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章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理论基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理论基础第一节课程论基础第二节心理学基础第三节社会学基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理论基础第一节课程论基础课程与课程观一、从课程的涵义看课程的本质二、从课程理论的发展看当代课程观念三、课程观的演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理论基础狭义的课程:“通常指学生在学校学习的内容和进程。”(姚文忠)“课程就是课堂教学、课外学习以及自学活动的内容纲要和目标体系,使教学和学生各种学习活动的总体规划及其进程。”(王策三)广义的课程:指承载所有目的、有计划对学生施加影响的教育要素,包括活动、交往、环境、氛围等隐性课程。一、从课程的涵义看课程的本质心理健康教
2、育课程的理论基础课程是学习经验课程是有计划的活动课程即教学科目(包括其结果与进程)对课程含义的三种理解: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理论基础、课程是知识基本特点:课程体系按照学科的逻辑体系进行组织;课程是社会选择和社会意志的表现;课程是既定、先验、静态的;课程是外在与学习者,且凌驾于学习者至上学习者服从于课程,在课程面前是接受者的角色。基本观点:学校开设的每门课程都应该从相应的学科中精心选择,而且应该按照学生的认识水平加以编排。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理论基础、课程是经验基本特点:强调“只有那些真正为学生经历、理解和接受了的东西,才称得上课程”;强调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和设计课程;强调课程与学习者的个人的经验相
3、联系、相结合;强调学习者作为学习主体基本观点:批评“课程是知识”容易导致“重物轻人”的倾向,忽视了学习者的实际学习体验和学习过程,认为课程就是学习者本身获得的某种性质或形态的经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理论基础、课程是活动基本特点:强调学习者是课程的主体强调以学习者的兴趣、需要、能力、经验为中介来实施课程强调活动的完整性、课程的综合性和整体性重视学习活动的水平、结构、方式,重视学习者与课程因素的关系基本观点:课程是各种自主性活动的总和,学习者通过与活动对象的相互作用而实现自身的发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理论基础课程涵义的变化反映了对课程本质理解出现新的趋势重心的转移由教师“教什么”到学生“学到了什
5、论思潮课程实践活动相互作用下“学术为中心的学科课程论”“学生发展为中心的人主义课程论”学科中心、知识本位的课程观“社会问题为中心的改造主义课程论”生活经验重构或批判课程观经验或自我实现课程观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理论基础三、课程观的演进课程观即个体对课程基本问题的看法。随着社会的发展,课程观的演进是沿着向人回归的道路展开的;课程观的转向,实质是向完整的人和完整的生活转向。预定的、完善的、普遍的知识及其体系建构中的、内在的、个性化的人的经验系统向人完整的人,完整的生活回归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理论基础当代课程观的基本内涵学生是课程的主体生活世界属于课程内容的范畴课程是学生主体有意义的活动课程的“意义
7、生、新到一所学校的孩子、新近离婚的人、艾兹病患者多元价值观与信息的冲击开启思路、资源、观点的多样化归属的感觉反馈的功效生活技能的训练改变成员的思维方式、情绪和行为服务效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理论基础成员特性人格特质(心理防卫程度)价值观、生活态度对团体的预期值个人的能力、专长过去的经验人际互动模式生理状况、性别、教育程度团体成员的改变人际关系的增进情绪压力的调适生活困难的处理自我了解的提升心理防卫的疏解专业技能的统整价值、态度的改变互动促进团体成员的变化与成长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理论基础团体类型教育团体讨论团体任务团体成长和经历团体咨询与治疗团体支持团体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理论基础教育团体领导者
8、的职责是提供关于有效学习方法的建议和观念,并在团体成员们之间进行交流问题解决范围帮助病后恢复者学会怎样使用轮椅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技巧帮助糖尿病患者获得关于营养的知识帮助妇女学习怎样保护自己不被强暴指导管理人员学会怎样更好到督导雇员帮助六年级的学生了解滥用药物的有害后果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理论基础讨论团体焦点通常是某一话题而不是任何成员的个人问题,其目的是为参与者提供交流想法和交流信息的机会问题解决范围读书俱乐部时事讨论生活风格团体足球沙龙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理论基础任务团体完成特定的任务,目标明确问题解决范围决定规则与政策的监督者与某学生的治疗有关的全体专业人员为一份年度报告而协力工作的专业人员希望
9、对酒后驾车采取措施的市民们讨论控制校园暴力的方法的老师或学生们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理论基础成长团体团体成员有机会探索和发展个人目标、改变生活风格、更好地对自身与他人沟通问题解决范围青少年社交胜任团体学生成长的困惑自尊团体户外极限活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理论基础咨询与治疗团体成员们由于生活中的某些问题而来求助问题解决范围被诊断有情绪障碍的患者福利院里的青少年有厌食障碍或其他成瘾行为的人有急性惊恐发作的人曾经遭到性虐待的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理论基础支持团体团体成员经常交流思想和感受,帮助彼此检验某些问题和忧虑问题解决范围自然灾害的受害者生活局限在养老院内的老年人亲人正在面临死亡威胁的人残疾人聚在一起分
10、担他们的感受与恐惧癌症患者或者其它致命疾病患者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理论基础二、团体动力学(GroupDynamic)团体动力学于30年代创立于美国,创始人是德国心理学家勒温(kurtlewin)。勒温提出场论(fieldtheory)。场具有复杂的非物理的力及它们之间错综复杂的变化,这种变化所产生的动力结构使场成为动力场,随着动力场的千变万化,人的心理和行为也随之变化。公式:B=f(PE)即行为是人格和环境的函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理论基础二、团体动力学(GroupDynamic)勒温强调团体是一个动力整体,应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勒温主要研究小群体。研究的问题是如何创建有效团体
11、,如何促进成员的成长和发展等。团体咨询的指导者应该创建和谐的温暖的理解的团体心理气氛,以使成员有强烈的安全感、肯定感和归属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理论基础团体动力示意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理论基础勒温和团体动力学团体不是个体的简单相加团体具有改变个体行为的力量团体决策的动力作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理论基础团体过程的基本要素团体规范的作用(维持、认知标准化、行为定向)沟通与互动凝聚力(亲合、安全需要、成员对团体的期待、团体目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理论基础团体沟通形式圆形轮形链形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理论基础團體中的形形色色1*人在社會*鏡中自我健全的個人瘋狂的獨夫寂寞的群眾失落的一代接納拒絕
12、接納拒絕對他人對自己大人物自傲者自卑者小人物普通人高低高低他評自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理论基础團體中的形形色色2*圈內與圈外1.核心人:領導者2.邊際人:無足輕重者3.圈外人:想加入、被排斥、向內認同、吃裏扒外*真真偽偽*核心人*邊際人*圈外人踏實被接納渴望加入消極唱反調不想有瓜葛圈內人圈外人圈內人圈外人實際是自以為是(想像)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理论基础團體中的形形色色31.抗拒的角色專斷、敵對、沉默、退縮、缺席、談論別人、倚老賣老、開玩笑、熱衷雜務2.操縱的角色交際大王、替罪羔羊、百依百順、凡事依順、欺凌弱小、支配他人、評論是非、婆婆媽媽、計算專家3.協助的角色傾聽、鼓勵、引導
13、、自我開放、提供回饋、表裏一致、守密、個人性溝通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理论基础第三节社会学基础群体与班级一、什么是群体二、群体特征三、群体的分类四、班级与班集体五、群体对个体的作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理论基础一、什么是群体群体(组)也称团体,是一些以共同的关系和利益联系起来具有一定的组织结构,在心理和行为上相互作用的人们聚合体。群体规模(3人以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理论基础二、群体特征1、共同的目标任何群体都有一定的目标,这个目标是群体所有成员进行活动的方向、目的及标准。没有目标,群体不仅失去动力,还会失去存在和发展的价值。也正是由于成员目标的一致,才使群体成员产生共同兴趣和愿望,
14、从而联合在一起。群体是具有一定组织结构的整体。群体成员在群体中处于一定的地位,扮演一定的角色,以实现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少数核心成员占据领导地位,掌握支配群体的权力。而多数成员处于被控制地位,各成员间的角色地位关系相对稳定。2、一定的组织结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理论基础3.共同的情感群体成员之间进行频繁的交往,他们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认同,在心理上意识到对方,意识到自己属于某个群体,从而建立起“我们同属一群”的“我们感”和“归属感”。群体成员在心理上发生共鸣,对成败荣辱有共同感受体验,产生相应的情感和相互情感依赖关系。群体是由共同的纽带(如规范、规则、价值观等)和利益(如共同目标等)联系起
15、来的人们的聚合体。群体成员必须遵守团体的规范、规则,接受团体的价值观,并通力合作以实现群体的目标。这是构成和维持群体存在的基础条件。4、共同的价值规范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理论基础三、群体的分类(一)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以维系群体成员的纽带为依据正式群体是指由正式文件规定的有一定的成员编制,有规定的权利和义务,有明确的职责分工的群体(在一定意义上,正式群体也可称为组织)。它主要靠工作维持群体成员的关系。如部队中的班、排、连,学校中的年级、班级,工厂中的车间、科室、班组等。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理论基础三、群体的分类非正式群体不是由正式文件规定而产生的群体,而是人们在交往过程中自发形成的,是
16、在心理一致或相容性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群体。主要以感情维系成员间的关系。只要人们有共同的需要、兴趣、观点、感情等,在适当的情感下,尤其是有交往机会的情况下,就越容易形成非正式群体。如老乡会、学习兴趣小组等。(一)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以维系群体成员的纽带为依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理论基础(二)隶属群体和参照群体以个体归属为依据参照群体(参考组,又称标准群体或榜样群体)是指个人实际上没有参加但接受其规范的群体。它可以是实际存在的群体,也可以是想象中的群体。隶属群体也称成员群体,是指个体为其正式成员的群体。例如对于学生来说,其所在的班级就是隶属群体。在现实中,有些群体的部分成员,虽然参加了这个群体,但
17、感到这个群体并不符合自己的思想,因而向往其它群体并以之为参照或榜样,即参照群体主要有比较和规范两种功能。人的社会生活中,参照群体是不可少的,因为每个人都被社会期待着去担当许多不同的角色。参照群体就成为人们观察世界其它部分的依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理论基础(三)大群体和小群体以人数为根据大小是相对的,但也有一定的数量界限。一般来说,330人左右为小群体,30人以上则一般称为大群体。群体越大,其群体特征就越模糊,有的仅是名义上的而非实质意义上的群体。因此有人主张不以数量为标准划分群体,而以群体成员的相互联系为根据,也就是群体成员有直接的、个人间的、面对面的接触和联系的群体就是小群体,否则就是大群
18、体。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理论基础具体来说,与大群体相比,小群体有如下特征:一是目标一致,聚合力强。成员目标往往与群体目标一致。有时影响较大的人(如群体的领袖人物)的个人目标可以成为群体目标,而群体目标也易为各成员接受,成为个体的自觉行动。二是小群体成员之间的交流是通过语言、动作或符号等直接面对面地进行,信息传递不需经过中间环节,因而极易加深成员间的感情。而且小型群体成员能清楚意识到其他成员的作用,并形成依赖关系,有比较深刻的同属一群体的感受。这种感受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归属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理论基础根据群体发展水平和群体成员间的关系密切程度,可以将群体分为松散群体、联合群体和集体(集体
19、是群体发展的最高水平)。此外,根据群体是否真实存在,可以将群体分为实际群体和假设群体;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理论基础四、班级与班集体(一)班级班级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单位,它是按照学生的年龄段和教育管理的需要正式组织起来的群体,故而班级也可以叫做班级群体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理论基础(二)班集体及其特征班集体是班级群体发展的高级阶段。班集体有它自己的基本特征:1、班集体的目标特征2、班集体的价值特征3、班集体的行动特征4、班集体的情感特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理论基础(三)班集体的形成和发展阶段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理论基础(四)班集体的类型1、简单聚合型其成员仍然是缺乏联系的相对独立的个体2
20、、初具雏形型这种类型的班集体多处于班集体形成和发展的中期阶段。3、理想成熟型这种类型的班集体是班集体形成和发展的最后期,也是学生班集体建设的理想目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理论基础五、群体对个体的作用(一)从众1、定义:从众是指个体的观念与行为由于受到群体的引导和压力,而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日常生活中的从众,表现为在临时的特定情景中对占优势的行为方式的采纳;(“托”)也可以表现为长期性的对占优势的观念与行为方式的接受。(顺应风俗、习惯、传统等)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理论基础不仅实际的群体压力可以导致从众,个体假设的群体优势也会对人的行为产生压力。一方面,群体
21、的压力可以在人们意识到的情况下,发生作用,使人们通过理性选择从众行为(如投票表决)。另一方面,压力也可以在人们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发生作用,使人不自觉地跟随多数人的行动(如足球赛后的球迷骚乱)。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理论基础(阿希的从众实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理论基础美国心理学家阿希(Asch,1951)的实验:用18套卡片做实验材料,每套卡片两张,一张画有标准线段,另一张画比较线段。实验要求被试比较判断三条线段中,哪一条线段与标准线段等长,并要求被试大声说出所选择答案。被试共7名(均为大学生),但其中6名是假被试,即阿希的助手,只有一人是真正被试,而且总是安排在倒数第二个回答。18套卡片共呈现
23、引起从众率的增高。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理论基础(2)群体的一致性“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对于群体一般状况的偏离,会面临群体的强大压力甚至是严厉制裁。研究证明,任何群体都有维持群体一致性的显著倾向和执行机制。对于同群体保持一致的成员,群体的反应是喜欢、接受、和优待。而对于偏离者,群体则倾向于厌恶、拒绝和制裁。因此,任何个体对于群体的偏离都要冒很大风险(S.Schachten,1951)。研究发现,群体在发现有人意见与群体不一致时,会努力施加影响,促使其与群体取得一致。所使用的方法是首先使偏离者相信自己是错误的,而群体是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理论基础在实验中,安排A、B、C三名实验助手以不同
26、长短之间的差异越小,那么被试就越容易从众。再比如,群体讨论的问题很复杂,而且又缺乏明确的标准,个体就倾向于从众。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理论基础(5)从众的公开性人们在公开场合与私下场合中所表现出来的从众行为程度是不一样的。多伊奇观察了被试在当众和私下两种情境下的从众行为,结果是前者为30%,后者为25%。可见:从众行为的公开程度越高,人们做出的独立行为就越少从众倾向就越大;而在匿名情境中,由于降低了群体压力,减弱了个体的被孤立感,因此从众行为呈减少的趋势。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理论基础(6)个体因素:智力高的人,思维敏捷,对自己的判断比较自信,就不容易发生从众行为;而智力低的个体,往往自信心较低
28、别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理论基础个体在群体中的地位一般来说,个体在群体中的权威和地位越高,就越不容易顺从于群体的压力;而地位相对低的群体成员,常常受到来自高地位者言行的压力,所以容易从众。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理论基础3、从众的积极意义和消极影响从众是个体适应社会的重要手段。任何一个社会,无论从哪方面来看,多数人的观念与行为保持一致是非常有必要的。只有在群体成员的意见统一,才能够形成群体成员所必须的社会规范,使对于群体成员的必要约束得以实现。从个体的角度来说,一个人只有在更多的方面与社会的主导倾向取得一致才能适应社会,否则他将很难在社会中生存和发展。更何况个体的的能力总是有限的,不可能适应他遇
29、到的任何情境,因此在这种情境下采取必要的从众方式。无疑可以使他能在最可靠的程度上迅速适应社会。因此,从众是必要的。积极意义: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理论基础但从另一方面来看,传统中的某些消极意义的东西,社会不正之风也会产生压力,使人们产生从众心理,甚至改变正确的观念和态度,与某些错误的思想和行为保持一致,这种从众是消极的,会助长不良传统的巩固和歪风邪气的蔓延。消极影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理论基础(二)社会助长作用和社会抑制作用1、社会助长作用也称社会促进作用,是指因他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从而使个体的活动效率提高的现象。应当注意,所谓社会促进作用,仅仅是他人在场或参与便提高了个人的行动效率,
30、而不是由于人们之间有意识竞争或接受他人帮助的结果。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理论基础最早发现社会助长作用并对此作出研究的是心理学家特里普里特(M.Triplett)。他让被试在三种情境下骑车25英里路程。第一种情境是单独骑行计时;第二种是骑行时让一个人跑步伴同;第三种情境是与其他骑车人竞赛。结果显示,在单独计时的情况下,平均速度为每小时24英里;有人跑步随同时,时速达到31英里;而竞争情境下则无明显改善,平均时速为32.5英里。在其它的一些实验中,也发现了同样的社会助长作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理论基础阿尔波特(F.H.Allport,1924)在哈佛大学曾领导过这方面的研究工作。他选择了几种难易程度不同的工作,由简单到困难的排列是:划掉报纸上所有的元音字母,编排词的联想表,演算简单的乘法算术题,反驳他人的哲学观点等。这些作业都要求被试(大学生)在两种情况下去完成:单独一个人做和五个人在一起做。结果发现:除反驳他人的哲学观点的复杂作业外,其余几项作业,五个人在一起做都比单独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