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CFDA)发布《国家药物滥用监测年度报告(2016年)》公告。内容对2016年我国药物滥用监测情况进行了分析,重点描述了海洛因、合成毒品、医疗用药品以及新发生药物滥用情况,并通过比较近五年的监测数据,显示了我国药物滥用现状、特征以及流行趋势。
2016年,全国共采集药物滥用监测调查表27.6万份,监测数据报告单位包括强制隔离戒毒机构、禁毒执法机构、美沙酮维持治疗门诊、自愿戒毒机构、社区戒毒机构、精神专科医院和综合医院。
值得注意的是在此份简报与大多数媒体根据我国的吸食毒品的现状把我国毒品的种类分为三大类:传统毒品、合成毒品、医疗用药品滥用。其中合成毒品主要是指冰毒类毒品,尽管这类毒品称不上新型了,但是习惯上依然把合成毒品称为新型毒品。
毒品的分类:
传统毒品主要指海洛因、阿片类(鸦片)、大麻和可卡因。
合成毒品主要指“冰毒”(含去氧麻黄碱)、“摇头丸”(含二亚甲基双氧安非他明)、“K粉”(含氯胺酮)、“麻谷丸”(含苯丙胺类物质和咖啡因),以及苯丙胺类、卡西酮类化学物质(指卡西酮、甲卡西酮、4-甲基甲卡西酮)。
医疗用药品是指医用麻醉药品、医用精神药品和其他处方药及非处方药。其他处方药是指除医用麻醉药品和医用精神药品之外的处方药品。
其中新增的吸毒人员中80%以上,吸食的是以冰毒为首的合成毒品,原来的毒品之王海洛因已经日薄西山了。
1、鸦片类与麻黄碱类毒品
目前我国最流行的毒品按照化学结构与化学官能团来的划分主要就是鸦片类及其衍生物与麻黄碱类及其衍生物。而这两大类毒品都跟医疗用药品紧密联系在一起。比如鸦片类毒品,在医疗用药品中依然广泛使用。麻黄碱类在药品中也依然广泛使用。
纵观整个毒品的使用历史,可以发现,所谓的传统毒品也好,新型合成毒品也好,都经历了从天然植物提取到普通的化工原材料合成的过程。
以海洛因和冰毒为例:
随着对罂粟碱的研究,人们发现对鸦片碱进一步的修饰比如脱水缩合反应一下,一些产物有更强的镇痛效果,这就是吗啡,随后在吗啡的基础进一步研究发现海洛因,海洛因又叫二醋吗啡。二战之前有中国好鸦片,欧洲好吗啡,美国好可卡因(古柯碱)的说法。
吗啡与海洛因(尤其是吗啡)在二战的时候几乎成了美军士兵的标配,美军士兵冲锋的时候容易中枪受伤。这个时候旁边的士兵或者受伤的士兵就要先进行简单的包扎,通常就是用磺胺与吗啡,其中吗啡用于镇痛。这点跟二战时候的滇军有点相似,云南的兵出去后,都揣着云南白药,因为云南白药能止血很快,但是同时云南白药有剧毒,不能吃,外敷的时候也要注意。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缅甸的金三角地区,对我国的化工事业造成了很大的麻烦。因为在合成海洛因的时候用到了醋酸酐,醋酸酐是非常平常的一种化工原料,它兑水后就是醋。但是由于金三角地区导致我国云南地区的毒品泛滥。最终促使我国对醋酸酐进行了严格的管制,醋酸酐升级为易制毒的物质。
冰毒的发展与麻黄草密不可分。我国北方尤其是内蒙地区盛产麻黄。因此在很多影视作品中,如《黑洞》就把冰毒制作的原料产地设置在内蒙。麻黄里可以提取出麻黄碱,而麻黄碱有手性的,其中一种手性结构有很强的效果,另外一种效果几乎没有。
在麻黄碱类毒品的泛滥历史过程中有几个个里程碑式的事件。日本化学家阿雄贺多合成甲基苯丙胺,这时候的合成产物叫伪麻黄碱,其实它的产物里是上图的安非他命与去氧麻黄碱的混合物。
随后,在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日本、美国在部队中都大规模的推广这类药品,主要是减少士兵的疲劳,提高士兵的耐久力于士气。尤其是日本人。日本的神风敢死队队员,在死之前,都要磕上这类药,然后嗷嗷叫的开着飞机撞向美军。
日本投降后,1945年至1952年,日本有过吸食苯丙胺(日本称为觉醒剂)的高达200万人以上,也有资料称那个期间的日本有10%的民众吸食苯丙胺类兴奋剂这类毒品。10%这个比例实在是太高了,比大清朝时候的抽鸦片的比例都要多,按照最新的统计,美国吸毒人口的比例也就8%。这被认为是日本毒品滥用的第一次高峰,也是苯胺类毒品历史上的首次大规模滥用。1951年日本政府发现了这类毒品的危害于是颁布觉醒剂取缔法,禁止觉醒剂的生产和销售。
1991年大陆首次发现了这类毒品,并且缴获了300多公斤。随后,刘招华案的浮出水面,刘招华案震惊了海内外。刘招华在逃亡9年后于2005年3月5日被捕。2007年6月26日被一审判处死刑。于2009年9月15日上午,在广州执行死刑。在二审时候,并没有公开审理。刘招华上诉的理由是,他最后制作的毒品并非法律规定的毒品。用毒品行业的话来说,他的是一种策划药。
所谓的策划药是指在现有管制药物的分子结构中的一些基团加以变化,得到的一系列与原来的药物结构不同、效果稍差,或者差不多,部分甚至更强的“合法”药物。策划药尽管在化学结构上同国际麻醉品管制公约所列表中的物质类似的效果,有时候甚至更强烈。但这类药物并不是法律所明文列入管制的药物,所以对这类毒品的制造与销售定罪就存在着困境。狡诈的毒品制造者就用策划药来逃避法律的制裁。因此现在的法律都规定一些范围,以族性来定义。尤其是对一些盐采用了族姓的定义方法。
这种策划出来的毒品又叫做非典型性毒品。或者叫做新型毒品。举例来说,吗啡刚出来的时候可以说是基于罂粟碱的一种策划药,刚出来的时候它并不算毒品。海洛因属于吗啡的策划药。自从刘招华起,在中国各种策划药层出不穷,到如今达到了井喷的状态。
2、阿片类典型毒品
海洛因在10多年前属于毒品之王,在中国所谓的吸毒者,就是指吸食海洛因。随着麻黄碱类毒品的流行。用海洛因的人越来越少,但是海洛因几乎是戒不掉,所以吸食海洛因的绝对人数并没有下降太多,下降的基本就是死了的那一批人。
贩卖海洛因是重罪,我国打击力度又空前强大。因此这类瘾君子购买海洛因就成为一个问题了,他们不能稳定的获得海洛因,因此逼得这些人想一些替代品。阿片类最常见的替代品是美沙酮与杜冷丁。
杜冷丁与美沙酮都是阿片类药品。其中杜冷丁使用更广一点。比如一个人骨折,疼得哇哇叫,医生就会谨慎的考虑给病人是否打一针杜冷丁来止疼。2016年报告中显示,我国滥用美沙酮的情况有上升。
美沙酮是一种替代药,吸海洛因的在戒断毒品的时候常规的方法是用美沙酮来替代。而判断一个地区吸食海洛因是否流行,可以看这个地区的美沙酮维持治疗门诊的数量。
在海洛因的吸食人员中,有个很奇怪的非典型的毒品——老鼠药。
华法林,临床最重要的抗凝药之一。他还有一个别名,叫做灭鼠灵,属于老鼠药。很多毒贩,为了赚钱,他们从金三角进来纯度很高的海洛因后,往里面掺入这种灭鼠灵。其实对于吸毒人员来讲,他们毒瘾犯了的时候,什么事情都干得出来。你告诉他屎里有海洛因,他们会毫不犹豫的把那屎吃进去,把老鼠药打进体内也可以理解。
对于普通人来说,最要注意的是罂粟壳火锅。罂粟壳火锅,即在火锅中添加罂粟壳.。就是一些不良火锅店的老板,希望食客吃了能上瘾,因回头客增多而发财。而普通的食客却在不知不觉中对罂粟壳产生了依赖性而成瘾。
这类罂粟壳火锅的事件发生了很多起。因此而被判刑的火锅店老板也不少。罂粟壳内的毒品成分含量不大,但其同样包括吗啡、可待因、那可汀、罂粟碱等30多种生物碱。长期吃这种罂粟壳一样会导致上瘾。
而在欧美,食用罂粟壳或者罂粟籽是合法的。罂粟籽成了芝麻的一种的替代品。但是其口味不咋地,硬得要死。
最近,吃火锅的也需要注意。一些放过罂粟壳的火锅底料,他们推出了新的策划药。他们放的不是罂粟壳,而是罂粟属植物的一种壳。
在所有的这些底料里,虞美人最有名了,虞美人来自罂粟科罂粟属。实际上,除了罂粟和极少数几个近似种,其它大部分罂粟属种类几乎不含有能够制取毒品的成分,其中很多种类更是人们身边常见的观赏植物,而虞美人就是其一。
虞美人,名字优雅极了,人们更多记住这种花是从霸王别姬里联想而来,项羽别的是虞姬。但是因为是罂粟科的植物,它受到了牵连。
不管如何,对于普通人来说最要注意的就是这种火锅。毕竟部分的火锅店老板捣鼓出这种火锅底料是根据罂粟壳的例子而来,其根源就是心术不正。
3、麻黄碱类非典型毒品
麻黄碱类毒品,或者叫苯丙胺类毒品,又或者叫冰毒类毒品是我国最流行的毒品,也正在成为世界上最流行的毒品种类。“冰毒”、“摇头丸”、“K粉”、“麻谷丸”、"麻果"、甚至是卡西酮类都都跟麻黄碱有千丝万缕的关系。以K粉即氯胺酮为例,其结构就是从冰毒里衍生而来。
根据各省公安部的禁毒报告,从刘招华案以来,我国缴获的这类毒品都是世界第一位的。而这些毒品的产地绝大部分是在国内。目前在缅甸的果敢地区,明面上该地区在其前主席果敢王彭家声的表率下,已经禁止种罂粟了。在其流亡后,缅甸果敢的首府老街,已经开始转型做冰毒了。而其制作冰毒的工艺,跟刘招华的方法类似。换言之,原来以高纯海洛因扬名立万的缅甸金三角都开始转行制作麻黄碱类冰毒了。
此外冰毒之所以叫冰,或者是瘾君子所谓的溜冰,是因为他们用的冰毒是一个结晶体,像冰一样,其本质是一个盐酸盐。类似的这种盐又非常多,比如硫酸盐,硝酸盐,柠檬酸盐……这一堆堆的都试过。
而干这些事的大多都是大学里学化学的人,而且很多都是从事制药行业的人。这些人有不少是硕士、博士,甚至教授。比如有西北某大学老师的跑到新加坡去制毒,在新加坡被抓。也有江西某大学两口子联合制毒。也有东北某老教授当绝命毒师。这些都可以从新闻里找到端倪。
可待因又叫吗啡3-甲醚,是鸦片类的。但是一些止咳水只含有的是麻黄碱类的,有一些则只含有阿片类如可待因。总之,对于这类药关键是要列入处方药,普通人在药店里买如果没有处方是不让买的。
在网上曾经有人说中医可以戒掉冰毒的瘾。而且专门指出是用复方甘草片。
实际上,这种药几乎成了禁药了,目前在市面上很少见到了。复方甘草片配方中有阿片粉(鸦片粉,罂粟粉),虽然有镇咳的疗效,但是有成瘾性,现在监管很严。从原理上说用鸦片类的药去取代,冰毒类的毒瘾这非常荒谬。在解放后,一些老鸦片鬼,实在扛不住的时候就偷偷去买这种药,其本质就是吃罂粟粉来替代鸦片。现如今,如果去澳洲或者美国,带复方甘草片,轻则没收,严重的把你当毒贩子抓。
4、丧尸类非典型毒品
卡西酮类毒品又叫丧尸毒品。丧尸毒品的名称来由来自美国迈阿密的一则新闻。一位吸了这种毒品的人,发作了,见到一个路人,然后直接把人的脸给啃了。“啃脸男”事件实在是让人触目惊心。
阿拉伯茶里面有安非他命,也就是麻黄碱类的物质,而本身的卡西酮类跟麻黄碱的结构很相似,就是其中的一个羟基氧化成了羰基,所以叫酮。在广东,这种茶又叫巧茶,对于阿拉伯茶,我国直到2013年,才把它当成毒品严格管控。原来在广西有一些地方种植这种巧茶,随之禁令的颁布,这些巧茶全部被铲除。
5、咖啡因
咖啡是这个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精神活性物质。但是可能大家想不到,咖啡因是我国明令禁止的毒品。而且有过了贩卖200公斤的咖啡因而判死刑的案例。
事实上在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SM-5)中,咖啡因成瘾就被列为一种精神障碍。在美国,约7%的个体可能被判定为咖啡因中毒。咖啡因是毒品,但是喝茶、喝咖啡算不算吸毒呢?尤其是喝那种很浓的不加糖的黑咖啡。
当然不算吸毒,如果这样算吸毒,那逮起来的人不知道有多少了。不过都市的一些白领要注意了,尤其是一天要喝几杯浓咖啡的人。经常这样喝,其实就是在吸毒,这跟飞叶子,也就是抽大麻是一回事情,戒断咖啡也是很难受的。
对咖啡因成瘾的人来说,还有一个扎心的事实是,研究表明,由于身体耐受性的问题,咖啡并不能真的提起精神,喝咖啡只是一种仪式。再粗俗一点说,只是一种习惯性的装逼!国外有人将这种现象称为仪式性的麻醉”(ritualizedinebriation)。
咖啡因列入了毒品的范畴。给不少单位带来了麻烦。就教育系统来说,教材里的实验课的内容需要斟酌。在大学的实验课中有一个实验,就是提炼咖啡因的。用的是废茶叶加生石灰然后通过升华凝华来得到咖啡因。
当时就有人提出这个是不是改掉,这样的实验不是教人做毒品吗?当然最后没有改。其原因说来好笑,因为换成单质碘的升华凝华也是一样的。但是碘比废茶叶贵多了!
在美国流行一种叫“失身酒”,在中国被紧急叫停,根源之一就是这种饮料里的咖啡因浓度太高。此外有学者有此攻击可口可乐,可口可乐最初是在里面加了可卡因这种毒品的。
哪怕是现在里面也有咖啡因的成分,当然不谈剂量谈毒性就是耍流氓。可口可乐这类饮料里面的咖啡因比咖啡里的咖啡因少多了,所以说如今的可口可乐含有毒品是夸大其词。
正因为咖啡因使用及其广泛,所以使得警察在执法的时候尺度不好掌握。在山西,就出现过这样的案例。警察抓到了一伙人,他们在闲时,疑似吸毒。他们是用锡箔纸装着褐色粉末。
跟电视里的吸毒的样子一样。最后警察把这伙人放了。因为经过检验,他们就是吸的咖啡因。而且他们的咖啡因就是从老的红茶里加石灰捣鼓出来的。他们不用锡箔纸吸都不行。因为生石灰吃到肚子里都会把肚子吃烂。
最典型的要数麻果丸。麻果或者叫麻古,有的地方叫做小马,是苯丙胺的物质加咖啡因,上图瓶子底部的渣,吸毒人员叫马屎。麻古、麻果都是翻译过来的,是从泰国传进来的。
最好的的麻古是从屎里刨出来的,这还真不是说笑。泰国有一种咖啡,是让大象吃咖啡果,然后从大象的粪便里挑出咖啡豆。而麻古里面的咖啡因对外说是从这些粪便里挑出来的咖啡里再提炼的。当然这种显然是瞎扯,只是借用屎咖啡的名头了推广麻古这种毒品的说辞。这个跟200多块一杯的猫屎咖啡有异曲同工之妙。
长期吸麻古的人都知道,马屎对皮肤伤害很大,有人做实验,把所谓的马屎涂在猪的皮肤上,猪疼得嗷嗷叫。这个很显然,因为这个残渣主要是石灰。你把石灰涂自己身上一样会疼得嗷嗷叫。
咖啡因是使用最广泛的非典型性毒品。也有一些吸食麻古的人在尝试戒毒的时候,采用咖啡戒毒法。也就是进了戒毒所的时候,忍不住了,医院给他们吃咖啡,然后用吸毒的工具溜冰壶吃。据说有及个别戒断了。当然这种方法跟用美沙酮替代海洛因的戒毒有点类似。
这里有一个专门讲述毒品、禁毒、戒毒知识的公众号-毒言毒语(cmdyd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