系复杂尖锐,社会矛盾也更加深刻突出,家庭作为一个“情感港湾”、“安乐窝”的价值更为突出。有了良好的家庭道德这一精神氛围,就能使人们在家庭中得到放松和调整,从而可以缓解社会压力,疏导社会矛盾,调和人际关系,这就有利于人们自我身心和谐,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的和谐。所以家庭道德是社会和谐稳定的伦理保障。
(二)家庭道德与构建和谐家庭的关系
和谐社会的价值存在是以和谐家庭为标准,和谐家庭又以一定的道德为基础。伦理就是道德的规则,是对道德的价值判断。因此,家庭道德应当是符合伦理的道德。伦理应具有家庭规范和教育的功能,既是用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积极地选择处理生活中所面临的诸多复杂矛盾,促进家庭成员的身心和谐;应以现代道德人格的确立为目标,充分尊重家庭成员的人格尊严、生命价值,让个体的主体性充分得到发展;全面提高家庭成员的素质。不仅实现自身的和谐,懂得自身的价值所在,还能对家庭成员的素质全面提升。诚信、宽容、和睦、友善,这些都是家庭伦理作为调整人类社会规范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和谐家庭需要道德环境
和谐家庭需要道德环境的支撑。家庭成员的道德状况类比推广到整个社会,必然影响社会风气的淳化,进而影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德环境。和谐家庭的道德环境,首先是家庭婚姻关系,是最基本的社会伦理关系。如果家庭婚姻道德搞好了,就能形成美满和幸福家庭,就能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风气,从而有利于形成构建和谐社会的良好的道德环境。其次是家庭成员关系,也是社会的成员。家庭作为人类的初级群体,它是社会与个体发生联系的第一场所,家庭是个体道德形成的基础。一个具有良好家庭道德的人,进入社会后,就会把这种良好的品德带到社会,从而有利于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相反,如果家庭向社会输出一个品德低下的人,就会给社会带来许多问题和不良影响。
二、借鉴吸收中国传统家庭伦理文化精华
中国家庭伦理文化由“家教”发展而来,要人们学会自制、谦恭,懂得“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五大伦理,懂得“孝为百善之首”(孔子语)的道理是中国家教的核心内容。正是这种家教观念维持着中国社会秩序几千年。历史是不能割断的,随着中国社会家庭结构的变迁以及血缘关系的凝聚力减弱,但一种模式和文化成为传统的历史根源性,使中国传统“家教”对今天中国特色社会发展模式构建具有独特社会地位和独特功能。
(一)传统家庭伦理的要求
传统家庭伦理的要求,既确立封建家庭的内部规则又维护封建家庭中的尊卑关系。首先是老少高低之别。就是不同辈分、年龄之间的关系,其基本伦理规则为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父为子纲等;其次是男女内外之别。就是不同性别之间的关系,其基本伦理规则为男尊女卑、男女有别、夫为妻纲等。中国传统家庭伦理在这样两类基本规定外,还有尊卑、义利、理欲、公私、善恶等多类规则,它们不是纯粹意义上的家庭伦理,而是社会伦理。但它们仍然深刻地渗入家庭关系之中,规范着家庭生活的各个方面,它们对家庭生活的规定也应被包括于家庭伦理之中。
(二)传统家庭伦理规范
传统家庭伦理的规范强调人际交往中是儒家所倡导的“五伦”,即以规范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等五种不同的角色关系。五伦也为五种人际关系,在家庭中最重要的是三种关系:夫妇、父子、兄弟。这种人伦在传统中国社会是一个以身份取向为特征的伦理规范,这就是孟子所说的:“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三)传统家庭伦理形式
传统家庭伦理体现在它所具有的丰富、细密的内容上和较为完整的伦理形式上。
首先是夫妇关系。“夫妇之道,天地之大义,风气之本原也。”(司马光《家范》)提倡的是夫妇和顺,为夫要守义,见色而不忘义,处富贵而不失伦;为妻要节俭、勤劳等。其中,为夫守义是前提,如果“夫不义,则妇不顺矣。”(《颜氏家训治家》)夫妇只有相敬如宾,才能和睦美满,德化了家庭关系的微观基础。但在古代家长制的家庭中,夫妇之间感情吸引被“夫为妻纲”所取代,女性在家庭中除了受到与男性同样伦理规范的约束外,还要忍受男性的性别压迫。整个男权社会所要求女性的只有顺从的义务而无平等的权利。
其次是父子关系,这是家庭中的核心关系。处理这一关系的根本原则是父慈子孝。传统家训中既注重家长对子女的抚养、关心与爱护,同时也非常强调子女对家长要行“孝”道。传统家训对“孝”有许多具体的规定,首先是对父母要恭敬;其次要服侍、供养父母。服侍、供养父母是天经地义的,且贵在有诚心、有敬心、有爱心。敬爱是“孝”的第一要义。有了对父母的敬爱之心,就能更好地赡养父母。
再次是兄弟关系。儒家所倡导的“孝悌”、“兄友弟悌”,是维护兄弟关系的主要思想。
“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元气团结”是“家道隆昌”的必不可少的条件。“兄弟者,分形连气之人也。”(《孝友堂家训兄弟》)即说兄弟之间是一种血气相通、天然形成的骨肉亲情关系,相互间应友善相处,做到“友兄弟恭”。(《庞氏家训崇厚德》)
(三)建设家庭伦理道德文化促进和谐社会发展
中华民族的传统伦理文化具有珍重亲情、强调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支撑的心理特点,有助于维护家庭的整合性、协调性、稳定性和完整性,这是构建和谐家庭伦理的重要文化资源。因此,我们应该对传统伦理在批判继承的基础上注入时代意识。时代意识是当代人们科学的精神、科学的悟性和思辨力给予的新的诠释。
1.建立夫妻平等相爱的伦理道德关系
现代社会夫妻关系和谐的德性要求包括:首先是夫妻双方在人格上的相互尊重;其次是要求夫妻双方在感情上的对等专一;再次是要求夫妻双方在家庭生活上的责任与信任。夫妻双方具有平等的人格,是社会主义家庭伦理道德的基本要求。作为共同生活伴侣的夫妻,只有在平等互爱的前提下才能处理好婚姻关系、家庭关系,共同承担对家庭和社会应尽的义务。夫妻关系的高层次的伦理道德要求是“双方人格同一化”,即婚姻是两个人基于爱情与信任结成的统一体的共同认识出发,发扬各自人格中好的、带有共性的方面,协调其中不和谐的方面,克服那些根本对立的、坏的方面,从而达到双方人格的同一化。这种同一化就是伦理精神,也正是夫妻关系的道德本质体现。从伦理道德上调节社会成员家庭生活的最好方式,是培养、巩固和发展夫妻间的爱情,父母子女之间的亲情,并使这种感情具有美好、崇高的伦理道德内涵。同时,在现实的婚姻家庭关系中,婚姻家庭义务也是不可缺少的基础因素,只有切实做到爱情、亲情和义务的统一,才是社会主义家庭伦理道德的要求。
2.父母要抚养教育好子女
切实履行父母抚养教育好子女这一家庭伦理道德义务,关键在于“爱”(亲情)和“教”(义务),即把抚养与教育很好地结合起来,达到亲子关系和谐的伦理要求。
首先是要建立起对社会负责的抚育和赡养关系。赡养父母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养老送终,还包括“经济的供给、生活上的照料和精神上的慰藉;抚养子女也不仅仅指供其吃饭、穿衣,更不是一味溺爱,而是父母对子女要承担起抚养、教育和监护人的责任。
其次是要建立起相互尊重的民主平等关系。一方面是父母要尊重子女,这主要表现为尊重子女的人格,以平等、民主的态度与子女相处,另一方面,子女要尊敬父母,这主要表现为子女对父母发自内心的孝敬和热爱,它体现了人的文明和教养程度,是子女对父母高层次的伦理要求。
再次是父母应该对子女的教育应立足于以高标准、高要求的伦理道德教育子女,不仅在生活上关心他们,还要从学习上和工作上关心他们,教育子女努力掌握为人民服务的本领,遵纪守法,做一个具有社会公德的好公民。今天,父母对子女养不教、教不严,都是伦理道德教育的失职。
3.子女要赡养和尊敬老人
从家庭伦理道德的角度分析,子女之所以应该赡养父母,主要是履行家庭伦理道德义务,而不仅仅是报恩(亲情)。此外,这里所说的赡养,不仅包括物质生活的内容,而且包括精神生活方面的内容。特别是要做到尊敬与体贴,其中包括对老人有礼貌,虚心向老人学习,尊重老人的意见,关心老人的身心健康,想方设法使老人幸福地度过晚年。与此同时,长辈也要以宽容、豁达的态度对待成年子女。
综合得出,家庭文化既是一种文化形态,也是一种观念、一种追求。人人需要文化,家庭更需要道德文化。因为家庭是人们奋斗的大本营,家庭坚定、稳固、充满动力,就使家庭成员坚定、自信、富有活力。随着中国社会的全面进步,家庭生活质量的提高成为人们的普遍追求。感情、理性是提高现代家庭生活质量的保障,家庭成员建立的美好情感、共同的追求、趋同的价值观念是家庭稳定的关键。整合家庭成员的伦理道德是家庭文化的主线和核心,因此加大家庭文化体系建设是重要任务。
[1]王恒生.家庭伦理道德[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
[2]林贵长.中国传统家庭伦理的现代价值[J].哲学动态,2005,(2);.
[3]朱巧香.论家庭伦理道德的失范及建构途径[J].江西社会科学,2002(5);
[4]高乐田.构建和谐社会的家庭伦理向度[J].哲学动态,2005,(3);
2、虚实统一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需要积极发掘传统道德新的时代价值,努力将其有机地融入到社会主义道德的整体框架中去,构建起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道德文化。2005年2月19日,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的讲话中指出:“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没有良好的道德规范,是无法实现社会和谐的。”[1]中国的历史是中华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历史。各个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中,经过历史的过滤和积淀都逐渐形成了独具民族特色的传统道德文化。因此,探析各民族道德文化,从中继承和发扬具有时代价值的传统道德文化,既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增强全民族的文化凝聚力,也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一、从藏族传统文化看少数民族传统道德文化的丰富性
我国是一个各民族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都有独具特色、特点鲜明的社会公德文化、婚姻家庭道德文化、职业道德文化等民族传统道德文化。
1.社会公德文化
社会公德作为一般行为准则是社会公共利益的反映,是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志,也是一定社会生产方式下人们的道德价值、道德理想的某种共识性体现[2]。藏族的社会公德,逐步形成了规范人们的行为、定夺是非、管理社会生活的功能,它对藏族社会生活产生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藏族人民注重社会公德。据《王臣记》记载:“松赞王凭借着那写作俱便的善轨文字的方便,在十善法戒的基础上,制定出敬奉三宝、修行正法、孝敬父母、恭敬有德、尊高敬老、诚爱亲友、利济乡人、必须正直、效法上流、善用财食、有恩当报、斗秤无欺、心平无嫉、不听妇言、和言善语、任重量宽等十六条正净的做人法规。”[3]尽管这一法规熔道德、宗教和法律于一炉,表明道德的阶级性,但许多内容是很好的社会公德。
2.职业道德文化
青藏高原是当今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寒大陆,在高寒地理气候条件下形成了地势高亢、幅员广袤、气候寒冷、空气稀薄的独特生态区域,有“世界屋脊”,“地球第三极”和“生命”之称。藏族就世代繁衍生息于其间绵延着巍峨的山脉、深邃的峡谷,天寒地冻的世界屋脊之上。藏族人民在同恶劣的自然环境斗争中,大自然磨砺出藏族罕见的百折不挠、艰苦奋斗、埋头苦干、勇往直前和吃苦耐劳的伟大精神和品质,使藏民族有着惊人的克服种种艰难险阻的耐力和韧性,从而维系了民族的繁衍,同时也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藏族优秀传统道德文化中这种刻苦刚强、坚忍不拔的民族魂,只要剔除附于其上的消极因素,在藏区现代化进程中是强烈的助推力。
3.家庭美德文化
婚姻家庭道德是婚姻家庭关系的直接反映,它不仅规范了家庭成员的基本行为,使其婚姻家庭生活质量提高,爱情升华,家庭幸福,而且也使其整个民族有着良好的道德风尚。
夫妻地位平等。在藏族地区实行婚姻自主、婚姻自由。藏族传统强调夫妻之间的互敬互爱,是藏族家庭地位平等的感情基础。而这种以爱慕为基本出发点的观念不仅是夫妻团结家庭和睦的可靠保证,也是藏族道德中的积极因素。
孝敬父母。在藏族传统社会的道德中,孝敬父母也是非常重要的内容之一。在敦煌古藏文历史文书中就有许多孝敬父母的格言,如:“子母相见如仇敌,父母责备白眼翻。永世受罪解脱难,这种人落地狱间。念此应以孝为先。”[4]
要善待子女。藏族传统道德认为教育和培养孩子成为有道德的人,使其能够自觉地进行道德修养就是对他们最好的善待。所以在藏族家庭对子女的善待更重要的是教子女怎样做人。这些藏族家庭中父母对子女做人的希望,在《礼仪问答写卷》和《萨迦格言》中体现得非常明显[5]。
4.宗教道德文化
藏传佛教对藏族社会伦理道德的支撑和强化作用主要表现为积极的鼓励和消极的威慑。积极的鼓励使得人们在有生之年不顾成败地去履行其道德义务。人们在平时的“积善积德”观念中得到鼓励。
如众生平等、慈悲行善、忍辱无争、尊重生命,保护生态等。藏族生态文化认为,不仅要尊重人类社会中一切人的生命,还应尊重自然界一切生物的生存权。大自然有其生命特性,人对所处环境其它生物的保护,便是保护人类自己。出于对自然的崇敬,于是出现了对自然的禁忌,走遍藏区到处都有神山、神湖、神泉、神河,自然也有神圣的动物、植物。无论是僧人还是普通人,都是自然区域中一个普通成员,应该尊重保护区其它生物的活动,与其同生存。这样一种观念和行为便有力地保护了青藏高原生物的多样性,维护了生态系统的平衡。
二、少数民族传统道德文化的时代价值
民族传统道德,是指各民族过去发生的一以贯之的在现实生活中仍发生作用的道德思想和道德规范[6]。传统道德观念与其他意识形态一样,具有自身相对的独立性,不可能随着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变革而同步发生变化。相反,它作为一种历史积淀下来的思想仍然会根深蒂固地存在于人们的头脑中,仍然会通过观念来影响并支配人们的言论和行为。在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充分发掘和利用少数民族传统伦理道德文化,对提高民族成员道德素质、促进民族内部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和建设和谐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
1.少数民族传统道德文化有利于提高民族成员道德素质
道德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反映和调整社会成员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利益关系,它依靠人们内心信念、传统习惯和社会舆论维系社会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维系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少数民族传统道德具有重要的价值导向作用。在少数民族传统道德中蕴藏着大量的道德评价、道德典范和道德理想,如在个人道德方面,有诚实守信、谦虚有礼、富有同情心等。在家庭道德方面,尊老爱幼、孝敬父母、长幼有别等。在宗教道德方面,有爱国爱民、平等团结、乐善好施、倡善弃恶等。在社会道德方面,包括团结友爱、互相帮助、济危扶贫等。这些道德标准就会自然而然地培养人们的道义责任感和善恶判断力。这使绝大多数少数民族成员能够分清是非、善恶、美丑,自觉塑造道德形象和提升自身的道德素质,从而维护和完善社会主流道德准则和规范。
2.少数民族传统道德文化促进了民族内部的相互联系和团结
马克思说过:“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与他们的利益有关”[7]。人们之间的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在本质上是一种利益活动和利益关系。在现代社会,除了用法律维系利益关系上的公平与和谐,民族传统道德对于调节人们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具有重要作用。共同的道德文化促进了本民族内部的紧密团结和同心协力,它可以调整各种利益矛盾与冲突,消除矛盾激化的潜在因素,从而达成谅解、形成共识、理顺情绪、凝聚力量、协调行动,形成谅解宽容、和睦相处、友爱向善的人际关系,构筑了良好的人际环境。当然这种调和阶级矛盾,维护奴隶制的道德准则,是不可能完全实现的,但有些内容也是合理的、有利于社会安定的。
3.少数民族传统道德有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
道德的目标是为了维护社会生活的和谐稳定,对道德规范的遵循保证了人们在面对利益冲突的时候,能够相互谦让,从而使社会生活保持健康有序。少数民族传统道德是千百年来少数民族群众生活经验的积淀,融会在该民族的生产、生活、文化、教育和传统的行为习惯中,在生活的交往中直接表露出来,处处起作用,并且比一般的伦理道德具有更大的稳定性、广泛性、适用性和具有很高的权威性。少数民族传统道德对社会的调节作用是通过感情、信仰、仪式、教义这些具体的手段和途径给人们施加影响,以保持社会的稳定。为保证其社会规范和社会稳定,每个社会都制定一系列制度、法律、措施来对其成员的行为进行控制和监督。但这些手段并非可以运用于所有的场合,有许多的行为选择是在独处的时候,这是上述的措施不能到达的地方。而传统的道德规范可以监督人们的行为,因而控制了许多不正当行为并避免其发生。
但是,道德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具有相对的稳定性。道德观念、道德原则,一旦形成,经久不衰,这种现象在少数民族传统道德中尤为典型。当旧的社会制度消灭之后,旧时代传承下来的道德的一部分属于阻碍新的生产力发展的腐朽道德,这一点是毋庸讳言的。那么在面临这种十分丰富的少数民族传统道德文化,其展现出良莠混杂、瑕瑜互见的情况下如何充分利用好这些传统伦理道德呢?
三、继承、扬弃、创新:少数民族道德价值体系重构的基本原则
对待传统伦理道德,不单纯是个文化问题,实质上是人类如何对待发展的根本问题。曾指出:“中国的长期封建社会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但是决不能无批判地兼收并蓄……。我们必须尊重自己的历史,决不能割断历史,但是这种尊重,是给历史以一定的科学的地位,是尊重历史的辩证法的发展。”[8]这就为我们学习、借鉴历史和传统提供了科学的指导思想和方法论。为此,必须要以坚持继承、扬弃、创新的原则来提升我们的少数民族传统道德文化。
1.坚持继承原则
在少数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存在着可以跨越社会形态的道德规范,这类道德文化是可以被直接承继下来,用以构建社会主义道德文化的。如在藏族传统道德文化中有反映社会公德的文化:孝敬父母、恭敬有德、尊高敬老、诚爱亲友、利济乡人、必须正直和有恩当报等等;体现努力进取的职业道德文化:藏族人民在同恶劣的自然环境斗争中,却表现出百折不挠、艰苦奋斗、埋头苦干、吃苦耐劳、不畏艰难和勇往直前的精神和品质;展现团结和睦的家庭美德的文化:夫妻地位的平等、孝敬父母、要善待子女,等等。所以,在各少数民族传统道德文化中这些反映自强不息、勤劳勇敢、坚忍不拔、尊老爱幼、追求真理、诚信和童叟无欺的内容,这些均属于同现代生活根本没有什么冲突的优良的传统道德文化,无疑可直接纳入社会主义道德文化之中。
2.坚持扬弃原则
由于中华传统文化是在以农立国的宗法制古老的中国发展起来的,因而突出地表现其两重性。少数民族传统道德文化则更是如此。
少数民族传统优秀道德文化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组成部分,就藏族来说传统优秀文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已经逐渐融入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熔炉之中藏族优良的思想道德传统;体现现代化建设的精神动力的藏族吃苦耐劳、艰苦创业的民族精神;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中起着积极作用的藏族优秀的传统文学艺术[9]。在少数民族传统道德文化中诸如此类的内容都是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过程中必须大力弘扬的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但我们要必须清醒的认识到,事物总是有两面性的,有精华就有糟粕,有优势就有劣势。藏族传统社会道德的核心是藏传佛教道德,宗教文化与社会主义文化在本质上是相悖的。如藏传佛教道德主张的是消极人生,积极出世,把现实人生视为苦,且把其根源归结于前世所造之恶业。少数民族传统道德中的“消极成分”,则是民族精神文化中的惰性力量,与现代化建设是对峙和冲突的,从根本上说,不能将其纳入新道德之内,必须将之弃之于社会主义道德之外。
3.坚持创新原则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文化发展的必要条件。民族文化在自然、社会、历史的互动中不可避免地不断发生变化。创新便是民族文化自身生命在面对新的生存环境时,吐故纳新,顺应变化,自我调节变革的结果,是传统价值观与现念交合转化的新生态。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过程中少数民族传统道德文化只能根据自身因素和现代社会建设的要求并赋予新的内容和含义,使之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一致。
四、少数民族道德价值体系重构的基本思路
1.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引领少数民族道德文化的价值走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也是当下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系统的核心要素,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就是要夯实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统摄地位和掌控力度的坚实基础,从而为多元文化成长和发展提供恰切时代的风骨气韵及坚强有力的基本价值支撑,以便创造更加洁净朗润的文化生态环境,减少和消除各种污染和毒化带来的精神畸变和观念毒瘤。在少数民族地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引领少数民族道德文化发展就是要弘扬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符合先进文化的内容,形成符合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的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就是要在少数民族地区全面加强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主要内容的社会道德建设;就是要倡导少数民族传统道德中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传统道德规范,在全社会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风尚。因此,我们必须站在改革开放这一个新的时代高度,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为指导,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统摄少数民族传统道德,并加以提炼、改造、充实和提高,使之成为体现时代精神的社会主义新道德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2.大力发展市场经济,为少数民族道德文化的进步和发展创造条件
恩格斯指出:“一切以往的道德归根到底都是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10]道德是由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决定的,它的内容始终受社会经济关系的制约,并随着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发展而不断变化。改造传统道德,推动道德进步,关键在于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的进步。因此,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冲破民族地区封闭的自然经济和半自然经济状态,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社会分工的发展,提高生产社会化的程度,才能使少数民族传统道德文化的改造和发扬光大获得强大的动力和坚实的社会经济基础。
3.培育少数民族的现代道德意识
[1].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5-06-27.
[2]李资源.少数民族传统道德与社会公德建设[J].思想战线,2004,(6).
[3]杨明.藏族传统道德探析[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1992,(2).
[4]中央民族学院编写组编.藏族文学史[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5:46.
[5]刘俊哲,等,著.藏族道德[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224.
[6]李资源.论少数民族优秀传统道德在和谐社会构建中的作用[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6,(4).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82.
[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1.史瓦兹跨文化理论
在近30年里,以色列学者Schwartz等人通过一系列研究,探讨人类价值观结构以及内容的普遍性,扩展了Rokeach的研究工作。史瓦兹价值观理论因其全面性逐渐被学界证实并且接受。然而,不同的国家、个人和集体所表现出来的价值观是不同的。史瓦兹在分析多位学者所提出的价值观理论后提出了人类的三种基本要求:个人作为生物体的需求、个人对社会交流的需求以及团体需存活和拥有福利的需求(史瓦兹,1987)。他提出了57种价值观条目,被归为10种驱动力价值观类型。该10类价值观被进一步划分为四个大类:对变化持开放态度、对变化持保守态度、自我提高及自我超越。在此之后,史瓦兹不断深入研究以发现该10种价值观之间更加深刻的联系。他们分别是:
(1)自我导向(Self-direction):源自于控制和独立自主的需要,是指行为和思考的独立性。具体体现为创造力、自由、自主选择目标,等等。
(2)刺激(Stimulation):为了维持积极、乐观的生活水平的需要,体现在刺激、新颖和生活的改变中。
(3)享乐主义(Hedonism):个体感官上的满足或愉快,来自于个体满足和快乐的需要。表现为享乐、享受生活、自我放纵。
(4)成就(Achievement):根据社会的标准,显示胜任工作的能力,例如成功的、有能力的、有抱负的、有影响力的,源自个体自我肯定需要及群体或集体互动的需要。
(5)权力(Power):指社会地位和名望,对他人和资源的控制。表现为追求财富、社会权利等,源自自控的需要和控制他人的互动的需求。
(7)遵从(Conformity):限制可能伤害他人和违背社会期望的行为和倾向,是个体禁止那些将会打扰和破坏友好交往和组织功能的行为倾向。该价值观主要强调的是在日常生活中,亲近的人交往中的自我限制,表现为服从、自律、尊师敬长等。
(8)传统(Tradition):意义是尊重、接受文化或宗教中传达的传统和理念。传统最初是群体所发展出的一套可以代表该群体共享的经验与生活原则,之后被所有成员所认同。因此传统价值观表现的行为应该是集体团结的象征,独特价值的表征以及生存的有力证据。传统以宗教仪式、信念或行为准则等存在形式,在个体身上主要体现为尊重传统、谦卑、奉献等。
(9)仁慈(Benevolence):是指保护和提高经常与之交往的人的福利,起源于良好的组织交往、生物体联合的基本需要。强调自愿关心他人的福利,如:乐于助人、诚实、责任、忠诚等。
2.评价理论
悉尼学派的Martin等人于20世纪90年代在系统功能语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了评价理论。评价理论是对人际功能进行纵向和横向的延伸。其主要研究个人如何运用语言对事物做出评价、采取立场,以此达到调节主体立场甚至意识形态的目的。Martin认为通过告诉听话人对某些人和事物的感受,说话人便可以利用评价资源达到协商和协调社会关系的目的。换言之,评价理论所关心的是说话人利用话语介入到语篇之中使语义随说话人的立场而改变。体育报道作为一种对重大体育事件做出及时报道的媒体,本身就充满了评价色彩。报道者通过凝练的语言、敏锐的判断和互动的对话慢慢地以其自身的价值取向和意识形态引导并逐渐取代读者对于事件的判断和鉴别。
2.1介入资源
评价理论分为三个次系统:态度、介入和级差。本文利用介入系统来分析中美两国的体育报道,从而解读两国报道对同一种事件的不同看法。
3.介入资源在体育新闻当中的分布
本节运用评价理论系统下的介入资源对下载的共十二篇英文报道进行数据分析。所选的报道分别来自(ChinaDaily)和(NewYorkTimes)的英文版。
3.1ChinaDaily对刘翔事件报道中介入资源的分布
介入分为扩展和收缩两个子系统。扩展又分为接纳和归属两个子系统;与此同时收缩又分为否认和公告两个子系统。那么各种资源在体育新闻中又是如何分布的呢?本节应用评价理论框架下的介入子系统对语料进行了数据分析。如下表:
由上表可知,扩展总数175,收缩总数63,分别占介入系统的73.5%和26.5%。
由表1可知,ChinaDaily对刘翔事件的报道中,扩展所占的比例是73.5%,收缩所占的比例是26.5%。例如:
ChinaDaily对刘翔事件的报道:
有来自中国田径队主教练冯树勇的声音:
“Weallknowthatatthemomentoftakingoffthetendonwillsustainalotofpressure.Ithinkthatisbecauseinthatmomentithappened,sohecouldnotmakethemovement(tojumpoverthehurdle).”Fengsaid.
“Ireallyappreciatewhathehasdone.Whenhetriedtoimprovehisabilityeveryday,Iknowhowtoughthatcouldbe.Itisnotlikeeveryonecanbearsuchpressure,buthedidit.Sowethinkheisthebest.”
“IbelievealltheChinesepeoplecanunderstandthesituation.Ihopeallthefanscanunderstandthis,andthatanythingcanhappen.Ithappenstomanyathletes.”
同时,也有来自央视解说员和其他人的声音:
Hisinfluenceonthenextgenerationcouldlastfor10oreven20years.ForLiuXiangtoldtheworldthatweChinesecouldalsobecomechampions.
UsainBolt,Jamaicanstarsprintersaid“Itmustbehardforthattohappenforthesecondtimeinarow.Heisagreatathlete.”
YaoMingsaid“WegottoknowLiuXiangwhenhewonthegoldmedalin2004.However,itwashisdedicationduringthepasteightyearsthathasletusknowwhatkindofpersoncanbecalledaprofessionalsportsman.Weshouldcherishiconicfigureslikehim.TheOlympicisnotallaboutgoldmedals”.
3.2《纽约时报》对刘翔事件报道的介入资源分布
由上表可知,扩展总数64,收缩总数170,分别占介入系统的27.3%和72.6%。
由表2可知,《纽约时报》对刘翔事件的报道从不同程度运用了各种介入资源。但是收缩资源所占的比例为72.6%,远高于扩展资源所占的比例,可见《纽约时报》当中普遍使用了表示否认的观点排除其他人的声音,让读者接受自己的声音。例如:
来自中国田径队主教练冯树勇的声音:
FengsaidthatLiuis“notthinkingaboutretiring,”butitissurelytooearlytobemakingsuchdefinitivepronouncement.
“LiuXiangwillnotwithdrawunlessthepainisintolerable,unlesshehasnootherwayout,”Fengsaid.
FengspeculatedthatLiuwouldnotcompetefurtherthissummer,butwouldreturneventually.
Fengsaid,“Today’sresultwasnotaperfectoneforallofus.Hehasundergonegreatpressurefromthepressandgreatpressurefromallofus.”
除此以外还有孙海平的声音:
SunHaipingsaidthatLiucouldbarelystandbeforetherace,despitetheassistanceofthreedoctors.
另一方面,《纽约时报》的报道当中也运用到了单声资源。单声资源指的是只提供了一种观点,没有公开承认其他观点的存在的言语,主要是对刘翔个人取得的成绩的一种肯定,强调了自我和个人的成就,与集体的依赖性较小。例如:
LiuwasChina’shopeforgoldinthe100-meterhurdles,buthisfailuretoqualifyforthefinalsshowedthatherepresentedsomuchmore.HisgoldmedalperformanceinAthenshadmadehistorywoninatrackandfieldevent,LiuXinag’sbigbreakthroughintrackandfieldisnotonlyforChina,butallofeliminateadeepinferioritycomplexinChinesepeople’shearts.
可见《纽约时报》主要运用了否认和公告的表达方式,例如一些表示否定的词(not;barely;unless)和转折的词(notonly;butalso;despite)意在排除其他人的声音,使读者接受并且认同自己的声音。是以个性、个人为出发点,指出了刘翔所取得的成就以及他顽强和病魔战斗的能力,他是一个武士,不会轻易倒下也不会轻易退役。与此同时,强调的是“人的精神”,突出和实现了人的主体性,并且把隐藏在人们心中的各种欲望释放出来。所以,美国体育文化始终注重的是个人取得的成就,以个人生命力张扬为主体的价值观意识形态。
4.结语
通过对《中国日报》和《纽约时报》的部分关于刘翔事件报道当中介入资源分布的分析,可以看出,两大媒体对于同一件事情的报道是存在差异性的。与此同时,史瓦兹价值观理论是可以解释这种差异性。在《中国日报》当中接纳和归属占的比例较大,允许多种声音的存在,包容不同个人观点和意见。强调的是刘翔事件牵动着所有的中国人,注重解决整体和局部的关系,维护和谐统一的气氛。表现了中国体育文化的集体主义价值观。《纽约时报》当中则出现了大部分的收缩资源,作者通过运用表示否定的词和短语来压制其他声音,强调刘翔所取得的成就和他为中国乃至整个亚洲所带来的影响。注重的是自我能力的提高,和个人在体育事业方面所体现的不屈不挠的精神。
参考文献
Martin,J.R.&White.TheLanguageofEvaluation:AppraisalinEnglish[M].NewYork:PalgreaveMacmillsan,2005.
SchwartzS.H.Universalsinthecontentandstructureofvalues:theoreticaladvancesandempiricaltestsin20countries[J].AdvancedinExperimentSocialPsychology,1992(25).
SchwartzS.H.Individualism-collectivism:critiqueandproposedrefinements[J].JournalofCross-culturalPsychology,1990(21).
李战子.评价理论:在话语分析中的应用和问题[J].外语研究,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