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贵生:马克思为什么要写《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至四)

【笔者按语】马克思在创立马克思主义学说时,特别强调哲学与无产阶级的结合。他说:“哲学把无产阶级当做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做自己的精神武器。”人的解放的“头脑是哲学,心脏是无产阶级。”恩格斯也说,要努力增强工人阶级的理论感。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毛主席在世时,就针对全党的学习状况指出,要认真看书学习,弄懂弄通马克思主义。我党懂马列的不多。他特别要求领导干部和人民群众学习哲学,并要求理论工作者“让哲学从哲学家的课堂上和书本里解放出来,变为群众手里的尖锐武器。”上世纪60、70年代,全国掀起了群众学哲学的运动。当代中国更加需要全党和人民群众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资产阶级,批判修正主义,把社会主义革命进行到底!为此,笔者作为一名专业理论工作者准备把被恩格斯称之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的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文详细系统地解读,以供广大人民群众学习掌握。第一讲首先介绍《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写作原因,也欢迎同志们批评指正!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解读之一

郝贵生

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写作于1845年春天,原以《关于费尔巴哈》为题写在马克思1844—1847年一个笔记本上。它在马克思生前没有发表。恩格斯1886年写作《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简称《终结》)一文(发表在德国《新时代》杂志1886年第4、5期)时,翻阅马克思遗留的笔记本,发现了这个提纲,觉得这个提纲特别有助于他写作和理解他的《终结》一书,于是在1888年出版《终结》单行本一书时,就把这个提纲作为《终结》的附录公开发表,并做了说明。他说:“我在马克思的一本旧笔记中找到了十一条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现在作为本书附录刊印出来。这是匆匆写成的供以后研究用的笔记,根本没有打算付印。但是它作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是非常宝贵的。”发表时恩格斯对原提纲做了个别文字的修改,且把题目改为《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现收集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

《提纲》写作的大背景就是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状况,阶级斗争发展状况,思想理论界发展状况,哲学、经济学、社会主义学说发展状况。这个大背景实际就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这里我们主要讲主观条件。就是马克思思想发展的脉络、过程。简单说,这个《提纲》是马克思早期哲学思想发展过程中的一篇极其重要的短文,但理论地位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极其重要。

学过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的同志都知道,马克思恩格斯不是天生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者。他们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实际经历了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再到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过程,从革命民主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过程。这个《提纲》就是这个过程中的产物。讲清楚《提纲》的内容,就必须讲清楚《提纲》之前马克思的思想发展脉络、过程。是怎样从唯心主义发展到唯物主义再发展到历史唯物主义的过程。《提纲》是马克思哲学发展过程的深入、总结和高度概括,也是哲学研究的新的起点。我们今天学习研究《提纲》首先熟悉马克思哲学思想创立的主要过程、脉络,也是马克思写作《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主观原因。

马克思《提纲》之前的哲学思想发展脉络分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对哲学发生兴趣和接受黑格尔哲学。

第二个阶段:对黑格尔哲学的质疑、决裂和运用费尔巴哈哲学认识社会历史问题。

第一个阶段:接受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和对哲学的理解及浓厚兴趣(1835—1841年)

1、马克思中学作文中表达的远大理想抱负

2、大学期间对哲学的学习特别是对黑格尔哲学的钻研

3、撰写《博士论文》,继续深入阐述世界与哲学的关系

他的博士论文就是研究古希腊哲学内容的,题目是《论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与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在这篇论文中的序言中,他引用了古希腊神话故事中的人物普罗米修斯的一段话即:我宁肯被缚在崖石上,也绝不做宙斯的忠实的奴仆。表明马克思决心同旧制度、旧势力做顽强的斗争。他在论文中,进一步阐述了哲学与现实的关系,他说:“世界的哲学化同时也就是哲学的世界化”。(见笔者论文《哲学的世界化与世界的哲学化》,可在网上搜索)所谓世界的哲学化,就是要对客观世界能够站在哲学的高度说明解释,所谓哲学的世界化就是要运用世界哲学化的成果观察应用和改造世界。这句话作为一条红线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中。主持鉴定这篇论文的哲学教授对其论文的观点和风格非常赞赏,认为马克思“才智高超,见解深刻,学识渊博”。1841年,马克思很快地获得了博士学位证书。

第二个阶段:对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质疑、批判和接受费尔巴哈哲学(1843—1844年)

1、思想理论上出现苦恼问题

2、继续阐述哲学与现实的关系。

马克思这期间发表的论文中还阐述了对哲学的独到的极其深刻的理解,他说:“哲学家的成长并不像雨后的春笋,他们是自己的时代、自己的人民的产物,人民最精致、最珍贵和看不见的精髓都集中在哲学思想里。”“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所以必然会出现这样的时代:那时哲学不仅从内部即就其内容来说,而且从外部即就其表现来说,都要和自己时代的现实世界接触并相互作用。”哲学要“浸进沙龙、神甫的家、报纸的编辑部和国王的接待室,浸进同时代人的灵魂,也就是浸进使他们激动的爱与憎的感情里。”马克思在《莱因报》被查封之后,又从社会的大舞台回到了书斋,对他在办报期间所接触和观察到的各种社会现象和理论问题潜心钻研和深入探讨。

3、开始接受共产主义学说,强调要对共产主义进行理论论证

马克思这一时期还通过读欧门、付立叶、圣西门的一系列著作,开始接受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概念,批判和反对私有制度。他认为,空想社会主义者对当时的资本主义私有制现象的揭露和批判还是比较深刻的,他们主张用公有制取代私有制他是赞同的。但他竭力反对空想社会主义空想的试验手段。认为这些试验的手段会遭到当权者“大炮的回答”。同时隐隐约约感觉到,空想社会主义的结论缺乏科学的理论论证,实质他们还是运用费尔巴哈的人道主义理论推论的结果。他说:“真正危险的不是共产主义的实际试验,而是它的理论论证”。说明马克思这时探讨哲学不是为哲学而哲学,就是探讨共产主义的理论论证。

4、接受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和人本主义,并运用来认识社会问题

5、从唯物主义观点出发确定办《德法年鉴》刊物的指导思想

马克思针对青年黑格尔派和当时的一些社会主义者只是从书本、教条和理性原则研究社会的唯心主义思维方法,强调要用唯物主义的方法,从社会现实出发,要把理论研究和现实的斗争紧密结合起来。他在致青年黑格尔派重要成员卢格的一封信中谈到:“新思潮的优点就恰恰在于我们不想教条式地预料未来,而只是希望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到目前为止,一切谜语的答案都在哲学家们的写字台里,愚昧的凡俗世界只需张开嘴来接受绝对科学的烤松鸡就得了。现在哲学已经变为世俗的东西了,最确凿的证明就是哲学意识本身,不但表面上,而且骨子里都卷入了斗争的旋涡。”“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不是以空论家的姿态,手中拿了一套现成的新原理向世界喝到:真理在这里,向它跪拜吧!我们是从世界本身的原理中为世界阐发新原理。”“这样,我们就用一句话来表明我们杂志的方针:对当代的斗争和愿望作出当代的自我阐明。这是既为了世界,也为了我们的工作。这种工作只能是联合起来的力量的事业。问题在于忏悔,而不是别的。人类要洗清自己的罪过,就只有说出这些罪过的真相。”

6、强调德国人的解放就是人的解放。这个解放的头脑是哲学,它的心脏是无产阶级

7、提出劳动异化理论,论证消灭私有制和实现共产主义

马克思的这部著作是马克思思想形成过程中的著作,他试图用物质的原因解读私有制灭亡的必然性。他的劳动异化思想有许多合理因素,但借助异化概念本身就带有唯心主义的成分,也是受费尔巴哈人本主义思想的影响。他把共产主义表述为消灭人的本质和人相异化,“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人的)人的复归。”

8、阐述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论证群众史观和无产阶级历史使命思想

马克思和大批青年黑格尔派已经转向唯物主义,但青年黑格尔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仍然顽固坚持唯心主义的自我意识。他们也办了一个与《德法年鉴》相对立的杂志《文学总汇报》,继续鼓吹自我意识,反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马克思认为有必要系统深入批判青年黑格尔派的唯心主义,进一步确立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把唯物主义运用于社会历史领域。后来列宁评价这本书是“奠定了革命唯物主义的社会主义的基础。”

第二,阐述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马克思认为,在人的意识之外,存在着有别于思维的存在,有别于精神的自然,有别与主体的客体,有别于理论的实践,存在着不以人们自我意识为转移的客观的外部世界。鲍威尔认为具体事物是一般观念派生的,实际是即创世说的精致化。

第三,阐述思想转化为物,必须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青年黑格尔派把历史发展动力归结为人的“自我意识”。这种“自我意识”又化身为“批判家”,又成为历史的创造者和“英雄”。马克思说:“思想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为了实现思想,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

第四,指出历史发展的动力不是思想观念,而是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历史的发展不是在天上的云雾中,而是在尘世的粗糙的物资生产中。”不是观念决定历史的发展,而是物质生产决定人们的历史。“人并没有创造物质本质,甚至人们创造物质的这种或那种生产能力,也只有在物质本身预先存在的条件下才能进行。”

第五,阐述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青年黑格尔派鼓吹“自我意识”,实际就是强调他们的自我意识创造一切,是少数人决定历史的发展,英雄是历史的创造者。马克思强调“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鲍威尔说,历史一切活动的失败都是因为唤起了群众的关怀和热情。马克思恩格斯说,恰恰相反,任何革命任何历史活动,只有当他代表群众的利益,只有当它“唤起群众”,才能成功。“如果说革命是不成功的,那么,并不是因为革命‘唤起了’群众的‘热情’并不是因为它引起了群众的‘关怀’,而是因为对不同于资产阶级的绝大多数群众来说,革命的原则并不代表他们的实际利益,不是他们自己的革命原则,而仅仅是一种‘观念’,因而也仅仅是暂时的热情和表面的热潮之类的东西。”

从以上马克思思想发展的过程和脉络可以概括马克思写作《关于费尔巴哈提纲》的目的和原因。主要有三点:

第一,实事求是评价费尔巴哈和一切旧唯物主义。马克思对他自己所走过的哲学思想的发展之路,特别是费尔巴哈哲学对他的影响做一总结。既要充分肯定费尔巴哈唯物主义、人本主义对他的积极影响,也要看到费尔巴哈哲学的一系列错误和根本缺陷,马克思不是一个纯粹的费尔巴哈主义者。要实事求是地全面地评价费尔巴哈哲学。所以他的题目定为《关于费尔巴哈》。同时费尔巴哈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之前哲学发展史上一切唯物主义哲学发展的最高成就,实事求是评价费尔巴哈哲学,也是实事求是评价一切唯物主义。

第二,创立唯物史观。马克思不是为评费尔巴哈而评之,其目的是在费尔巴哈哲学的基础上把哲学推向前进。费尔巴哈虽然是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但他的历史观仍然是唯心主义的。马克思要在这个基础上把唯物主义推广到社会历史领域,创立历史领域的唯物主义,也就是唯物史观。

《提纲》写出之后,马克思在《提纲》基础上,对其每一条内容进行了深入、具体、细致的阐发,于1846年与恩格斯完成了巨著《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在世时没有公开发表)创立了唯物史观。在这个基础上,1847年底又完成了《共产党宣言》。《宣言》就是运用《提纲》展开的唯物史观科学“理论论证”了的共产主义。这种“消灭私有制”的共产主义不是人的本质的异化的复归,而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是无产阶级在科学理论指导下的依靠阶级斗争的物质途径、手段自我解放、自我发展的过程。这就是马克思写作《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主要和根本原因。

2023年3月28日

【笔者按语】马克思在创立马克思主义学说时,特别强调哲学与无产阶级的结合。他说:“哲学把无产阶级当做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做自己的精神武器。”人的解放的“头脑是哲学,心脏是无产阶级。”恩格斯也说,要努力增强工人阶级的理论感。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毛主席在世时,就针对全党的学习状况指出,要认真看书学习,弄懂弄通马克思主义。我党懂马列的不多。他特别要求领导干部和人民群众学习哲学,并要求理论工作者“让哲学从哲学家的课堂上和书本里解放出来,变为群众手里的尖锐武器。”上世纪60、70年代,全国掀起了群众学哲学的运动。当代中国更加需要全党和人民群众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资产阶级,批判修正主义,把社会主义革命进行到底!为此,笔者作为一名专业理论工作者准备把被恩格斯称之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的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文详细系统地解读,以供广大人民群众学习掌握。这是第二讲,主要解读《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一条。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解读之二

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共十一条内容,主要是批判费尔巴哈和一切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陷,阐发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包括三部分内容:

总论(第1条)

分论(第2—9条)

结论(第10、11条)

第二讲主要解读《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一条。

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因此,和唯物主义相反,能动的方面却被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当然,唯心主义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确实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他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对象性的[gegenstaCndliche]活动。因此,他在《基督教的本质》中仅仅把理论的活动看作是真正人的活动,而对于实践则只是从它的卑污的犹太人的表现形式去理解和确定。因此,他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唯物主义正确地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或者说物质决定意识的基本观点,坚持了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对唯心主义的先验论进行了有力的批判。特别是费尔巴哈批判黑格尔的思辨唯心主义和神学的斗争中恢复了唯物主义的权威,得到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高度评价。但是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所有旧唯物主义存在许多错误的观点,其中最主要缺陷就是不懂得革命实践的意义。马克思这个提纲第一条主要针对旧唯物主义的这一缺陷进行了批判,并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第一次提出和阐发科学实践观。

一、对第一条原文的理解

这一条可分为三层含义:

第一层:指出一切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陷是用纯客观或直观的方法认识客观事物,而没有用实践的方法和主体方面去理解

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这里指出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一切旧唯物主义(《提纲第十条》把马克思主义以前的所有唯物主义称之为旧唯物主义,把马克思确立的唯物主义称之为新唯物主义)的主要缺陷、缺点就在于认识事物的直观性和纯客观性,而不懂得实践。

什么是事物、现实、感性?这三个词在费尔巴哈的著作中是一回事,是费尔巴哈经常使用的概念、术语。他说过:“具有现实性的现实事物,乃是感性事物。”“感性”就是“实际存在着的事物,因此,在我看来,它具有和现实同样的意义。”

所以这三个词指的就是能够被人感觉到的客观事物、客观世界,它既包括客观存在的各种事物,也包括客观存在的人,他们可以用直观即直接观察的方法把握。为什么费尔巴哈认为客观事物也包含人呢?因为在他看来,人是自然界的产物,并且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是人赖以生存的基础。因此,人也是一种感性的客观的存在物。

当我们把人即周围的一切事物看做事物、现实、感性时,就已经从人的认识论方面谈论这些事物的属性,也就是从主观客观关系的角度谈论他们的属性,即是同人的主观方面没有任何关系的纯粹客观方面来理解,没有打上人类的任何主观烙印的客观世界。它们对于认识主体人来说,只是认识对象,反映对象、直观对象。费尔巴哈说:“直观是生活的原则”,“只存在人的感性直观中,才是真理和实在。”换句话说,费尔巴哈在理解人和客观世界的关系时,只是看做反映被反映的照镜子式的关系。马克思这里一针见血地指出其缺陷、缺点“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它们”就是指前边所说的“事物、感性、现实”,没有当做人的感性活动,当做实践和从主体方面去理解。人的感性活动,这里的感性不是指感性认识,马克思曾经说过,说一个东西是感性的亦即现实的。这里和费尔巴哈说的“感性”含义相同。所以“感性的人的活动”就是现实的人的活动,即在一定的社会关系在从事物质生产活动的人。

“活动”、“实践”同等意义,强调人起作用、改造客观世界,改造现实。

“主体方面去理解”。主体客体,主观客观,认识论方面的概念。“主体方面”(72年版《马恩选集》翻译为“主观方面”)就是指人的主观能动性。

马克思这里实际是说,旧唯物主义的缺陷就是把客观事物、现实只是看做反映对象、认识对象、直观对象,没有看做人的感性活动对象、实践对象。应该把它们看做实践对象、改造对象、感性活动的对象。

唯物主义把客观世界看做第一性、看做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客观事物是正确的,人们去反映它、认识它无疑是正确的,但这只是主客体、主客观的一个方面。我们的认识对象、客观对象能否被人改造、被人作用呢?这种认识对象是否已经打上人的主观烙印呢?换句话说,主客观、主客体究竟是单向关系,还是双向关系?我们生活的周围事物都是纯粹的客观对象吗?有没有人的主观烙印呢?

实际上,我们生存的周围的自然界,不是纯粹的自然界,事事、处处程度不同地打上人类的主观烙印。没有人,就没有我们周围的现实世界。人和一切动物一样,要吃喝生存,但人不象动物一样,直接从自然界中获取现成的生活资料,而是改造自然界,积极主动地改造外部世界。离开了人对外部世界的改造,离开了劳动,人类就无法生存下去。人对世界的认识也不是单纯的直观和认识关系,而是在劳动中、在改造中、在实践中反映和认识世界,只有客观世界成为改造对象,才能真正反映和认识这个世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因此,主客体、主客观之间不是单向,而是双向关系。

因此马克思给费尔巴哈的哲学性质做出了这一结论:“当费尔巴哈是一个唯物主义者的时候,历史在他的视野之外;当他去探讨历史的时候,他不是一个唯物主义者。在他那里,唯物主义和历史是彼此完全脱离的。这一点从上面所说的看来已经非常明显了”。

第二层:指出唯心主义从能动方面去理解“事物、现实、感性”,但它们也不懂得实践的观点。

因此,和唯物主义相反,能动的方面却被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当然,唯心主义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

马克思第一条前两层含义提出了要用实践的观点理解事物和主客体关系,这里实际也是揭示了实践的两个最显著的特征。一是实践的主观能动性。因为,人的任何活动都是在主观意识的支配下进行的。马克思《资本论》曾就人和蜜蜂的活动的区别谈人的劳动的主观能动性。旧唯物主义没有看到实践活动的这种主观能够性、主体性,只看到客观性。但马克批判了旧唯物主义没有看到主观能动性,但绝没有说,从客观方面理解事物是错误。客观物质性仍然是实践的显著特征。第二层意义是说,唯心主义只是看到了主观能动性的观点,没有看到客观性,所以也是片面的。从正面理解,就是突出强调了实践的客观物质性特征。

实践的物质性包括实践的主体(人)、实践的对象、实践的手段、实践的过程都是客观的,实践的结果也是客观的,实践的发展过程、深度、广度都受客观条件的制约和客观规律的制约。

我们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时,讲到实践的特点是讲三点即物质性、能动性、社会历史性。前两个特点就是在《提纲》第一条中第一次阐发的。马克思这里既批评了旧唯物主义不懂得实践的主观能够性、又批判了唯心主义不懂得实践的物质性特征。从正面讲,就是阐明了实践的两个显著特征。

第三层:批判费尔巴哈为代表的旧唯物主义对实践的错误理解

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确实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他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对象性的[gegenstaCndliche]活动。因此,他在《基督教的本质》中仅仅把理论的活动看作是真正人的活动,而对于实践则只是从它的卑污的犹太人的表现形式去理解和确定。因此,他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

马克思紧接着又谈到费尔巴哈,他说:“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确实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他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对象性的活动”这里解释三个名词:思想客体、感性客体、对象性活动。

“思想客体”就是指把思想、意识作为一种所谓客观存在的实体而研究的哲学体系。如宗教神学中的上帝、费希特的自我意识、黑格尔的“绝对精神”等。

“感性客体”指与“思想客体”完全不同的客观世界,包括整个自然界和客观存在的人作为哲学的研究对象。

“对象性活动”就是把人的实践活动中的动机、目的、理想、计划转化为某种客观存在,这是人的劳动、实践活动的不同于动物本能活动的显著特征之所在。

费尔巴哈是唯物主义者,他竭力反对“上帝”学说和“绝对精神”等“思想客体”。他要研究物质世界,也就是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的“感性客体”。这个方向显然是正确的,也是马克思高度肯定的。但是他没有把人的实践活动理解对象性活动、感性客体,即可以把自己的思想内容转化为人的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的事物。也就是说,当他用感性客体同黑格尔的思想客体对立起来否定思想客体时,也连同人的感性活动的能动作用也完全否定掉了。费尔巴哈理论中也谈到“人的活动”,但他所说的“人的活动”仅仅指人的思想活动,认识活动、理论活动,而不包括人的物质活动。

也就是说,费尔巴哈把人的活动等同于人的理论活动、思想活动,竭力抬高其作用,而实践只是生活活动、利己主义活动,它不等于实践活动。这就完全贬低了实践活动。而马克思认为,人的活动主要就是实践活动,实践就是理论指导下人们改造世界的物质性的社会历史性活动,主要是物质生产活动。是人类生存、社会发展和认识活动的基础、决定性意义,由此发现了社会生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物质性因素。也就是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中的“物质”、“社会存在”的因素和根本内容。

二、理论、历史和现实意义

1、有助于理解和掌握科学的实践观、劳动观,划清与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对实践、劳动的错误理解

实践、劳动不是马克思首先发现的概念,马克思以往的哲学家程度不同地发现劳动、实践概念并做了不同的解释,但都没有真正揭示劳动、实践的本质。作为哲学大家,黑格尔论述实践、劳动较多。但黑格尔主张整个自然和社会都是绝对精神的产物,作为人及其活动也都是绝对精神的产物。黑格尔在绝对精神是世界本源的基础上,从辩证法角度谈到了劳动、实践的概念,特别阐发了实践包含的主客体、主客观的辩证关系。但马克思这里所讲的劳动、实践绝对不是精神的派生物,它本身就是物质的客观的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说,马克思就把自己实践观、劳动观与黑格尔的实践观划清了界限。费尔巴哈也多次提到实践,马克思第一条对其做了批判。费尔巴哈只是从利己主义的、经商的、吃喝性行为的角度理论实践,并把实践与人的活动对立起来。马克思也进行了批判,指出实践就是人的活动,不是单纯认识、思想、理论活动,是改造世界的物质的活动,是社会存在、社会发展内在的源泉、动力。

“实践”概念大多知识分子、学者使用。中国古代学者也用“践行”概念表述实践。他们主要是在行动、行为、做的意义上使用。如陆游的“躬行”。“劳动”这个概念普通群众使用非常普遍,似乎每个劳动者都懂得劳动含义,但多数人只是从干活、卖力气、付出辛苦角度,甚至从受罪角度理解。也有一些人从朴素的个人生存、从谋生的角度、意义理解。但都没有从人类生存的基本方式、从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理解。

2、有助于理解“实践”的观点在整个《提纲》和唯物史观体系、共产主义理论体系中的理论地位及其作用

《提纲》第一条是整个《提纲》的总论,那么实践的观点就作为整个《提纲》的逻辑起点和中心思想贯穿于整个《提纲》各个条中。如第2条提出真理标准问题、第3条批判法国唯物主义的环境决定论思想,阐发群众史观思想。第4条批判费尔巴哈的异化观阐发阶级斗争观点。第6条批判费尔巴哈的人的本质观,阐发马克思主义的人的本质、人性理论。第11条阐发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功能、价值观等等。

3、有助于认识和批判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对歪曲“实践”观的错误观念。

4、批判现实生活中的“直观性”思维方式,运用“实践”的观点透过现象看本质

一切旧唯物主义“直观性”思维方法,也可以说是与辩证法相对立的思维方法即形而上学(恩格斯《终结》中指出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三大缺陷:机械性、形而上学、非历史性),导致我们看问题的简单化、片面性。辩证法要求我们透过现象看本质。实践的方法也是辩证的方法,也是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方法。是唯物辩证的方法。在社会生活中,大多数人包括一些思想家、理论家常用直观的方法认识事物。黑格尔说,熟知的东西并非真知的东西。要真知,就要用实践的方法。笔者使用这种方法认识学习、金钱、权力的本质。

一是认识“学习”的本质。

学习现象大家太熟悉了。人们天天在学习,但几乎没有人思考学习的本质究竟是什么?人们大多从上学、读书、获取知识角度理解学习。《辞典》上说,学习是人们通过听讲、看书、研究、实践中获取知识和技能的过程。这是一种直观的认识方法,是造成大多数人不懂学习、不爱学习、不会学习,学习效率、效果甚低的重要原因。笔者通过用实践观研究学习的本质,认为学习是“人们通过多种途径获取知识并内化为人的素质、能力的人的自我发展、提高、改造、完善,增强主体性的过程。”实践是人类改造世界的过程,包括改造客观世界,也改造主观世界,改造人的本质。其结果促进外部世界的发展和人自身的发展,两种发展相辅相成。学习的实质就是把知识内化为自身素质、能力的人的自觉改造、发展、完善自己增强主体性的过程。这就把学习放在社会生活的实践的大坐标中认识学习的本质,有助于提高学习的自觉主动性和学习的效率、结果。

二是认识“金钱”的本质。

三是认识“权力”的本质。

此外还可以用科学的实践观解读自由、权利、平等、善恶、爱恨、幸福等人们非常熟悉的社会现象。

2023年4月4日

作者:郝贵生

【笔者按语】马克思在创立马克思主义学说时,特别强调哲学与无产阶级的结合。他说:“哲学把无产阶级当做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做自己的精神武器。”人的解放的“头脑是哲学,心脏是无产阶级。”恩格斯也说,要努力增强工人阶级的理论感。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毛主席在世时,就针对全党的学习状况指出,要认真看书学习,弄懂弄通马克思主义。我党懂马列的不多。他特别要求领导干部和人民群众学习哲学,并要求理论工作者“让哲学从哲学家的课堂上和书本里解放出来,变为群众手里的尖锐武器。”上世纪60、70年代,全国掀起了群众学哲学的运动。当代中国更加需要全党和人民群众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资产阶级,批判修正主义,把社会主义革命进行到底!为此,笔者作为一名专业理论工作者准备把被恩格斯称之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的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文详细系统地解读,以供广大人民群众学习掌握。这是第三讲。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解读之三

任何一种学说包括自然科学、哲学的发展过程中,都有许多不同甚至对立的观点和学说。每一种学说、学派都认为自己的观点、学说是“真理”,都在用不同的方式、方法证明自己的“真理”的正确性。但以往的学说特别是哲学家们都没有真正提出究竟什么是真理?究竟怎样检验真理?他们实际上都有自己心目中的“真理”的含义和证明“真理”的方法。不解决这两个问题,所有对立的观点都是争论不清楚的。马克思在介入社会生活后,也提出这样或那样的与其它哲学家、理论家不同的观点。马克思开始意识到,这些分歧的重要原因就是对“真理”的理解与证明“真理”的方式、方法不同。因此马克思第一条阐发科学的实践观后,就开始从科学的实践观出发,阐明真理的本质及检验真理的客观标准。这就是第二条的中心思想。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gegenstaCndliche]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思维——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

这一条也包含三层意思:

第一层:直接指出在真理的本性和检验真理的标准问题上,马克思之前的哲学家们都没有得到解决。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gegenstaCndliche]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人的思维、观念能否正确的获得对认识对象的认识,即获得真理。或者说,真理是否具有客观性。二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是什么?

哲学发展史有唯物论与唯心论的对立。唯心论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唯心论否定意识之外的客观实在性,也就必然否定真理的客观性。它们也谈真理问题,但是这种真理要么就是上帝、绝对精神,要么就是主观观念的东西。不承认客观真理。所有的唯物主义(排除庸俗唯物主义)都是反映论,也就都承认真理的客观性。也就是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真理是主观对客观的正确反映。

哲学发展史上还存在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一般唯物主义都是反映论也就是可知论。唯心主义也承认识与认识对象的一致性、符合性,但它是在唯心主义基础上承认的,承认客观事物是精神的派生物。他们也都是可知论。实际上也是说,承认思维与存在的一致性、统一性、同一性。也有少数哲学家是不可知论:一是英国的哲学家休谟,完全否认思维和存在的一致性,同一性,二是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康德,他认为,人们只能认识事物的现象,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也就是不能获得客观真理。

唯心主义哲学家否认真理的客观性,但他们也承认“真理”的概念,那么他们的“真理”必然是从上帝、绝对精神、主观意志、大人物的主观头脑中去寻找,真理的标准也必然是客观精神或主观精神。

一切旧唯物主义都承认真理的客观性即客观真理,但他们未能正确解决检验真理的标准问题。他们把真理的标准界定为客观事物本身,或者界定为直观的方法。如费尔巴哈说:“能决定这一点的唯一标准乃是直观。”“只有那通过感性直观而确定自身,且修正自身的思维,才是真正的反映客观事物的思维——具有客观真理性的标准。”有时费尔巴哈也把人的意见当做真理的标准。他认为一条意见是否正确?是否真理?这要用另外一种意见来证明,即要大家共同的意见来证明,凡是大多数人同意并被社会承认的意见就是真理。

因此马克思说,真理是否有客观性?是否有客观的检验标准?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哲学家认为这完全是一个纯粹的理论问题。马克思说,这不是一个纯粹的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需要指出,马克思这里所说的实践既不是唯心主义的实践观,也不是费尔巴哈的实践观,而是马克思界定的科学的实践观。

第二层:明确指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

马克思这里直接了当或者明确指出,人们在实践中检验、证明思维的真理性,或者是真理的客观性。这里解释一下“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

我们知道,真理的科学含义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既不是客观事物及规律自身,也不是任何一种观念和认识。只有正确反映事物及其本质、规律的认识才是真理。所以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它须用概念、判断、推理等主观形式表述出来,但其内容是客观的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思维的现实性”就是指思维内容的的客观性,“思维的力量”就是指作为客观真理的思维可以转化为改造外部世界的物质力量。

“此岸性”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康德的哲学术语。他把世界区分为彼此孤立的两部分,一个是“彼岸世界,亦即“自在之物”。另一个是“此岸世界”也即“现象世界”。他在这两个世界之间划了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人们只能认识此岸世界,不能认识彼岸世界,或者说,只能认识现象,不能认识本质。他的这种认识显然是错误的。马克思认为,人可以认识事物的现象,也可以通过现象达到对事物本质的认识。然后用本质认识指导实践,回到“此岸世界”。所以这里的“思维的此岸性”不是指作为认识对象的“此岸性”,而是指实践的结果。这种结果证明了真理与认识对象的符合性、一致性。

这段话还可以这样说,真理既然是主观认识与客观对象的符合性、一致性,因此寻找这种特性的标准既不能单纯地从主观认识、精神中找,也不能单纯从客观事物、对象自身去寻找,只能从把二者连接起来的桥梁、中介去寻找。谁能够承担这一桥梁、中介的重任呢?只有实践能够承担,因为实践是人们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实践既具有主观能动性,也具有客观物质性。能够把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连接起来,检验主观与客观是否有一致性、符合性。毛主席说,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所以实践能够成为检验真理的客观标准。

第三层:离开实践谈论真理的标准,是一个纯粹从概念到概念的经院哲学的问题

关于思维——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

什么是“经院哲学”?“经院哲学”是中世纪宗教神学用来在其所设经院中讲授的宗教理论,故名经院哲学。它是运用理性形式,通过脱离现实的抽象的、繁琐的概念到概念的思辨方法论证基督教信仰和一系列的宗教神学的哲学理论。这些教师和学者被称为经院学者(经师),故取名经院哲学。

马克思这里的意思是说,讨论真理的内容是否是客观的?如果离开实践讨论真理,那就只能是空洞的争论,就是咬文嚼字、钻牛角尖、玩弄概念、抽象繁琐地讨论问题的方法。这就陷入了中世纪的经院哲学的方法,是没有意义的非科学的方法。只有用实践的方法才能讨论和论证真理。

真理问题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重要内容,它本身也包括许多内容,如真理的本质、真理与谬误、相对真理与绝对真理等等。今天着重从真理的本质和检验真理的标准谈几点意义。

第一、批判唯心主义的实用主义真理观和权力真理观

学习第二条内容,最主要的意义就是认识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客观真理思想,即真理的本性是对客观事物及其本质的正确反映。与此对立的就是唯心主义的真理观。它在哲学发展史上有许多种,但今天的现实生活中影响较大的有两种:一是实用主义真理观,二是权力真理观。

实用主义真理观就是鼓吹“有用就是真理”。所有的知识、真理都有价值、都有用,但不能反过来说,“有用的认识就是真理”。任何谬误对于逆历史发展的反动势力和错误思潮都有用,怎么能说它是真理呢?实用主义真理观的“真理”就是为了满足个人或小集团、或统治阶级的主观利益的需要而随意推论或捏造的谬误。

权力真理观就是一切权力者把自己的任何言论、观点都当做无可质疑的真理,不许下级和人民群众有任何的质疑和反对。中国几千年是封建专制的社会,封建文化的核心就是权力至上,表现在真理观上就是权力真理观。中国古代“指鹿为马”的故事就是典型的权力真理观的表现。这种唯心主义的真理观在当代中国也表现的极其突出。每一个正常思维的中国人都能够感觉到这种真理观的客观存在及其对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危害性。

实用主义真理观和权力真理观都是典型的否认真理的客观性及实践是真理的标准的思想。我们在学习《提纲》第二条时,应该加强对实用主义真理观和权力真理观的深入批判,真正马克思主义的客观真理观和检验真理标准的客观性思想。

第二、科学评价“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列宁深化、完善了马克思的真理标准思想,指出实践检验真理的绝对性和现对性

列宁20世纪初认真研究了黑格尔的辩证法理论,特别是研究了绝对和相对的关系,他发现在真理的标准问题上,不能只讲绝对性,也应讲相对性。因为,实践的主体是具体的、历史的,实践的过程、实践的对象也都是具体的、历史的,都受客观历史条件的制约。一两次实践不可能完全证实被检验的认识一定是真理或错误。

3、应该把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修改为根本标准、最终标准。

4、检验真理标准的实践受阶级立场和思维方法的制约

那场所谓“实践标准大讨论”中大谈特谈“实践”概念,但他们的“实践”含义不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实践含义,而是被歪曲和修正了的“实践”含义。他们实际是站在少数人的立场上,运用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思维方法认识之。如湖北作协主席方方的“软埋”中的所谓“事实”能够成为论证我们党的土改方向和政策正确与否的事实依据和标准吗?显然是极其荒唐的……

第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标准思想检验毛泽东的继续革命理论

前文已经指出,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标准理论并不否定已经被实践检验正确的理论在论证和证明新的理论的重要作用。由此说明毛泽东的继续革命理论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为理论依据的。它包括对立统一规律、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理论和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群众史观和社会主义民主理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等等。(见笔者2013年毛泽东诞辰120周年时所写的《继续革命理论是毛泽东思想中最闪光、最精华、最杰出的内容》)。

再次,毛泽东继续革命理论也被后毛泽东时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事实所证明。一是西方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政策始终没有停止,而且愈演愈烈。二是原苏联剧变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解体证明毛泽东关于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性结论已经变为客观现实;三是……

……【此处省略N字】

总之,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标准思想不仅从理论和实践中检验毛泽东的继续革命理论,也检验当今执政者的理论。既需要运用已经被证明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理进行理论论证和逻辑推理,也需要运用新的实践结果加以检验和证明。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标准思想仍然是我们今天分辨社会生活中真善美与假恶丑对立的最重要的指导思想。我们今天也应该学原著、悟原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从被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论证和实践中检验是错误的所谓“理论”中解放出来,重新回到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正确轨道上来。

2023年4月10日

【笔者按语】马克思在创立马克思主义学说时,特别强调哲学与无产阶级的结合。他说:“哲学把无产阶级当做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做自己的精神武器。”人的解放的“头脑是哲学,心脏是无产阶级。”恩格斯也说,要努力增强工人阶级的理论感。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毛主席在世时,就针对全党的学习状况指出,要认真看书学习,弄懂弄通马克思主义。我党懂马列的不多。他特别要求领导干部和人民群众学习哲学,并要求理论工作者“让哲学从哲学家的课堂上和书本里解放出来,变为群众手里的尖锐武器。”上世纪60、70年代,全国掀起了群众学哲学的运动。当代中国更加需要全党和人民群众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资产阶级,批判修正主义,把社会主义革命进行到底!为此,笔者作为一名专业理论工作者准备把被恩格斯称之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的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文详细系统地解读,以供广大人民群众学习掌握。这是第四讲。

【特别预告】本周末有郝贵生老师线上讲座,本文为讲座大纲,请提前预习。地点在腾讯会议,详情看下图: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解读之四

任何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也就是每个人也都自觉不自觉地都在处理与社会环境的关系。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哲学家们也从哲学的角度回答了这一问题,典型的就是18世纪的法国唯物主义哲学家提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简称“环境决定论”)的思想。马克思认为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他从科学的实践观出发,批判了这种观点,阐述了马克思的人与社会环境的实践的辩证的本质关系和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群众史观思想。

关于环境和教育起改变作用的唯物主义学说忘记了:环境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因此,这种学说一定把社会分成两部分,其中一部分凌驾于社会之上。

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

一、对原文的解读

这一条也有两层含义:

第一层:环境决定论思想在人与环境的关系问题上有两个主要错误

18世纪法国“百科全书”派哲学家狄德罗、拉美特里、爱尔维修、霍尔巴赫等人在自然观和认识论方面都是杰出的唯物主义,同时他们还力图把他们的唯物论观点运用到社会生活方面来。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提出和阐发了他们的“环境决定论”思想。

法国“环境决定论”有一定的合理之处。他们反对人本性先天善恶观点,主张后天观点,他们看到了社会环境对人的巨大的制约和影响作用,特别是国家制度、法律、教育对人的作用。而且这种观点也是法国资产阶级反对和推翻封建政治制度的哲学理论依据。因为他们生活的所有社会问题都是封建专政制度造成的。马克思从来不否认法国哲学家的合理之处。但是马克思1844年底和1845年初把他的整个研究重点放在批判以费尔巴哈为总代表的旧唯物主义哲学家的唯心史观思想时,就有必要把法国哲学家的“环境决定论”思想作为一种典型拿来进行认真的解剖,剖析其中的本质上的唯心史观的内容。这对于认识费尔巴哈哲学在内的整个旧唯物主义哲学的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实质和创立唯物史观思想有极其巨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马克思这里直截了当地指出了“环境决定论”思想的两个要害错误:

第一,马克思说,这种唯物主义学说忘记了“环境正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马克思认为,在人与环境、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问题上,固然有环境对人的作用,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作用。但是二者之间的关系不是单向关系,而是双向的相互的关系。因此,人还可以作用和改变环境,受教育者也可以教育教育者。而这种学说只是看到环境对人的作用,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作用,而没有看到人对环境的作用,受教育者对教育者的作用。

第二,马克思说:“这种学说一定把社会分成两部分,其中一部分凌驾于社会之上。”马克思这里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环境决定论的唯心主义的英雄史观思想的实质。环境决定论主张环境对人的决定作用,但并不是简单地认为,环境是永远不变的。他们认为,环境也在改变,也应该由人来改变。但改变环境的“人”与环境决定的“人”并不是同一者。前者是教育者,是思想家、是理论家、是大人物,是权力者、统治者,他们凌驾于整个社会之上,是历史和社会的主宰者。而后者则是受教育者、是小人物、是群众、是劳动者,是被统治者被压迫者,他们在主宰者、教育者面前,只能任其宰割和支配、受教育,而无任何的主体性和支配权。如霍尔巴赫认为,法律是“立法者”主观意志的产物,执政者和立法者,只要摆脱宗教偏见,发扬理性,思想清明,就会政治修明、法律公正,就会使社会面貌为之一新,从而导致一个良好的社会。爱尔维修则公开说:“必须有天才,才能用好法律代替坏法律”显然这是典型的英雄史观思想。

另外,这里的“环境”并不等于唯物史观的社会存在,它包含了社会存在的内容,但还包含政治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

第二层含义:只有用实践的观点才能科学地解读人与环境之间的本质关系

在“环境决定论”那里,“环境”也是可以改变的,是由人来改变的,人改变环境是一个过程,是少数人改变环境的过程。而改变了的这个环境又改变大多数人及其活动、大多数人自身的改变。这又是一个过程。二者并不相同。马克思认为,这种观点不对,二者是一致的同一过程。统一的基础就是“革命的实践”。每一个人无论是大人物还是小人物,他们都改变环境,在改变环境的同时,也就都改造自己。

马克思为什么能够用实践的观点对法国“环境决定论”做出如此深刻的揭露和批判,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二是马克思恩格斯合作进行理论研究成果思想的延续。1848年8月,恩格斯从英国回国途中在巴黎拜见了马克思,从此开始了两位历史巨人的一生合作。其实,在此之前,他们之间已经有所了解。《德法年鉴》创刊时,恩格斯的两篇论文都被马克思采用。其中《英国状况》一文所阐发的恩格斯对英国工人阶级的历史作用的高度评价的思想对马克思也发生了巨大影响。所以,当他们第一次真正合作完成《神圣家族》一书时,恩格斯承担了较多的批判鲍威尔等人鼓吹英雄创造历史,贬低和诋毁工人群众的言论的部分。他们在这本书中用大量篇幅驳斥了鲍威尔等人的谬论,阐述了“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无产阶级能够而且必须自己解放自己。”《提纲》中的思想是《神圣家族》思想的继续和深化。

二、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理论意义

1、群众史观理论是唯物史观的两大基本支柱之一

群众史观是唯物史观中的极其重要内容。其核心思想是讲,人类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人民群众创造历史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同时又承认杰出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巨大作用。群众史观在唯物史观理论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呢?笔者认为群众史观是唯物史观的两大基本支柱之一。第一个基本支柱就是社会基本矛盾原理即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所的社会现象都可以从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揭示其根源。经济斗争就是社会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的突出表现。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杠杆。第二个支柱就是群众史观。因为社会基本矛盾、历史发展规律不是脱离人的纯粹客观的现象,归根结底它是人的活动规律,历史就是人的活动。但历史是发展的前进的,有的人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进步作用,有的人其阻碍、反动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历史的主体是推动历史发展前进的大多数人民群众。所以马克思恩格斯说,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离开绝大多数人民群众,就根本谈不上历史及历史的发展前进。

2、群众史观揭示了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大多数人真正成为社会的主人

3、群众史观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

(二)现实意义

1、批判现实生活中变相的“环境决定论”思想

马克思在这一条中批判法国环境决定论的错误思想,阐述了人与环境的辩证的、实践的关系。在今天社会生活中。法国环境决定论中所包含的片面夸大社会环境和个人作用、贬低人民群众的思想却仍然存在,在某种意义上还很严重。主要表现为:

一是片面夸大社会环境对自身的制约和支配作用。今天的社会生活中包括我们每一个人的周围不同程度地确实还存在着许多腐败丑恶现象和错误倾向,生活中的许多人对这些现象虽然有时也予以谴责,但也常常表现出无可奈何的状态,还有的人甚至片面地引用黑格尔的“凡是现实的也是合理的”的思想为依据,把这些丑恶现象和错误倾向当作“正当”、“合理”的因素,以“适应”社会为由,盲目地迎合、迁就、照办、模仿,甚至包括相当多的学者和领导者。

二是片面夸大制度建设的社会作用,导致制度万能论。人们在认识和分析社会生活中许多丑恶和腐败现象的社会原因时,常常从制度建设方面进行分析。所以常听到一些人说,关键在制度建设。似乎有了一定的规章制度,一切社会腐败和不正当行为都可以得到彻底的根治。制度健全与否成为制约和治理社会问题的万能药方。而制定和形成合理的规则制定又主要依赖于权力者。

三是片面夸大权力者的社会作用。握有一定社会权力的人在其行使权力的社会范围内对改变社会环境确实起着较大的社会作用。但这种较大作用并不是最终决定作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一些权力者完全漠视甚至压制下级和群众的作用,把权力和权利划等号,自觉不自觉地削弱和剥夺群众应当享有的权利特别是对权力者的批评和监督权利。他们听不得下级和群众的批评意见,更容不得对自己的监督行为。他们常常利用手中的权力对敢于批评和揭露他们错误和腐败行为的群众打击报复。一些领导决策者在反腐败斗争中,也常常把自己打扮成“救世主”,不敢发动和依靠群众。

四是片面夸大学者、媒体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作用。面临着社会生活中种种社会问题,具有一定社会地位的学者、知识分子、宣传媒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负有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而现实生活中许多人也确实起了非常大的作用。但是也出现了一种错误倾向,就是过分夸大这些学者、宣传教育工作者、媒体的社会作用,以为依靠媒体的揭露、学者的研究、教育者的教育,一切社会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五是贬低和完全否定群众和多数人对社会的作用。现实生活中一些具有一定社会地位的权力拥有者、学者、教育者在看到自身社会作用的同时,却看不到甚至有意贬低和完全否定其地位低于自己的下级和普通群众的社会作用。他们看到更多的是群众身上的落后、消极因素,甚至指责群众这也不是那也不是,认为群众只有被动地接受权力者、教育者教育的权利,而没有主动批评、教育、监督权力者和教育者的权利。而下级和普通群众也看不到自身的社会作用,特别是普通群众在遭到权力者的打击报复之后,更不敢行使自身的正当权利。在生活中常常听到人们这样说:“你说了有什么用,最后还落得自己这不是,那不是。”有些群众也极端愤恨腐败和丑恶现象,但是他们自己不愿付出努力,付出代价,总是盼望和寄托在新的“清官”、“皇帝”、“救世主”身上。

六是鼓吹“最大的失误是对人民的教育不够”……这典型地是一句英雄史观思想,也是法国“环境决定论”思想当代的重要表现。

2、依据马克思关于人与环境的实践的、辩证的关系正确处理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第一,既要看到社会环境对人的制约作用,更要看到人对社会的改造作用。现实生活中我们必须正视社会环境的客观性及其对人的影响。但我们是辩证唯物主义者,也是实践唯物主义者。任何人在受到社会环境对自身的制约和支配的同时,也能够作用和改造社会环境。人在社会环境面前不是奴隶,不能让外界环境牵着自己走,而是在承认其客观性的同时,对其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区别其正确与错误,在最大限度地吸取社会生活中的积极因素和抵制其消极因素的同时,力所能及地最大限度地改变周边的社会环境。黑格尔的“现实即合理”并不是“存在即合理”。黑格尔这一思想的方法论意义不是盲从现存,而是强调要对现存进行分析,强调适应符合必然性的进步的向上的事物。我们今天强调的“适应”社会,也决不是“适应”一切存在的现象和事实,而是要对其分析,去适应合乎规律的符合社会发展方向的进步的事物和现象,同时还要主动去改造那些腐败丑恶现象和错误倾向。

第二,在重视社会制度建设的同时,更要重视人自身的发展和人对制度建设的作用,特别是人民群众对制度建设和改造社会环境的作用。在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历史时期,加强制度建设包括经济制度、政治法律制度,包括党内的各种制度和监督机制是非常必要的。当前社会生活中出现的一系列的问题也确实与我们的各种制度的不完善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但是任何制度都是由人来制定的,也是由人来执行和遵守的。如果没有更多的人提出和要求改革旧的和制定新的制度,没有人来遵守和执行制度,再完善的制度也只能是一纸空文。现实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并不是完全出在制度上,而是出在一些执法人员在私利驱动下,知法犯法,执法犯法,出在一些人的规范制度意识淡泊。这样的事例生活中比比皆是。因此,我们在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制度建设的同时,更要重视人自身的建设和发展。而制度改革和建设的根本动力和源泉是大多数的人民群众。

第三,正确认识权力的实质不是单向关系,而是双向关系。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分析,人类的领导活动实质上也是一种实践活动,是以人为对象的实践活动。实践是物质性和主体性的统一,体现了主客体的相互关系。领导者行使权力发挥社会作用的过程,同样既有领导者对群众的支配关系,也有群众对领导者的制约关系。固然在权力关系中,直接行使权力的少数领导者的社会作用要大于作为个人的被领导者。但任何权力都是受制约的权力,不受制约的绝对的权力必然导致绝对的腐败。而制约权力的主体就是被领导者,就是群众。从领导者角度,群众在领导活动中处在客体地位,但从群众的角度讲,群众也是主体。离开群众在领导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领导活动。特别对于当前的各级领导者来讲,更需要自我教育和接受群众的再教育。

第四,任何理论研究和宣传教育活动必须立足于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中。理论研究和宣传教育活动固然也是社会生活中发挥社会作用的一个重要方面。任何一个新的思想理论的提出和社会舆论的宣传教育活动在一定意义上说,往往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但这种关键重大作用,决不能归结为唯一作用。马克思认为,任何教育者也是受教育的。理论研究的源泉和动力是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任何理论研究工作者、媒体工作者、宣传教育工作者都必须自觉主动向群众学习,自觉地接受群众的教育。恩格斯说过,知识分子向工人学习的地方比工人向知识分子学习的地方多得多。毛泽东说,只有首先做群众的学生,才能做群众的先生。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

第五,重视对中国特色的英雄史观的批判。英雄史观就是无限夸大少数英雄人物及其思想、意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否认人民群众的创造历史作用。马克思主义之前的思想理论家都主张这种观点。中国也有种表现,中国传统社会是权力至上的文化,也就是官文化。它也是典型的中国特色的英雄史观思想。这种以剥夺和扼杀人的主体性把人变为“奴才”为主要特征的被鲁迅称为“吃人”的文化在今天中国的土地上仍然根深蒂固。鲁迅对此也有深刻的批判。影视演员王刚到基层,一位地方官员握着王刚的手说,你演的和珅太好了,我从和珅身上学到了好多东西。王刚听了很悲哀。他心想,他演的和珅是个反面脚色,人们应该憎恶他,你怎么喜欢他呢?由此表明这种英雄史观的文化影响多么至深。这种观念已经成为制约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人民群众主体作用的严重的思想桎梏。刚进入21世纪时,我国部分历史学家呼吁,要把批判封建主义的任务带入到21世纪。笔者非常赞同这种观点。

第六,加强对“英雄和奴隶共创论”的批判。这种观点的错误一是对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做了错误的解读,把“人民群众”只是理解、解读为作为多数的孤零零的一个一个的“普通个人”,把群众史观所讲的对历史发展起过巨大作用的杰出人物、英雄人物完全排除在“人民群众”概念之外。二是把两种根本不同的“英雄”概念混为一谈。否认群众史观中的“英雄”也是普通人物,是普通人物转化而来的。在人民群众与杰出人物、英雄人物之间划上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实际是用“英雄史观”中的“英雄”含义解读群众史观中的“英雄”的科学含义,或者说把本质上不同的“英雄”概念混为一谈,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三是折中主义地对待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把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观点与唯心史观的荒谬的英雄史观思想混为一谈,不分真理与谬误,各打五十大板。然后调和、拼凑在一起,实际也把那些逆历史而动的反面和反动人物也当做“历史的创造者”了。

最后笔者引用列宁的一段话作为这一讲的结尾。列宁说:“意识到自己的奴隶地位而与之作斗争的奴隶,是革命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奴隶地位而过着默默无言、浑浑噩噩、忍气吞声的奴隶生活的奴隶,是十足的奴隶。对奴隶生活的各种好处津津乐道并对和善的好主人感激不尽以致垂涎欲滴的奴隶是奴才,是无耻之徒。”(2023年5月7日)

THE END
1.对于自我的表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对于自我的表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自我的作用主要是调节本我与超我之间的矛盾,它一方面调节着本我,另一方面又受制于超我 B.自我由先天的本能、欲望组成,包括各种生理需要 C.自我遵循现实原则,以合理的方式来满足本我的要求 参考答案: 点击查看解析进入题库练习 查答案就用赞题库小程序 还有拍照搜题 语...https://m.ppkao.com/tiku/shiti/b62b96e83d7341a69a641d06d350d128.html
2.哲学的本质是思考,只有找到哲学的自我,才能构建自我,表达自我在意识中认识自己,在洛克看来,意识永远是和当下的感觉和知觉相伴相生的,而且,只有凭借意识,人才对自己是他所谓的自我。所以要认识自己,还要认识我们的意识。意识在心理学上又有意识、潜意识、下意识等形式,了解这些也有助于我们自我认识。 在心理学家詹姆士看来,自我一定程度上就是“意识流”。在生活中认识你的情绪...https://www.360doc.cn/article/53349124_912114067.html
1.对于自我的表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沙丁鱼在运输的过程中成活率很低。后来有人发现,若在沙丁鱼中放一条鲶鱼,情况则有所改观,成活率会大大提高。原来鲶鱼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后,就会“性情急躁”,四处乱游,这对于大量好静的沙丁鱼来说,无疑起到了搅拌作用;而沙丁鱼发现多了这样一个“分子”,自然也很紧张,加速游动。这样沙丁鱼缺氧的问题就迎...https://www.shuashuati.com/ti/208a8c663bc94d8596a36533bdc90195.html?fm=bdbds04bbe9931358b6175e4562dac65cef9b
2.教育与教育学练习题及答案6篇(全文)14、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治之间的关系下列表述错误的是:()A、社会主义法治决定着社会主义民主的方向和性质 B、社会主义民主决定着社会主义法治的基础 C、社会主义法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保障 D、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治同属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范畴 15、法治思维方式,是指按照法治的理念、()和标准,判断、分析和处理问题的...https://www.99xueshu.com/w/filee7fuew4s.html
3.2020年临床助理医师医学心理学备考习题:心理学基础A. 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B. 感觉、知觉、记忆 C. 人格倾向性、人格特征、自我意识系统 D. 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调控 E. 能力、气质、性格 7. 心理过程不包括( ) A.思维 B.心境 C.性格 D.意志 E.记忆 8.下列心理现象属于心理过程的是( ) ...https://www.hqwx.com/web_news/html/2020-7/15936693932627.html
4.2019年312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试题答案解析本题中,电影画面本身是显现一系列静止的画面,因为视觉后像的存在就会产生似动现象。从而看到连续运动的画面。故选C。 【答案】 C 6.下列有关时间知觉的表述,错误的是 A.情绪、动机影响时间知觉 B.时间知觉需要以某种客观现象作为参照 C.时间知觉是对客观事物连续性和顺序性的知觉 ...http://m.tianrenedu.com.cn/bkzl/1199.html
5.2023年临床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模拟试题9.以下关于癎性发作不正确的表述是() A.是脑神经元过度异常放电导致短暂的神经功能异常 B.常表现发作性意识障碍 C.发作期及发作间期脑电图均有异常 D.有的发作类型可无意识障碍 E.可表现运动性、感觉异常发作及情绪、内脏、行为改变 答案解析:B 10.根性感觉障碍表现的错误表述是() ...https://www.oh100.com/kaoshi/yishi/tiku/270365.html
6.2023考研心理学模拟题(9)20.关于自我意识,表述正确的是( ) A.是人与动物的显著区别标志之一 B.是人的人格结构中的核心成分 C.自我意识的萌发首先是通过认识他人 D.以上都正确 21.艾森克认为人格的维度包括( ) A.内外倾、神经质和精神质 B.共同特质和个别特质、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 ...https://kaoyan.xdf.cn/202204/11778761.html
7.期中考试教学质量分析报告(精选20篇)1、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和数学态度,提高学生自我认识和自我完善的能力。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除了挖掘学生的优点,培养学生的兴趣外,还必须要加强对学生的“责任感”教育,减少学习中“凑答案”的现象,避免做题中的草率现象。 2、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注重培养学生的倾听、书写、表达上的习惯,提高学生解题的正确率。https://www.ruiwen.com/word/qizhongkaoshijiaoxuezhiliangfxbg.html
8..7电大心理咨询入门整理完整版(2)国外学者关于心理健康的标准。1.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和麦特慢提出10条被认为是经典的标准。 (3)我国学者的标准。 中国传统文化关于心理健康标准是,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适当的约束自己的言行,保持情绪的平衡与稳定,正确认识周围环境,抱有积极的生活态度。完善的自我发展目标。 4、如何维护教师的心理健康? https://www.unjs.com/zuixinxiaoxi/ziliao/20170712000008_1390146.html
9.北京大学超星尔雅大学生心理降教育答案大全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作用于特点 1【单选题】关于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表述错误的一项是(D)。 A、自我评价能力趋于客观 B、自我意识水平存在年级差异 C、强烈关心自己的发展 D、自我体验趋于单一 2【多选题】自我意识在人成才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包括(BCD)。 A、支撑作用 B、导向作用 C、内省和归...https://shouyou.3dmgame.com/gl/430553_5.html
10.面试技巧自我介绍面试技巧自我介绍 篇1 在面试自我介绍的表达过程中,表达能力是非常关键的一点,许多单招面试比较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就是语气过分的做作。千万不要小视这个自我介绍,它既是打动单招招聘面试考官的敲门砖,也是推销自己的极好机会,因此一定要好好把握。单招面试具体应注意以下几点: ...https://www.wenshubang.com/mianshiwenti/2179690.html
11.积极的自我认识议论文(精选6篇)他人评价吸收他人评价中合理、积极的评价,不要过分在意他人的消极评价。 4、与他人比较 小马过河,在不知道自己的身高和能力的情况下,通过与老牛的比较,明白了解了自己,才成功过河,因此与他人比较也是了解自己的重要途径,心理学家费斯汀格提出社会比较理论:人们视图认识自我、评估自我,为此在缺乏明确标准的时,任梦常常和...https://www.360wenmi.com/f/file117cei23.html
12.《教育心理学》讲授提纲(4)具有自我调节作用的平衡过程 智力的本质是主体改变客体的结构性动作,是介于同化和顺应之间的一种平衡,是主体对环境的能动适应。实现平衡的内在机制和动力就是自我调节。自我调节是认识活动的是一般机制,它使得认知结构由低级水平向该级水平发展。 (二)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教育价值 ...https://jykxxy.sqnu.edu.cn/info/1034/1527.htm