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记》被法国作家雨果称为“昆虫的史诗”,其作者法布尔也被称为“科学诗人”,可见《昆虫记》极具文学价值。
阅读时,我们既要感受它丰富的科学知识,还要善于发现藏在其中的写作密码。
虫儿们的别称
法布尔赋予昆虫人性,将深奥的科学知识介绍得生动有趣。在他的笔下,昆虫不再是冷冰冰的标本或者词典里的条目,而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这从他为虫儿们起的别称便可见一斑。
细腻的特写镜头
读《昆虫记》,我们仿佛在看一部微观世界的纪录片。法布尔总能捕捉到小小虫儿们活动的生动细节,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我们身临其境。我们在惊叹昆虫世界的精彩和丰富的同时,也被法布尔细腻的笔触、善感的心灵打动。法布尔的笔就像一台微距相机,他的眼睛就是那强大的摄像头。他把镜头对准昆虫,有声有色、有形有态地对昆虫进行细节描写,带给我们极其震撼的感官冲击。
描写昆虫的动态时,法布尔常用连续动词来精准呈现。在《蝉和蚂蚁的寓言》中,法布尔通过一系列动词生动而贴切地再现了蚂蚁剥削蝉,厚颜无耻地把蝉洗劫一空的场景,让我们不禁为蝉鸣冤叫屈。
一只胆大包天的蚂蚁就在我的眼前咬着蝉的吸管,拼命地往外拽……它(蝉)的尸体被烈日晒干,被行人的脚踩踏。时刻在寻找战利品的蚂蚁撞见了它。蚂蚁随即把这美食扯碎,肢解,弄烂,搬到自己那丰富的食物堆中去。甚至还可以看到蝉虽已奄奄一息,但翼还在灰土中颤动,可是一小队蚂蚁便拥上去向各个方向拉扯它,撕拽它。(《蝉和蚂蚁的寓言》)
声音是很难描摹的,于是法布尔便用环境描写来衬托。
高处,我头顶上方,天鹅星座在银河里伸长它那巨大的十字架;下方,就在我的四周,蟋蟀在演唱交响曲,此起彼伏,抑扬顿挫。唱出自己欢乐心声的这些小小的生命使我忘记了群星璀璨。(《意大利蟋蟀》)
这里,作者将“镜头”聚焦在夜晚的天幕上:“眼前,夜空中虽繁星闪烁,但他的心里只有此起彼伏的虫鸣,这歌声令人沉醉。”
法布尔充分调动各种感官,运用准确的动词、形容词,借助环境描写以及细腻的心理描写,向我们呈现了一个神秘又美好的世界。而这个世界是法布尔用了整整一生来观察的。他放慢脚步、俯下身子、仔细体察、用心感受、精心描摹,这精彩纷呈的昆虫世界才得以呈现在我们面前。
昆虫世界里的智者之声
在《昆虫记》中,我们不仅能读到昆虫的故事,看到昆虫的形象,还会读到法布尔的智者之声。
在观察昆虫的过程中,法布尔时时为昆虫的安危担忧。比如,蝉在井边觅食过程中被蚂蚁侵略,他不无担心地说道:“在这群冲锋陷阵的强盗中,最大胆、最坚决的就是蚂蚁。我看见一些蚂蚁在咬蝉爪,还看见一些蚂蚁在扯蝉翼尖,趁势爬上蝉背,挠蝉的触角。”当蝉的卵孵化成幼虫,旧壳挂在树枝上,他不禁感叹:“常常可以看到有的蝉壳一挂就是好几个月,甚至整个冬天都挂在那儿,姿态仍旧如同幼虫蜕变时一样。”作者对小生命的这种悲悯情怀,深深感染了读者,让我们的心被小昆虫的一举一动牵动着。
作者不仅关心这些微小的生命,更是对它们满怀敬畏之心。而这样的敬畏让我们能以虫性反观人性,净化灵魂,升华精神。法布尔对“草叶——蝗虫——蚂蚁——母鸡——人类”这样的食物链发出感叹:“原来,螳螂那些密密麻麻的小卵,只有很少一部分用来繁衍后代,其他的都将进入大自然的食物链,为了开始而结束,为了新生而死亡。也许,在我思考的时候,燃烧的就是小螳螂流入我血管里的能量,并且迸发出思想的火花。”
当我们感叹自己写作不会升华主题或者所写主题不深刻时,不妨向法布尔学习,对我们身边的每一个生命都心怀一份敬畏,尊重它们,不漠视它们,去关怀、善待身边的每一件事物、每一个生命。这样,我们的思想才会更加深刻,我们的格局才会更加开阔,正如《中庸》所言,“致广大而尽精微”。
深情如法布尔,他对微小的生命怀着无限的热爱,用细腻的笔触、动情的讲述、智慧的话语,为我们带来了一个无限广阔的世界,这是文学所能抵达的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